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浩杰
2007年11月7日下午3时10分,徐承熙、利奇(Prof.Luigi Ricci)和倪波路(即保罗·萨巴蒂尼Paolo Sabbatini)在上海愚园路倪波路的寓所中聚首。当他们三双手上下重叠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又有谁会想到,这三位先生的先人在四百年前,那时正值明朝末年,他们的双手也在中国的南京、在北京紧紧相握。
徐承熙是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第十三代子孙,现在上海浦东一家公司担任中层领导。利奇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家族的后裔,现在意大利玛切拉塔大学利玛窦研究中心工作。倪波路(保罗·萨巴蒂尼的中文名)是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Sabbatino de Ursis)家族的后裔,现在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担任文化处处长。四百年前,1606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于1607年出版。1611年,徐光启和熊三拔合作翻译《泰西水法》,同年出版。
2007年是《几何原本》中文版翻译出版四百周年,这个译本起到了沟通中西文化的重要作用,它把一种全新的演绎思维方法第一次介绍给了中国知识界。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二百多年间,它成为许多人学习数学的启蒙读物,也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数学研究人才起了重要作用。《几何原本》的翻译是一个值得书写的重要历史里程碑。正因为如此,从2007年年初开始,上海徐汇区文化局联合复旦大学历史系、宗教学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史系以及《新民晚报》社围绕召开“纪念徐光启暨《几何原本》翻译出版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了精心策划,同时策划的还有针对高校学生、高中学生和社会市民的系列讲座、徐光启和利玛窦的大型雕塑制作等,形成了纪念系列活动的方案。方案形成后,参与各方似乎总感觉在某些地方还留有遗憾,有些地方还不够圆满。比如说,是否能够找到他们的后裔或是家族后裔,如果能够找到的话,是否能邀请到这些后裔一起来参加纪念活动。这些想法一直在我们脑海中跳跃,但我们估计成功的难度一定会很高。当时,考虑到利玛窦是意大利的传教士,我们重点邀请了意大利玛切拉塔大学利玛窦研究中心主任的明尼尼教授。当然,明尼尼教授绝对是研究利玛窦和那一段历史的专家,他是国际著名的中世纪哲学专家,而且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
但是,绝对没有想到的是,在整个纪念活动筹备的过程中,事情的发展竟有如此的巧合。
2007年8月31日是徐汇区艺术馆《上海优秀青年油画家作品选》美术展开幕式,因为另一位副局长有事,临时让我代表区文化局去参加开幕式。展览大厅里遇见了上海美术馆的李磊馆长,他把一同前来参加美术展的上海尹荣文化商务咨询公司的尹荣先生向我作了介绍。尹先生是专门为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做文化策划的,因为涉及意大利,所以我们的话题很快就转到了徐光启、利玛窦和《几何原本》等内容上。尹先生告诉我,意大利总领事馆的文化处长倪波路本身就是艺术家,懂多国语言,十分热心中意文化的交流工作。并且还告诉我,倪波路就是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家族的后裔,他们家族的姓是“萨巴蒂尼”。萨巴蒂尼在意大利属于名门望族。我听后,很兴奋,提出是否可在下周安排一次见面?尹先生当即就表示会将我的想法转告给倪波路。
2007年9月7日,我们与倪波路见面了。在与倪波路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实际上倪波路对我们策划的研讨会相当了解。他笑着告诉我:“我已经转收到你们给国外学者的邀请信。”说着,他把邀请信拿出来给我们看。他接着继续说:“很高兴看到你们组织这样的纪念活动。利玛窦、熊三拔都是意大利人,作为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长,我感到自豪。”同时询问我,他是否也能作为代表被邀请参加这次纪念活动?我当即答应了他,表示我们马上会发出邀请信,并告诉他,他应该代表研讨会的主要一方一起参与筹备工作。倪波路高兴地说,如果研讨会有什么工作需要他配合的,他会尽量给予帮助。接着大家继续对会议的细节工作进行了讨论。这时,我想,应该是到问一下有关是否能够帮助找到利玛窦家族的后裔的时候了。因为毫无把握,我只能试探性地询问倪波路,马上又补充说,如果能找到利玛窦和熊三拔后裔的话,对于这次纪念活动一定会有特别的意义。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倪波路兴奋地告诉我,利玛窦的家族有一位后裔叫利奇,现在是利玛窦家乡玛切拉塔大学利玛窦研究中心的教授,他还是一位艺术家、摄影家。利奇和他从小是好朋友,他们住在一个地方,两家相距不远,他说,他马上就可以打电话给他。大家还在惊讶之中,倪波路先生掏出了手机,和远在欧洲小城的利奇接通了电话,简单地把这里的情况告诉了他。倪波路和我们告别的时候说,晚上,他要向利奇发电子邮件,详细地告诉他事情的整个经过,同时他不无幽默地说:“这些情况可以编一本书。”
第二天,尹先生打来电话,语调显得有点激动,告诉我们:“利奇十分愿意来参加纪念活动,倪波路让你们把邀请信发过去。”于是我们把邀请信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利奇和倪波路。同时我们在邀请信中告诉利奇,希望他把到上海的日程提早一天,我们想在会议之前先安排一次三位后裔的见面活动。这是一次跨越四个世纪后的见面,利奇很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表示非常荣幸,同时也答应了我们的请求,我们约好,在上海浦东机场见。
2007年11月6日上午9时40分,浦东机场的晴空万里,几丝白云在蓝天中飘荡,似乎是在欢迎着我们尊贵客人的到来。利奇先生搭乘的意大利航空公司AZ790航班准点到达上海浦东机场。
2007年11月7日下午3时,我和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陪同徐承熙来到了愚园路倪波路的寓所,这是一幢三层楼的联体公寓,属新式里弄建筑。利奇已于上午先行来到他的好朋友家。刹那间,当他们三双手紧紧的相握在一起时,三个人的眼眶内都噙满了泪水。利奇激动地说:“能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刻来到中国,算是圆了我的一个梦。今天是我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接着三位后裔互换礼品,描述自己的先人当初在一起见面的场景,无比尊敬地赞颂先人的伟大,介绍着自己现在的家庭,表示要延续中意友谊和继续加强文化交流的愿望。四百年的历史,弹指一挥间。此时此刻因为激动,我们的眼眶都湿润了,仿佛看到了四百年前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徐光启和熊三拔合作翻译《泰西水法》的历史一幕;徐光启和利玛窦的《谈道图》好像又在眼前晃动。此时此景令我们参与者终生难忘。倪波路也万分感慨:“这不仅仅是我们三个后裔的相聚,也是中意两国友好交往、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见证。”到了分手的时候,倪波路在古钢琴上弹起了《西琴曲意》琴曲。《西琴曲意》是1601年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西琴”琴曲所填写的歌词,共八章。当年,利玛窦让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交给御前乐师为皇上演唱,其结果引发了皇上的好奇,进而提出要求聆听乐曲原配的歌词。一时《西琴曲意》纸贵京城,在上流社会中盛行,也帮助利玛窦在京城站稳了脚跟。倪波路文化造诣很深,他擅长绘画,更懂音乐,当古钢琴的琴声在空中戛然而止的片刻宁静后,寓所里响起了一阵欢快的掌声。
2007年11月8日下午2时在“纪念徐光启暨《几何原本》翻译出版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大会主席向大家介绍徐承熙、利奇和倪波路三位后裔,他们起立走向主席台并向参加研讨会的9个国家和中国大陆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鞠躬致意时,镁光灯闪烁,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次日,多达60余家海内外媒体对这次研讨会、对徐承熙、利奇和倪波路三位后裔的相聚予以了充分的报道。
同年底,我很高兴受到倪波路的邀请,和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徐光启后裔徐承熙夫妇等一起到他家作客。在交谈中,倪波路建议,作为三位先人的后裔,他准备邀请另外两人联合共同写作,出一本以他们先人和他们三人家庭为内容的书,倪波路甚至连书名都起好了,书名为《我先祖的故事》。倪波路的建议,得到了我们大家的热烈赞同。尹先生也在场,尹先生说,是否天纲教授和宋先生也为此书各写一篇。我不敢答应,因为我知道我的写作水平太差,要写出如此厚重的文章,肯定难以胜任。
2008年4月份,我们又和倪波路见面。这一次是在他的办公室。我们商量了如何进一步加强两地的友好合作和文化交流,我提出了是否可以就上海市徐汇区和意大利玛切拉塔市结为友好城区以推动已经延续了四百年的中意文化交流,我的建议得到了倪波路的热烈赞同,天纲教授也把我们要结为友好城区的想法告诉了他的好朋友——意大利玛切拉塔大学利玛窦研究中心主任明尼尼教授。他们都迅即给了回音,都很愿意做促进两地文化交流的使者,推进这项有意义的工作。看到他们回复的信息后,我很高兴。作为徐光启故乡的一位市民,我能有机会推进两地文化交流,促进两地互相了解、增进两地人民友谊,这是我的荣幸。
当然,我们交谈的话题又转到了他们要出的这本书上面,倪波路拿出了一叠书稿,我翻开一看,啊!倪波路不仅对全书已经有了一个整体框架,而且,属于他要写的内容也基本完成了大部分,此时我感觉我没有理由也不允许再推辞了。返回办公室后,我翻阅了记录的笔记后,整理了三位后裔相聚的经过,并作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