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在多年被视为“文化沙漠”之后,近几年,深圳却迅速成长为全国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地方。这时候,人们才忽然发现,深圳原来并非文化沙漠,而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先驱。
深圳是中国的一个异数和奇迹。自开埠以来,深圳即聚合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成为融合中国地域文化的大熔炉,这使得深圳成为中国数千年来第一座没有任何地域性的城市,其万千气象甚至比当年的上海和香港还要恢弘。
同时,由于深圳的开放性,深圳在融合大陆各地的文化之后,又将中国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了交融。借助全球最大的自由港香港,深圳形成了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移民文化,成为中国内地在文化融合上集大成的城市。所谓“文化沙漠”,恰恰说明深圳已经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形成了一种创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尚未完全被人们所接受。
在深圳,有两大旅游园地,或可为深圳文化作注脚,其一为“锦绣中华”,其二为“世界之窗”。这两大公园,集中体现了深圳文化的特点,既展现出了深圳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一面,又反映出深圳是中国内地城市中,吸收现代文明最多的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圳是中国内地城市融入世界潮流,接受普世文化,并最终完成现代化的先锋与标杆。
今日的深圳,早已超越了“海派文化”时期的上海。相比之下,深圳融入更现代化的主流文明,在文化广度方面集中了更广泛领域内的中国区域文化。
无论国家、城市还是企业,其最后的竞争,莫不归结到文化的竞争。
上海之落后于深圳,其根源就在于文化的落后。
一个开放、包容、热情、充满冒险精神和想象力的深圳所释放出来的创造力使它远非趋于封闭保守的上海可比。
对文化力量最直接的表现,是文化自身及其相关创意产业。
当今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地区和城市,其发达程度,并非以“硬实力”来衡量,而是“软实力”,而文化和创意产业,最能体现“软实力”。
以国家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文化产业就在出口量上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日本的文化产业在规模上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2005年,动漫产业已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仅次于金融业的产值。目前,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美国的动漫游戏产业同比增长40%,是美国当下唯一呈两位数增长的产业。
以城市而言,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能够成为北美创意中心,与其兼备法国和英国文化,并广泛吸收全球精华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同样,以自由开放、兼容并蓄、文化融合著称的香港,也成为亚洲创意中心。特别是香港的电影业和唱片业,造就了香港“东方好莱坞”的美誉。
深圳能够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第六大、中国第一大“设计之都”,其根源,亦在于深圳是内地唯一一座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精髓,并成功突破地域界限的城市。
2008年,深圳文化产业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增速高出全市经济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增加值达550亿元,约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众多文化产业型企业发展迅猛,深圳的电影总票房突破2.4亿元,较2007年增幅高达56.8%。腾讯在2008年收入71.545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87.2%;华视传媒2008年总收入达7.186亿元,更是猛增254.2%。而未来5~10年内,深圳将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0%,与文化产业大国英国相当。近几年,深圳文化项目共获得462项国际大奖,1364项国家大奖;深圳规划的“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动漫基地”等四大精品文化工程,都已初见雏形。
相形之下,上海的文化产业则较为落后。2008年,上海文化服务业的营业收入为436.80亿元,约占当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的3.19%。无论是产值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海都远低于深圳。上海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创意产业协会,希望与伦敦、纽约、东京一起,成为“国际创意产业中心”,但是,最后却花落深圳。
若论产业基础,上海则远超深圳。中国的文化产业交易所设立在上海外高桥,上海还拥有一所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则成立了国内首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
在城市人才储备上,上海亦远远超过深圳。2007年上海人才总量达305.81万人,深圳只有167万人,上海几乎为深圳的两倍。上海本地有高校近50所,而深圳的本地高校不足10所,上海在高校数量上远远超过深圳。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有时候,国家或者城市竞争力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拥有多少资源,而是取决于能否利用资源,成为资源自由交流的中枢,会聚全球性的资源。2008年,美国推出一部名为《功夫熊猫》的动画故事片,该片创造了全球票房奇迹,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在熊猫的故乡中国,《功夫熊猫》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值得注意的是,熊猫的故乡却拍不出这么好的片子。美国人吸收了中国熊猫文化和功夫文化,加之以本土的牛仔文化,将古老的功夫故事,改造成现代传奇,这就是汇聚天下资源、融合天下文化的威力。
虽然有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简称“文博会”)的平台,深圳在硬件上还是远不如上海,它之所以能够在文化产业方面胜出,主要还是靠其汇聚资源、融合各种文化的能力。
不仅是文化产业,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单位面积的国内生产总值产出方面,深圳也胜过上海,这种全面的超越,非“硬实力”可以衡量。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深圳形成了自由开放、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和创造力、刚健简单、热情博大、包容性强的城市性格。而在内耗和受管制方面,深圳则远少于其他城市。
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深圳形成了以集大成的中华文化为根基,融合多元文化的特点。这样的特性,就是深圳今天领先于其他城市的根源。
而上海,唯有像深圳一样,培养更多元的文化、更强的包容能力,更接近现代化,摒弃过于热衷政治的传统,开放民间创新能力,发扬并且超越“海派文化”,方可走向未来,成为真正的博大包容、格局恢弘的城市。
在上海1888万常住人口中,上海户籍人口为1371万人,竟占总常住人口的3/4。而深圳的户籍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5,如果以两代以上的“本地人”为标准算户籍人口,其占比更不足5%。在未来,加大移民力度,增强对外地人的包容力,是上海培养博大恢弘的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广州vs天津:谁是中国的第三大中心
南秀北雄,龙争虎斗。
在中国的城邦竞争中,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天津,称誉为“北方上海”;珠三角经济区的中心——广州,则是百年商埠。一南一北两大经济重镇,历来都是一时瑜亮。
天津滨海,广州南沙。
天津达沃斯,广州亚运会。
广州民营经济发达,而天津毗邻北京,政治资本得天独厚,它在重大项目上得到的眷顾,非广州可比。
广州开放日久,产业结构难以调整,而天津的滨海新区,则是一张白纸好画图,产业分布更现代,也更合理。
广州需要从轻变重,而天津,重工业比重过大,需要增加经济活力。
同为“老二”,广州与天津不仅互相争斗,亦同病相怜。北京的巨大身影,是天津的荫庇,亦是阴影。而香港与深圳,则使广州不再独霸南方。
图们江和北部湾的兴起,亦将使天津和广州的未来充满更多的变数,使这两座城市面临的挑战更为巨大。
虎年余威。
于冬季落幕的广州亚运会,使广州再次进入国人的视野。同时,更早些时候,达沃斯论坛(也称世界经济论坛)的召开,亦使天津成为焦点。一直以来,对于广州和天津,谁是中国的第三大中心城市,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两大盛会几乎同期召开,似乎寓意着广州和天津的龙争虎斗。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广州和天津在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的排名中位居第六和第七。在最具竞争力的内地城市排名中,广州排在深圳、北京、上海之后,位列第四,天津则紧随其后,位列第五。而在十大最具经济规模竞争力的内地城市中,广州与天津亦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
2009年,广州的城市总产值为9112.76亿元,天津为7500.80亿元。就经济总量而言,广州领先半步。不过,就增速而言,天津却远超广州。2007—2009年,广州三年的增速分别为14.5%、12.3%、11.5%,呈逐年递减趋势;而天津的同期增速分别为15.1%、16.5%、16.5%,连续三年增速超过15%,其速度为国内罕见。如果考虑到这几年的国际国内形式,则天津的逆势增长,更为显眼。
同时,更值得广州忧虑的是,自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之后,天津已经出现了整体式飞跃,这朵一度凋零的“北国之花”,似乎有梅开二度之意。最近几年,天津似乎有超越广州之势。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朱小舟甚至一度在广州的内部会议上表示,担心广州在未来三年内,有可能被天津赶超。广州全国经济总量第三的城市地位,恐将不保。
广州与天津,不仅是当下的重要竞争对手,更是自晚清和民国时期以来的南北诸城中的两朵奇葩。追本溯源,其龙争虎斗,已纠葛百年之久。作为曾经的“北上海”,天津一时风头无两,而自民国晚期至新中国成立时期的这一阶段,广州则后来居上。时至今日,两者之间的竞争又迎来了新的拐点。
一时得失,难以分出高下,唯有关注未来,方能走上光明大道。从中国第三城的竞争中,隐约可见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的格局。
第一节亚运会vs达沃斯:城市营销的比拼
山高人为峰。
在全球领域,很多当年不知名的小城,因为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历史性事件而名垂青史,甚至崛起为世界性名城。名不见经传的波茨坦,因为《波茨坦公告》的诞生,而成为名城。承办世界级峰会,无疑是提升城市全球影响力的捷径。在中国,偏居海南的博鳌,也因为承办博鳌亚洲论坛,而在国内声誉鹊起。
第16届亚运会和夏季达沃斯论坛(即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是广州和天津所承办的最高规格的世界性盛会,而从这两次盛会的举办过程中,亦可看出两座城市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力。
目前,中国大陆能够承办国际级盛会的城市并不多,顶级的盛会莫过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其他较有影响力的盛会还有珠海国际航空展、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除博鳌外,能够承办世界级峰会的中国大陆城市,基本可以算是顶级城市。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这种盛会对于城市的未来到底有何种程度的帮助,这需要更长久的观察。不过,就目前而言,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现实利益,比广州亚运会的潜在利益略胜一筹。
尴尬的广州亚运会
某种意义上说,广州亚运会生不逢时。
就国家层面而言,北京奥运会作为国家强盛的标志,不仅是中国承办的最高规格的世界性活动,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而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国庆大阅兵,亦已检阅国家在第一轮发展中的所有荣耀。相比这两件盛事,其他展示国家、地区或者城市强大文明的各种形象工程,只能是小巫见大巫。广州亚运会在北京奥运会面前,亦失去了光芒,难以再带给中国人民太大的激动,中国的荣耀,不再可能通过一届亚运会来体现。
此外,广州亚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几乎同时筹备,在与上海的竞争中,广州落于下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高达数千亿的中央财政拨款都投向了上海,而广州获得的国家财政支持不足,很多事情都是自掏腰包。
更为严重的是,上海世博会抢走了广州亚运会不少的风头。很多企业赞助商,既是上海世博会的赞助商,又是广州亚运会的赞助商,而既然已经有了世博会这样一个世界性的舞台,很多企业就不再在乎是否能够成为广州亚运会的赞助商了。
自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中国承办的第一届亚运会)以来,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竞技体育早已独霸亚洲,中国的亚运会金牌数多年来蝉联第一。当年北京承办亚运会的时候,中国的初步崛起曾给国人带来无限的激情,但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这种激情在本届广州亚运会上已然消退,再经过北京奥运会的洗礼,广州亚运会已经难以提起人们的兴趣。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0年又是世界杯年,南非世界杯也使很多国人失去了对广州亚运会的兴趣。
广州亚运会是广州历史上举办过的最大型的盛会,但也可以说,是最不走运的一次盛会。国家视广州亚运会为上海世博会的附加品,不过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甚至在温家宝总理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没有提到广州亚运会。
由此,广州亚运会在短期的影响力方面,稍逊于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而广州要想借助亚运会在城市营销方面有所作为,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