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13600000006

第6章 童谣界说

第一节 “童谣”和“儿歌”

童谣,犹如有韵的母乳,几乎每个人受过她的滋养,且深深地烙印在人生的年轮中,成为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亮丽风景……

摇摇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叫我好宝宝,

舅姆给我吃麦糕,

心肝宝贝睡一觉……

——诸暨《摇篮曲》

这是摇篮边妈妈呢喃的歌声……

唱:欣令爽,欣令爽,

买双蒲鞋到新昌,

新昌到,蒲鞋破……

问:老太婆,

小鸡好好抲【1】啦?

答:刚刚下手孵……

唱:欣令爽,欣令爽,

买双蒲鞋到新昌,

新昌到,蒲鞋破……

问:老太婆,

小鸡好好抲啦?

答:孵出啦,还未点……

唱:欣令爽,欣令爽……(同上)

问:老太婆,

小鸡好好抲啦?

答:马上好抲啦……

唱:欣令爽,欣令爽……(同上)

问:老太婆,

小鸡好好抲啦?

答:好抲啦!

——嵊县《老鹰施小鸡游戏歌》

这是一首肢体游戏歌……

童谣,每个人都听过,念过,玩过,但对“童谣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多是不甚了了的……有人说:童谣就是儿歌……确实,时至目前,“童谣”和“儿歌”两个概念混用的情况仍屡见不鲜……

其实,童谣和儿歌是有区别的……童谣,又称儿谣、小儿谣、小儿语、孺子歌等……“谣”与“歌”常常并称为“歌谣”,“歌”与“谣”的区别是:“歌”有乐曲,“谣”无乐曲……《毛传》解释《诗经》中“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时说:“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韩诗章句》也说:“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由此可知,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口中的没有乐曲的歌谣……【2】我们认为,是否“传唱于儿童口中”是区分童谣和非童谣的标准,也就是说,只有“传唱于儿童口中”的才是童谣,否则就不是童谣……正如胡君靖所说:“只有那些内容与形式都适于幼儿,充满了童真童趣,因而确实能在幼儿中广为流传的歌谣(童谣),才是我们所指的儿歌(童谣),而那些不具有上述要素的哪怕也是简短有韵的句子,不管是曾经强迫或诱使幼儿念诵过的也好,完全未经幼儿之口,纯系伪托为‘儿童歌讴之词’的也好,都不能称为严格意义的、属于幼儿文学的儿歌(童谣)……”【3】

我国古籍中只有“童谣”一词,而无“儿歌”一说……赵景深等学者认为:“儿歌是‘五四’时期歌谣运动开始后才普遍运用的名称,我国古代一般称作‘童谣’”【4】……实际上,使用“儿歌”的时间还要早些,有据可考的是,周作人于1914年1月在《绍兴县教育会月刊》上发表的《儿歌之研究》中就使用了“儿歌”一词,但他所称之“儿歌”,实际指的是童谣……他说:“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5】在周作人看来,儿歌就是童谣,童谣就是儿歌……

“儿歌”和“童谣”两个概念的混同也就从那个时期开始……同时收录在王泉根先生评选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中的三篇关于儿歌的论文,周作人《儿歌之研究》里的“儿歌”指的是传统童谣,冯国华于1923年发表的《儿歌底研究》中的“儿歌”是指文人的创作儿歌,褚东郊于1926年发表的《中国儿歌的研究》中的“儿歌”是既指传统童谣,又指创作儿歌……

大家知道,“五四”时期是我国儿童文学走向自觉的初始时期,在那个时期,就连“儿童文学”和“儿童读物”这两个概念也不十分明确,更何况“儿歌”和“童谣”呢?不单是“儿歌”和“童谣”这两个概念混同,就是儿童诗也被称作“儿歌”……如周作人的《儿歌》【6】:

小孩儿,你为什么哭?

你要泥人儿吗?

你要布老虎吗?

也不要泥人儿,

也不要布老虎……

对面杨柳树上的三只黑老鸹哇儿哇儿地飞去了……

这是1919年1月的作品,以今天的标准看,这不是一首儿歌……鲁兵编的《中国幼儿文学集成》有《儿歌》三卷,他没有把这首作品收在《儿歌》卷里,而收在《诗·散文》卷里,显然,在鲁兵看来,这是一首儿童诗……而作为当时儿童文学研究大家的周作人,却把自己的这首作品命题为“儿歌”……所以,在那一辈人看来,凡是为儿童所写的诗歌都是“儿歌”……只有少数几人,如钟敬文,对此有所区分……只因是儿童文学的肇始时期,这并不奇怪……

从“五四”到现在,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综合这些年来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给童谣作如下界定:

童谣是介乎儿童文学和民间文学之间的边缘性体裁,因此,给童谣作界定,可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儿童文学的角度,按概念外延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儿童文学——儿童诗歌——儿歌——民间儿歌,民间儿歌就是童谣……也就是说,民间儿歌是儿歌的一部分,儿歌除了民间儿歌还有创作儿歌……儿歌是儿童诗歌的一部分,儿童诗歌包括儿童诗和儿歌两部分……儿童诗歌从属于儿童文学……二是民间文学的角度,按概念外延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民间文学——歌谣——童谣……童谣从属于歌谣,歌谣从属于民间文学……

由此可见,“儿歌”和“童谣”并非同一概念,它们之间是从属关系,“童谣”从属于“儿歌”……关于这一点,钟敬文先生在1928年就作过类似的论述:“我们也可以把‘童谣’两字,来表示民间自然的儿童所歌及他们母亲所唱的歌谣,而儿歌一词,则用以包括一切儿童与母亲及文人们为他们所唱作的歌……”【7】他在这里说得很明确,“儿歌”和“童谣”相比,就多了“文人为他们所唱作的”一项,这就是创作儿歌……

与童谣(民间儿歌)相对应的是创作儿歌……创作儿歌和童谣(民间儿歌)在形式上几乎没什么区别,创作儿歌本是文人们模仿童谣的形式而创作的,童谣的那些特殊样式,如游戏歌、问答歌、连锁调(顶针歌)、绕口令等,在创作儿歌中也均能见到……两者的不同主要在内容上……比较而言,民间儿歌更自然质朴,符合儿童情趣,强调风格的游戏性,多数民间儿歌的教育意义不明显;创作儿歌更多地体现成人培养儿童的意愿,重叙事、写物、实用,教育意义明显……从儿童的意愿说,他们更喜欢民间儿歌,民间儿歌和他们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同时还需指出,“民间儿歌”和“童谣”虽属同一概念,但使用的语境是不同的,如在儿童文学语境里,一般称“民间儿歌”,而在民间文学的语境,应称“童谣”……

第二节“童谣”和“童谣文本”

童谣是传唱于儿童口中的歌谣……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通常在书报上看到的文字也不能称“童谣”,只能称“童谣文本”——童谣的文字形式……

下面从五个层次分别阐述:

一、童谣本不以文字形式呈现……童谣是一种以念唱声音为主的,还伴有动作、表情、情趣等因素的民间口头艺术……过去的童谣没有文字,童谣产生于文字之前,在文字形成之前的远古时代,已经有了童谣……“盖风雅之述志,述于文字;而谣谚之述志,发于语言,语言在文字之先……”【8】后来有了文字,但童谣仍不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它只流布于儿童的口耳之间……

二、童谣很难用文字记录……童谣都是用方言念唱的,而很多方言是难以写成文字的,文字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要贫乏得多……如周作人所说:“歌谣里有许多俗语都是有音无字,除了华北及特别制有俗字的广东等几省以外,要用汉字纪录俗歌实在是不可能的事,即使勉强写出也不很正确,容易误解”【9】……范寅文字功底深厚,为学严谨,他辑录《越谚》,力求保持绍兴方言原貌,书中用了很多生僻字、注释……但纵然这样,文字和语言还是相差甚远……所以黎锦熙说:“歌谣唱起来没有一首不好的……可是看起来就没有几首好的:这就是汉字的不济……”【10】

三、文字对低幼儿童几乎没有意义……这应该是童谣不用文字的根本原因……念唱童谣的主体多为低幼儿童,他们不识字,文字对他们基本不起什么作用,他们对文字也不感兴趣……但他们会说话,会玩,童谣本是一种语言游戏,他们在玩语言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所以,在他们看来,只要音相同就什么都相同,至于“音同字不同”、“音同义不同”等,他们根本就没有这种概念……如上虞童谣《罗汉豆》:

小倌人,倷妈叫侬吃豆去……

啥个豆,罗汉豆……

啥个罗?三斗箩……

啥个三?破雨伞……

啥个破?斧头劈【11】,

啥个斧?状元府……

啥个状?油车撞……

啥个油?鸡冠油……

啥个鸡?白雄鸡……

啥个白?桕子白……

啥个桕?老婆舅……

啥个老?葱花老……

啥个葱?屋烟囱……

啥个屋?稻草屋……

啥个稻?糯晚稻……

啥个糯?红壳糯……

啥个红?鸭子红……

啥个鸭?萧山鸭……

啥个萧?耕田梢……

啥个耕?泥鳅羹……

啥个泥?烂污泥……

在识字的成人看来,“罗”和“箩”、“三”和“伞”、“破”和“劈”、“斧”和“府”、“状”和“撞”……完全是两回事,但这几组字用方言念是同音的,在不识字的孩子看来,理所当然是一回事……

四、童谣如写成文本,必有诸多改变……首先,如上所述,语言不等于文字,口头的语言变成书面的文字,即便范寅这样的辑录者,也无法实录原貌……其次,思想观念的差异……明代吕氏父子编《小儿语》,父亲吕得胜苛求“儿时习之,可为终生体认”【12】,所选童谣大多是“自作的格言,仿佛《三字经》的一部分,也有以谚语为本而改作的,虽然足为国语的资料,于我们却没有什么用处”【13】……儿子吕坤“刻意求为俗”【14】,倒为我们辑录了46首流传于民间的较少改动的童谣(文本)……更有甚者,辑者别有用心,好多古代童谣就属于这种情况……

五、童谣不单是语言……以上几点都是从童谣的语言角度讲的,事实上,我们即便承认口头语言可以用文字记录,但童谣还不单单是语言,不少童谣除了语言,还有动作、表情、情境等因素,而这些更难形之于文字……

如嵊州童谣《点点虫》【15】:

点点虫,虫会爬……

点点鸟,鸟会飞……

点点鸡,鸡会啼……

点点猫猫拖老鼠,

吱吱吱吱吱吱吱!

从字面看,是胡乱“点”了几种动物昆虫及它们的动态……但从这首童谣的呈现形态看,内涵远不止这些……这是一首母歌,母亲抱着孩子(或相对而坐),一手拉着孩子的手,用另一手的食指点孩子的手心,一边念,一边点,前面的节奏舒缓平稳,当念到最后的“吱吱吱吱吱吱吱”时,节奏突然加快,转向点孩子的胸口,这时孩子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哈哈哈”的笑声,最后往往是母子相拥而笑……这简直是一出充满母子温情的舞台短剧,语调、节奏、乐感、动作、情趣、气氛,一应俱全……

因此,总的说来,童谣的内涵要大于童谣文本,童谣文本所记录的只是童谣的一部分……

再则,鲜活生动的童谣,一旦形之于文字,成为童谣文本,就会逊色很多,如果说童谣是生长着的鲜花,那么童谣文本就相当于鲜花制作的标本……

当然,这里并没有否定童谣文本的意思……因为,要采录活生生的童谣是有困难的,就是录了音,摄了像,也不能尽童谣之所有……所以,大多童谣研究者所研究的还是童谣文本……这也就是童谣文本的价值所在……

本书中对于“童谣”概念的运用,在多数章节里指的也是“童谣文本”……

第三节 古代“童谣”

童谣与儿童共生,有儿童就有童谣……童谣的历史久远,原始人类在自己“吭唷吭唷”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孩子哼唱了“咿呀咿呀”,或孩子们自己喊出了“咿呀咿呀”……“当原始人类有了诗歌和神话时,幼儿就有了儿歌和童话……”【16】

中国古代不乏童谣,但流传下来的很少,尤其是明代以前,原因有二:其一,童谣和所有民间文学一样,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得以保存延续的,它存在于儿童口中,而非刻之于金石,书之于竹帛,印之于书刊;其二,受正统文献观的影响,中国古代辑录文献的要求很高,讲究“微言大义”,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真正的童谣,纯粹是小孩子玩的东西,很多都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因此不被重视……明代的吕氏父子编了《小儿语》【17】,这在我国童谣史上,可以说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但吕得胜在序里说:“如其鄙俚,使童子乐闻而易晓也”……吕坤在书后也说:“是书也,诚鄙俚,庶几乎婴孩一正传哉!乃余窃自愧也……”他们父子为编《小儿语》前后用去了四五十年的时间,花出了诸多心力,但他们都自视“鄙俚”,更不要说另外人了……正如王瑾所言:“其实明代前真正的童谣不是没有,只是它难以为封建士大夫所接纳、所记载,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下来的真正意义上的童谣只有很小一部分,而有利于统治阶级,为他们所利用所看好的那部分政治童谣,则较容易记载保存下来……”【18】

在明代以前,中国没有专门的童谣收集整理,所有童谣均散见于其他典籍,自《汉书》开始,童谣多被收录于历代史书的“五行志”中……

纵观中国古代童谣资料,十之八九是政治童谣,政治色彩浓厚是其最大特点……正如雷群明在《中国古代童谣》“前言”中所述:中国古代童谣“有许多简直与儿童的生活和理解力毫不相干,而几乎是纯粹的政治斗争的反映和产物”【19】……因此,我国历代文献所录的所谓“童谣”,基本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童谣……

最早见于典籍的童谣要数《康衢童谣》【20】:

立我蒸【21】民,

莫匪【22】尔极……

不识不知,

顺帝之则【23】……

——《列子·仲尼》

这首童谣见于《列子》,说的是上古尧帝执政时的事情……《列子》虽系晋人伪托战国时的著作,但据后人考证,其中内容多有先秦古籍依据……这首童谣的意思是:“帝尧为了我们广大的老百姓,没哪一件事不是好到了极点……因此,我们不用自己动脑筋、出主意,也不要揣度尧的意图,只要照着尧帝老规矩办就行了……”【24】它所表示的是老百姓对尧帝政绩的肯定,可说是最早的“政治评论”……

其次是《周宣王时童谣》:

桑【25】弧箕服,

实亡周国……

——《国语·郑语》

这是西周末年的童谣,短短两句,说的却是国家大事,暗示靠卖桑木弓、箕草箭袋为生的老夫妇(实际上是他们所收养的女孩褒姒)将使周国灭亡……这是老百姓,更可能是当朝大臣对褒姒的所作所为不满,编这首童谣以警告当朝的……儿童以游戏玩乐为天性,根本不懂朝中事,怎么可能传唱这样的童谣呢?

更典型的是下面几首:

千里草,何青青?

十日卜,不得生……

这是汉献帝初入京师时的童谣,暗示董卓虽然不可一世,但很快就要灭亡……这首童谣一看就是成人编的……除去它的政治内容不说,单看它的构思方式就不是儿童的:“千里草”、“十日卜”拼起来即为“董卓”两字……我们都知道,念诵童谣的主体是低幼儿童,他们是不识字的,更不用说拆字、拼字了……周作人对此也有过论述:“凡占验之歌,不可尽信,如‘千里草何青青’之歌董卓,……显然造作,本非童谣……”【26】

还有一首《至正十年河南北童谣》:

石人一只眼,

挑动黄河天下反……

很明显,这首童谣是元末红巾军首领韩山童、刘福通为起义制造舆论编造的……他们事先把石人埋在黄河工地上,再编童谣让儿童传唱,当河工挖到一只眼的石人之时,童谣得到应验,民众纷纷揭竿而起,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就此形成……

在“童谣政治说”的语境里,有一些鲜灵活泼的童谣,也被牵强地附上了政治色彩……

如《安禄山未反时童谣》【27】:

燕,燕,飞上天,

天上女儿铺白毡,

毡上有千钱……

——《新唐书·五行志》

不看题目(题目为后人所加),看内容,这分明是一首童谣佳品……这首童谣不但用顶针的修辞手法结构(用顶针的童谣很多,但大多只管语音的首尾连接而内容不相连贯),而且句与句之间在意义上还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合乎逻辑发展顺序,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儿童天真的想象和向往……但就是这样一首天机灵动的童谣,也被涂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旧时一些注家,通过对“燕”、“上天”、“天上女儿”的穿凿解释,把它演绎成“安史之乱”前的一段历史:安禄山久有篡权野心,希望有朝一日飞升“上天”,建立“燕”国,与“天上女儿”杨贵妃喜结良缘,共享荣华富贵……

这显然是古人的误解……我们衡量一个文本是不是童谣的标准,是看它是否能在儿童口中传唱……真正能在儿童口中传唱的童谣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它能一直为儿童所钟爱……唐代至今,已过去1000多年,但与这首童谣相类似的童谣现在还在儿童口中广为传唱,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中收录的,浙江就不下几十首……

但是,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叫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如:

燕啊燕,飞过殿,

殿门关,飞过山,

山也平,路也平,

阳关栈道最不平……

——瑞安《燕啊燕》

这首童谣收录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卷》(1988年),童谣后有“附记”:“这首歌谣是讽刺明朝燕王朱棣(后为成祖)夺取惠帝位后,迁都北京,南方百姓对朱棣不满,而作此歌谣,流传至今……”【28】这显然又是一种曲解……

另有一首《湘中童谣》,是一首比较长的童谣,现录于下: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

我要回去学打铁……

打铁一,苏州羊毛好做笔;

打铁两,两个娃娃拍巴掌;

打铁三,三两银子换布衫;

打铁四,四口花针好挑刺;

打铁五,五个粽子过端午;

打铁六,六月不见早禾熟;

打铁七,七个果子甜蜜蜜;

打铁八,八个娃娃砌宝塔;

打铁九,后花园里好饮酒;

打铁十,十个癞子戴斗笠……

打铁十一年,

拾个破铜钱;

娘要打酒吃,

仔要还船钱……

——《庄谐选录》卷七

据《庄谐选录》的编者夏曾佑说,它“传自明季”,并认为它“语殊荒幻”……他的“语殊荒幻”是一个贬义词,但正好给他“贬”对了,“语殊荒幻”恰恰就是童谣的品格,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思维,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反倒要怀疑它是否是童谣了……这是一首模仿打铁的肢体游戏歌……它综合了语文、数学的有关知识,以幼儿经常接触的事物作媒介,通俗易懂地传授了有关的知识……它前四句和后四句的意义比较连贯,夏曾佑所说“语殊荒幻”是中间部分,而这种“荒幻”正是童谣趁韵歌的惯用手法……但这首童谣也被煞费苦心地作了另一种解释,说其中的“张打铁”是指张献忠,“李打铁”是指李自成,“其‘打铁一’以下,均暗兆顺治以下年号”……因为清代自顺治至清代灭亡正好经历了十个皇朝……

众所周知,在文学,尤其是在民间文学中,“张”、“李”往往是一种泛指,并不代表某一个人,因为“张”、“李”是我国的大姓,就像“张三李四”并不实指姓张的某一个人和姓李的某一个人一样……但是古人看童谣,就偏偏要从其中看出一些“政治”味来,否则就不甘心……退一步说,就算“张打铁”暗喻张献忠,“李打铁”暗喻李自成,但他们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这和清代的十代皇朝又有什么联系呢?这不是“张冠李戴”又是什么?

“张打铁李打铁”是一首童谣,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时至今日,在中国大地,还有数种版本在流传……在这首童谣的故乡湖南,版本更多,现录一首永顺县的如下: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

我要转去打毛铁……

毛铁打到正月正,

正月十五闹花灯;

毛铁打到二月二,

守牛儿吹笛笛儿;

毛铁打到三月三,

油菜开花配牡丹;

毛铁打到四月四,

一个铜钱四个字;

毛铁打到五月五,

划破龙船打破鼓;

毛铁打到六月六,

六月日头好晒谷;

毛铁打到七月七,

七岁娃娃难讨吃;

毛铁打到八月八,

八十婆婆纺棉花;

毛铁打到九月九,

九十公公来斟酒;

毛铁打到十月十,

打把剪刀打把尺;

毛铁打到十一月,

家家门前落大雪;

毛铁打到十二月,

杀猪杀羊过大节……

“打铁歌”在浙江也多有流传……如:

打打一,苏州羊毛好做笔;

打打二,二个将军骑马来;

打打三,三个秀才当文官;

打打四,一个铜细六个字;

打打五,五月牛皮好蒙鼓;

打打六,六月蚊子勿叮我;

打打七,七月油馃豆腐真好吃;

打打八,八十公公白头发;

打打九,九月重阳好饮酒;

打打十,我做先生你做贼,

打你打得笔笔直……

——淳安《十打谣》

还有一首《的的确》:

的的确,

买羊角……

秋风转,

脱蛇壳……

——《古今风谣拾遗》

这是清人史梦兰在《古今风谣拾遗》中收录的一首童谣,它句式整齐,韵律规整,意义跳脱不相连贯,十分符合童谣的语言特征,应该是一首能在儿童口中传唱的、符合儿童口味的童谣……但史梦兰却作追求功名解,他说:“相传为祝颂举子之词……‘的确’,不易也;‘羊角’,解也……”他是根据“的的确”和“羊角”两词望文生义而展开演绎的,首先把“的的确”这个状声词简化为“的确”,作“不易”解;其次把“羊角”两字合成一字,作“解”解(古“解”字为左“角”右“羊”);再把“解”字作“中解元”【29】解……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举子要中解元,的确是很不容易的,就像秋天的蛇那样,要脱几层皮才行……这样一来,这首童谣本有的儿童趣味顿然全无……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越费心力,只会离童谣的本义越远……

所以,在中国古代,真正能够脱离政治的童谣微乎其微……

中国古代童谣政治色彩浓厚,与古代童谣理论密切相关,其中最主要的是“荧惑说”……荧惑是古人对火星的称呼……《史记·天官书》称:“礼失,罚出荧惑……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饥、兵……”东汉时,童谣被附会成传递灾异信息的工具,王充在《论衡》中说:“世谓童谣,荧惑使之……”【30】《晋书·天文志》称:“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荧惑降为童儿,歌谣嬉戏……吉凶之应,随其众告……”《魏书·崔浩传》说得更煞有介事:“太史奏荧惑在匏瓜星中,一夜忽然亡失,不知所在,或谓下入危亡之国将为童谣妖言……”儿童是天上荧惑星下凡,童谣就成了天意的体现……一些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编造童谣,蛊惑人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体现自己的意图……

当然,由于辑录者理念的差异,或者由于另外原因,古籍中也有几首可能在当时儿童口中传唱,甚至至今仍在流传,且未曾被曲解的童谣……如《狸斑童谣》:

脚驴斑斑,

脚踏南山……

南山北斗,

养活家狗……

家狗磨面,

三十弓箭……

上马琵琶,

下马琵琶……

驴蹄马蹄,

缩了一脚……

——《古今风谣》

这是古籍中保留的没有政治色彩的最早的童谣之一,流传于元代末年(可能更早)……虽然其内容无法完全读懂,但其随韵接转的文本结构形式和念玩方式,却纯粹是儿童的……它是一首抉择游戏歌,其游戏方式为:一群孩子坐成一排,一个孩子站在前面念童谣(或大家一起念),念一字点一脚,最后的“脚”字落在谁的脚上,这只脚就缩进,游戏反复进行,两脚都缩进便站起,以最后站起者为输……这是一首流传相当久远、广泛的童谣,其内容和游戏方式在不同地域有所变化,但主体基本相同……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也收有此童谣的绍兴版本:

铁脚斑斑,

斑过南山,

南山里曲,

里曲弯弯,

新官一任,

旧官请出……

时至今日,此童谣依然经久不衰地在全国各地传唱,光在浙江,除周作人所录之外,还有多种类似版本……

又如《小儿戏具谣》:

杨柳儿活,抽陀螺;

杨柳儿青,放空钟;

杨柳儿死,踢毽子;

杨柳发芽,打拔儿……

——《帝京景物略》

这是一首明代童谣,共四句,每句以杨柳起兴,表示时序,后半句说的都是儿童游戏,非常贴近儿童生活,词句浅近,句式对称……在众多中国古代童谣中,这是不可多得的一首佳作……

总的说来,中国明代之前古籍所载的“童谣”,大多是“伪童谣”……“翻开各种古代童谣集,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较为奇怪的现象……即明代以前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童谣……它多由成人捉刀口授于小童,让他们去传唱于市井通衢,因此这类成人作的‘童谣’,儿童虽好唱诵,但意义很深奥而不好懂……同时,明以前的童谣多带有政治色彩……”【31】这些“童谣”,大多是某些成人或成人集团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编造、教唆儿童传唱的,并不是儿童自觉自愿所为,更不能表现他们的情趣……正如胡君靖所说:“翻遍《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会发现其中所录并称为‘童谣’者,……它们多半是伪作,是膺品……”【32】确实如此,我国明代以前的所谓“童谣”,基本上是“伪童谣”……

第四节 创作“童谣”

如上文所述,只有在儿童口中广为传唱的才是童谣,从这点出发,我们来探讨那些所谓“创作童谣”、“新童谣”到底是不是童谣……

从“五四”开始,很多作者出于社会责任和对儿童的关注,积极为儿童输送精神食粮,创作了大量新儿歌,有的也称为“××歌”、“××谣”……如刘大白的《卖布谣》【33】: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

卖布买米,有饭落肚……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

弟弟裤破,没布补裤……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

是谁买布?前村财主……

土布粗,洋布细……

洋布便宜,财主欢喜……

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

——1920年5月31日在杭州

其实这既非“歌”,也非“谣”,不过是文人的创作儿歌而已,儿歌本身就缺少流传的条件,不可能成为童谣……不过那时没有“儿歌”、“童谣”之分,混同在所难免……

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后,由于“灰色童谣”的盛行,各地掀起了一个“新童谣运动”,一时间,创作,评奖,出书,好不热闹……《中华新童谣》推向全国校园,《××省新童谣》、《××市新童谣》此起彼伏……拿浙江来说,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创作新童谣活动:第一次是在2002年“六一”儿童节前,钱江晚报和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向全国诗人发出总动员,为中国的孩子们创作新童谣,浙江各家媒体对此作出积极反应,新华网也在显著位置,以《浙江媒体和教育工作者呼吁为中国儿童创作新童谣》为题,发布了这一消息【34】……第二次声势更加浩大,2007年“六一”儿童节前,由《钱江晚报》牵头,和《中华新童谣》读书宣传活动组委会联手,发起了新童谣征集活动……此活动受到浙江省各界,以至全国各地的支持……《钱江晚报》5月29日报道:“新童谣征集活动5月24日‘发令’以来,仅短短的一周时间,童真、趣致、美好的新童谣源源不断地从电话、信件、电邮中涌来……截止昨晚,本报编辑部已收到了5000多首来自全国各地的原创童谣……”【35】实际上没有报道中所说的“一周时间”,只有短短5天……5天时间就收到5000多首原创童谣,从中可见人们创作童谣、关注儿童的热情……这次活动除了选登部分原创童谣外,还进行了评奖,获奖名单刊登在6月4日B8版上……

大概是受到这次活动的启迪,2008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新儿歌童谣》一书,并且作为“中国少年儿童阅读文库”系列丛书之一隆重推出……取名“新儿歌童谣”,是编者有意打了一个马虎眼,它是有意推童谣的,或者是借助“新童谣”之风的,而里面所收全是创作儿歌,因为题中有“新儿歌”的字眼,所以也没错……实际上“新儿歌”(创作儿歌)和“新童谣”(创作童谣)是两个概念……书中所收200多首作品,按照教育儿童的要求,分为九个部分:爱祖国·知荣辱,学知识·认事物,知礼仪·懂道理,学自立·能做事,好习惯·益终身,爱生活·有亲情,爱自然·增爱心,手拉手·互助行,多运动·有情趣……单从分类看,就知这不是童谣,因为童谣不可能这样分类……

“新童谣运动”是针对传统童谣缺失、“灰色童谣”盛行而展开的,就拿《钱江晚报》发起的这次活动而言,目的非常明确:“对灰色童谣说不,让新童谣‘占领’童心……”可是最终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原创童谣”并没有在儿童中广为传唱……其主要原因在这些“原创童谣”或“新童谣”本身……如《我的外公》【36】:

外公七十七,

开始掉牙了;

我七岁,

开始长新牙了……

我和外公,

都咬不动山核桃……

这首童谣是杭州市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创作的……《钱江晚报》组织的这次“原创童谣”评奖,评出了一等奖两首,这是一等奖的第一首……作为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是难能可贵的……从内容看,这首“童谣”也不可谓没有童趣,但其语言、织体却不是童谣的,尤其是句式,错落零乱,不成体系(要知道,传统童谣大多没有什么意义,而其形式却是很成体系的;而且,传统童谣恰恰是重形式轻内容的),只有六句话,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全篇没有一处对称的节奏……儿童念童谣,要么是伴游戏,要么是玩语言,无论是伴游戏还是玩语言,语言的节奏韵律感是必备条件,如缺少这一点,就折断了在儿童中传唱的翅膀……

《新儿歌童谣》所收作品,毕竟都是文学工作者所作,节奏韵律感都很好,很适合念唱,问题是教育性太强,趣味性不足,只是成人们的“文字游戏”……

“创作童谣”、“新童谣”们蜂拥而至,随后烟消而散……我们只能体会作者、编者和宣传者的良苦用心,这些“童谣”要在儿童口中传唱是不可能的……所以,随着“新童谣运动”的偃旗息鼓,那些原创童谣也就销声匿迹了……倒是那些“灰色童谣”,犹如野外芳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儿童群体中四处蔓延……

所以说,童谣不是在创作时就能认定的,确切一点说,创作的并不就是童谣……如果你一定要说是“童谣”,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能在儿童口中传唱的才是童谣,没有哪一个人敢肯定他的作品能在儿童中传唱,如果不能,那就不能称为“童谣”……即使选进教材,要求背诵,如果不是被孩子的内心所接受,他们大多也只是应付了事,背了也就忘了……虽然,所有的童谣最初都是有人创作的,但童谣是一种口头创作,原创者本不“署名”;一经流传,作者就自然消失;童谣在流传过程中,又有诸多变异,最后成为集体创作……文人创作的儿歌,最终成为童谣的,有,但极少,樊家信的《孙悟空打妖怪》是一首……这首创作儿歌在民间流传广泛,但在流传的过程中,也有改变,在浙江也有多种版本,其中瓯海县的一首题为《唐僧取经》:

唐僧取经冬冬冬,

前面走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走得快,

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肚生大,

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胡须长,

后面有个老老娘【37】……

山东也有类似的一首:

唐僧骑马去取经,

后面跟着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

后面跟着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

后面跟着沙和尚……

沙和尚,打着锣,

后面跟了个老妖婆……

老妖婆,真是坏,

骗了唐僧和八戒,

唐僧八戒真糊涂,

多亏了悟空来搭救……

——《寒亭区民间文学集成》(一)

所以说,童谣不是作者或编者所能认定的,它是由儿童认定的,童谣的“版权”在儿童口中……

从“五四”到现在,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尤其是儿童文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为使创作儿歌成为童谣,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真正为儿童所自觉接受,并在儿童口中传唱的,除了樊家信的《孙悟空打妖怪》,很难再举出几首……

我们的作者和编者有一种误解,以为创作了有意义的浅短韵文就是童谣,就能为儿童所接受……其实不然,创作童谣之所以不能为儿童所接受,除了形式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其明显的教育意义……童谣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不是在意义,而是在形式,在趣味……创作儿歌不过模仿了童谣的形式,却缺少真正能吸引儿童的游戏精神,儿童就不会去理会它……

纵观近百年来的“创作童谣”、“原创童谣”、“新童谣”,实际上只是创作儿歌,如果说它是童谣,那只能称之为“仿童谣”……

注释:

【1】好好抲,嵊州方言,意为可不可以抓……

【2】童谣中有部分是母歌,母歌是母亲对孩子吟唱的童谣,按照传统说法,也为童谣……为叙述简便,也为避免异议,本文不采用“传唱于儿童及他们母亲口中”的说法……

【3】胡君靖:《儿歌研究的若干问题》,鄂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8期……

【4】赵景深、车锡伦、何志康:《古代儿歌资料·序》,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年,第1页……

【5】周作人:《儿歌之研究》,见《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30页……

【6】见鲁兵主编:《中国幼儿文学集成》《诗·散文》卷,重庆出版社,1991年,第3页……

【7】钟敬文:《关于〈孩子们的歌声〉》,载《民俗》第17、18期,1928年……

【8】[清]刘毓崧:《古谣谚》序……

【9】同【1】

【10】黎锦熙:《歌谣调查的根本谈》,见钟敬文编《歌谣论集》,上海北新书局,1928年,第279页……

【11】劈:在上虞方言中,表示东西损坏的“破”和斧头劈柴的“劈”同音,都读pā……

【12】吕得胜:《小儿语序》,吕氏家刻清初补刊本《去伪斋全集》……

【13】周作人:《吕坤的〈演小儿语〉》,载《歌谣》周刊第十二期,1923年4月……

【14】吕坤:《书小儿语后》,吕氏家刻清初补刊本《去伪斋全集》……

【15】此童谣于2009年4月实地采录……念唱人:赵绍明,男,1953年出生,初中文化,嵊州市崇仁镇王家年村村民……采录人:王瑞祥,男,浙江师范大学教师……

【16】黄云生:《人之初文学解析》,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第36页……

【17】吕得胜编《小儿语》、《女小儿语》各一卷,吕坤编《续小儿语》三卷,《演小儿语》一卷,总称《小儿语》……除《演小儿语》为童谣外,其他均为格言式韵语……

【18】王瑾:《中国古代童谣论》,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9】雷群明,王龙娣:《中国古代童谣》前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20】康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21】蒸:同“烝”,众多的意思……

【22】匪:同“非”……

【23】则:原则,规矩……

【24】雷群明,王龙娣:《中国古代童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页……

【25】原字为上“厌”下“木”,音yǎn,意为山桑……

【26】周作人:《儿歌之研究》,见《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

【27】安禄山:唐节度使,后反叛,曾称皇,国号燕……

【28】详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卷》,1988年,第131页……

【29】解元:明清两代称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为解元……

【30】王充:《论衡》,岳麓书社,1991年,第351页……

【31】王瑾:《中国古代童谣论》,载《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32】胡君靖:《儿歌研究的若干问题》,鄂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33】见鲁兵主编:《中国幼儿文学集成》《儿歌》第二卷,重庆出版社,1991年,第392-393页……

【34】新华网(2002 -05 -25)……

【35】徐洁,陈桔:《今天开始,向灰色童谣说不!》,《钱江晚报》2007年5月29日,D4版……

【36】《获奖作品选登》,《钱江晚报》2007年5月29日D4版……

【37】老老娘:老妖怪……

同类推荐
  • “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

    “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

    本书以“两浙”地域文化视角来探讨“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的内在关联,目的是要努力地揭示出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两浙”作家为什么会整体性地崛起的文化根源,并试图结合文化原型和母文化的孕育功能,以及地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积淀等特点,探讨“两浙”作家在新文学发展中的思想理念、价值建构、心路历程、精神轨迹和艺术探索等各个方面的表现,以及为中国新文学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以确立他们在中国新文化、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本书的部分章节已经以论文的形式在相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 此行莫恨天涯远

    此行莫恨天涯远

    《此行莫恨天涯远》这本书,不是游记、游说、传说的故事,它没有误导我们视线,没有欺负我们嗅觉触不到的地方。闭目中的享受,喧闹都市中的教堂,袅袅炊烟的轻叙,我们会忘记滚滚红尘中的繁杂,脚步停止在商贩的吆喝和行人步履间来思想她给我们创造的意境。故事中有无数个说法,你会笑、叹,会流泪、感慨。杨银娣给我们展示人生的一番又一番的通悟。
  • 月寒录

    月寒录

    《月寒录》讲述古城漾漾,人随梦行。绕墙三匝仍是城。多少诗意此间萦,只怨西安太多情,细雨绵绵,窗外如岚。书生他乡无心闲。将酒移至无人处,饮到三更独自眠。秋已归来,看西山头上,渺渺一云烟。几经风雨,淡送子夜余寒。问询君子,今宵是否醉西园,浑不知、几杯残酒,饮罢不知何年!却笑秋风,从此一别岸上柳,独享清闲闲时又来镜前,已变朱颜。几愁不断,何人能解此连环。生怕花落花又落,不见去人谁还。
  •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白天不懂夜的黑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白天不懂夜的黑

    “读一部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样,读名家名作就是和大师的心灵在晤谈。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阔文学视野,提高审美意识,触动写作灵感,陶冶思想情操,提升人生品位,徜徉经典,收获无限。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下册)

    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下册)

    唐诗宋词元曲无疑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唐诗内容博大精深,将我国古典诗歌中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宋词以独有的方式见证着两宋王朝的悲喜历史和感人肺腑的文人情怀,或委婉含蓄。或奔放豪迈;元曲将典雅的诗词艺术与民歌、俗语等杂糅在一起,诙谐、洒脱,洋溢着浓郁的民间气息。
热门推荐
  • 浮灯灭,金花散

    浮灯灭,金花散

    在对的时间遇上错的人是遗憾,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悲哀。她以为她是在对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他,所以她等了她四年,谁曾想,她却把最美好的自己留在了等待,剩下的不美好都留给了他。总有一种感情,叫有缘无份。
  • 修影至尊

    修影至尊

    佛魔神鬼仙,修己主宰天。而在这本书中修己只是末流,修影才是主流。第一卷应该是这本书的前传吧,第二卷将开始凌天一个人的影修之路。新书等级:影极境,影虚境,影幻境,影圣境,影帝境,影神境,影至尊!看少年凌天如何一步步踏上影至尊之路!
  • 越界天下

    越界天下

    王,是这个国家的王,但他只是异界客,他抛弃了原有的王座,却又竖起新的王座。金戈铁马横尸片野,鸦雀呜鸣,火与血的交融,宛然是红莲之火在大地上燃烧。这里就是战场后的悲鸣,那为国之意而战死的勇士们,可赞可叹可歌可泣。这里诉说着无数英雄故事。人生漫漫长路,何时才是尽头。看破世间繁华,独看风花雪月。命由神来判决,何不掌控生死。超越身体极限,屹立世界顶峰。站于云端之上,傲视苍穹大陆。藐视天地之间,世间任我遨游。
  • 一朵桃花趴墙头

    一朵桃花趴墙头

    在萧桃的世界观里,从出生到第十年,那才是女子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说她的容貌在村里那是一等一的好,五岁就长得十分乖巧,可谓人见人爱。但是不知道为何,到了十岁后,身边的异性总跟她离得十步远,看着她的眼神似在看猛兽一般。萧桃这十年以来没跟异性有过近距离的接触,打招呼之外的交谈更是少之又少。‘提亲’这词在萧桃的大脑词汇库里已经没有了痕迹。时光流逝,萧桃到了十六岁,那时她看得最多的就是别人家那些已出嫁的姑娘抱着自己的一双儿女蹦哒到她家门前炫耀,年复一年这样的戏码总要上演几场。萧桃一身宽袖绿裙站在家门口,牵着养了三年的旺财,面无表情的看着她们得意的神情,撇撇嘴,心里觉得她们十分无趣,最后手松开了狗链。
  • 大宋王妃不好当

    大宋王妃不好当

    刚穿越就得知自己要嫁人了,未来的官人叫赵德芳,未来的公公叫赵匡胤。瞬间想到某影视剧里的八贤王,那英俊的大叔是多少人心里的男神啊,难道自己福来运转,要给男神当媳妇儿了?可过了没几天,焦婉婉就绝望了,男神媳妇儿不好当,因为男神他短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萌娃出没请注意

    萌娃出没请注意

    胆小害羞的夏天在二十岁那年做了她这辈子最大胆的一件事,她偷溜进偶像的酒店房间想与偶像春风一度,借个儿子玩玩。如她所愿,果然怀了,还是龙凤双胞胎。这可把夏天给乐坏了,她想,她着也算是儿女双全了,正好正好。她原本想带着儿女就这样一家三口幸幸福福的过小日子,可是,三年后突然出现在她眼前的那个男人是怎么回事,怎么和她家宝贝长一个样……随着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已为人母的夏天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丫的!老娘当年进错了房间该肿么破啊!!!
  • EXO:记忆里最美好的你

    EXO:记忆里最美好的你

    天使界最强的战士,最美丽的公主,水心,机缘巧合遇到了人间的他们……EXO,你们就是命运注定要我爱上的人儿吧,不管我们经历了甜蜜的,痛苦的,酸涩的,可那些记忆,永远都会存在我的脑海里,不会消散……下辈子,愿我们,相见,不相识……
  • 神魔阴阳人:娶个女鬼做老婆

    神魔阴阳人:娶个女鬼做老婆

    十八岁那年,我的身边发生了许多奇异的事,被鬼缠身,遇见道士,与古代异能人成了朋友。从此,我的生活就这样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捣乱了。
  • 远古守护之天翼

    远古守护之天翼

    原创dota小说,校园背景,希望能给dotaer们一些共鸣和欢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