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健康的状况往往能够通过一些身体与心理的变化来获知,而这些变化就是疾病的前兆,往往意味着某些疾患的到来,故而,应该予以重视并且多加防范。身体与心理的细微变化,不仅对身体的健康状况有所反应,同时对于内心的稳定也有相应而且明显的表现。从身体和心理的两重意义上说,这些细微的身心变化就成了心理与身体的交叉点,是身心两健康的表征。因此,对于身体与心理的变化要特别注意,也许那就是身体与内心的“求救”信号。
七情是五脏的温度表
《黄帝内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全面阐述中医学的名著,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奠基作用,也是养生学的第一部理论专著。在这部养生学和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形神相即”思想,并把精神调摄作为养形养生的第一手段。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又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明确指出精神与形体的内在联系。
中医认为,情绪的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则是身体器官功能的变化。《黄帝内经·灵枢》提到“怒则气盛而胸胀,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发起而面苍”,由此说明发怒时对形体肝脏所造成的影响。另外,如“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与人体脏腑的关联。因此,人们往往可以通过七情看到五脏的健康状况,这也是中医四诊法之一——望诊的一部分。
“喜”,是愉快情绪的反应。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但是中医认为高兴过度会伤“心”。在中医理论中明确指出“心主神明”,认为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而狂喜会使心神不安,从而损害心脏。事实上,过度喜悦不仅会使心跳加快,有时还会使人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严重者还会因为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也应该做到适度。
“怒”,指气愤不平的现象。中医认为,当人发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脏功能失去条达,导致肝气横逆。故而人在生气时往往会感到胁痛或两肋下有不适感,有的人不想吃饭,感到腹痛,有的人甚至出现吐血等严重症状。现代医学认为:人处怒气勃发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也会造成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
“忧”,指忧愁低沉的情绪体验。若过度忧愁,不仅会损伤肺脏,还会波及脾脏,造成食欲大减的情况。整天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对于身体健康非常不利。谚语说:“愁一愁,少白头”。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就是因为过分忧愁所致。
“思”,就是集中精力思考。中医认为,过度思虑会损伤脾脏,而脾脏损伤则会导致吃饭不香,睡眠不佳,长期以往则会导致气结不畅,最终引发百病。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紊乱,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也就随之而来。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避免过度思虑,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最好就不要去“解”它,以免越“解”越不顺而导致“气结”。
“悲”,是指哀伤、痛苦的情态。中医认为,悲会损害肺脏,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悲哀主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长期沉浸于悲痛中,严重者会导致呕血等症。因此,家庭若有不幸的事情,一定要节哀,以保重身体为要。
“惊”与“恐”不同,“恐”是害怕的意思,“惊”是指精神上的卒然紧张。无故恐惧害怕的人,大都肾气虚,气血不足,故而应该补肾;经常会被惊吓的人,大都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因此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故而应该安神。
其实,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唯有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才会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精神活动失调引起的不良情绪可使功能紊乱,导致各种心理、生理疾病乃至全身性疾病。面对情绪这一脏腑的“温度表”,人们可以通过调节情志活动来保健身体。
首先,应该培养自己宽阔的胸怀,这是达到情绪稳定的重要一点。如果没有宽阔的胸怀,就必定会被无故的烦恼纠缠住。
其次,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是消除不良情绪的关键。当遇到不良生活事件后,要正确对待,以防止心身疾病的发生。
第三,学会知足常乐,珍惜自身的价值。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在艰难之中自强不息,任何时候都能够愉快的生活。
第四,保持愉快心情,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哲人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第五,情绪不定时,可以“入静法”稳定心神。清医汪昂曾经总结出一条极为高明的健身之道:“遇心绪烦乱之时,侧卧于榻上,遂静心数息,数至数百,则心火下降,气爽神清,烦劳不苦,智慧聪明。”后世人利用此法进行养生,效果非常好。
透视压力上瘾,维护身体健康
压力专家称那些被埋没于重重任务之中不能自拔的人的症状为“忙碌综合症”,具体症状包括喜怒无常、烦躁、讨厌和别人开玩笑,或者总想为所有人做到所有事。根据以往的观点,此类患者大都是一些“绝望的”家庭主妇。然而,现代社会的紧张生活节奏,使得大多数人进入重重压力的包围圈,因此,“忙碌综合症”的患者群体有扩大的趋势。
美国专家指出,有不少美国人把忙碌当作一种成就。当今社会也将忙碌视为一种赞赏。很多人以为自己做得越多,就越成功、越有价值,而对于忙碌综合症患者来说,如果某件事情做不到,就会产生挫败感。人们不知道,源于一种心理的病态,压力其实会让人上瘾。
压力之所以会让人上瘾,源于其自身的“诱惑力”。具体来说,压力之下,你尽可以对着别人发牢骚,而且这种感觉相当好。当我们向某个忙碌者询问进展如何的时候,他通常都会说“别问了吧”或者“我很辛苦,非常辛苦!”如果我们对他表示赞赏或同情的时候,他都会得到宽慰和满足。这种时候,无论是“哎,真可怜!”,还是摇头自叹不如,都是他最想听到和看到的。
面临社会大压力,“压力上瘾”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病。专家们认为,由于人们都渴望“被需要”的感觉,因此对于“压力”会产生需求。为了让自己的存在更加重要,我们总是把日程填得满满,乐此不疲地筹划着下一次节目、下一次聚会。当我们停下这些周而复始的工作,反而会感觉不习惯,因为自己的身体已经习惯了那种忙碌的生活节奏,突然间停下来不仅会有失落感,身体机能也会出现某些异样的变化。
有些人是为了功成名就而忙碌,而有些人忙碌是为了逃避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埋头于烦杂事务中的焦虑能够掩盖其它负面情绪,尤其是不快。在压力和紧张感中,可以消耗了这大部分的精力和体力,因此,这样做可以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溺于悲伤难过。
然而,在我们通过压力来麻痹和逃避的同时,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长期生活于压力之下,身心健康为此付出的代价。
有些人喜欢把压力化为食欲,结果不仅无助于排解烦恼,还带来大量卡路里,导致肥胖。结果,身上的赘肉带来更大的压力,罹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危险也大大增加。有的人则喜欢用疯狂购物来达到放松的目的。但购物带来的愉悦程度越高,回家以后那种兴奋消退得也就越快,浪费金钱的罪恶感也就越深。这种后悔和不安会带来更多的压力。最可怕的是,当我们对自己身上的重重压力不明就里的时候,我们已经再一次冲进购物中心。这种恶性循环不但无法根除压力的根源,反而让人身心更加疲惫。
借助其他事物缓解压力并非不可行,而是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比如运动、适当娱乐、读书和听音乐都可以减轻部分紧张情绪。其实,压力困境解决起来并没有那么复杂,主要还是要看自己的想法。很多人以为压力是一种外部的东西,而实际上压力源自内心。因此,解除压力的惟一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想法。
首先,学会善待自己,不要永远都把自己摆在需求单的最下面。每周至少一次关注自己的需要和心愿,并学会对不必要的要求说“不”。
其次,不要把所有的工作都视为同等重要。这不仅仅是排列工作顺序的需要,也是缓解压力、维护身心健康的需要。我们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最需要完成的事情上,从容地去做,开心地去做。
第三,拒绝完美主义。如果不想被没完没了的事务困住,就必须在做事情之前确定这件事值得花多少时间去完成。千万不能因为苛求完美,而导致没完没了,这样只会让压力越来越重,最终无法负担。
第四,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放慢进行速度。如果喜欢看报纸或者买菜,那么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不要掺杂其他的事情来破坏情绪。静心享受自己的人生乐趣是必要的,这不仅对于健康的心理大有裨益,而且对于身体的健康也非常有利。
面对生活的压力以及社会中愈来愈多的“忙碌综合症”患者,你是否有过压力上瘾的经历?以下是“压力上瘾”测试:
(1)如果度假时间超过两天,你就觉得心烦意乱;(2)原本全家人一起看电视的晚上,你却拿着商场的优惠券上网搜罗促销咨询;(3)想不起来上次没吃早餐是在什么时候;(4)想不起来上次没吃午饭或晚饭时在什么时候;(5)即使身处激情时刻也从来没产生过任何激情幻想,因为脑子里总惦记着明早如何收拾厨房;(6)你匆匆游走于超市的各个货架,完全按照事先列好的清单购物,很少考虑别的东西;(7)你把睡前浏览日程表视为一种放松。
如果以上描述有两项以上符合,说明你可能已经对压力产生依赖,与此同时,则应该考虑压力重重的生活方式对自己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适当放缓生活节奏。
情绪的晴雨表——胃
胃是人体上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最能表现人情绪的器官之一。如果人的心情很好,胃就会做出愉快的反应——胃口大开。相反,如果人的心情不好,胃就会做出反抗,导致食欲下降。不仅如此,心情还会通过影响胃活动,而间接影响到消化功能的发挥。当人心情大畅时,消化系统运行也会保持正常状态。而一旦心情不佳,就很容易引起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从而对健康产生影响。由此可见,通过胃部的健康状况与情绪联系之密切。
纪先生是一名记者,由于工作的缘故,他常常出差在外,精神压力非常大。几年过去了,纪先生患上了胃痛之症。初时只是小疼,后来慢慢地变成了大疼,而且胃痛的次数也频繁起来。在疼痛实在难忍的情况下,纪先生到医院就诊,但是每次检查出的结果都只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他一直按医嘱服药,但是令人诧异的是,一点效果也没有,胃痛照常时时到来。
凉的东西不能吃,干的东西不能吃,深受胃痛困扰的纪先生心情变得更加不好了,本来工作紧张的情绪,一回到家中就变成了愤怒,因此经常拿孩子出气。看到被搅得一团糟的生活,纪先生每晚都失眠。有时好不容易睡着,半夜又被胃痛折磨醒。在这样的状况下,纪先生上班时没法集中注意力,在家有没有好心情。胃病的折磨让他憔悴了许多,后来他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没用半粒药,只是通过心理治疗,就让他恢复了往日的神采,胃痛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疗。
其实,纪先生的胃病与心情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中医有“形神相即”的观点,肯定了形体与精神的相互关系。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胃病患者的抱怨:“我一生气就胃痛”、“我的胃病是生气后暴吃引起的”、“我胃不好就吃不好,睡不好,心情也不好”,等等。而这些感受就是胃病与情绪之间关系的最好阐释。事实上,很多疾病都和心情有关,尤其是胃部的疾病,其与心情的密切关系就更为明显了。
曾经有医学家研究调查后作出结论:65%的胃病是由于心理原因导致的病变。很多人对这一结论表示怀疑,但这却是一个事实。曾有学者做过这样一个临床试验:给一组胃溃疡病人服用治疗药物,给另一组胃溃疡病人服用与治疗药物外观毫无差别的安慰剂。结果发现两组的疗效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安慰剂并非治疗药物,却取得了与治疗药物同样的疗效,说明了心理治疗在胃病治疗中的作用,也说明了胃病与心理因素的重要关系。
根据医学解剖报告来看,长期抑郁或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的人,大脑结构会发生了一些异常变化。而且有很多临床实践也证明,情绪长期处在不良状态,会导致机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发生一些变化,其中典型的就是胃病。一般来说,情绪波动频繁、压力较大者比较容易患上胃病。比如,教师、司机、媒体工作者、医生等都是胃病的高发群体。
(1)教师的操心病——胃病。由于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管理任务,不仅在学校要为学生操心不断,回到家里还要为自己的家庭着想。尤其是女教师,精神及体力的负担都很重,因此,很容易患上消化系统疾病。其实,教师的胃病多数是由于操心而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