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长三角经济发展对江苏经济的极化与扩散
泛长三角经济区由其极核区——长三角经济区和影响区——长三角经济腹地组成。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背景下的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包括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背景下的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和长三角经济腹地空间结构演化背景下的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背景下的江苏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长三角经济区是中国国民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的经济区,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经济腹地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长三角经济区和其经济腹地组成泛长三角经济区。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在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形成及其演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泛长三角经济区存在我们在本书第一章所述的弱影响区。随着长三角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及极化和辐射作用的进一加强,泛长三角经济弱影响区与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的经济联系和协调发展机制也会得到进一歩加强。江苏经济是长三角区域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伴随着长三角经济增长而增长的。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与长三角经济区崛起关系密切相关,尤其是上海浦东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江苏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机遇,进而对江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产生十分明显作用。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长三角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全部行政区域。长三角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科教文卫发达、经济实力雄厚,这个区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占全国的11%,GDP占了全国的22.5%,财政收入占全国总量的31.5%,累计吸引外资占到全国总量的35%以上。如何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情况下,走一条资源节约和区域合作的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长三角作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新优势、获得新的发展;二是进一步提升长三角的综合实力,有利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四大板块构成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三是加快长三角发展有利于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改进和完善外贸增长方式,提高抗御国际金融风险能力。应该指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全部行政区域的长三角,是一个发展的内涵。本书的“长三角经济区”是指长三角16个城市经济板块所组成的经济区。从长三角和江苏、浙江省域经济板块的发展过程看,长三角16个城市经济板块以外的江苏、浙江省的其他城市经济板块仍是长三角经济区的最紧密层次的经济腹地。)
一、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的经济带和城市圈层
一般说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区域经济的自然地理状态,尤其是资源条件的影响。二是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主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长三角南侧的杭嘉湖平原地区,河网密布,人口稠密,地理条件相对均一,在明清时代,以嘉兴市为中心的地区则形成了良好的城镇中心地域分布。当上海被辟为商港并迅速发展后,这种结构有了很大变化。虽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但在区域经济发展初、中期,尤其是对于中国中、西部经济地带来说,自然条件仍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并成为影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及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化不是偶然的。它受到区域的资源、城市、环境、市场、人口等因素影响,并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演化。对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较好地把握泛长三角经济区发展的内在规律,更好预测其发展趋势。
1.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的经济带
以上海经济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区具有的雄踞长江的“龙头位置”,使其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区之一。该经济区的城市群是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实力最强、产业规模最大、人口数量最多、城镇分布最密的经济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理论研究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发挥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指导作用。为了对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特征有更清晰地认识,可以将长三角经济区进一步进行区域经济板块(单位)细分,即将长三角经济区中的省域经济板块,细分为市域经济的城市市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含县级市域经济)两类区域经济板块。在这里,我们对2005年长三角经济区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分析出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的整体特征。
由于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变化,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中的经济带也会发生“重组”变化——由现在的“之”型向网络化演化。长三角经济区的主要经济带有:
(1)一级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区的一级经济带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分别沿沪宁快速交通束和沪杭甬快速交通束的城市经济(城镇经济)板块组成的城市经济带。
沪宁经济带。主要由沪宁交通束城市经济(城镇经济)板块构成,包括上海市区、苏州市区、无锡市区、常州市区、镇江市区、南京市区经济和昆山、常熟、张家港、吴江、江阴、金坛、丹阳等城镇经济板块。
沪杭甬经济带。主要由沪杭甬交通束城市经济(城镇经济)板块构成,包括上海市区、杭州市区、嘉兴市区、绍兴市区、宁波市区、舟山市区经济和嘉善、桐乡、海宁、平湖、绍兴、上虞、余姚、慈溪等城镇经济板块。
(2)二级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区的二级经济带主要是分别沿宁杭、宁启、通沪甬、新长(苏中苏南段)、通苏嘉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城镇经济)板块组成的城市经济带。
宁杭经济带。主要由宁杭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城镇经济)板块构成,包括南京市区、湖州市区、杭州市区经济和句容、金坛、宜兴、长兴、德清等城镇经济板块构成。
宁启经济带。主要由宁启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城镇经济)板块构成,包括南京市区、扬州市区、泰州市区、南通市区经济和仪征、江都、泰兴、靖江、通州、海门、启东等城镇经济板块。
通沪甬经济带。主要由通沪甬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城镇经济)板块构成,包括南通市区、上海市区、宁波市区、台州市区经济和海安、如皋、通州、海门、启东、崇明、嘉善、平湖、海盐、慈溪、余姚、奉化、宁海、三门、临海等城镇经济板块。
新长铁路(苏中苏南段)经济带。主要由新长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城镇经济)板块构成,包括无锡市区、湖州市区经济和海安、如皋、靖江、江阴、宜兴、长兴等城镇经济板块。
通苏嘉经济带。主要由通苏嘉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城镇经济)板块构成,包括南通市区、苏州市区、嘉兴市区经济和通州、常熟、昆山、吴江、嘉善等城镇经济板块。
2.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的城市经济集聚与发展
长三角经济以城市经济为主,其空间结构演化显示出城市经济集聚与发展趋势。长三角经济区的城市经济集聚与发展是由其内在的区域联系和经济规律决定的。长三角经济区的城市经济集聚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所述的经济带扩展和城市圈层扩展两个方面。
(1)城市经济带呈现向“之”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发展特征。在长三角经济区的特大城市、大城市周围及两两特大城市之间快速交通走廊沿线的中小城市迅速崛起。在上海与南京和上海与杭州、宁波等城市之间形成的“之”字型(上海与南京段为“之”字型的北翼,上海与杭州、宁波段为“之”字型的南翼)长三角快速交通束的交通走廊上,由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大量的中小城市快速发展,有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大城市、特大城市,如昆山、萧山、鄞州等城市经济板块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带是以向“之”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扩展为重要特征的:“之”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的人口占比接近50%,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收入、实际利用外商指标均超过65%以上。
(2)城市圈层呈现梯度递降扩展特征。对长三角经济区的县级城市经济板块实力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与上海城市的空间距离(延长)变化,长三角经济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城市圈层扩展的梯度递降特征,尤其是邻近上海城市的部分城市,其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快,使得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城乡差异日益缩小,其城市经济板块的圈层特征十分明显。从总体上来看,以上海城市为核心及其周围城市大致形成两大圈层:
第一圈层主要由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镇江、南京、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市区和丹阳,绍兴、上虞、诸暨、余姚等城镇(小城市)组成。
第二圈层主要由扬州、泰州、台州市区和高淳、溧水、金坛、句容、溧阳,杭州所辖县(市)、嵊州、新昌、奉化、象山、宁海等城镇(小城市)组成。长三角经济区城市圈层整体上呈现出由上海城市为中心并由近及远的梯度递降特征。
二、上海经济与江苏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由于区域经济板块之间具有相临近的特征,上海经济增长对江苏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影响。也由于江苏省域经济的各个不同市域经济板块与上海经济的区位相临程度不同,上海经济增长对江苏不同区域经济板块的影响也不完全相同。上海经济增长对苏南经济尤其是苏南乡镇企业经济发展产生着十分直接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苏南经济尤其是苏南乡镇企业经济是由上海经济增长直接带动而得到快速发展的。
1.苏南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
苏南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从而形成的苏南模式(这里的苏南模式是指仅包括苏、锡、常三个市域经济板块的苏南经济模式),曾经为中国其他区域争相仿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苏南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具有几个方面的特殊优势,但其与上海经济增长的带动关系是第一位的优势。
苏南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毗邻发达的上海大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19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队企业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它们利用这一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抓住市场空隙,迅速壮大起来。同时,充分利用了上海大量技术工人节假日能够到苏州、无锡等地工作以及充实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越条件。因此,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上海经济的辐射为苏南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的短缺经济,以及1980年代中期的信用扩张等一些偶然因素,对其工业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至1989年,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其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199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全面改制,地方政府(主要是乡镇政府)从乡镇企业“全面退出”,苏南模式具有新的内涵,乡镇企业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
苏南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启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创造了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苏南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利用集体资本办企业,乡镇政府积极参与办企业,允许先富并追求集体富裕。苏南模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创新:首先是启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其特色是:依靠集体积累和私人积累的结合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建设小城镇,自己解决向城镇转移问题,从而开启了以非农化和城镇化的途径富裕农民的进程。其次是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乡镇企业面向市场求发展,建立起了解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体制。应该说,苏南模式产生的积极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乡镇企业如火如荼,农村小城镇星罗棋布,工业产值三分天下有其二,农民迅速脱贫”。
“苏南正处在人均GDP从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的发展新阶段,他们按照中央指明的方向,在加快实现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模式的提升转变”,“这种提升和转变,将促进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特征的‘新苏南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在‘新苏南模式’和上海经济增长的带动下,苏南乡镇企业经济具有进一步创新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