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liáo,风的声音)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十四章理论论道,然后谈及了得道、明道之人的显著特征之一:“能知古始”。仅如此简洁的描述,可能不被世人所理解与认知,于是老子于《道》十五章中,进一步论述了得道、明道、体道之人的各种显著特征,藉此来倡导世人悟道,遵循道为无为、静心寡欲……
关于《道》十五章中对于明道的少数人的具体描述,我们待会再谈,现在还是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试着从历史中找几个影子出来,这样便于我们理解《道》的十五章。
道家的另一位大佬庄子曾说过“嗜欲深者天机浅”,其思想与老子近似。
换句话来讲就是,天机深是明道的先决条件之一,而天机深的先决条件则又回到了道家静心寡欲这一思想上了。
但愿天下,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宋。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一定是天机非常深的那一种读书人。
1254年,18岁的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同年中选吉州贡士。
两年后,也即为1256年,20岁的文天祥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成为大宋帝国的一代状元。
天机不浅吧!
但是,迎接文天祥的却是命运多厄。为此,我们需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南北两宋的历史。
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月,盘踞北方的金兵对北宋发动进攻,太原、真定失守。十一月中旬,金军渡过黄河。宋钦宗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而大臣们全无战意,纷纷主张投降。
在这种情况下,十二月初二,宋钦宗正式向金投降。靖康二年(1127)四月一日,金将完颜宗望押着被俘的宋徽宗、宋钦宗和赵氏皇子后妃、宫女四百余人及其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回朝,北宋灭亡。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
靖康之辱的同年(1127),康王赵构于应天府(南京)继承皇位(宋高宗),后继续逃避,迁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重构帝国大厦后的1128年——1141年,岳家军不遗余力地抗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宋的危机。但是,宋朝投降性格并未因为靖康之耻而有丝毫的改变,岳飞成了投降派的眼中钉,1142年1月,岳飞死于“莫须有”之罪。
岳飞被杀后百年左右的1234年,南宋政权最后疯狂了一把,联合蒙古灭金。
金灭后42年,北宋灭亡后150年,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政权已经不满足于南宋的各种进贡,他们将弯刀挥向了南宋帝国的京师临安(杭州)。
南宋的太后向元军投递降表,文天祥被派往元营谈判,被扣留,押解北上,后设法逃脱,再组织民兵抗元。
1277年,文天祥所组织起来的民兵,终究敌不过强悍的蒙古骑兵,被元军击溃,文天祥的妻子被元军俘掳。文天祥移师南下,继续组织抗元。
1278年,奄奄一息的南宋朝廷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文天祥等人在南方广东沿海继续组织抗衡元朝,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后,陆秀夫于广东江门,背着8岁的皇帝跳海,南宋彻底灭亡。,文天祥被俘。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于1279年10月被元军押送至元朝京师大都(北京)。
文天祥被俘之后,南宋已经投诚的丞相、南宋已经投诚的皇帝、文天祥的妻子、女儿以及元世祖忽必烈,先后向他劝降,无一例外均被拒绝。
绝望的元朝关押了文天祥三年之后,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不得不杀了了文天祥,就义的那一年他47。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被尊为“宋亡三杰”。
文天祥被杀之后,人们从他衣带诏里面发现了遗书,其遗书全文如下: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按照《道德经》之道,文天祥属于那种“为天下”“托天下”之明道之人;按照庄子“嗜欲深者天机浅”理论,文天祥绝对是天机深一族,那么一定是嗜欲浅的一族,那么一定也是可以静心寡欲的明道之人。
下面我们回到《道》的十五章,看看老子所描述的明道之人的各项特征,然后我们可以试着自己去理解消化一下,如果理解困难,那么对照一下一代杰出的士林中人:文天祥。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因为难以了解,难以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形容描述一下,老子自己都说写的勉强,所以我们读这一章,勉强理解也是正常现象,不必灰心哈)。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
得道明道的古人,精幽、玄奥、通达、深不可识,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可以识别、可以认知的。这样少数的一些人(诸如:伏羲氏、周文王、张良、诸葛亮、文天祥、刘伯温、于谦……)有这样一些特征:
一、言行、行事都小心谨慎,谨慎至好像冬天踩着冰面水过河一般,绝不会冒冒失失地下水,下水之后也不会摇摇摆摆地过河;
二、警觉戒备性超强,似乎是时刻都在防备着四面邻国的进攻、或者是四面邻居的偷窥;
三、接人待物,一言一行都非常恭敬郑重,完全是一付正在参加一场非常重要宴会的姿态,举止行为彬彬有礼;
四、行动洒脱却又悄无声息,就像冰雪消融一般;
五、即便如此,这些人却又有着纯朴、厚道、敦实的本性,像是没有经过任何雕饰加工的原始宝石原石;
六、胸怀旷远豁达、虚怀若谷;
七、浑厚宽容、锋芒不显、深藏不露,像一滩没有污染的浊水。
七点特征,别说做到,就连理解都困难,对不对!
没有关系,极度擅长思考、归纳总结的老子化繁为简,给出了两点,做到这两点,那么也基本上就满足上述七点特征了。
静之徐清。
动之徐生。
挺有趣的,一静一动,两点而已。
在自然现象方面,一湖被搅动而浑浊的水,唯有静止下来之后,才可以徐徐澄清。
在社会现象方面,动荡不安的混乱局面,也是需要在高人,明道之人的引领之下,才可以逐渐澄清下来。
每一个王朝交替的时候,都是这种现象。
那么能够引领大众,使得整个局势逐渐静下来,清下来的人,一定是明道之人。
以上就是静之徐清,下面我们看看与静相对的“动之徐生”。
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著名的战略战术“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灵巧地实现了枪杆子出政权,创建了人民共和国。
在混乱的局势下,有策略地动之,然后共和国徐徐诞生了。
党和国家的第二代领导人***,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适时果断地开启了改革开放,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经济局面。
在经济严重滞后的局势下,有策略地动之,然后欣欣向荣的全新经济局面徐徐显现了。
这些无一不是动之徐生的现代版。
我们前文所列举的那些历史人物,则更是这样。
静之徐清,动之徐生。
如此两点,就能保证不断地去故纳新,永葆活力,不会自满,这就是我们孜孜不倦以求的道。
商业社会的商业行为在道面前也一样如此。
我们常常听见的口头禅,诸如“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说的就是机会来临的时候,创造条件先把项目拉上去了再说,至于一些技术问题、管理问题、营运问题等,都在过程中去解决。
典型的“静之徐清”、“动之徐生”、“蔽而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