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探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基础课题。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程度、集聚状态和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空间结构只有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才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经济空间结构是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化的,具有显著特征。
1.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及演化
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经历了较大的历史变化,经历了经济重心由苏北向苏南迁移的过程。三国之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早期城市的兴起,苏北的农业和文化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远高于苏南。三国之后,苏北发生的战争使得一些先进的生产工具以及生产技术向苏南转移,苏南经济开始领先于苏北。长江与大运河所构成的东西和南北两条运输大动脉更是加速了苏南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的苏南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区域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逐步拉大了江苏南北区域之间的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后,江苏经济的空间结构主要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苏北两大区域经济板块。苏南经济包括宁、镇、苏、锡、常5个市域经济板块,苏北经济包括徐、淮(含宿迁)、盐、连、扬(含泰州)、通6个市域经济板块。受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相对均衡,但均衡是以损失资源利用效率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入非均衡发展阶段。苏南经济板块成为江苏省重点发展的经济区,给予投资、政策等方面倾斜,使乡镇企业得以率先发展并带动苏南经济迅速发展,从而拉大了其与苏北经济之间的区域差距。但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这种失衡直接影响着江苏经济发展的整体进程。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问题受到重视。1994年江苏省确立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把全省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大致以淮河、长江为界,淮河以北为苏北,有徐、淮、盐、连、宿5市;长江以南为苏南,有宁、镇、苏、锡、常5市;长江和淮河之间为苏中,有扬、通、泰3市。这种划分方法既照顾了三大区域之间的自然条件等客观差异,也考虑了三大区域之间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使苏南、苏中、苏北成为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布局的基本模式,为区域经济分类指导和特色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是,这种划分方法较多的受到梯度推移理论的影响,试图借助发达地区经济优势的梯度转移来推动整体区域发展的基本设想并没能完全实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中期阶段的条件下,苏南对苏北的极化效应一般会超过其辐射效应,从而使区域经济差距增大。为此,江苏也相继提出“两区五轴”、“四沿”、“三圈五轴”等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以实现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1)“两区五轴”模式。“两区五轴”模式中的“两区”为沿江地区和淮海地区,“五轴”为宁沪铁路、东陇海铁路、长江、苏北大运河以及沿海公路(204国道)5条发展轴。沿江地区包括宁、镇、苏、锡、常、扬、泰、通8个市域经济板块,淮海地区包括徐、淮、盐、连、宿5个市域经济板块。五条发展轴构成“井”字型的空间结构框架,逐步发展成为宁沪高新技术产业带、滨江基础工业带、东陇海重工业带、苏北大运河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以经济带推动江苏区域经济发展。
(2)“四沿”发展模式。“四沿”发展模式中的“四沿”即沿江、沿海、沿线(东陇海铁路线)、沿河(大运河)发展战略。该发展战略通过产业倾斜和地区倾斜相结合的“优势互补”政策,促进各区域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共同发展。“四沿”发展模式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交通经济带特点。
(3)“三圈五轴”城镇空间结构。“三圈五轴”的城镇空间结构的“三圈”是指三大都市圈,:即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南京、徐州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群概念。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地跨江苏、安徽两省,由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城市经济区域。徐州都市圈以徐州为中心,主要包含接壤的省外和省内苏北城市,是实施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苏锡常都市圈是江苏经济基础雄厚,竞争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区域。“五轴”是指五大城镇聚合轴,:即徐连(徐州-连云港)、宁通(南京-南通)、沪宁(上海-南京)、新宜(新沂-宜兴)和连通(连云港-南通)基础交通束沿线城镇聚合轴。“三圈五轴”城镇空间结构的中心城市和交通经济带特征明显。
从理论上讲,“三圈五轴”城镇模式兼顾了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然而在实际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市圈经济对农村经济之间的区域经济板块共同发展没有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一是都市圈的地域范围既跨越省行政区边界,又将南通、盐城、泰州三市排除在外,不益于江苏经济共同发展。都市圈域经济之间的经济发展的联动性不强,增大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难度,从而难以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二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使得由江苏省政府直接调控包括跨省行政区的都市圈发展的操作性不强,同时都市圈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也弱化了都市圈域经济板块内部的协调机制。因此,江苏实施“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要认清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现状和特征,探寻其内在的经济联系,在此基础上寻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2.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区域经济板块演化趋势
江苏经济是泛长三角经济的重要部分。随着长三角经济区的极化和辐射半径沿双陆桥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向中、西部延伸,江苏省域经济整体板块成为泛长三角经济的组成部分。双陆桥经济带横贯江苏省域经济板块的北部和南部。双陆桥经济带的北陆桥经济带江苏段由徐州、邳州、新沂、东海和连云港等市区经济、县域经济板块组成。双陆桥经济带的南陆桥经济带江苏段由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和南通等市域经济板块组成。长江流域经济带江苏段由江苏省域经济板块的苏中经济和苏南经济组成,与双陆桥经济带的南陆桥经济带江苏段重叠。随着环沪宁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和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长三角经济区尤其是上海经济的极化和辐射半径沿双陆桥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向中、西部延伸,江苏省域经济板块的苏中经济和苏南经济将融合发展为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新区域经济板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扬州、泰州、南通市域经济在内的新苏南经济。
随着交通、市场、政策、机制等方面的无缝接轨,上海经济对江苏经济的极化和辐射半径延伸。尤其是,扬中长江大桥(1994年)、江阴长江大桥(1999年)、南京长江二桥(2001年)、润杨大桥(2005年)、长江三桥(2006年)、苏通大桥(2008年)建成通车,南京长江过江隧道、长江四桥、长江大胜关大桥、上海(过江隧道)崇明大桥、启崇(启东-崇明)大桥、海崇(海门-崇明)大桥立项建设,宁启铁路开通及电气化改建,沿江开发战略实施,将苏南经济与苏中经济板块之间的长江阻隔因素变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纽带,从根本上促成江苏经济中的苏南经济与苏中经济板块融合,从而使江苏经济的区域经济板块结构演化为苏北经济和新苏南经济板块。
江苏经济的区域经济板块结构演化是其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像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市域经济在内的原苏南经济板块演化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市域经济在内的现在的苏南经济板块一样,现在的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市域经济在内的苏南经济板块和包括扬州、泰州、南通市域经济在内的苏中经济板块必然会演化为新的苏南经济板块,这是由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江苏区域经济板块结构演化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是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该说,在双陆桥经济带形成之前,江苏区域经济的苏北、苏中和苏南三个区域板块结构具有积极意义。在双陆桥经济带形成和快速发展以后,江苏经济的区域经济板块结构受到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直接影响并发生重大演化。江苏经济的苏北经济和新苏南经济的区域经济板块结构,符合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根据大陆桥经济带地域范围划分的要求,新亚欧大陆桥(铁路线)经过的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板块组成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极核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极核区”两侧100千米左右(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市域经济总量大,发展强劲,其影响距离可达150—200千米)的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板块组成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影响区”。由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发展的影响,江苏区域经济又可分为新亚欧大陆桥苏北经济带(苏北经济)和新亚欧大陆桥苏南经济带(苏南经济)。
(1)
新亚欧大陆桥苏北经济带(苏北经济)。粗略地说,新亚欧大陆桥苏北经济带就是苏北经济。苏北经济由行政区域经济板块(城市市区经济和县域经济或县级市域经济板块)组成。苏北经济的极核区(点轴经济)由徐州、连云港市区经济和铜山县、邳州市、新沂市、东海县域经济板块组成。苏北经济极核区的影响区由淮安、宿迁、盐城市区经济和丰县、沛县、睢宁县、赣榆县、灌云县、灌南县、宿豫县、沭阳县、泗洪县、泗阳县、涟水县、晌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等县域经济板块组成。
(2)
新亚欧大陆桥苏南经济带(苏南经济)。粗略地说,新亚欧大陆桥苏南经济带就是前面所述的新苏南经济。苏南经济由行政区域经济板块(城市市区经济和县域经济或县级市域经济板块)组成。苏南经济的极核区(点轴经济)由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市区经济和句容市、丹阳市、扬中市、江阴市、吴江市、张家港市、太仓市、常熟市、昆山市、仪征市、江都市、靖江市、泰兴市、如皋市、通州市、海门市、启东等市域经济板块组成。苏南经济极核区的影响区由溧水县、高淳县、金坛市、溧阳市、宜兴市、高邮市、姜堰市、兴化市、海安县、如东县、东台市、宝应县、洪泽县、盱眙县、金湖县、盐都等县域经济板块组成。
二、江苏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和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
城市经济板块既是区域经济内在联系的重要载体,其经济实力又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城市经济板块的经济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标。对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分析还需要从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和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两个方面进行,才能对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1.江苏城市经济发展差异
城市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选择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在一定的区域经济板块中,由于区位条件、历史因素、经济基础以及制度等因素的差异,各个城市经济桥地块形成了相对复杂的空间结构,其中,城市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形成的经济联系是空间结构得以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条件。运用区域经济模型和以江苏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对江苏的城市体系进行科学划分。
(1)
江苏的城市体系划分。借助区域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引力模型,对江苏的各省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算,可以划分江苏的城市体系。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2006》。在衡量引力系数时,选择的指标为市区人口占市域人口的比例、城市非农产值比重及交通运输边界程度(采取市区单位面积的公路里程作为衡量城市与其他区域经济板块联系便捷程度的描述指标)。根据引力模型,计算出江苏的13个省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