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62200000007

第7章 三辅录(1)

案隋书经籍志:三辅故事,晋世纂,二卷。唐志则云三辅故事纂自袁郊,其言亦无佐证。然诸书旧事、故事互引,莫得而缕分之。今就所引别录,各为卷帙,以备省览。

今案:新唐书经籍志内无袁郊作三辅故事,张澍误。三辅黄图卷一:“禹贡九州,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古丰、镐之地,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阳。(本注:秦孝公十二年,於渭北作咸阳,徙都之。)咸阳在九山、渭水北,山水俱在南,故名咸阳。秦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项籍灭秦,分其地为三:以章邯为,都废丘(本注:今兴平县地);司马忻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本注:今延州金明县);谓之三秦。汉高祖入关,定三秦,元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郡,为内史。五年,高帝在雒阳,娄敬说曰:“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众可立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又田肯贺高帝曰:‘陛下治秦中,秦形势之国,带河阻山,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於诸侯,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自是,汉始都之。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此为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与左冯翊、右扶风,谓之三辅。其理俱在长安古城中。”又太平御览卷一六四引三辅黄图:“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

隋书经籍志:三辅故事二卷,晋世撰。清张澍二酉堂书三辅故事一卷。

文王、武王、周公、召公皆葬毕陌南北。(太平御览)

澍按:太平寰宇记引无召公二字。

史记周本纪:太史公曰:“所谓‘周公葬於毕’,毕在镐东南杜中。”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万年县:“毕原,在县西南二十八里。诗注曰:‘毕,终南之道名也’。书序云‘周公薨,成王葬於毕’是也。”长安志卷十三咸阳县:“毕原,在县北。诗曰:‘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毛注曰:‘纪,基也。堂,毕道平如堂也。’郑注曰:‘毕,终南山之道名,边如堂之墙然。’书序曰:‘周公薨,成王命葬公於毕。’刘向传曰:‘文武周公葬於毕。’师古曰:‘毕陌在长安西四十里。’三辅故事曰:‘文王、武王、周公皆葬毕陌南北。’春秋左氏传曰:‘王使詹桓伯辞於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盖武王克商之後,以其地封文王次子。又曰:‘毕、原、郇,文之昭。’杜注曰:‘毕在长安西北。’关中记曰:‘高陵北有毕原。’”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咸阳县:“周文王陵,在县北一十五里。周武王陵,在县北一十五里。周成王陵,在县西北二十里。周康王陵,在县北一十五里。”长安志:“周文王陵,在县北十五里。书序曰:‘周公薨,成王葬於毕。’注曰:‘不敢臣周公,故使近文武之墓。’孟子曰:‘文王生於岐周,卒於毕郢。’注曰:‘书曰:太子发上祭於毕,下至於盟津。毕,文王墓,近镐也。’汉书刘向传曰:‘文武周公葬於毕。’师古曰:‘毕在长安西。’”关中胜图志卷八:“周文王陵,在咸阳县北一十五里毕原上。山海经:狄山,文王葬其所。竹书纪年:文王葬毕,西於丰三十里。”“会典:文武成康陵俱陕西西安府祭。”“武王陵,在文王陵北。汲冢周书:成王元年夏六月,葬武王於毕。”“成王陵,在文王陵西南。”“康王陵,在文王陵东南。”“通志:成王陵,分祭;康王陵,县分祭。”“周公墓,在文王陵(墓)东。”

今案:咸阳北所谓之周陵应为秦陵。史记秦本纪集解引皇览曰:“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正义引括地志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十五里也。”其地在今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周陵村。现存封土二座,南北相距约一五米。墓前各有毕沅误立的记陵碑。经考证,“周文王陵”,应为秦惠文王公陵;“周武王陵”应为秦悼武王永陵。二陵自宋以降,即被误指为周陵,於其南建有祠堂,经明、清增建、修葺,颇具规模。祠地约一八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文王坊、戏楼、献殿、过殿、後殿,两侧有东西厢房。文王坊为四柱三间木牌楼,庑殿顶,前檐施如意斗与彩绘;献殿为歇山顶;过殿、殿及厢房均为硬山顶。厢房内壁嵌明清以来御祝文碑碣三十二通(方),碑文有汉、回文两种。秦惠文王陵封土为覆斗形,底部东西长一八米,南北宽一三米;顶部东西长四七米,南北宽四六米;高约四二米。墓前有毕沅立“周文王陵”碑一通。秦悼武王陵封土为覆斗形,底部东西长七六点六米;南北宽六三点四米;顶部东西长一三点五米,南北宽一五点六米;高四点八米。墓前有毕沅立“周武王陵”碑一通。或以为此为秦惠文王之妻墓。(中国文物地图集 陕西分册〔下〕三五、三五一页)

周后稷居邰,公刘迁豳。(初学记)

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姜为帝元妃。姜出野,见巨人,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尔后稷播时百。’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立。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以失其官而戎狄之间。不卒,子鞠卒。鞠立,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诗经大雅公刘:“笃公刘,匪居匪康,埸疆,积仓,裹粮,於橐於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方启行。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宣,而无永叹。陟则在,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容刀。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陟南冈,乃於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於牢,酌之用,食之饮之,君之宗之。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笃公刘,於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理,众有,夹其皇涧,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邰,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有县,本注曰:“周后稷所封。”水经渭水注:“渭水又东,经县故城南。旧邰城也。后稷之封邑矣。诗所谓‘有邰家室’也。城东北有姜祠,城西南百步有稷祠,之亭也。”史记周本纪集解徐广曰:“今乡在扶风。”索隐:“即诗生民曰‘有邰家室’是也。邰即,古今字耳。”正义:括地志云:“故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祠。”毛苌云:“邰,姜国也,后稷所生。尧见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因封於邰也。”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武功县:“城,一名武功城。在周为邰国,后稷所封之邑。汉为县也,在今县西南二十二里。汉省。自渭水南移武功县於故城,因谓之武功城。魏孝文太和十一年改武功为美阳县,仍於此置武功郡。周武天和四年美阳还旧理,建德三年省郡,别立武功县於中亭川,即今县理也。晋地道记云:省以郡,盖取之南境渭之南以郡,非省县也。唐武德三年於此置稷州。贞观元年废。”

今案:邰县故城位於今扶风县揉谷乡法禧村。城址范围东西长约一二米,南北宽约一米。(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三九页)邰亭位於扶风县揉谷乡姜村一带。(同前)

后稷祠,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关内道:“在(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姜祠,“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关中胜图志卷二十六:“明圣母姜祠、后稷祠,在武功县城内西山。续文献通考:明嘉靖十五年巡按御史周铁言武功即尧封后稷有邰之地,与稷母姜皆有专祀,第未及祀典,宜赐修举。从之。阎铎后稷祠碑记:祠旧在县西南二里,後徙县城之西坂上,旁有古窑极深邃,松桧交翠,世传太宗尝读书於此。乾封三年建神尧别馆,周显德中倾圮,僧据为宝意寺,而祀泯矣。明弘治辛亥重建祠,肖圣母姜像於祠。通志:案县志:后稷祠在城内西山上,祠作姜祠,皆明时改建,与碑记同。今姜祠在山岭最上,又不知於何时也。姜祠制三楹,前为后稷祠,俱南向,前柏二十馀本,岁时祭赛颇盛。本朝康熙四十年修。”

“姜墓,在武功县南门外。”

今案:此武功指今武功县武功镇。

豳,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邑,本注:“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史记周本纪集解:徐广曰:“新平漆县之东北有豳亭。”正义:括地志云:“豳州新平县即汉漆县,诗豳国,公刘所邑之地也。”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关内道州按豳国城在今州理东北三十九里三水县界,古豳城是也。”“古豳城,在(三水)县西三十里。”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四三水县:“古豳城,地在县西南三十里有古豳城,在陇川水西,盖古公刘之邑即此城也。国都城记:豳国者,后稷之曾孙曰公刘始都焉。豳,国名也,与故邑城相去约五十馀里。汉志注云豳乡是也。”

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七:“周姜公刘祠,在州南门外。通志:唐宁节度观察使张献甫所建。”“上古履坪,在州城南门外。雍胜略:相传为姜出祀郊,履巨人於此。”“隘苍,在州治南。雍胜略:相传生后稷之所。”“狼乳沟,在州南。通志:俗传即平林寒冰之地。”“公刘墓,在州东八十里。通志:墓长三里许,北枕山谷,南控泾水。”

今案:公刘墓在县龙高乡陵滩村。墓地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封土平面不规则,高约四十米。存碑五通,分别为明陵滩公刘墓诗碑,清重修公刘祠碑,毕沅周公刘墓碑,民国公刘世系考碑、重修公刘墓碑等。有清代重修公刘祠三间。近年有学者勘查,探明墓冢为自然土堆。(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三九七页)

天禄、石渠阁在未央大殿北,以藏秘书。(汉书 注)

澍案:西都赋注引云:石渠阁在大秘殿北,以阁秘书。又引云:天禄阁在大殿北,以阁秘书。又案:汉宫阙疏:天禄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援五行、洪之文,恐词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曰:余略援子焉。至子歆从援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

三辅黄图卷六:“天禄阁,藏典籍之所。汉宫殿疏云:‘天禄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文选西京赋:“天禄石渠,校书之处。”

今案:天禄阁位於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小刘寨村西北侧,即未央宫内北部,西距石渠阁五二米。现存夯土台略呈长方形,长三十四米,宽二十二米,高约七米。遗址内散布粗绳纹板瓦及条砖。曾出土有“天禄阁”文字瓦当、天鹿纹瓦当等。(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五页)

三辅黄图卷六:“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於成帝,又於此藏秘书焉。”文选西都赋:“天禄石渠,典籍之府。命夫诲故老,名儒师傅,讲论乎六艺,稽合乎同。”

今案:石渠阁遗址位於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周河湾村东三米,即未央宫内西北部,东距天禄阁五二米。现存略呈方形的夯土台基,底边长七十七米,宽六十五米,高八点七四米。遗址内散布粗绳纹砖瓦残片。(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五页)陈直先生云:“其地多出王莽‘大泉五十’钱背,集达四十馀枚,疑在王莽时此阁已废,改为造钱范之作所。尚有石渠二具,一完一残,存在天禄小学内。又福山王氏藏‘石渠千秋’瓦,文字至精。”(三辅黄图校证一三一、一三二页)

未央,其先为秦之章台宫。汉代又加以修整。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於渭南章台之东。”索隐:“按黄图,在汉长安故城西。”又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汉初萧何将章台修整,改名未央宫。三辅黄图卷二:“未央宫,汉书曰:‘高祖七年,萧何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本注:阙,门观也。刘熙释名曰:阙在两门旁,中央阙然为道也。门阙,天子号令赏罚所由出也。未央宫殿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在北阙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阙、东门。至於西、南两面,无门阙矣。盖萧何立未央宫,以厌胜之术理然乎。)前殿、武库、(本注:藏兵器之处也。)太仓。(本注:廪粟所在一百三十楹,在长安城外东南。)上见其壮丽太甚,怒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对曰:以天下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无令後世有以加也。上悦,自栎阳徙居焉。未央宫周二十八里。”西京杂记卷一:“未央宫周二十二里九十步五尺,街道周七十里。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其十一在宫。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宫。门闼凡九十五。”关中记(长安志卷三引):“未央宫,周旋三十一里,街道十七里,有台三十二,池十二,土山四,宫殿门八十一,掖门十四。”又御览卷三十七土引关中记:“未央宫,萧何所造。周回二十三里。”三秦记(文选甘泉赋注引):“未央宫,一名紫微宫。”

今案:未央宫遗址位於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和三桥镇。平面略呈方形,东西墙各长二一五米,南北各长二二五米,墙基宽二十米,面积约五平方千米。(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五页)

三辅黄图卷二:“未央宫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等殿。又有殿阁三十二,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飞羽、凤凰、通光、曲台、白虎等殿。庙记云:‘未央宫有增成、昭阳殿。’汉宫阙疏曰:‘未央宫有麒麟阁、天禄阁,有金马门、青琐门,玄武、苍龙二阙。朱鸟堂、画堂、甲观,非常室。’又有盾署、弄田。三辅曰:‘未央宫有延年殿、合欢殿、回车殿。’又汉宫阁记云:‘未央宫有宣明、长年、温室、昆德四殿。’又有玉堂、增盘阁、宣室阁。三辅旧事云:‘武帝於未央宫起高门、武台殿。’汉武故事云:‘神明殿在未央宫。’王莽改未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路堂,如路寝也。按旧图,渐台、凌室、织室皆在未央宫。”

大殿,即前殿。三辅黄图卷二:“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本注:前殿曰路寝,见诸侯臣处也。)营未央宫因龙首山以制前殿。(本注: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秦时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疏山为台殿,不假板筑,高出长安城。西京赋所谓疏龙首以抗前殿,此也。)至孝武以木兰为棼,(本注:木兰,香木。棼,栋。)文杏为梁柱(本注:杏木之有文者),金铺玉户,(本注:金铺,扉上有金华,中作兽及龙蛇铺首以御环也。玉户,以玉饰户也。)华榱璧,雕楹玉,(本注:楹,柱也,柱下石也。)重轩镂槛,青琐丹墀,(本注:青琐,窗也。墀,殿也。)左右平。(本注:右乘车上,故使之平;左以人上,故为之阶级。阶也。)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王莽改未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路堂,如路寝也。”

今案:前殿遗址位於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西马寨西北。刘庆柱先生曰:“前殿台基南北长三五米,东西宽二米。台基北高南低,由南向北分为三层台基建筑面。南台基建筑面高一至五米,南北一二米,东西二米;中间台基建筑面高五至十米,南北一二米,东西一八米;北台基建筑面高十至十五米,南北一一米,东西一六五米。三层台基建筑面上分布有一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南台基建筑面上的主体建筑东西七十五米,南北五十米;中间台基建筑面上的主体建筑东西一三米,南北七米;北台基建筑面上的主体建筑东西一二米,南北五十米。中间台基建筑面上的主体建筑应是前殿的中心建筑物。”(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一九页)

石渠阁,在未央宫殿北。甘露中,五经诸儒杂论於石渠阁。(太平御览)

澍案: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成帝又於此藏秘书焉。

汉书宣帝纪:甘露三年“诏诸儒讲五经同,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梁春秋博士。’

天禄阁、石渠阁在大殿北,以藏秘书,又画臣像凡二十人,霍光第一,苏武第十二。(汉书注、太平御览)

澍案:太平御览引二十人作十二人为是。又案:汉书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图霍光等十二人於麒麟阁,此言在天禄石渠,是脱麒麟阁三字。

汉书苏建传:“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於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侯韩增,次曰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於方叔、召虎、仲山甫焉。凡十一人,皆有传。”

今案:张澍言脱麒麟阁三字,其说是,唯其言作十二人不确。

三辅黄图卷六:“麒麟阁,庙记云:‘麒麟阁,萧何造。’汉书: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图霍光等十一人於麒麟阁。”

陈直曰:“汉书苏武传颜师古注引汉宫殿疏云:‘麒麟阁,萧何造。’”(三辅黄图校证一三二页)何清谷曰:“汉书卷五十四苏武传张晏注:‘武帝获麒麟时作此阁,图画其象於阁,遂以为名。’玉海卷一百六十三宫室阁云:‘麒麟必先有殿而以阁附之。翼奉曰孝文时未有麒麟、武台等殿,安得谓为萧何所造也?’又玉海同上卷引六典注:‘麒麟阁亦藏书。’据此可知麒麟阁在未央宫中,武帝获麒麟时特筑此阁。”(三辅黄图校注三二八页)

今案:麒麟阁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周河湾村南二五米处。位於未央宫内西部。现存平面略呈长方形的夯土台基,南北长一四点五米,东西宽六点五米,高约八米。(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五页)

霍光,字子孟,河东平阳人,霍去病之弟。十馀岁为郎,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入禁闼二十馀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武帝崩,受遗诏以辅少主。昭帝即位,“政事壹决於光。”迎立宣帝。“秉政前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光,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葬时所用“皆如乘舆制度。载光柩以车,黄屋左,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陈至茂陵,以送其葬。”

苏武字子卿,杜县人。武帝时出使匈奴,被困十九年,“始以壮出,及还,尽白。”拜为典属国。“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武年八十馀,神爵二年病卒。”其墓在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龙家门村。墓封土呈圆丘形,底径约十五米,残高四米。墓前有乾隆四十一年毕沅题汉典属国苏武之墓碑。同治武功知县陈尔立重修苏武墓门碑,以及民国年间立碑共四通。(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四七九页)

建章宫阙上有铜凤皇。(西都赋注)

澍案:汉书注引云:建章宫其阙圜,上有铜凤皇。宫殿疏云:建章宫东有凤阙,高二十馀丈。杨震古语云:俗谓凤皇阙为玉女楼。

三辅黄图卷二:“建章宫,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粤巫勇之曰:粤俗有火,即起大屋以压之。帝於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宫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帝於未央宫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於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辇道为阁道,可以乘辇而行。宫之正门曰阊阖,(本注:阊阖,天门也。宫门名阊阖者,以象天门也。)高二十五丈,亦曰璧门。左凤阙,(本注:阙上有金凤,高丈馀。汉书集注曰:今长安故城西,俗呼贞女楼,即建章阙也。)高二十五丈。右神明台,(本注:言台高神明可居其上。)门内北起别风阙,(本注:在阊阖门内,以其出宫垣识风何处来,以为阙名也。)高五十丈,对峙井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连阁皆有罘。(本注:连阁,曲阁也。以覆重刻垣墉屏翳之处,画以气鸟兽,其形罘然。)前殿下视未央,其西则唐中殿,受万人。三辅旧事云:‘建章宫周回三十里。东起别风阙,高二十五丈,乘高以望远。又於宫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上有铜凤凰,赤眉贼坏之。’西京赋云‘圆阙耸以造天,若双碣之相望’是也。庙记云:‘建章宫北门高二十五丈,建章北阙门也。又有凤凰阙,汉武帝造,高七丈五尺。凤凰阙,一名别风阙。’又云:阙,在圆阙门内二百步。’繁钦建章风阙赋序云:‘秦汉规模,廓然泯毁,惟建章凤阙,耸然独存,虽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观。’古歌云:‘长安城西有双阙,上有双铜雀,一鸣五生,再鸣五熟。’按铜雀,即铜凤凰也。杨震关辅古语云:‘长安民俗谓凤凰阙为贞女楼。’(本注:司马相如赋云:豫章贞女树,长千仞,大连抱,冬夏常青,未尝凋落,若有贞节,故以为名。)汉书曰:‘建章宫南有玉堂,璧门三层,台高三十丈,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门。’建章有骀荡、娑,诣、天梁、奇宝、鼓簧等宫。又有玉堂、神明堂、疏圃、鸣銮、奇华、铜柱、函德二十六殿,太液池、唐中池。”关中记(艺文类聚卷六二阙引):“建章宫圆阙临北道,凤在上,故曰凤阙也。阊阖门内东出,有折风阙,一名别风阙。”

中国古代瓦当图典三二三页有“建章”文字瓦当,疑为伪作。

今案:建章宫遗址位於今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和六村堡乡,即汉长安城西墙外。范围包括今高堡子、低堡子、双凤村、新军寨、柏梁村、孟家村等地。宫平面呈方形,四面筑墙,周长约一点五千米,面积约七平方千米。

双凤阙遗址位於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双凤村东一五米处。一九五八年调查时存东、西夯筑阙台两座。相距约四十五米,均为三台阶式。西阙南北二十五米,东西十六米,高约十二米;东阙南北六米,东西七米,高约八米。今西阙南北一七点五米,东西十五米,高八点五米;东阙底径七点五米,高五米。地表散布绳纹砖、瓦等建筑材料。(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五二页)

建章宫东有折风阙。(西都赋注)

澍案:关中记,折风阙一名别风阙,即凤皇阙,一名阙,在阊阖门内,以其出宫垣,识风从何处来,以为阙名也。

今案:三辅黄图卷阙,在圆阙门内二百步。文选西都赋云:“内则别风。”则别风阙与阙非是一地。张澍误。

陈直先生云:“秦汉瓦当文字卷一九页,有‘折风阙当’瓦文。”(三辅黄图校证四三页)

建章宫北作清渊海。(西都赋注引作三辅三代旧事)

今案:此条见于西京赋注。张澍误。

建章宫内无“清渊海”。清渊为太液池的形容语。见三辅旧事。

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盖张衡西京赋所云“立修茎之仙掌,承表之清露,屑琼蕊以朝餐,必性命之可度”是也。(前汉书注、艺文类聚)

澍案:艺文类聚引云:“建章宫,汉武以铜作承露盘,高二十丈,大十围,”未有“欲以求仙也”句。长安记:“魏文帝徙铜盘,盘折,声闻数十里。”宋书五行志作魏明帝。又案:後汉书注引无“屑琼蕊”二句。

今案:史记孝武本纪索隐引三辅故事作“盘高三十丈。”

史记孝武本纪:“其後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魏略:“明帝景初元年,徙长安诸、骆驼、铜人承露盘,盘折,铜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汉魏春秋:“明帝徙盘,盘折,声闻数十里,金狄或泣,因留於霸城。”

未央宫东有苍〔龙〕阙,北有玄武阙。(艺文类聚、太平御览)

史记高祖本纪:“(八年),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集解引关中记曰:“东有苍龙阙,北有玄武阙。玄武所谓北阙。”索隐:“东阙名苍龙阙,北阙名玄武阙,无西、南二阙者,盖萧何以厌胜之法故不立也。说文云‘阙,门观也’。高三十丈。”崔豹古今注卷上:“苍龙阙画苍龙,玄武阙画玄武。”汉书五行志:“东阙所以朝诸侯之门。”又高帝纪师古注:“未央殿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公车司马亦在北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门,东阙。至於西、南两面,无门阙矣。”汉书文帝纪:“(七年)六月癸酉,未央宫东阙罘。”

今案:刘庆柱曰:“北阙遗址位於於未央宫前殿遗址正北八二米,西距直城门一一五米,西南距天禄阁遗址一米。北阙与横门大街南北对直,门外有东西向的直城门大街。北阙与前殿之间有南北大路相通。东阙位於未央宫前殿遗址以东一米,约在今马旗寨东北与大刘村东南,东阙与前殿之间有大路相通。”(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

未央宫前有东山台、西山台、钓台,沧池中有渐台。(後汉书注、太平御览)

澍案:旧图云:仓池言池水苍色也。三辅黄图“渐”或为“”字,亦浸也。宋敏求引有“西山台”字,据补。

三辅黄图卷五:未央宫有东、西山二台,有钓台。

三辅黄图卷四:“沧池,在长安城中。旧图曰:‘未央宫有沧池,言池水苍色,故曰沧池。’”史记佞幸列传正义括地志引关中记曰:“未央宫西有苍池。池中有渐台,王莽死处。”水经渭水注:“飞渠引水入城。东为沧池,池在未央宫西。池中有渐台,汉兵起,王莽死於此台。”

今案:沧池在未央宫前殿西侧。

渐台,三辅黄图卷五:“渐台,在未央宫太液池中,高十丈。渐,浸也,言为池水所渐。又一说:渐台,星名,法星以为台名。未央宫有沧池,池中有渐台,王莽死於此。”案:太液池在建章宫,池中有渐台,汉书郊祀志:“(建章宫)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馀丈,名曰泰液。”水经渭水注:“水又迳渐台东。汉武故事曰:建章宫北有太液池,池有中渐台,高三十丈。渐,浸也,为池水所渐,一说,星名也。”文选西京赋:“顾临太液,沧池漭沆。渐台立於中央,赫以弘敞。”何清谷云:“太液池遗址即今西安市太液池苗圃,遗址中有两座大土堆,有人说其中最高的就是渐台遗址。”(三辅黄图校注二七二页)

沧池中的渐台为王莽死处。汉书王莽传:汉兵攻长安,“莽就车,之渐台。”“王邑昼夜战,罢极,士死伤略尽,驰入宫,间关至渐台。”“军人入殿中,呼曰:‘反虏王莽安在?’有美人出房曰:‘在渐台。’众兵追之,围数百重。台上亦弓弩与相射,稍稍落去。矢尽,无以射,短兵接。王邑父子、恽、王巡战死,莽入室。下晡时,众兵上台,王揖、赵博、苗、唐尊、王盛、中常侍王参等皆死台上。”又汉书元后传:“舜既得传国玺,奏之,莽大说,乃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

渐台高三十丈,南有璧门三层,高三十馀丈,中殿十二间,阶陛咸以玉为之。铸铜凤皇高五丈,饰以黄金,西(张澍注:水经注作楼)屋上,首薄以玉璧,因曰璧玉门也。(玉海)

澍案:武帝故事曰:建章宫北有太液池,池中有渐台三十丈。渐,浸也,言为池水所渐。一说,渐台,星名也。

今案:此渐台在太液池中。汉武故事(鲁迅古小说沈):“其北太液池,池中有渐台,高三十丈。池中又作三山,以象蓬莱、方丈、瀛洲,刻金石为鱼龙禽兽之属。其南方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玉堂基与未央前殿等去地十二丈,阶陛咸以玉为之。铸铜凤皇,高五丈,饰以黄金屋上。”案:璧门即建章宫正门阊阖门。又案:此“渐台”条张澍辑本原在“桂宫”条後。因渐台在未央宫中,故前移至此。

桂宫周遭十馀里,内有道横北渡,西至神明台。(初学记)

澍案:汉宫阙疏云: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恒置九天道士百人。师古云:神明、井俱高五十丈。水经注:未央宫北即桂宫也,周十馀里,内有明光殿、走狗台、柏梁台。旧乘道用相迳通,故张衡西京赋云:陈之外阁道穹窿,属长乐与明光,迳北通於桂宫。

三辅黄图卷二:“桂宫,汉武帝造,周回十馀里。汉书曰:‘桂宫有紫房道,通未央宫。’”“关辅记云:‘桂宫在未央北,中有明光殿、土山,道从宫中西上城,至建章神明台、蓬莱山。三秦记,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玉阶,昼夜光明。又西京杂记云:‘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案,厕宝屏风,列宝帐,设於桂宫,时人谓为四宝宫。’”关中记(长安志卷四引):“桂宫,在未央宫之北,周回十馀里。中有明光殿。殿上道,从宫中西上城,西至建章宫神明殿、蓬莱山。”又初学记卷三夏引关中记曰:“桂宫,一名甘泉,又作迎风观,寒露台,以避暑。”三秦记(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长安县引):“桂宫,一名甘泉。作迎风台以避暑。”汉书成帝纪:“(成帝)初居桂宫。”

今案:桂宫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夹城堡村以东二五米,即未央宫以北,靠近汉长安城西墙。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四面有夯筑宫墙,东、西墙长约一八米,南北墙长约八八米。(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五一页)

神明台,三辅黄图卷二,建章宫正门阊阖门左凤阙,右神明台。汉书郊祀志:“立神明台、井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师古曰:“汉宫阁疏云: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恒置九天道士百人。”水经渭水注:“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一水北径神明台东。傅子宫室曰:上於建章中作神明台、井楼,咸高五十馀丈,皆作悬阁,辇道相属焉。三辅黄图曰:神明台在建章宫中,上有九室,今人谓之九子台,即实非也。”

今案:神明台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孟家村北侧,即建章宫内北部。现存夯土台基,东西长约五十米,南北宽约二十四米,高约十米,地表散布有条砖、绳纹板瓦、筒瓦等。(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五二页)

桂宫周匝十里,内有光明殿、走狗台、土山,萦道横北度,从宫中西上城至神明台。(太平御览、艺文类聚)

今案:光明殿为明光殿之误。

水经渭水注:“未央宫北即桂宫也,周十馀里,内有明光殿、走狗台、柏梁台、旧乘道,用相径通。”

今案:明光殿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夹城堡村东。现存长方形的夯土台基,东西长五十一米,南北宽四十八米,高十二米。(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五一页)

通天台,武帝时祭太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祭泰一云。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张澍注:宜作)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盘,仙人掌擎玉杯以承表之露。元凤间,台自毁,榱桷皆化为龙凤随风雨飞去。西京赋云:通天眇而竦峙,径百常而茎擢,上瓣华以交纷,下刻陨其若削。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以候神明、望神仙也。(玉海)

三辅黄图卷五:“通天台,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汉旧仪云:‘通天者,言此台高通於天也。’汉武故事:‘筑通天台於甘泉,去地百馀丈,望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汉书郊祀志:“公孙卿曰:‘仙人可见,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馆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於是上令长安作飞廉、桂馆,甘泉则作益寿、延寿馆,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具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夏,有芝生甘泉殿房内中。天子为塞河,兴通天,若有光云,乃诏赦天下。”师古曰:“汉旧仪云台高三十丈,望见长安城。”汉书王温舒传:“是时上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温舒请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太平御览卷五二七引汉旧仪:“皇帝祭天居阳宫,斋百日上甘泉通天台。”史记孝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通天台,即黄帝以来祭天圜丘之处。”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云阳县:“通天台,在县西北八十一里甘泉宫中。高三十五丈,望云雨悉在下。”关中记(类编长安志卷三引):“左右通天台,高三十馀丈,祭天时於此候天神下也。”

今案:何清谷曰:“通天台被元凤间一场风雨所毁,也许是一场龙卷风,故把皆刮上天去。”(三辅黄图校注二七四页)通天台遗址在今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东北。现存圆锥形夯土台基两座,东西相距约七十馀米。西台基周长约二米,高约十五米;台顶中部有一块长一点七米,厚点五米的赭红色石块,一面有镌刻笔划痕。东台基底周长约二二米,高约十六米;台基周围发现有草拌泥和白灰墙壁面残片。两台南侧另有一圆一方两座小夯土台基,曾出土石块和花纹铺地砖,应为通天台的附属建筑。(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四二三页)

三辅黄图卷三:“竹宫,甘泉祠宫也,以竹为宫,天子居中。汉旧仪云:‘竹宫去坛三里。’”汉书礼乐志:“(武帝)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於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百宫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长安志通天台引汉旧仪云:“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神光。”汉书郊祀志:“(竟宁三年)初罢甘泉泰作南郊日,大风坏甘泉竹宫,折拔中树木十围以上百馀。”三辅黄图补遗校注:“竹宫内道广三丈,有阙,各九十一步。坛方三丈,拜位坛亦如之。为周道郊营之外,广九步。营(甘泉)北辰於南门之外,日、月、海东门之外,河北门之外,岱宗西门之外。为周道前望之外,广九步。列望遂乃近前望道外,径六十二步。坛方二丈五尺,高三尺五寸。为周道列望之外,径九步。卿望亚列望外,径四十步。坛广三丈,高二丈。为周道卿望之外,径九步。大夫望亚卿道外,径二十步。坛广一丈五尺,高一尺五寸。为周道大夫望之外,径九步。士望亚大夫望道外,径十五步。坛广一丈,高一尺。为周道士望之外,径九步。望亚士望道外,径九步。坛广五尺,高五寸。为周道庶望之外,径九步。凡天宗上帝宫坛营,径三里,周九里,营三重,通八方。(三辅黄图校注三八三,三八四页)

陈直云:“金石萃编卷二十二,有‘狼干万延’瓦,‘狼干’当为‘琅’之假借字,疑为竹宫之物。”(三辅黄图校证卷三·七五页)

昆明池地三百三十二顷,中有戈船,各数十,楼船百艘,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葆麾盖,照灼涯。(玉海)

澍案:汉武帝元狩四年,穿昆明池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西南夷传曰:天子使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天子欲伐之。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故作池以象之,以习水战,因名曰昆明池。汉书曰:元狩三年减陇西、北地郡戍卒之半及吏弄法者谪之穿此池。又庙记曰:池中後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上起宫室。因欲戏,养鱼以给诸陵祭祀,馀付长安尉。西京杂记作付长安市卖之。

汉书食货志:“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馀丈,旗帜加其上,甚壮。”三辅黄图卷四:“汉昆明池,武帝元狩三年穿,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三辅旧事曰:‘昆明池地三百三十二顷,中有戈船各数十,楼船百艘,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葆麾盖,照烛涯。’图曰:‘上林苑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於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张衡西京赋曰:‘昆明灵沼,黑水玄,牵牛立其右,织女居其左。’今有石父、石婆神祠在废池,疑即此也。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问东方朔,东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馀灰也。三秦记曰:‘昆明池中有灵沼,名神池。云尧时治水,尝停船於此地。通白鹿原,原人钓鱼,纶绝而去。梦於武帝,求去其钩。三日戏於池上,见大鱼衔索,帝曰:岂不昨所梦耶!乃取钩放之。间三日,帝池,池滨得明珠一双。帝曰:岂昔鱼之报耶?”

今案: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镐京乡及义井乡范围内。池址西迄马营、张村以东,东至孟家寨、万村之西,北至北常庄南侧,南至石匣口村,总面积约十平方千米。该范围今仍属较低洼地区,一般比周围地带低二至四米以上。池址内及周围地表散布有砖瓦残片。一九九年冬,在落水村东南探出东西向池坝遗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一一页)

昆明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尾皆动。一说,甘泉宫南有昆明池,池中有灵波殿,皆以桂为殿柱,风来自香。又曰,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建华旗,作歌,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於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张衡西京赋曰:昆明灵沼,黑水玄址,牵牛立其右,织女居其左。今有石父、石婆神祠在废池,疑此是也,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问东方朔。朔曰:西域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馀灰也。(艺文类聚)

西京杂记卷一:“昆明池刻玉石为鱼,每至雷雨,鱼常鸣吼,尾皆动。汉世祭之以祈雨,往往有验。”

今案:豫章台遗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镐京乡万村西北昆明池东半部的高地上。原面积约万馀平方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残存三五平方米。高地北部地表下点五米发现有红烧土居住面,地表散布有汉砖瓦残片。

石鲸为火成岩质,原在长安区斗门乡马营寨村西。已断为鲸体、鲸尾两截。鲸体长五米,尾长一点一米。鲸体始迁至客省庄,今存陕西历史博物馆。鲸尾仍在原地。(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一一、一二页)

牵牛、织女,文选西京赋:“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西都赋:“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西征赋:“昔豫章之名宇,披玄流而特起。仪景星於天汉,列牛女以双峙。”

今案:牵牛像位於西安市长安区斗门乡常白庄村东北一米的石爷庙内,俗称‘石爷’。火成岩质,圆雕上半身像,通高一点九二米,宽一点三米,像头部硕大,面稍左倾,短,阔额,宽眉;交襟上衣,腰间束带;右手半举,左手平置胸前。线条粗犷,造型古拙。

织女像位於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村东一米的棉绒厂内。俗称“石婆”。火成岩质,圆雕跽坐像,通高二点三米,宽点九米。像後垂,面庞丰腴,口鼻稍残,有後人补刻痕;着右衽交襟长衣,双手环垂腹前。刀法简洁,造型古朴。(同上一一页)

甘泉宫,三辅黄图卷二:“一曰阳宫。史记秦始皇二十七年,作甘泉宫及前殿,筑甬道,(本注:筑垣墙如街巷。)自咸阳属之。关辅记曰:‘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县西故甘泉山,宫以山为名。(本注:或曰高泉山,盖习俗语讹尔。)宫周匝十馀里,汉武帝建元中增广之,周十九里。’‘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圜丘祭天处。’(本注:汉志:阳县有休屠、金人、径路神祠三所。音义云:匈奴祭天处,本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徙休屠右地。郊祀志云:径路神祠,祭休屠王处。)遁甲开山图云:‘阳先生之墟也。武帝造赤阙於南,以象方色,於甘泉宫更置前殿,始广造宫室,有芝生甘泉殿边房中。’(本注:房中乐有芝草之歌。)汉旧仪云:‘芝有九茎。(本注:芝草歌曰:九茎连叶。)芝金色,绿叶朱实,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帝又起紫殿,雕文刻镂,以玉饰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泰,神光降於紫殿。今按甘泉谷北岸有槐树,今谓玉树,根盘峙,三二百年物也。杨震关辅古语云:‘耆老相传,咸以为此树即扬雄甘泉赋所谓玉树青葱也。’甘泉有高光宫,又有林光宫,有长定宫、竹宫、通天台、通灵台。武帝作迎风馆於甘泉山,後加露寒、储胥二馆,皆在阳。甘泉中西厢起彷徨观,筑甘泉苑。建元中作石关、封峦、观於苑垣内。宫南有昆明池,苑南有棠梨宫。”关中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正义引):“甘泉宫在甘泉山上。年代久远,无甘泉之名,失其实也。宫北云有连山,土人为磨石岭。”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阳县“甘泉山,一名磨石岭,在县西北九十里,周回六十里。”“阳宫,即秦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宫,在县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周回十馀里,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祭天圜丘处也。齐人少翁谓武帝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像神,神物不至。’乃於甘泉宫中为台,画天、地、泰一诸鬼神而祭之。又作柏梁、铜柱、承露盘、仙人掌之属。帝以五月避暑於此,八月乃还。”又关中记(长安志卷四引):“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造,在今池阳县西北故阳县甘泉山上,周围十馀里,有铜人二枚在门外。”又“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造,在今池阳县西北故阳县甘泉山上,周围十馀里。汉武建元中增广之,周围十九里二百二十步,有宫十二,台十一,武帝常以五月避暑於此,八月乃还。”关中胜图志:‘雍录:甘泉宫在阳县磨石岭上。十道志曰:甘泉出石鼓西原,汉甘泉宫在山上,即秦林光宫旁也。此取石鼓、甘泉以名者也。秦之林光至汉犹存。汉武元封二年始即磨盘岭秦宫之侧为宫,是为汉甘泉矣。孟康注郊祀志曰:甘泉一名林光。师古曰:汉於秦林光旁起甘泉,非一名也。元封二年以前,史之所记文、景皆尝临幸甘泉,不曰甘泉有宫可幸,当是秦之林光远在磨盘岭上不烬於火而可用也。武帝虽别创甘泉一宫,而秦之林光如故,则谓甘泉宫在林光旁者是也。”“淳化县志:甘泉宫在甘泉山上,今其地尚馀瓦甓作流水纹,瓦头有字。”又“甘泉山,在淳化县西北五十里。战国策,范雎说秦昭王曰:王国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史记封禅书,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甘泉也。班固西都赋,其阴则冠以九,陪以甘泉。注:甘泉,山名。汉置室於上以祈祀。括地志,甘泉山一名石鼓原,俗名磨石岭,在阳县西北九十里。”“通志,岭高出他山,距长安甚远而能望见长安城堞。有通天台,雨皆在台下。山中宫殿台观与建章相比。”

同类推荐
  • 凤倾无歌

    凤倾无歌

    以搞笑幸福为主要,结局美满。开始比较奇葩,但到面很好看
  • 历史的悬案

    历史的悬案

    历史的悬案人类社会总是在纵横捭阖中不断激荡和前进,历史从不会因时间的久远而被湮没,那些尘封于岁月中的离奇悬案同样不会被后人忘记。无论是名人的离奇死亡,还是战争的不解谜团,所有离奇跌宕的谜案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历史的悬案》将带你回顾那些历史的瞬间,为你拨开重重迷雾,重新探索和追寻历史的真相。
  • 辉煌恕瑞玛

    辉煌恕瑞玛

    恕瑞玛的皇帝阿兹尔,千年之后重生在靠近恕瑞玛的村落里,一切都会从零开始
  • 重生三国之帝王路

    重生三国之帝王路

    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我便知道我早已踏上了一条帝王路。隐忍十八,终可龙归大海,逆天而行,匡扶大汉,一统天下。收猛将,招谋杀,三千大将账下听令,五百谋士智谋天下。有尔等英豪何愁大业不成。
  • 悠悠菊魂

    悠悠菊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七百多年来,文天祥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一腔爱国热忱连同他的经典诗句与日月同辉。男主胡远山鬼使神差般地来到前生的终了之所——小榄,此地因举办六十年一届的菊花大会享有菊城之美誉。在菊城,远生受到后人胡修平的优待,并从他的口中知晓了自己前生的故事。远山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前生竟与菊山后人郑思肖、“宋末三杰”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潮州抗元名将马发等闪亮的人物有过交集,还参加了悲壮的“崖山海战”。乱世出英豪,没落的王朝涌现出一群灵魂高贵的人物,他们在与贾似道、留梦焱等奸臣的斗争中彰显了自己的忠与善,与悠悠菊魂长留在人们的心间。菊魂就其实质乃赤胆忠心、拳拳爱国之心!
热门推荐
  • 改变青少年一生的理财之道

    改变青少年一生的理财之道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理财是一种智慧,理财更是一种哲学,点点滴滴的积累,看似事小,意义很大。它不仅从小培养了我们理财的良好习惯,而且为以后的健康成功和和成功铺下坚实的基础。理财不但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做。
  • 废材逆天:腹黑王爷逆天妃

    废材逆天:腹黑王爷逆天妃

    22世纪世家天才千金,穿越异世遭遇残忍撒盐,白痴妹,极品爹,外加一个无脑继母。未婚夫上面退婚,出门遭人白眼,吃饭抬头看见一个腹黑王爷,天!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契约一只萌正太,捡回一只大杀器,外加一只呆萌吃货。炼药师,炼金师稀有?不好意思,我都是;灵武双修没有?不好意思,我就是。职业天赋亮瞎你们的铝合钛金狗眼!不过……她身上的封印到底是哪个杀千刀的给下的!不过没关系,本小姐自有办法。【QQ书群:487202199,欢迎加入,敲门砖本书的任意角色名,微博:云起-林陌初~】
  • 负剑的少年

    负剑的少年

    天一大陆唯一剑圣牧的离奇消亡,鼎盛一时魔族的神秘失踪,精灵皇族的黄金军团,死亡沼泽的亡灵生物,瀚海漂浮的神兽岛屿,失落森林的魔兽遗骸,归墟尽头的罪民流放之地,传闻的八件圣战衣这一切都将因两个人而连接起来,风起云涌,波澜再现。
  • tfboys之爱意渐起

    tfboys之爱意渐起

    tfboys与一位萌系小明星,在多次的合作下,萌系小明星与王俊凯相恋的故事
  • 网王:阳光的尘埃

    网王:阳光的尘埃

    很多年以后,我驻足无名地,回头遥望自己走过的那一段路程。在道路的尽头,我仍看到了那个少年。不管我走得多远他都会站在原地对我微笑吧??
  • 技能大师

    技能大师

    雷神之怒、众神的审判、紫电狂龙、飞天连斩、九俱焚灭、天崩地裂……这些技能都弱爆了!偶是技能大师,什么牛X的技能造不出来,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偶造不出来的……身怀一堆技能卷轴,随手两个技能丢出去,就足以秒杀一切。跟技能大师作对,你就是茅坑里点灯——找屎(死)!且看彭凯穿越到技能世界里以一个屌丝的灵魂逆袭的故事。
  • 再遇

    再遇

    赵彦歆在初中获得许多奖学金与出国留学的机会,只因她心中始终放不下曾经在初中时期爱过的那个白衣飘飘的少年,所以将三年的学习时间缩短为一年,她曾经对他说过分离是为了更好的重逢。而他更是因为她当初的不辞而别而变得颓废……重逢的他们,还有一直在等着她的他……
  • 纵横之大汉烽烟

    纵横之大汉烽烟

    秦皇既殁,汉武即见,巍峨大汉,豪杰辈出。自古以来历史分为正史与野史,稗官野史其实也是一段传奇,宫廷与绿林并非势不两立,官场与沙场之间相辅相成,在那些出将入相之人的背后,又有些什么人以一己之力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这是一段糅合了宫廷与绿林,官场与沙场,将相与草莽的大汉之峥嵘历史!
  • 武神木婉清

    武神木婉清

    异界万物,武神独尊。斗气?魔法?免疫!斗气?打不肉疼!法则?撼动得了我的肉体吗武神--木婉清
  • 往生集

    往生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