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张小寒还没睡着。
张小寒是一个重生者,从2015年回到了1988年。
前世,自己选择了和爷爷奶奶过,结果这笔钱都让奶奶给二叔、老叔盖房娶媳妇花光了。等自己考上了大学,正好赶上老姑中专毕业,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奶奶都用来给老姑走后门在县里找工作。没办法自己只好挨家挨户从庄里借钱,庄里人还都算仁义,东家凑西家借总算借够了学杂费四千元,谁知道还没等开学,都被二叔偷走了推牌九输了个一干二净。那时候姥爷姥姥也都没了,硬着头皮找大舅借钱,当家的大舅妈还不错给了一百,呵呵。老师找到家里说复课吧学校学杂费全免,可奶奶寻死上吊就是不让去。
原因嘛!就是二叔推牌九欠了两万多的外债,老叔老婶说分家了二哥的饥荒他们不管;老姑说刚参加工作没钱;爷爷年纪大了,所以大小伙子张小寒不能忘恩负义,不能忘了这么多年都是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把他拉扯大的,现在得报恩,呵呵。跟着建筑队做小工,锄泥搬砖抬混凝土,天天累得贼死,到家晚了还吃不上饭。说两回,奶奶说拉着饥荒就得省着过日子,旁边儿的爷爷总是抽着旱烟不言不语。
后来,总算学了个木匠,能靠手艺吃饭。可到了结婚年龄就是搞不上对象,因为父母留下的房子连宅基地都被奶奶卖了替二叔还债了,自己被安排住在爷爷家的厢屋。当时也有人打算招自己当养老女婿,可都没能抗住奶奶要钱的耍闹。
那多年,张小寒也看明白了,不得不远走他乡。树挪死人挪活,经过十几来年的兢兢业业,张小寒也成了真真正正的中产阶级。
谁知道,祸从天降,一夜回到解放前,自己又回到了1988年。
再一次经历父母的早逝,看到了两个月的家产纷争亲人的面目,让张小寒的心痛,是一种压抑、被抛弃的痛。不管前世还是今世,或许是因生活所迫的奶奶眼里依然只有钱;爷爷照旧没有出面逼迫自己,但对奶奶的所作所为完全是放纵的态度;大舅大舅妈却因为这一世自己坚决单过,似乎让他们看到了某些希望……
往事不堪回首,那就活好以后。
既来之则安之,怎么也不会混的比上一世差吧!
不,一定会更好!
小村的清晨,在起此彼伏的鸡叫声中到来了。
“唉。真是人生寂寞如雪啊!”一个慵懒的声音的在还有些阑珊睡意的张小寒脑海中响起。
对于这个逗逼,张小寒从刚开始的惊喜、恐惧、忐忑,到现在的可以无视其的存在,也是无数次斗争的结果。
可以说,张小寒的重生就是被这个自称是智能机器人的家伙祸害的,按他自己的说法这家伙来自亿万年之后的地球,穿越时空来执行某项科学考察任务,很遗憾的是再高的科技也有出意外的时候,结果飞船失事,炸的这家伙尸体无存。唯一仅存的智能生物芯片,击中了前世自己的头部,于是自己糊里糊涂地带着这枚被自己融合的生物芯片重生回到了1988年。
当刚回来就和父母遭遇车祸的张小寒昏迷的时候,这枚芯片控制并改造了他的身体。万幸的是小寒一从昏迷中清醒过来,马上就重新控制了自己身体的所有权。这全都是因为这枚芯片来自于亿万年后的地球,它的设计者和制造者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它固有的第一序列程序人类基因检索马上判定张小寒为第一顺序命令者,而原有的属于智能机器人的程序降为执行者。这样的变故让智能机器人自主生成的那一部分智能程序非常的怨恨与不满,一次次的挑起对芯片控制权的争夺战,可惜随着张小寒对这枚未来智能生物芯片掌握程度的逐渐加深,最后这部分程序不得不接受现实。
“作家,真是个高尚的职业啊!一个伟大的抄袭者即将诞生在这个星球啦!”那个声音再度响起。这是张小寒最大的无奈,因为不服从自己命令又不能清除的这段程序能窥测到张小寒的思想,并用此时不时来打击他一下,以此为乐。
“谁知道呢!”被揭穿的张小寒毒蛇潜质被激发了。
因为时空跳跃存在误差,所以这枚未来智能生物芯片汇聚了这个倒霉机器人的目标时间点2000年,前后三十年,共计六十年地球各个方面的资料。
有过前世的经验,张小寒深知名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而就目前自己的状况和时代的特点来看,作家无疑是一个名利双收的职业。
张小寒首选的是一部伊朗电影打算把它改编成一部中篇小说。
《黑板》是2000年上映的以“流动老师”的际遇带出伊朗边界人民的生活惨况,是一部极端写实的电影。很有些这个时代当道的反思文学的味道,所以张小寒打算顺势而为。
张小寒打算把背景放在1976年,因为这一年在中国现代史上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
地点就选在唐山,原因就是那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
主角老师就设定为一个家庭出身有问题的知青,为了返城和村支书立下了军令状,到九月份一定要保证村里能有十个孩子上学。刚开始他是为了返城,耐心的劝说村民让家里的孩子上学,走家串户做村民的工作。毫无进展之后,他自制了一块小黑板,在田间地头找那些或放牛、或割草、或玩耍的孩子们,教他们认字写字,教他们和生产生活有关的简单计算。通过和孩子们的相处,他觉得自己已经就是一名教师,返城对他已经不重要了,让这些孩子上学是他的责任。虽然他的努力收效甚微,但他不放弃,他想永远扎根在这里做一名教师。直到1976年7月28日,他从危房中救出那个村里面最厌学的、平常总和他做恶作剧的孩子,他的血染红那块小黑板……
个人的彷徨,时代的反思构就了文章的主题。
列出梗概、大纲,张小寒开始写了起来。
自从想写作开始,这一个月以来只要有时间张小寒就在构思这个故事,再加上有芯片的帮助,九多万字的草稿几乎是一挥而就。审读了两遍,没有发现错别字,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稿纸仔细的誊写。因为前世受人讥笑,苦练了好几年《庞中华钢笔字帖》,张小寒的钢笔字也算是于方正端庄中见优雅圆润,于骨力遒劲中见大气洒脱。
张小寒打算把稿件投到《收获》杂志。
《收获》是中国著名文学杂志,以坚持纯文学立场,摒弃广告手段而为文人和世人瞩目。风格质朴清雅,以刊载中、长、短篇小说为主,同时选登部分话剧、电影文学剧本、报告文学、笔记、特辑采访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杂志。
更主要的是张小寒特敬重《收获》的创始人,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的巴老。
张小寒还特意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叫国家农民。这来自于他前世的执念,什么国家工人、国家干部……,总之在前世他就没看到过国家和农民这两个词毫无隔阂连在一起出现过,不得不让人唏嘘与无奈。
在信封上写上从镇上新华书店抄来的《收获》文学杂志社的地址、邮政编码,把叠的整整齐齐的稿纸小心翼翼的塞进信封。因为要寄挂号信,所以还要到公社邮电局让工作人员验视后再封装。
看着微张的信封,想了想张小寒又写了一封短信也装进了信封。
短信介绍了自己平常的学习经历和这部小说的创作起源和创作过程,其中很多事情都被张小寒艺术加工了一下,让人看起来十四岁的农村少年写一篇中篇小说虽然有些突兀但也不是那么不可思议。毕竟张小寒还是有些心虚的。
短信余下的内容张小寒说明了自己笔名的由来,最后在信的末尾特意缀上了一首短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代人》是朦胧派诗人顾城于1979年在BJ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流传较广。它抒发了一代人的心声,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张小寒写这句话的目的只不过是想自我标榜一下而已,但是他不知道,在他再次回到1988年的时候,不是所有的一切还都和他前世那个1988年一模一样。譬如在这个1988年,就没有这首诗也没有顾城这个人。
他不知道他第一次投稿就在文坛中掀起一股风浪,更不知道他认为的能掌握的未来通途上会出现未知的陷阱。
虽然也算胸有成竹,还有作弊器(芯片)的帮助,张小寒还是整整忙了一整天,连中午饭都没顾的吃。
天色暗了下来,刚想做晚饭的张小寒忽听到外院的门响,接着传来了喊他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