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领导者欲求上进.除了力求充实自己的能力、学识之外。更应随时提拔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才,努力将他锻炼成有用的人,日后可以得到一臂之助。
地位高的人,往往是最知道如何借助别人力量的人。当遇到困难,非自己能够解决时,就知道如何获得援手。他自己决不做过于繁重的工作。因为知道分工合作,他只做那些别人不会做的事。
伊丽莎白的人才分配
治国之道,在于用所当用,人尽其才,不悖物理,不逆天时。
英国“血腥女王”玛丽留给伊丽莎白的是一个烂摊子。正如爱德华六世在位时的一位枢密院官员所说:“女王经济拮据,王国耗尽财源,贵族贫穷没落,军队缺少优秀官兵;民众混乱,法纪废弛,物价昂贵,酒肉和衣服滞销;我们内部互相倾轧,对外同法国和苏格兰同时作战。法国国王一只脚站在加来,另一只脚站在苏格兰,横跨在我们的王国之上;我们在国外只有不共戴天的敌人,没有坚强忠实的盟友。”困难重重,百业待兴,治理国家,从何人手?伊丽莎白认为,用什么样的人是头等大事。必须依靠一批有真本事的大臣,王位才能巩固,国家才能向前发展。即位前多年的坎坷经历,使伊丽莎白具备了一个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应有的基本素质,那就是机智、审慎和善于用人。
她首先选中了在即位前就比较了解的前秘书大臣威廉·塞西尔,塞西尔是个谨慎、善于应变的政治家。他以国事为重,勤于职守,判断准确,是当时英国最杰出的人物。女王交给38岁的塞西尔国务大臣的重担,并且一直与他密切合作达40年之久,直到他去世。女王对他说:“我可以肯定,你不会为任何礼物所收买,会忠心报国,同时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影响,能对我直言进谏。”塞西尔任职期间果然颇有政绩,在英国新教教会的最后确立和英西大海战等重大事件中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针对当时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不断挑战,伊丽莎白还重用了塞西尔的助手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把他放在特务机关首脑的位置上。沃尔辛厄姆是一位才思敏捷、行动果断的新教徒,在玛丽女王执政期间一直流亡国外,他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和特工专家,对欧洲各国政治十分了解。以后,他历任英国驻法大使、国务秘书等要职。他组建了第一流的秘密警察队伍,对外搜集欧洲各国政治情报,对内探查、监视、镇压反对女王的地下活动,为维护英国的安全和巩固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伊丽莎白女王继承了祖父亨利七世的长处,善于理财,她经常“用极为精审的目光核查账目上的细节”。是她发现了富商汤姆斯·格勒善在财政、金融和商业上的超人才干,提拔他担任女王的财政顾问和王室交易所的主人。他是当时英国财政、金融、商业、外贸等方面重大政策的参与者和决策者,有了格勒善的指挥调度,英国的财力得到不断地增强。
伊丽莎白从小就是新教徒,登上王位后,她身边马上聚集了一批最能干的新教徒,马修·帕克就是其中之一。女王任命他做坎特伯雷大主教,让他参与建立英格兰教会方面的工作,成为女王宗教方面的高级助手。此外掌玺大臣尼古拉斯·培根、著名学者罗杰阿夏姆,也被女王所器重。
有了这样一批忠心耿耿、颇具才能的大臣,再加上英国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以及广大人民的拥护,伊丽莎白女王便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她的治国方略了。
伊丽莎白女王识任塞西尔、沃尔辛厄姆等人正是说明这样的道理:国家大政,没有各方面的贤才就得不到治理;天下大事,没有各方面的贤才相佐就不能成功。
一家企业公司,倘若要有大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各方面、各领域的人才,来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拼搏奋斗……
曹操的“底线”用人
选拔人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纵观我国的历史长河,有许多领导者总把出身、资历、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摆在首位。殊不知,为此埋没了多少能人志士。历史上凡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都以无畏的胆略,把“名节、门第、资历”的选才标准统统一扫而光,提出了挑战性的选才标准——惟才是举。按照这个标准,选拔了许多出色的文臣武将,为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三国时代的曹操,他要求官吏,不拘微贱,不拘品行,勿废偏短,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统统选拔上来。这充分显示了曹操的超人气魄和胆识。鲁迅先生对此非常赞赏。在谈到曹操的选人时,鲁迅称赞曹操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这是别人不敢说的。”曹操选人,惟才是举,确实值得现代管理者学习。那么,在选才问题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选才不要计较门第。
许褚只是乡间一名壮士,一到曹操手下就被拜为都尉,赏劳甚厚,他果然不负重望,作战勇猛无比,多次在危急时刻,舍身救下曹操性命,正应了那句话“古来忠烈士,多出寒贱门。”不以出身门第取人,使得那些卓越的“卑贱者”脱颖而出,这才是真正的选才之道。反观今天有些领导者,在实践中常犯“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的错误。由此,我们更应该学习曹操的选才魄力和勇气。在西安市举行的一次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聘大会上,许多农民被选拔进公务员队伍,就是一次不计门第择才的成功实践。
其实,历史上有众多出身寒微的人才,都曾被破格提拔,成为一代英豪。早在西周和春秋时代,做过厨师的商汤辅相伊尹,被商汤慧眼识英雄,破格提拔为相,使商汤功霸天下。秦国大夫百里奚曾以乞食为生,他原为虞大夫,虞亡时被晋国俘虏,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在秦国喂牛,出走至楚后,又被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赎回,故号称“五羊大夫”。公孙枝将其荐与秦穆公,请求委以官职,秦穆公不了解百里奚,说,用五张羊皮换来的人,还要委他官职?岂不为天下耻笑!公孙枝说,举贤任能,世人都会认为你君王英明,臣民顺服,会有什么人耻笑你呢?秦穆公遂用其为大夫。秦穆公在百里奚的帮助下,将国家治理得越来越强大。这个事例说明,只要是人才,无论其出身如何微贱,都应当委以重用。那种用“有色眼镜”选才的人,只会使人才外流、人才荒废。
其次,选才不要凭资历。
在选拔人才不凭资历方面,曹操堪称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他与袁绍兄弟之间在选才是否论资历问题上曾有过一场尖锐的冲突,当时十八路诸侯在汜水关前被董卓的大将华雄打得束手无策,无人敢应战。当时名气不大的关羽自告奋勇,“愿前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袁绍问是何人,又问现任何职。公孙瓒介绍关羽是跟随刘玄德的马弓手,袁术立即大怒说,你怎敢欺负我各路诸侯没有大将?凭你一名小小的马弓手,就在此胡言乱语,给我打出去。袁绍也在一旁添油加醋,说什么用一名马弓手出战,必被华雄耻笑。曹操却极力阻止袁氏兄弟,坚持让关羽出战,并叫“赐热酒一杯”,以壮行色。关羽这才“停盏施神勇,温酒斩华雄”,立下“威镇乾坤第一功”。这时曹操非常高兴,而袁绍却仍大怒,并把关羽、张飞都赶出了大帐。曹操批驳袁绍,得功者应该赏赐,为什么要计较出身的贵贱、资历的高低呢?然后,为刘、关、张三人送去酒肉进行抚慰。在这里,曹操的惟才是举、不计资历的选才主张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袁氏兄弟的任人惟贵、任人惟资的旧观念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两种不同的选才观,为袁氏兄弟的覆灭和曹操的胜利埋下了令人信服的伏笔。
古人曾经指出:“资格为用人之害。”资格这把软刀子,不知虐杀了古往今来多少有用之才。任人只看资历,只看过去的业绩,依仗特权论资排辈,在我国古代几乎代代相传。时至今日,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在选拔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时候,也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以资历来评选人才,使有识之士不被提拔、任用,这不能不说是这些企业领导者在选才的观念上还带有封建世族的色彩。一个社会、一个组织,用人惟资,就会僵化和凝固,就会失去朝气勃勃的生命力,从而停止前进的脚步。曹操的选才正揭示了这个道理。
再次,选才不要以年龄的大小为标准。
年轻,未必都不堪重任。曹操所选的文臣武将大多是英俊少年之辈,荀彧投靠曹操时才29岁,因其屡立功勋,从司马升至尚书令。郭嘉27岁就被曹操拜为祭酒。曹操与郭嘉论天下事,深为其才智所折服,郭嘉追随曹操11年,多立奇勋。除曹操外,东吴的孙权重用的大多也是青年人。周瑜33岁挂帅,东吴老臣多不服气,资辈最高的程普被任以副将之职,心中更为不服。程咨回来告诉程普说周瑜用兵如何动止有法,程普惊赞,乃亲诣行营谢罪。在事实面前,程普不得不佩服孙权的任人选才。鲁肃投奔孙权时才20岁,但能充分发挥其才智,贡献杰出。
以上这些史例,都说明一个道理:只要有才智,年纪轻轻担负重任,干大事是完全可行的。
反观现在有些领导者在选拔干部时,缩手缩脚,不敢启用年轻人,总认为他们还稚嫩,缺乏经验和阅历,挑不起大梁,总是说:“再考察考察吧!”一搁就是几年。殊不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等不起的,市场的争夺实质上是人才的争夺。
下面这个故事讲得则是一位古稀老人,被提拔任用的成功案例。
山东省龙山店有位古稀老人王荆三,解放前经营过交通、信托、银行等企业,是全省有名的实业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三年内,四乡八邻请他去办工业的人踏破了门坎儿。老先生说:“要俺出去,合作人要有五个条件:年富力强,有事业心,有胆有识,经济清白,作风端正。”蓬莱县振华实业总公司总经理司继双,专门去拜访老人,一下车就对老人说:“王大爷,你提的五个条件我都够。”他俩谈了三天,又请老人到村里转了一圈。看了田,看了山,又看了村办电器厂、塑料厂,这一切他都没放在眼里。当他一脚踏进小轧钢厂时,却脱口急问:“你们一个小小村子,怎么敢投资25万元搞轧钢厂?”司继双说:“就是赢不了利,单位一个技术人才也没有。有了人才,我们什么不能上?”老人佩服司继双的魄力,当场决定:“就冲这个厂,我不走了!”三年过去了,1985年这个村已办起了11个企业,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12倍!
总之,领导者应该以史为鉴,不拘一格,冲破门第、资历、年龄等限制的旧框框,走出选才的误区。
揭秘选人
一部帝王将相的历史,说白了就是一部人才的历史,善用人才者,虽弱必强,虽衰必兴;不善于选用、提拔人才者,虽强必败,虽盛必亡。因此,人才之贤否,关乎企业发展与昌盛之根本。在现实生活中,人才常有,而善于识人用人的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善于选用、提拔人才者,必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显出王者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