初春三月,紫禁城,上书房。
“陈演!朕叫王承恩传命你拟旨,都半个月了!你没有收到吗!?”坐在桌案后面的君王有些气急败坏地指责道,“朕叫你拟旨让吴三桂撤到山海关,那你拟的圣旨呢?”
“陛下息怒。”案前头发花白的内阁首府大臣陈演,听到天子的训斥脸上并没有丝毫地怯色,而是十分淡然。他缓缓地开口道,“臣确实收到了陛下的旨意,但是臣以为此事得从长计议。”
“时间紧迫,何来从长计议?”听到陈寅的说辞,崇祯更是有些恼羞成怒,“你是想抗旨吗?”
“微臣不敢。”陈演立马抬头辩驳道,“臣以为,从宁远撤军的决议过于重大,请陛下三思。“
“三思?三思!”已经难以忍受陈寅慢条斯理的答复,崇祯不耐烦地吼道,“那你倒是快说,朕该怎么个三思法儿呀?”
看到案桌后面有些暴跳如雷的圣上,陈演也冒起了冷汗,忙解释道,“臣以为,撤军意味着放弃宁远至山海关三百里疆域,一寸山河一寸金啊,陛下!另外,关宁军退守山海关,宁远一带的百姓该如何安顿?第三,吴三桂撤回山海关,那整个关宁军,两个总兵,宁远总兵吴三桂和山海关总兵高第,那以谁为主?要得到这两位的表态啊。”
听到陈演的陈述,崇祯便冷静了下来,他闭目叹息,问道,“那你认为,该如何处置才算妥当呢?”
陈演思索了片刻,说道:“臣以为,还是先得到两个总兵的意见,陛下再做决定吧。”
太阳已经爬了上来,京城总兵府邸也早已被打扫完毕。可是,这位宁远总兵并没有像往日一样卯时便起去军营视察,只是任由这温暖的阳光爬进自己的卧房和那精美的芙蓉帐。春宵苦短日高照,他终于有所体会了吧。
“将军今天不去军营吗?”靠在他肩头的美人娇滴滴地提醒道,“现在估计已经到巳时。”
“哎。”躺着被子里的总兵,听到这声催促,无奈地叹了口气。他伸手按了按自己的额头上太阳穴,慵懒地回答道,“其实我是很想去的。可无奈这被褥太过温暖,又有美人在身旁,我真心是起不来啊!”
“那真是我的错啰,请将军责罚。”他身旁的美人听到这样的话,立马佯作生气地嘟起了嘴。
“哎,那我哪儿舍得啊!”看见怀里的美人生气的样子,他马上笑着安慰道,“是我自己意志不坚定,起不来床。如果要怪你,那我真就不是男人了。”
身旁的美人听到了这话,不禁躲在被子里笑了。
等到他缓缓清醒过来,他轻抚着肩头女子柔顺的秀发,关切地问道“这段时日,住的还习惯吗?府里的菜肴可还对胃口?”
她点了点头,这几天,他总是对她嘘寒问暖的,她也渐渐发觉这个男人对她很真诚。其实,他这个年纪,已经有了正室夫人和孩子是正常的,对于她这样颠沛流离的风尘女子来说,能有一个温暖安定的家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虽然和这个男人在一起,并没有像在雀阁可以品酒对诗那般如仙如梦逍遥自在,即使是新婚他也总是对军营乃至宁远的政务牵肠挂肚。可是,她已经懂得了活在乱世之中“安稳实际”是多么的难得可贵。更何况他家里的人对她也很好很尊重,她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你们也别太惯着大宝了,都五六岁了,还要你唱歌哄他睡觉。记得多教他念几句诗。”看见她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他也欣慰地笑了。初见她时,她的脸上写满了惆怅落寞,让他觉得很是心疼。虽是一介武夫,心底却还是有着怜香惜玉的那一丝情愫的。
“哎呀。”她听到丈夫的唠叨,马上抬头笑着说道,“你干嘛这么严厉啊,他还是个小孩子。”她明白这个乳名叫“大宝”的男孩是他们吴家唯一的血脉,常年见不到在外戍守边关的父亲,家里人宠着点也是理所应当的。
突然,“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房里人儿的亲密的谈心。
“什么事!?”床上衣衫不整的总兵不耐烦地吼道。
“大人,大人。”门外家丁胆怯急促地回答道,“宫里的王公公来了,请大人立即入宫面圣,他说皇上有要事问大人!”
睡眼惺忪的总兵听此,立刻倦意全无,迅速翻身下床。
还是在这个金碧辉煌的宫殿里,镇守边关的总兵已经一身戎装地进入了内室,等待他的将会是怎么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呢?他无法预见,只是扭头瞥了一眼静立在桌案旁的内阁首府大臣,然后恭敬向坐在桌案后面的人行了个礼。看似简单的朝后议论,却处处充斥着险恶之气。
行礼过后,崇祯看了一眼身着军装的吴三桂,淡淡地问道“从宁远撤军山海关一事,你怎么看?”
听到这样的问话,他先是楞了一下,然后瞟了一眼身旁默不作声的内阁老臣,有条不紊地回答道,“如果京城确实有危,且兵力不足的话。臣以为只能如此了。”
“可是无故放弃关宁一带国土,这个责任重大啊。”身旁的陈演担忧地补充。
“这个还是要以京城的形式来定。”吴三桂思索了片刻,然后定定地看着坐在桌案后面的君主,问道,“陛下,臣请问现在京师情况究竟如何?”
“不好啊!”崇祯摇了摇头,拿起桌上的朱批,示意王承恩递给吴三桂,“大同的姜瓖和宣府的王通都已经投降了李自成,现在北线宣化告急,南线保定也告急。李自成号称拥有雄兵百万,京师危矣!”
“如果李自成真是倾全部兵力,现在京城的兵根本不够啊!”吴三桂一听脸色骤变,赶忙接过前线急报,细细地看了一遍,疾声问道,“这是三天前的战报,为何陛下不早些让内阁下撤兵的旨意?相比关外宁远孤城,京师乃是我大明命脉之所在!为顾全大局就必须为京师而放弃宁远啊。”
“我早就想命你撤兵了。”崇祯听到他的答复皱了皱眉头,“可是撤兵之事执行起来,顾虑甚多啊。”
“圣上所言甚是。”一旁的陈演连忙补充道,“宁远一带的居民该如何处置?如果吴总兵同意撤军山海关,如何安顿这些百姓?高总兵对此意见如何呢?”
听到陈演的担忧,吴三桂镇定地答道:“宁远百姓大约五十万,臣与五万关宁军会尽快护送他们撤回关内以免受清军屠戮,之后由辽东巡抚代为安顿。国家危难之际,我和高第定会达成共识,请陛下请放心。”
“如此甚好。”崇祯听到他的答复,长舒一口气,对着陈演道,“马上拟旨。”
“臣遵旨。”陈演立刻躬身领旨。
走出气氛紧张诡异的上书房,空气似乎清新缓和了许多。
“陈大人,晚辈有一事不明。”吴三桂停步,转向并肩而行的陈演问道,“陈大人身为内阁首府大臣,宁远撤军这么紧急的事情,为何这么晚还不拟旨呢?陈大人到底有何顾虑?”
“陛下现在确实着急,可是危机过后,定会以放弃国土之名降罪于我,还是要得到你们诸位将军的认同才好。”陈演不紧不慢地回答道,“诸位将军能征善战,又手握重兵,陛下自然不会怪罪。可是老朽只是一介言臣啊。”
“国家危机存亡之秋,大人怎可因为怕担责任而耽误大局呢?”听到老谋深算的首府的解释,吴三桂有些气恼地问道。
“无故放弃三百里土地,老朽当不了这个替罪羊啊。”陈演直白地回答,“况且清军这般骁勇,几次攻破嘉峪关,京师都安然无恙。闯贼乌合之众不足惧矣。”
听过同僚的回答,一身戎装的总兵只能停在宫门口白玉石阶上,无奈地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