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矫回答:“朝廷之望也,社稷之臣则未知也。”曹叡望着忠良刚正的陈矫,无言离去。虽然无言,心中对司马懿自有一番山高水浅的衡量。事情怎么发生了变故,最后这四个人中只留下一曹爽与司马懿成了曹芳的顾命大臣,其他三位,公布之日皆被撤换了呢?原来燕王曹宇性格恭良,没有政治野心与政治韬略,他平生的志愿也只是做个太平王侯而已。恭良温厚是好性格或者是道德模范,却不是才干,这样的人的肩膀是扛不起家国大任的,只能做好好先生。所以他一听说自己被选为顾命大臣,腰都吓塌了,“受署四日,宇深固让”,公布他为顾命大臣后,他反复到曹叡面前磨叽,说自己水平洼,能力差,才德不堪顾命大臣之任,云云。病中的曹叡本来就心烦气躁,看见自己这个笃亲的叔父一如既往地完蛋,上不得大的台面,没有能力护卫社稷,只得长叹一声,摆摆手说,罢了,罢了,回家享福去吧!便收回了成命。而曹肇、夏侯献呢,又偏偏是轻脱浮浅之辈,没有大政治家那种风云尽藏胸中,手段全在无形的沉稳与艺术。刚一发布他们俩为托孤大臣就乐晕了,猴子般得意忘形,醉汉般口出狂言。曹叡平时有两个极宠信的大臣——这二位在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时就被宠信,三朝元老,三朝不衰——侍中、光禄大夫刘放、孙资。明帝“数兴军旅,腹心之任,皆二人管之;每有大事,朝臣会议,常令决其是非,择而行之”。中护军蒋济对这种状况忧心忡忡,曾经上书劝阻,明帝不能改,宠信如常。曹肇、夏侯献对刘放、孙资的权高位重又嫉又恨,每天都盼着他俩快快倒霉,被明帝冷落、罢黜。这回一见顾命大臣的名单里没有这二位,便顾盼自雄起来,心想,刘放、孙资这两个老家伙,我们都是顾命大臣了,将来承大统的小皇帝才八岁,我们几乎就是半个皇帝了,半个皇帝还怕你作甚?这日恰好皇宫中养的司晨的鸡飞到了树上,曹肇与夏侯献看见了便指手画脚,大剌剌地说:“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意思是说,本应该司晨打鸣的鸡却高高在上栖息在树上,看你还能瞎折腾几天?含沙射影地讽刺了刘放、孙资。
能够做三朝元老,且在三朝都得宠的人,显然不是一般战士,在宫中颇有耳目,而在这敏感时期,“耳目”们的听觉视觉又特别地聪敏。曹肇、夏侯献的话刚一出口,立即就被刘、孙二人知道了。权高位重的人最怕什么?最怕自己从权力的高峰上摔下来,最怕自己这个萝卜被人从权力的坑中拔出来栽上别的萝卜。为了阻止曹叡死后,宫中的权力结构发生不利于自己的重大变更,刘放、孙资马上行动,乘着皇帝还有口气,逼他收回四天前发布的托孤大臣的诏令,重新任命让刘放、孙资称心如意的托孤大臣。按着这二位的本意,大约连曹爽也不在顾命大臣之列,恰巧这二人逼迫病重中的曹叡更改诏命时,曹爽也在座,于是他们便先推荐曹爽,接着便推荐司马懿。这么一推荐,将使后曹叡时代朝廷的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曹魏方面,是“虎争之际而幼童莅事”,八岁的曹芳,弱干怎支大厦,曹爽乃是平庸之辈,靠祖荫平步青云,知政治是何物?而司马懿则是屡经风霜,羽翼丰满,野心与杀气阴藏在低伏的剑戟中,随时都可射出,裂破曹魏天空的成熟的政治家。
病中的曹叡虽然神思恍惚,但并不糊涂。他不大相信曹爽的才干能做顾命大臣,所以就当着曹爽的面问,曹爽你能担起这副重担吗?曹爽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多少斤两,皇帝这么一问,狼狈不能对,只是一个劲儿地流汗——刘放、孙资从来没见过这么能流汗的人,真是再高贵的出身也不能遮掩一个人的平庸。刘放气得狠狠地踹了曹爽屁股一脚,又对着他耳朵说道:“你快说臣以死奉社稷”。曹爽的屁股挨了刘放一脚,便照着刘放所教,对明帝说了一遍“臣以死奉社稷。”于是顾命大臣便由曹宇、曹肇、曹爽、夏侯献、秦朗,变成了曹爽、司马懿。活该曹肇、夏侯献做不得顾命大臣,世上没成的事都不是真事,刚刚接到诏命就像春日里的杨花柳絮,没有质量地随风瞎飘了起来,最后只能落到臭水沟里去,无端地让刘、孙二人将司马懿抬出来,为曹魏江山埋下了致命隐患。
在宠臣刘放、孙资半是请求半是胁迫的情形中,曹叡虽然决定让曹爽、司马懿做顾命大臣,可他们三人一离开,他辗转在病榻上,左右思量,当年尚书令陈矫的话又开始轰响在曹叡的耳边,司马懿到底是不是可以托付江山社稷有周公旦之忠、管夷吾之公的臣子呢?曹爽虽然不会倾毁大魏之基,可他毕竟才智平平,而司马懿呢?顾命大臣唯有德才兼备,才能避免枝强欺干,尾大不掉。于是曹叡决定“敕停前命”,暂不发布这一消息。刘放、孙资见明帝又生变故,便再一次闯到病榻前,连逼带劝地游说曹叡。对于到底用不用这两个人,曹叡还是矛盾、犹疑,在曹叡的心中,他们肯定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满朝望去,擎天栋梁安在哉?也罢,既然自己平日最宠信的臣子刘放、孙资认为二人可担此重任,那就将曹魏江山放在这二位托管人手中吧。于是曹叡又同意仍让曹爽、司马懿做顾命大臣。
刘放、孙资这回可多长了一个心眼,他们怕自己一走开,曹叡又变卦了。口说无凭,这种承诺需要一个纸质文本固定下来。他们让明帝写手诏,明帝哀告说:
“我病重,实在不能写啦。”病中的皇帝,没有宗室至亲在旁卫护的皇帝,没有冰雪肝胆的臣子在旁听命的皇帝,他软弱得就像一缕风,他的光环,他的权威,在这两个宠臣眼中,如粪土。他们才不管你是不是病重呢!刘放听明帝又在推脱,即刻跳上床,抓着曹叡颤抖不止的手腕,强迫他写了一份诏书。可叹!即便是贵为帝王一到临终日,有精兵百万,江山千里,也奈何不得宠臣们在病榻前兴妖作怪。
最后的诏书就这样形成了,它的结局将是曹氏凋伤失鼎,司马氏强盛称帝。做事具有紧抓不舍、雷厉风行作风的刘、孙二人立即将诏书在朝臣面前公布。曹爽、司马懿正式成为顾命大臣,而曹肇、夏侯献则被免职,顾命大臣的高帽还没戴两天呢,就被人轻轻地给摘下来了,只好哭哭啼啼地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上。
在历史的进程中,有时真的不清楚何处伸出来一只无形的手,把一个人推上雄阔的政治舞台,从而改变一个王朝的命运,改变历史的走向。当司马懿被刘放、孙资循环往复地推荐给明帝曹叡时,他一点也不知晓历史在他身上下的这些工夫。他此时正驻军在河内郡汲县。平辽东回来后,他便在这儿休整。前几天他已接到皇帝的命令,让他从轵关回长安。因为关中是军事重地,他必须前去镇守,一是防备蜀汉的再度来犯;二是安抚氐、羌等少数民族,防止其叛乱。病中的曹叡已经没有精力谋划国家大事了,不让司马懿回洛阳,让其直接回长安的主意是燕王曹宇给出的,曹叡也就同意了曹宇的建议。司马懿拿到这封诏书,正打算带领大军西返长安时,他又接到了第二封诏书,让他火速回洛阳,“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司马懿出征远在襄平时,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明帝曹叡枕着他的大腿,说:“视吾面”。司马懿低头看曹叡的脸,发现这张脸已经变形,不是平常那张俊秀明朗的脸了。司马懿感到心情非常的坏。不过,那只是一个梦,一代英明的大政治家司马懿能总被一个噩梦缠着吗?现在,他在须臾之间接到了前后两份内容互相矛盾的诏书,一份让他立即去长安,一份让他火速回洛阳。而第二封诏书中亦有“视吾面”三个字。司马懿又联想起他在襄平时所做的梦,想起明帝曹叡那张变形的令人骇然的脸。
“朝廷可能发生重大变故了”,立即回洛阳,政治嗅觉十分敏锐的司马懿不能在历史发生重大事件时,自己却不在场。他乘追锋车昼夜兼行,四百余里,一宿而至。到了之后,直趋嘉福殿明帝卧室内流涕于御床前问疾。(谁能说此时司马懿的眼泪就是鳄鱼的眼泪呢)。明帝曹叡已是奄奄一息,一缕游魂未走,是心事未了,他还没见到司马懿,还没有将自己的接班人齐王曹芳亲自交到司马懿手中。虽然他在第一次确定顾命大臣时,司马懿未在考虑之列,在刘放、孙资反复推荐威逼下,他最终确定了司马懿。既然确定了司马懿,就不能再怀疑他,自己在心理上一定要树立一个信念给自己打气,司马懿是忠的。如果怀疑司马懿不忠,那么他对顾命大臣的人选就是错误的。他把一个巨大的“错误”留给他八岁的养子曹芳,曹芳不但会被这个“错误”吞吃掉,曹魏的江山也会被这个“错误”嚼碎。曹叡忍着胸腔中那口气不肯吐出,在病榻上和死神反复争斗,就是为了要见司马懿一面,他还有几句肺腑之言要叮嘱他。
司马懿回来了,明帝用尽生命最后的火焰,睁开黯淡无光近于凝滞的双眼,伸出骨瘦如柴的手,紧紧抓住司马懿的手,对他说:“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爽辅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内侍们将齐王、秦王两个小孩子领进来,让司马懿看看模样,辨认一番。明帝又特别指着齐王曹芳说,你看仔细了,就是这个要立为太子的,不要弄错了(深宫中养成的小孩子,锦衣玉食,面貌光洁齐整,看起来真是差异不大)。为了自己死后,曹芳与司马懿的感情有个良好的开端,明帝又令曹芳像位幼孙一样抱着司马懿的脖颈,司马懿感动得顿首流涕。他回忆起黄初七年(226)文帝曹丕临终前托孤的情形,一切恍如昨日。弹指间十几年光阴倏忽而逝,瞧那病榻上的曹叡,昔为真龙翔游青云,今将化为朽壤埋入荒丘。而一个八岁的小皇帝又交到了自己的手上,自己究竟要为这曹魏的江山负责多久呢?司马懿的眼泪流得更汹涌了,他对明帝说,您放心吧,“陛下不见先帝属臣以陛下乎!”
曹芳在见了司马懿,并被司马懿的目光锁定他就是曹芳后,当日就被立为太子,而也就在当日,魏明帝曹叡崩于嘉福殿,享年三十五岁,而此时的司马懿已经六十岁了。曹丕在四十岁时驾崩,曹叡在三十五岁时驾崩,而六十岁的司马懿,政治上的辉煌期还没有到来呢!有大抱负的人,长命百岁地活着吧!司马懿以他的沉毅、隐忍、睿智,以及面对强大的对手(诸葛亮)时所采取的有效对策,又顺风顺水地走完了魏明帝曹叡时代,而且在陪着魏明帝走到生命终点时,他将自己“走”成了第二届顾命大臣。像司马懿这样会做人的人,在历史上为数不多。
十二、曹爽弄权
齐王曹芳即位(齐王曹芳后被司马氏所废,归藩于齐。晋代魏后,封为邵陵县公,死后被司马氏加恶谥“厉”。《资治通鉴》中称其为邵陵厉公,本书不取,乃遵陈寿《三国志》之少帝纪书,称其为齐王),曹魏王朝的历史翻到了正始年间这一页,这一页也是曹魏势力渐渐如春冰瓦解,最后被司马氏赶尽杀绝,刈除殆尽的一页;是司马氏集团做大做强,野心暴露,威权逼主,小皇帝孤立于上,司马氏弄权于下的一页。曹魏的江山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司马氏方面移动,而这个移动的始作俑者正是当年魏明帝忍死也要相见的司马懿。这是一种说不清的悲凉,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齐王即位后,也像历代皇帝即位一样,一是加官晋爵;二是大赦天下。加官晋爵当然首先要加给两位顾命大臣曹爽和司马懿了。小皇帝发诏书:“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是属于武官的最高权力,录尚书事属于文官的最高权力,为了防止权臣专权,这两者的职权是不应该授予同一人的,可偏偏这正始年间一开始,曹爽与司马懿就分别掌握了国家文武最高权力。这一定是他们自己授予自己的,八岁的小皇帝曹芳是小学生水平,他无法亲政,他只是个提线木偶罢了。
世界上但凡有两个人存在的地方就要出矛盾、出乱子,何况是权力势均力敌的两个人。人的权力欲不可能允许权力出现平分状态(除非道德修养像周公、召公那么高)——这样也确实不合适,绝对的权力或绝对的权威只能有一个,否则权力自身就会陷入混乱。权力可以以阶梯的姿态存在,但确实不能以双峰并立的姿态存在。首先对这两个人齐掌大权表现出强烈的不舒服、不适应的不是司马懿,而是曹爽及其追随者毕轨、邓飏、李胜、何晏、丁谧们(司马懿对这种局面也不适应,但曹爽何晏之流是偶像派,而司马懿是演技派,演技派的司马懿可以藏而不露,让对手先出招。而在政治这个舞台上,最后的取胜者永远是演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