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44200000003

第3章 动员,穿军装的新疆梦(2)

生产建设兵团刚组建不久,需要补充会干农活的劳动力。1956年从河南农村招收了一批男女青年,程均友就是那时从老家来到遥远的边疆,被分配到条件艰苦的农二师34团。他们刚到的时候,一起来的女青年就在那儿哭开了。程均友问她们:“你们哭啥哭?”她们回嘴说:“谁跟你们男的一样,不管往哪儿都行,我们来到这儿看不惯,我们不哭吗?”程均友说:“谁叫你来的,你不也是争着报名来的。不叫你来,你偷偷摸摸挤着上火车,你咋不说?来到这儿又哭开了,来到这儿又胡说八道!”虽然他们都是同一批的,但当时程均友的思想准备做得比较好,是打算艰苦奋斗的,难怪他进步比较快,几年后当上了连长,还把连队带得生气勃勃。

经过这些早期的兵团人日积月累的努力,当时光流转到6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初具规模,下辖二百多个团场,大体分布在全疆重要的边境线和交通线上。那时连部队带家属,人口已达到一百四十多万。

生活像一条五彩斑斓的彩练

在上海的另一处街道,一副若有所思神情的中学生余加安,那阵子也和伙伴们在街上,在里弄到处走。起初是看热闹,后来大家就跃跃欲试了,这种情绪是会互相感染的。他们都知道从新疆来了好几个工作组,分布在不同的街区,搞图片展、实物展,征召青年支边的主题叫“我们新疆好地方”。从图片上看,那些地方真的不错,确实是个好地方,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

给余加安特别深的一个印象是做宣传的人声情并茂地讲到:“那里的瓜果多得吃不完啊!”的时候,别的先不讲,仅此一点,对于刚刚度过饥荒年代的孩子来说,就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毛国胜虽然出身差,但他是个好学生,他对那些宣传更是很用心很留意,所以他清楚地记得,喇叭里、小册子上,还有工作人员的介绍,说的都是那边雄伟的天山,辽阔的草原,一串串的葡萄、一桶桶的牛奶……甚至于说道,那边蔬菜不怎么多,就是肉类很丰富,肉是敞开吃的。工作人员为此还特别提醒大家:“可要多带一些茶叶去,以免肉吃多了以后会不好消化。”在那样的年代,居然有一个能让人把肉吃多到不好消化的地方,简直不可思议,单单这一条就足够令人神往了。

朱静华当时是个活跃的女生,她也成了1963年7月上海第一批赴疆的女生。对她来说,最初的决心来自于在文化广场听动员报告的现场。7月1日的文化广场,地上黑压压坐满了人,都是年轻的面孔,周围飘着许多红旗。听说在台上做报告的是王震,但离得远也看不清。能到会场坐在下面的还不是全市中学生,而是各校各班级选出的代表,朱静华作为一名积极分子参加了大会。

会上的报告主要是描绘和动员性的,给大家描绘了生产建设兵团的光荣历史、喜人现状和发展前景,给大家介绍新疆的生活,说新疆是个好地方,比如那边的牛奶吃不完,葡萄如何的好。告诉大家,你们这些年轻人去了以后,就是生产建设兵团的骨干分子了,要靠你们把那里建设得更加美好。

后来还给他们放映新疆题材的纪录片。作为女生,朱静华感觉特别美好的,是看到吐鲁番有那么多挂满枝头的葡萄和遍地的瓜果,看到少数民族群众穿着那么鲜艳的衣裙载歌载舞……

同样是女中学生,在鱼珊玲的印象里,动员工作真是蛮厉害的,从王震到文化广场做动员报告以后,全市都行动起来,在各种场合宣传鼓动。所有的街道里弄,都在出黑板报、墙报,贴标语,拉横幅,插旗子,天天不是开大会,就是开小会。一直动员到了每家每户,动员到每个家长、中学生和适龄青年。

到1965年,再次在上海进行全市范围支边动员的时候,已经有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军垦战歌》,主要内容是把先期支边青年的风貌展现出来。影片的一开始,就是青年们迎风站在“解放”牌卡车上,昂扬进疆的情景,接着还有女青年在桑树下笑盈盈采摘桑叶的画面。配上了激情的女声解说:“在塔里木,已经有了十几万亩桑园;可以期待,在不很长的时间内,它将会成为祖国新的蚕桑生产基地!”

影片中出现了劳动的地头,背景是林带和田野,青年们切开红瓤的西瓜,高兴地品尝,面庞红润的女青年在中间跳起舞蹈。诗朗诵一样的女声解说:“生活,像一条五彩斑斓的彩练,充满着健康的欢笑,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这里,既有辛勤的劳动,也有收工归来的愉快。”

即使在以后看来,《军垦战歌》也是一部拍得相当成功的宣传片,其主题曲《边疆处处赛江南》,更是充满了浪漫情怀,久为传唱。影片中那些波澜壮阔的画面,再加上现实中上上下下大张旗鼓的宣传动员,足以让那个时代单纯而躁动的年轻人跃跃欲试了。

韩培芬,一个爱说爱笑的中学生,她就是看了这样的影片以后,怎么也忘不了那些色彩鲜艳的美好画面。你看,一抬头啊有葡萄,地上呢全都堆满了哈密瓜、西瓜;你听听,那里的土豆有多大,棉花有多好。人家动员的说了,像部队那样实行供给制、发军装,就是去当兵三年,到时候可以回来。再加上她还从没出过上海,从没坐过火车,想着能坐上火车到那么神奇的地方去看看玩玩儿,多棒啊。

她的一个姐姐在南京,是知识分子,听说妹妹要报名支边以后,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她明白当然对这种光荣的事也不能直接阻拦,就给她的父亲出主意说:“您赶快把户口本藏起来。不要给她迁户口,那样就走不了。”结果小姑娘韩培芬也不知道怎么就那么聪明,她对大人说:“你户口本不给我不要紧,我都问好了,只要我一走,半个月以后,人不在,户口就自动销掉。”她竟然会想到这个,这么说了以后,父母没办法,按当时的形势,就算不支持也不能反对呀,还是给她拿去迁了户口。

女青年可以尽量多录取一些

从政策上讲,录取的大门向年轻人敞开;而对于女青年报名的,尤其加以鼓励。上面对报名者掌握的录取标准是:年龄十六岁以上;政治上历史清楚,品德没有严重问题;对出身“地富反坏右”分子的子女,只要本人表现较好,积极要求参加边疆建设,应予录取。另外特别加上一条:考虑到生产建设兵团原有的性别比例不合理,对女青年可以尽量多录取一些。

鱼姗玲是个出身在所谓剥削阶级家庭的女孩,父母早已移居香港,据说资产丰厚。1963年,她高考落榜。当时,父母就为她办好了到香港去的手续,只要准备一下,到广东出境就可以了。但是临行前她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按团组织的规定,凡是这种情况的需要回学校办理退团手续。结果在学校的办公室里,老师们见了她都表示很不理解,有个女老师不高兴地对她说:“鱼姗玲呀,你在学校表现得蛮不错嘛,一直选你当班干部,还是团支部委员,可是你怎么刚刚离开学校没两天,就要急着跑到香港那边去呢?”按他们的说法,到资本主义的香港去那是很不好的,就如同从光明投向了黑暗。

年轻的鱼姗玲内心深受触动,据她自己说,“毅然改变了主意”,决定放弃去香港和父母团圆,放弃在香港继续升学的机会,而要像许多同学一样,加入到支边的光荣行列中。远在香港的父母得知女儿改变主意后坚决不同意,一连发来十二封电报,鱼姗玲仍不为所动。母亲甚至专门赶到上海来,苦苦劝说,要把她带走,但一个决心要走革命道路的女青年是很难被带走的。最终,这个独生女儿还是执意要选择登上西去的列车。

“十二封电报”与坚决抵制,这一反一正,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也成为宣传动员中最生动鲜活的例子。比一比,看一看,一个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小姐”,能够毅然做出这样的选择,那么其他人还有什么可彷徨的呢?

生活条件本来不错的女孩子鱼姗玲,一向是个好学生,她想得很单纯。那时候她像不少上海人一样,就是觉得新疆很陌生、很遥远,所以对她而言也就显得很神秘。因为父母亲很早就离开上海,她一直在学校受教育。高一入团,一直担任班干部、团干部,应该说是有相当的“思想基础”。最后抉择的时候,她实际上是这样想的,街道里这样子动员,自己说出的话总要算数的。其实,类似于她这种情况,那时也大有人在,有的在上海的家庭生活相当好,照样是放弃了优越的条件。

像鱼姗玲这样的行动,正是兵团和上海各级组织热情欢迎并大加鼓励的。后来她到新疆不久即被树立为先进模范,此后许多年她一直是作为典型人物,大会小会没少参加,各种荣誉没少获得。中央级大报在头版刊登她的事迹,醒目的大字标题是:“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

一位当时在北京的中学生祝匡依证实,那些年在《人民日报》也好,《中国青年报》也好,树立的这种典型比比皆是,比如说河北出了个邢燕子,天津出了个侯隽,都是女生。而祝匡依和班里同学们崇拜的对象是江苏的董加耕,他们还给董加耕写过信。董加耕的原名叫董嘉庚,他是一个高中毕业生,1961年5月,他放弃去北京大学深造的机会,立志回乡务农。祝匡依和中学同学们在一起经常讨论这些事情,他们觉得凡是报上登的先进人物,都是自己学习的楷模。

现在,祝匡依的家仍然安在新疆石河子市的农八师宿舍。四十多年前的1964年,他是为数不多的北京赴新疆支边青年中的一个。他找出了一直保存的一张动员报告大会的入场券,可以看到上面印的字是:“1964年7月31号下午7时半,北京工人体育场。报告人周恩来。”工人体育场的看台可以坐八万多人,北京各高校的学生都去了,祝匡依他们作为中学生代表也有幸参加。报告的主要内容,就是号召他们,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面临毕业后的道路选择时,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支边对于他们是个明智选择

才上完初一就报名进疆的王祖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改变命运。本来,他父母都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中共上海地下党员,但是父亲在“反右”的时候被打成“右派”,接着一年不到被定性为“反革命”,抓去劳改了。母亲虽然没被查出有什么问题,而政治前途也随之受到影响。所以在学校里,同学一见王祖炯就喊:“你爹‘右派’!你爹‘反革命’!”他心里头一直特别不想上学,想快点离开,去一个能够跟这一切斩断联系的地方。

王祖炯的母亲既是老党员,也是教育局的干部,对于党组织号召支边这样的事情,她怎么能够明着阻拦。但确实从做母亲的来说,六个子女,都是在十五六岁离开家,丈夫长年关在监狱,她的心里肯定是特别的压抑,没有地方也没有人可以诉说,还必须在外面强作积极,承受着各种各样的精神和生活磨难。

虽然不赞成儿子王祖炯离家远行,但母亲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是去跟负责这件事的同志说:“到新疆去是党的政策和号召,肯定应当响应。但是呢,如果我这个孩子能够把初中上完了再去建设边疆,他就能有更多的文化,可以更好地去做贡献了。”

王祖炯看到母亲的态度这么消极,十几岁的他就不停地吵,整天闹着要去。暑假里,他天天往街上跑,看到那些敲锣打鼓的,各个街道都很热闹,喇叭在广播,到处是宣传画,还有拉的横幅,都是动员到新疆去参军。眼看着人们欢天喜地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学生,他这心里能不火急火燎吗?

凡是家庭出身有问题的青年,面对选择的时候往往有着特别的感受和想法,所以行动起来就更加义无反顾。对他们来说,本来父母就是“地富反坏右”、资本家,自己平时头都抬不起来,总挨欺负,所以巴不得最好赶快走。像少年王祖炯,知道自己身为“右派”加“反革命”的儿子,绝不可能有机会正常参军,但是他一想,人家来动员的没说我不能去兵团啊。十几岁的他想法很简单:能穿上军装,就证明我这个反革命的儿子同样也能抬起头了!

9月1号开学以后,王祖炯去上学,但是在教室里怎么也坐不住,什么也听不进去。他打算悄悄溜出去,当时正在上课,走大门不行,看见靠墙有个垃圾桶,他爬到垃圾桶上翻墙跳出去。一口气跑到街道,再跑到区里,要求去新疆。

李梦桃至今还保存着兵团招收时的《录取通知书》

那是1963年9月13日的中午,王祖炯回家吃饭,恰好在家门口看到邮递员来了,分明是往他家来的,分明是送来一张通知单,粉红色的通知单,在风中飘舞。像做梦一样,他被录取了。

他连午饭都不吃了,拿着通知单就往学校跑,跑去以后,告诉老师:“我不上学了。”没等老师发火或是问他为什么,他就急急地说:“我要到新疆去了,我参军了!你看,这是录取通知书!”

同类推荐
  • 国学:我们共同对话

    国学:我们共同对话

    本书主要内容有:国学的内涵、特性、意义、方法,儒家“人性论”的现实启示,现实需要老庄,儒道之外说诸家,史学经典导读,传统戏曲的特性,戏曲脸谱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传统戏曲的影响,传统小说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等等。1、内容上,与常见的国学专著不同。本书一般的资料性、记忆性知识不讲或少讲,增加了一般国学书中没有的古诗读诵吟唱艺术和诗歌、戏曲、小说的特性解读等,更切合中小学教师的兴趣的和教学实际,适合作为教师的国学培训教材。2、写作上,与一般的教材不同。本书采用通俗的文字和师生互动对话的形式,读来比专家学者的国学书更亲切、更鲜活,更易懂,适合广大国学爱好者的阅读。
  • 雁过留声

    雁过留声

    雁过留声(yàn guò liú shēng):谚语。比喻人离开了或者死了,应留个好名声。常与“人过留名”连用。出自元·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
  • 中国名家经典随笔集萃

    中国名家经典随笔集萃

    本书分为品味生活、放飞心灵、拥抱自然、人生随想、智慧人生五辑,收录作品有:《风筝》、《我的家在哪里?》、《秋天的况味》、《荷塘月色》、《朋友四型》等。
  • 古今汉语语法的流变

    古今汉语语法的流变

    《古今汉语语法的流变》反映了作者对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研究的成果,该书从语言的历时变化出发,既分析了古今汉语语法一脉相承之处,又重点分析了古今汉语语法的变化,总结出了古代汉语语法有别于现代汉语语法的一些特殊现象,融入了作者对古今汉语语法“流”和“变”的研究心得。
  • 张强文集·艺术个案与群体批评卷

    张强文集·艺术个案与群体批评卷

    当艺术表现成为一种生命内在需要的时候,精神便与纵情无羁的行动混合,使艺术传达成为义无返顾的冒险。王易罡的作品是他淋漓尽致地表达生命体验和袒露个人意志的深刻印迹。
热门推荐
  • 格言寄语篇(名人佳作)

    格言寄语篇(名人佳作)

    本书共有七辑,主要收入人生与命运、理想与追求、学习与求知、爱情与婚姻、道德与品格、交际与处世、生活与娱乐等方面格言。
  • 纤纤公主之殇情

    纤纤公主之殇情

    一场瘟疫,一次意外,她发现自己的血竟成了药引;以血为引,却险些殒命。梦醒,他决然离开;她被梦魇缠绕,梦中,她凤冠霞帔,他扬长而去。她欢欢喜喜待嫁,等来的却是一句,我不爱你了。她堕落风尘,只为一个理由。心死、情灭、恨浓,她愤然跳下悬崖。记忆、毁容、孩子,芦草初生,一切从头再来?山巅之上,回忆过往云烟,却如同南柯一梦,曾经的点点滴滴如潮水来袭,渐渐将她湮没。两难之中,她宁愿她只是初生的芦草……
  • 冰火大道

    冰火大道

    疯狂者小队,一个名副其实的疯狂小队,妄想以一个小队的力量屠戮主神。风落,重生回刚进空间的那一刻。这一次的重生,屠神计划一定不会再次失败!这一次的重生,疯狂者小队将执掌空间!
  • 刀剑天涯

    刀剑天涯

    斩龙刀,饮风剑千年前横空出世,引来修真界的腥风血雨,少年聂龙自幼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11岁那年得知了自己的父亲曾是修真界有名的大人物,从此,便决心踏入修真界,获斩龙,灭妖族,战神界,拯救天下苍生,看似冷酷的外表下却怀着一颗柔情的心,问少年你将归何处,吾愿一间茅草屋,陪吾爱之人到白头
  • 天机古卷Ⅱ

    天机古卷Ⅱ

    一部家传古卷,引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职业,世受皇家供养的天机大夫,因何流落民间?主人公祁天下,在得到古卷之后,鬼使神差地踏上了一条危险重重的探险之路,而这条探险之路,将逐步揭开亘古谜团第四爻的秘密。干云洞、黄房子、原始密林、黄河之畔。斗奇术、破震物、施占卜,洞悉天机。黄大仙、老鬼子、尸魅、异兽,陆续登场……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影像

    影像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否也,否也,是掉下个望远镜!尼嘛!居然还是个神器?!你敢拿跑车去撞火车吗?你见过空中跳舞的军舰吗?你见过翼龙和直升机玩捉迷藏吗……那个谁,居然敢抢我的望远镜!看老子一个人玩死你们千军万马!
  • 太后有喜了

    太后有喜了

    一朝穿越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后,就连皇帝看到她也要点头哈腰、礼让三分,总而言之当太后一个字——爽!第二个月,这身体才十六岁,大姨妈没来正常。第三个月,肚子微微隆起,是因为皇宫里伙食太好,胖了正常。第四个月,这肚子不但越来越大,而且还会动,这可不正常!她怀孕了,只是她老公已经嗝屁了一年多,谁来告诉她这娃的经手人是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新世纪淘汰法则

    新世纪淘汰法则

    50名高三学生,5天的生存游戏。5天的杀戮,背叛,推理,生存有谁,能活到最后?
  • 城下(中国现代军事文学丛书)

    城下(中国现代军事文学丛书)

    《城下》是深受读者欢迎的长篇《前躯》的续集,反映一九二六年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同北洋军阀吴佩孚所进行的三次惊心动魄的大战役,最终实现了“直捣武昌,饮马长江”的战略目标。小说歌颂了叶挺为首的独立团官兵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蒋介石、吴佩孚、唐生智、刘玉春等历史人物在这场大搏斗中的角逐;揭示了社会上各种政治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同时还描写了青年人美好动人的爱情生活。作者勾画出风起云涌的时代风貌,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全书气势磅礴,情节跌宕起伏,既有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又有缱绻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