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南经济中,苏州与无锡之间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最强(超过100),南京、无锡、常州、镇江的城市经济联系较强;在苏北经济中,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弱。这主要是由于苏南的城市经济实力较强,尤其是南京和无锡,其强大的经济规模使得空间影响范围远大于苏北的城市。这些城市都位于长三角“之”字型快速交通束上,交通因素对区位优势的提升,经济快速发展又增加自身经济质量,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与其相邻城市的经济联系和一体化发展趋势。这里有三种城市情况值得分析:一是苏州的情况。苏州与南京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弱,这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较吻合。苏州的经济发展受到上海的影响较大,与上海的经济联系也较强。这固然是苏州由于与南京之间的距离相隔较远,公路里程达238公里,更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强大的上海经济的辐射。二是镇江与扬州的情况。镇江与扬州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以及它们与南京之间的经济联系都较强,呈一体化发展趋势。三是南通、泰州与苏州、无锡之间的经济联系相比较其他城市来说也较强。随着苏通大桥、沪通城际铁路的建设,长江这一天堑所形成的空间阻隔影响将逐步弱化,扬州、泰州、南通经济将逐步与苏州、无锡、常州经济一体化发展。
在苏北经济中,从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分析结果看,徐州的经济实力较强,但其与苏北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却较弱。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对徐州城市的区位分析来解释。徐州所处空间位置“偏居”江苏的西北角,虽然交通条件较优越,但在与其他城市经济的联系上反而不如区位条件“居中”的淮安市,即使是同处于东陇海产业带上的连云港与徐州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较弱,说明徐州城市在苏北经济发展中难以承担区域发展中心城市的极化和辐射职能。对于淮安城市来说,虽然交通区位不如徐州城市,但通过最近几年的建设,高速公路网的日益完善,使得其与苏北的连云港、盐城、宿迁联系较为紧密,而且随着铁路交通规划的实施,其交通区位条件不断优化,有可能成为苏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并成为接受上海经济、苏南经济辐射的具有“二传手”作用的苏北区域中心城市,从而对苏北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对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分析,可以对江苏的城市体系进行初步划分。江苏城市发展中的三大城市群为:苏南经济板块中城市群,即以南京为中心的城市群和以无锡为中心的城市群;
苏北经济板块中的城市群,即以淮安为中心的城市群。苏南与苏北经济板块中的城市群的发展差距较大:苏南城市群的内部经济联系强度较大且一体化程度较高,而苏北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较弱,仍处于发育初期,中心城市地位不突出。
(2)
江苏的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江苏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为了对江苏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进行科学的评价,我们选择2007年江苏的城市经济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计算,其累积贡献率达到90%。
江苏的城市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从总体上来说,除徐州市域经济板块外,苏北经济中的其他城市经济板块属于江苏经济中的弱发展区域。江苏经济中的南北区域经济板块差异明显。得分最高的南京市域经济与得分最低的宿迁市域经济的绝对分值差2.84。非常明显,统筹江苏南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2.江苏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
江苏省域经济板块由13个省辖市的城市经济(市区经济)和52个县域经济(含县级市域经济)板块组成。县域经济的占比决定了其是江苏经济发展中的大局。由于在接受城市经济极化和辐射时不同县域经济板块具有不同的区位,从而使江苏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具有不同层次和阶段性特征。
(1)江苏县域经济空间结构。通过选取江苏的县域经济多项经济指标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方法可以对江苏的县域经济空间结构进行科学分析。所使用的数据为2006年县域经济的多项指标数据。
经过检验KMO值达到0.873,两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90.07%,这说明比较适合做主成分分析,而且效果较好。
对分析结果使用层次聚类方法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的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梯度性。可以看出,江苏的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梯度性:除徐州市的铜山县域经济板块外,从整体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梯度递减特征;苏北经济中的靠近苏南经济板块的大丰、东台市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其经济水平“列入”苏中经济板块“方阵”;苏中经济中的宝应市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是比较落后的,其经济水平“列入”苏北经济板块“方阵”。显然,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县域经济空间结构看,一定要从加强南、北区域经济板块的经济联系上寻找优化空间结构的路径,寻找协调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南北纵向经济带并着力开发。以“顺应”长三角经济尤其是上海经济沿经济带辐射以扩展经济腹地的要求,从而实现苏北经济的快速发展。
(2)江苏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江苏的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主要选取江苏的县域经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和运用聚类方法进行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分析。先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进行处理,通过计算标准Z分数,来描述江苏的县域经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分别选择1985、1990、1995、2000和200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分析的样本数据,正好分别是“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的完成年。
对江苏的县域经济1985—2005年人均GDP指标的标准Z分数进行聚类分析,江苏的县域经济板块分为四大类。具体分类结果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江苏的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具有从南至北明显的梯度等级渐降性。具体来说,经济发达的县域经济板块的空间范围呈现扩展态势:1985年之前,经济发达的县域经济板块还主要是沿江的太仓、常熟、张家港和江阴市域经济;1995年,上海经济的扩散作用较为明显的显现,昆山、吴江加入经济发达的县域经济板块;2005年,经济发达的县域经济板块的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苏州、无锡及常州的大部分县域经济加入经济发达的县域经济板块;第四类即经济落后的县域经济板块的数量在最近几年有所缩小,但苏北的大部分县域经济仍为第四类;第二、三类县域经济的空间范围在整体上呈圈层扩展。
3.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为了构建江苏的南北经济联系的动力轴,有必要对江苏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区域分析。由于苏州和无锡市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较高,且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江苏经济中的优势明显,不宜再做单独分析。根据发展特征的相似性,江苏的县域经济宜划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其中徐州、连云港、宿迁、盐城和淮安市域经济中的县域经济为一部分,南京、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市域经济中的县域经济为另一部分。分析的思路是分别进行聚类分析,找出其区域差异,并探寻形成原因,从而寻找和确定江苏的南北经济联系的经济带。
(1)徐州、连云港、宿迁、盐城和淮安市域经济中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聚类分析。苏北经济中共有24个县域经济板块,对它们进行综合实力聚类分析。
根据对苏北经济中的县域经济综合得分情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苏北经济中的相对较强的县域经济板块主要位于东陇海线经济带、沿海经济带;第二类的县域经济板块主要位于运河沿线。
(2)南京、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市域经济中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聚类分析。新苏南经济中的这6个市域经济(苏州、无锡市域经济除外)共有21个县域经济板块。根据对苏南的县域经济综合得分情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苏南的县域经济板块分为3类。苏南的相对较强的县域经济板块的区位特征为:随着与上海经济的距离扩大呈阶梯状下降趋势;从与经济带和城市经济的关系看,相对较强的县域经济板块多数“位居”沿江经济带和与苏州、无锡和常州市区经济板块相临;运河沿线的县域经济板块也得到较快发展。
可以看出,两条纵向经济带在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中显现出来:一条为沿海经济带(通盐连经济带),该经济带随着南通市域经济区位的改善必将对江苏的南北经济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一条是运河沿线经济带,该经济带有历史基础,组成该经济带的县域经济板块的梯度特征较为明显。从横向经济带看,沪宁及沿江经济带的极核地位较为突出,对于苏南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县域经济板块的发展优势开始显现。
三、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长三角有多种内涵。长三角主要由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市组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长三角的界定是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全部行政区域。江苏的包括苏北经济板块在内的三大区域经济板块都是长三角经济区的组成部分。从长三角16个城市经济板块组成长三角经济区的涵义来看,江苏的苏南、苏中两个经济板块的8个市域经济板块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分析,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宜选择“三群三带”模式。“三群三带”模式的核心是突出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特点,从整体上把各类区域经济板块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1.着力推动“三大城市群”发展
江苏省域经济整体板块是泛长三角经济的组成部分。随着环沪宁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和江苏沿江、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长三角经济区尤其是上海经济的辐射半径沿双陆桥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向中、西部延伸,江苏省域经济板块的苏中经济和苏南经济将融合发展为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新苏南经济。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中出现的大城市群是南京城市群、苏锡常城市群和淮安城市群等“三大城市群”。
因此,着力推动南京城市群、苏锡常城市群和淮安城市群发展,对于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着力推动南京城市群发展。南京城市群是江苏经济的核心城市群,具有较强经济辐射能力和明确的区域分工特点。作为特大城市,南京具有较强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南京城市群的地理范围包括南京、镇江、扬州市区及市辖中、小城市和安徽省域经济经济中的马鞍山、光明、滁州市区及市辖中、小城市。南京城市群内的城镇规模不等,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建设南京城市群能够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2)着力推动苏锡常城市群发展。苏锡常城市群是江苏经济中的一体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板块,具有很强的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苏锡常城市群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市域经济的城市群。它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是中国两大国家级生产力布局的经济带交汇处,以仅占江苏省17%左右的面积,创造出占全省40%的GDP总量。苏锡常城市群是带动江苏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先导区域。苏锡常城市群应在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在突出自已特色和强化区域竞争优势的同时,努力改变产业结构趋同状况,形成产业优势互补,优化城市和城镇之间的垂直与水平分工;要着眼于国际竞争,利用全球化机遇加速建立高新技术的创新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3)着力推动淮安城市群发展。淮安城市群是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江苏经济中的三个城市群中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群,尤其是中心城市淮安城市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没有选择徐州城市作为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或者说核心城市,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一是徐州城市的苏北中心城市区位的缺失,因而难以对苏北发挥区域核心城市的作用;而淮安城市具有苏北中心城市区位,从而与苏北相邻城市的经济联系较紧密,其在接受上海经济和苏南经济辐射上具有较多优势。二是经过最近几年的快速建设,淮安城市的交通条件改善明显,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及规划建设铁路将增强其与苏北、苏南城市经济板块的经济联系能力。因此,做大、做强淮安城市群对培育苏北经济后发优势具有特别重大的实践意义。做大、做强淮安城市是做大、做强苏北“三角”型城市经济带的重点工程。从苏北和苏北接受上海、苏南经济辐射的区位看,地处苏北快速交通束主骨架枢纽点的淮安城市优于徐州城市,这就决定了淮安城市拥有苏北区域(腹地)最具发展潜力的特大城市区位。因此,把淮安城市建成苏北腹地的又一个“徐州”,是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实施苏北大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战略举措。
(4)着力推动徐州城市发展。徐州城市已被江苏省规划为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层城市。由于徐州城市在苏北发展中的增长极区位严重西移,缺失苏北区域(腹地)中心城市区位。同时,江苏省规划为徐州都市圈的周围城市多跨省级行政区而难以协调发展,苏北的其它城市在空间距离上又偏离徐州城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徐州都市圈的发展受到“区位”和“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而难以实现“规划”发展。但是,徐州城市的特大城市地位为其快速发展获得机会,因而江苏应着力推动徐州“都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