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在书面语词中还有一部分是从古代文言文中遗留下来的,通常称为古语词。古语词用在书面语中显得庄重典雅,但在口语中使用,就会让人觉得不合时宜、故意卖弄。
2.专业术语、隐语与行话
专业术语、隐语和行话都是一些专门的词语,在口语交际中一般要慎用。
专业术语包含了大量的专业信息,在专业交谈时,可以使语言高效而富有技术性。但是滥用专业术语会使人觉得你故作高深、故弄玄虚。
社会团体内部会有一些大家都使用的词汇或句式,但不为圈外人所知,这就是隐语。
有些职业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说法以简化交流方式,这就是所谓的行话。
使用隐语与行话有很重要的心理暗示作用,它给予使用者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进而产生回家般的安全感。但是,在与不属于同一个圈子的多人进行集体交谈时,不要和其中某个人频繁使用隐语与行话,这样会使人觉得你们之间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引起大家的不快。
链接
网络语言中充斥了大量隐语,如:
748——谐音“去死吧”;
驴友——“旅友”的谐音,喜欢旅游的人,一般指背包一族;
FB——“腐败”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后来专指朋友们聚在一起吃喝玩乐;
御宅族——原指热衷并精通动画、漫画及电脑游戏的人,而现在一般泛指沉迷于社会大众难以理解的亚文化之中并且难以与他人沟通交流的人;
萌——在日本动漫中,代表从脑海里一闪而过的美好感情,如喜爱、欣赏、愉快、激动人心等,好像被电到的感觉;
o(∩_∩)o或^_^——都是笑脸,表示高兴的心情符号;
OTZ或orz或ONZ——三种字母组合都像一个人跪拜的动作,表示崇拜、膜拜的意思;
达人——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丰富知识或高超技术的能人。
3.流行语
流行语,是指某一时期被大众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流行语的来源很广泛,包括新造词、旧词新用、外来词、方言词以及传媒文艺语言等。
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表现,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最早的流行语可能是“258团”。解放初期,军队干部结婚成家必备三个基本条件:25岁以上,8年军龄和团级以上干部。后来的“三面红旗”、“破四旧立四新”和“万寿无疆”等都是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流行口号。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南方沿海经济迅速发展,伴随粤语歌曲风靡,粤语作为一种“赚钱的方言”在全国流行。老板们都爱拿着大哥大说上一句:“不好意西的啦!”接踵而至的是外商纷纷来华投资,于是洋话走俏,华夏大地“Yes”“拜拜”“OK”之声此起彼伏。香港回归之后,港语进一步风行大陆,“买单”“非礼”“拍拖”“按揭”“搞定”不绝于耳。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流行语像流星雨一样洒遍中华大地,“被就业”“打酱油”“俯卧撑”“70码”等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成了针砭时弊的重要武器。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每一种流行文化都不遗余力地制造着流行语。
作为一种鲜活多变的语言现象,流行语及时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民间风尚,可以说它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追赶流行语的时尚,是语言弄潮儿的专利,但是在使用流行语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有所区分。精彩的流行语可以成为平淡口语中的味精,而一些用词粗俗、格调低下的流行语则会给使用者的语言形象抹黑。
使用流行语还要防止过滥,有的人说几句话就要用一个,似乎不用就显得不新潮、不时尚。但是再好的东西都是物极必反,流行语在出现之初可能是新鲜而富有表现力的,但人人都说、到处都用,其意义就会“磨损”,成为表义含糊不清的“语言垃圾”。比如,有人爱使用“酷”,就不分场合、不管对象地乱用。“长得酷”“笑得酷”“穿得酷”“说话酷”“办事酷”“工作酷”“学习酷”“今天的电影真酷”“昨天的晚饭也很酷”等等,一个词语一旦被这样使用,就变成了没有个性的“万金油”,到处都可以抹一点,最后说的人不知所云,让听的人不得要领。如果一个人经常这样使用流行语的话,就会给人一种头脑简单、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坏印象。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优美的语言之一,少说也有几万个常用词汇。这些词语之间有着精确的分工,可以实现细腻、丰富的表达。我们说话时要尽可能选择恰当得体的词语,使自己说话准确到位、娓娓动听。
链接
历年流行语
1950年代流行语:失业、抗美援朝、私营、保卫世界和平、保家卫国、土地改革、战争贩子、合作社、解放台湾、翻身;
1960年代流行语:支援农业、毛主席著作、备战、三面红旗、一穷二白、持续跃进、自力更生、现代修正主义、标兵、群英会;
1970年代流行语:西哈努克亲王、改造世界观、巴勒斯坦、革命样板戏、新党章、整党建党、天天读、四条汉子、现代京剧、杨子荣;
1980年代流行语:浩劫、八十年代、体制、爱情、电视机、住房、动乱、待业、就业、高考;
1990年代流行语:亚运会、九十年代、海湾危机、一流、开发区、开发浦东、窗口、规范、客户、整治;
2000年流行语:21世纪、电子商务、新千年、西部大开发、平台、信息技术、全球化、WTO、信息化、彩票;
2001年流行语:三个代表、APEC、入世、申奥、知识产权、恐怖主义、园区、研发、邪教、创意;
2002年流行语:十六大、与时俱进、整合、诚信、反恐、信用、IT、传媒、核查、申博;
2003年流行语:非典、伊拉克战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疑似、抗非、世界卫生组织、执政为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神舟”五号、以人为本;
2004年流行语:科学发展观、执政能力、雅典奥运、禽流感、中超、刘翔、行政许可、三农、F1、印度洋海啸;
2005年流行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十一五”规划、神舟六号、节约型社会、和平发展、一篮子货币、油价上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连宋大陆行、取消农业税;
2006年流行语: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青藏铁路、自主创新、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中非合作论坛、长征精神、消费税、非物质文化遗产、倒扁;
2007年流行语:十七大、嫦娥一号、民生、香港回归十周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廉租房、奥运火炬手、基民、中日关系、全球气候变化;
2008年流行语: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三聚氰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降息、扩大内需、粮食生产;
2009年流行语:不差钱、躲猫猫、低碳、被就业、裸、纠结、钓鱼、秒杀、蜗居、蚁族;
2010年流行语:给力、神马都是浮云、围脖、围观、二代、拼爹、控、帝、达人、穿越。
※1950年代到2004年的流行语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对外公布。2005年到2008年的十大流行语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等机构联合发布。2009年、2010年十大流行语由《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
4.称呼语
每个称呼语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信息量。
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重社会角色的综合体,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称呼语会唤醒不同的角色意识,制造出不同的社交关系。比如本文作者,被人称作“徐老师”时不免摆出师道尊严的模样;“徐博士”的话就要正襟危坐了;“徐教授”那更是要字斟句酌、拿腔作调了;而听到“徐默凡”立刻可以大松一口气;到了“默凡”自然就本性流露,嬉皮笑脸也无妨了。
更进一步说,只要你开口招呼别人,那么你的好恶情绪就会自然流露,无法回避。比如一位叫做“赵美”的年轻女子,不要说“赵美”“赵小姐”“姓赵的”这些称呼语之间存在着巨大情感落差,即使同样是亲密爱人,不同的称呼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取向:“亲爱的美”显示文艺腔的浪漫;“老婆”流露世俗的质朴情怀;“老婆大人”透着做作的滑稽;而“美美”是爱怜,“美”是私己,“小美”是亲昵,“我的美”则暗示出占有的欲望……称呼语的种种细微之处是耐人寻味的。
下面再介绍使用称呼语的两个诀窍:
(1)从众策略。从众策略就是说大家在讨论相同的对象时,跟着别人使用称呼语,可以保持融洽的交际氛围。
比如“闺蜜”们聚会聊天,比较各自丈夫的脾气、爱好和收入时,使用的称呼最好和别人一致。也就是说,别人叫“老公”,你也叫“老公”;别人称“先生”,你也称“先生”,这样可以缩短大家的距离,显得平等亲热。如果别人都叫“老公”,你一个人称“先生”,会让别人觉得你故作清高,自以为高人一等;如果别人都叫“先生”,你一个人说“老公”,就显得你文化修养低,有点粗俗了。
(2)试探策略。既然称呼语是双方关系的指示灯,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意加以利用。比如你想判断和交际者的关系,就可以使用一个隐含你们关系定位的称呼语,如果对方听到这个称呼面露不悦,那说明这种定位对方并不认可;如果对方欣然接受,那说明他也接受了你们之间的关系定位。
比如你对同事“赵雯”心仪已久,但又不知道她是怎么看你的,那么不妨假作无意地使用一个亲热的称呼语“小雯”,如果她稍显惊讶,但又欣然接受,那么就大胆进攻吧!如果她露出别扭的神色,甚至退避三舍,那么就没戏啦,别瞎想啦,安心工作吧!
案例 老公,亲一个!
“我们家阳阳最听话了,下班就回家做饭。”——年轻女士在公开场合开口闭口就用“我们家某某”来称呼丈夫,亲热是亲热了,但不免有在公开场合作秀的嫌疑。
“扫地的,你待会把这里打扫一下。”——“的”字结构是可以用来指人的,“教书的”、“卖菜的”、“看门的”,甚至“站在门口的”都可以用来称呼别人,但这样做马上会暴露你的傲慢和无理。
“老公!”“老婆!”“亲一个!”“呣—啧!”——拜托,要肉麻回家去肉麻,别在公车上把手机亲得都是口水好不好?
提示
每个人开口称呼别人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你和对方的关系、你的教养、你的交际水平都会在称呼语的选择中显露无遗。一旦你用错了称呼语,那么这次交际已经失败了一大半。
三、口语句法
1.口语句式
口语交际除了要选用口语词外,还应该尽量使用口语句式。口语句式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分句较多,短小灵活。说话时信息是随着时间而延展的,如果一个句子太复杂,听到句尾就容易忘记句首的信息。比如:“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的民族英雄。”这样的句子用在书面语中显得气势磅礴,但是在口语里就说着累,听着也累。
省略较少,关联词齐全。说话不像读书,可以反复推敲字面背后的言外之意,“话”是在空中稍纵即逝的,因此口语句式就要提供足够的衔接信息,不能省略太多的主语和关联词语。
同义重复或追加补充。口语的句子虽然不像书面语那样能反复咀嚼,但也有自身的优点,就是可以说得“啰嗦”一点,对容易误解的地方反复申明或追加补充。比如说,“下个学期9月1日前来报到。”这个句子表意不清,可以立刻补充:“是9月1日前,不包括9月1日这一天。”这样就体现出口语的优势来了。
关于口语句式,试看下面的例子:
“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一条潺潺的溪水从卵石中间穿过,卵石在清澈的水中忽隐忽现,清晰可见。溪边端坐着一位长者,面庞清癯,双目炯炯有神。”
这段话是以儿童为主要听众的广播稿,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孙敬修的改稿是:“嚯,这天可真蓝哪!一点儿云彩也没有。有一条小河哗啦哗啦地流着。这水可清亮啦!水里有好些圆石头,像鸡蛋似的,人们都管它叫卵石,这些卵石可以在水里看得清清楚楚!河边坐着一个老头儿,长得虽然瘦,可是挺结实,那双眼睛可有精神啦!”
经孙敬修一改,这段文字就完全口语化了,表达生动形象,让儿童一听就懂。
案例 领导的教诲我时刻铭记!
培训期间,总经理来看望新招收的大学生,请大家谈谈对公司的印象。
文俊摇头晃脑地说:“首先鸣谢领导大驾莅临。公司业务如日中天,虽列强环伺,但经年以来我公司如中流砥柱,屹立不倒,实令我等感佩不已。”
总经理听得半懂不懂,于是换了一个话题:“年轻人要脚踏实地,培训中要好好学习。”
文俊继续发挥:“领导的教诲我时刻铭记!学府之理论深造固然获益良多,但培训之实战演练更让人受益匪浅。”
送走了摸不着头脑的总经理,同事们私下里都议论纷纷,这个文俊怎么搞的?算是读了几年书了,卖弄学问,说的话让人都听不懂,看起来还是个马屁精!
提示
文俊的毛病主要在于使用了太多的书面句式和文言格式,满口之乎者也,酸气十足,不像普通人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