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孩子内心发出的声音
当孩子说话时,我们是否真的听到了?我们听到的是话语本身,还是孩子内心的声音?怎么就算是有效倾听呢?
倾听是一门艺术,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本要求。倾听既可以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能让孩子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中诉说自己的情绪。有效倾听是带着兴趣,设身处地地听,不带任何偏见和价值评判,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听。
来自身体的信息
2009年2月的某个周六下午两点,阳光明媚。北京某大厦八层,某教育机构会议室,中间有围成一圈的椅子,昕怡和十七位家长及学生陆续进入“圆圈”。
昕怡是这个机构的心理咨询师,主要负责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辅导工作。几年的工作下来,她深深感受到,很多时候,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一堵沟通的“墙”,彼此不理解,互相指责、埋怨,明明看到父母十分爱孩子,有时到了忘我的程度,可孩子却感受不到,甚至于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因而亲子关系十分紧张,争吵不断,甚至相互辱骂,大打出手。这些都令昕怡感到痛心,然而相当多的家长却意识不到其中的问题,于是昕怡想到组织这样一个帮助亲子沟通的周六亲子俱乐部活动。
参加活动的培智一家很有意思,培智是个高高大大的高二男孩,他坐在家人中间,左边依次是妈妈、爸爸,右边则是奶奶、爷爷。通常儿童是喜欢坐在父母两人中间的,培智恰恰是被四个大人包围着。昕怡眼前出现一幅画面:一个小男孩左边是妈妈,右边是爸爸,双手分别被爸爸妈妈拉着,开心地走在公园里。
再仔细观察,昕怡发现培智仰着头,谁也不看,似乎在抗拒着什么。
培智爸爸发现昕怡在观察他们一家,立刻尴尬地拉了儿子一下,说:“坐好,都这么大了,也不会坐,头别仰着看天花板。”
培智并没有听爸爸的,依然高高地仰着自己的头,当身边人都不存在。
这是典型的抗拒行为,培智的这个举动又令人感觉他其实是一个青春期孩子,正在向父母说:“别管我!”
然而,培智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并不能理解这个动作,昕怡注意到爷爷奶奶无奈地摇头,他们对培智这样的行为一筹莫展。
爷爷见儿子说培智不管用,就严肃地说:“培智,坐好喽。”
威严而低沉的声音中透着军人的命令,培智却没有任何反应。
奶奶忙讨好地摸着培智的头说:“乖!听话!”
奶奶的这个动作,犹如在哄一个三岁孩童。
培智依旧不理,继续着他的抗拒。这个动作似乎在告诉人们:“你们不用管我,我知道该怎么做。”
培智的抗拒使得他的爸爸和爷爷十分尴尬,一脸没有面子的羞愧。
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成熟和健康的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下完全独立地做出决定、控制生活事务的能力。对于青少年来说,建立自主性的最好途径是通过切断与父母情感的联系将自己与父母分开。
孩子成长到青春期,就开始逐渐和关系最紧密的妈妈分离,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然而,最难的是妈妈们不能适应这个分离,常常会有恐惧感。
此情此景让昕怡想起儿子上初中时,什么都不愿意多和自己说,什么事都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要问自己,有事也不找自己商量了。有时昕怡知道了某件事,问一下儿子,他也会说:“我长大了,知道怎么做。”听到这句话时,昕怡心里会有些失落,又有些欣喜。
进儿子房间得先敲门,否则儿子会说昕怡没有礼貌;儿子听周杰伦的歌要关门,昕怡问为什么,儿子说:“怕你不感兴趣,有代沟。”
孩子如果开始在自己和家长之间设立了一道“门”,不让家长轻易进入,身为家长,需要小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避免粗暴地越“门”而入,比如,偷看孩子的日记,不敲门进入孩子房间,不经孩子同意而自作主张等,都是不尊重这个独立个体的表现。
每每此时,昕怡会试着去理解儿子的世界,主动说:“妈妈也喜欢听周杰伦。”儿子会惊讶地说:“我以为你不喜欢呢。”
昕怡说:“宝宝喜欢的,妈妈也会喜欢。看看年轻人的世界,也蛮好的。”
儿子听妈妈这样说,乐了,主动打开了门。他觉得妈妈没有那么死板,愿意尝试接受新事物。
虽然那时周杰伦的歌昕怡有些听不懂,但至少她知道,儿子的世界在哪里了,她愿意接近儿子的世界,尝试理解孩子。
那时候昕怡体会到的是:儿子长大了,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妈妈了,妈妈再也不是无所不知的贤能了,有些悲哀,同时又为儿子高兴,他是大人了。昕怡想:既然儿子长大了,不需要妈妈了,那我就做点自己想做而一直没时间做的事情吧,否则会有失落感。
对初中的孩子,准确说是青春期孩子放手,是每个妈妈需要学习的功课,也是人生的第一个分离——孩子离开妈妈。这个分离恰恰标志着孩子长大了。
培智一家的对面坐了张轶一家,妈妈在挨着女儿张轶右边的椅子上坐着,爸爸坐在妈妈右边。
张轶已经初三,马上中考,因为在家里为了不上学和父母闹得要死要活的,父母害怕了,于是带孩子来心理师这里咨询。
从座次来看,张轶妈妈坐在女儿和丈夫中间,张轶距离爸爸较远,能够感觉到在这个家庭中妈妈对女儿的控制,而爸爸则一副无所谓的表情,似乎在告诉人们孩子怎么样都可以,看来工作得从妈妈这里开始。
这两家如同两个小分队,把整个团体的大圆分成了两个半球,其他的学生和家长来了,稀稀落落地插入其中,自觉进入这个圆圈。
“大家下午好!”昕怡抬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钟表,时间正好两点,便微笑着温和地和大家打招呼。
“非常感谢大家的信任,来参加周六亲子俱乐部活动。今天是第一次活动,很高兴看到大家都到齐了。”
看到大家的注意力全转向了自己,昕怡继续说:“今天是第一次活动,我们大家需要彼此先熟悉一下。”
短暂的沉默后,昕怡继续说:“大家已经认识我了,我是这家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在之前的个别咨询和家庭咨询中,注意到大家有一个共性的话题——亲子关系问题,所以组织大家一起来参加这个周六亲子俱乐部。现在先邀请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可以吗?”
“可以吗?”昕怡这个问话表示商量和征求意见,并非要求,首先给家长树立了一个榜样,在亲子沟通中家长需要经常和孩子商量,而不是家长式的命令。
大家听了这个问话感觉比较舒服,同时又觉得陌生人坐在一起谈论家庭中的沟通问题,不免有些尴尬,于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在一个陌生的场合,男人和女人的表现完全不同。
爸爸们沉默不语,显然在思考要怎样开口介绍才不伤自己的面子;孩子们有些低着头,有些仰着头,有些在观察自己父母的反应,自然不想以“问题对象”的角色出场;而妈妈们觉得谈论和孩子的沟通问题非常自然,无论是陌生人之间,还是熟悉的人之间,因而一脸坦然,表现出时刻准备着的状态。
为什么男人和女人会有不同?这里有个文化因素,男人一向不善于沟通交流,又好面子,而女人向来喜欢和人打交道,建立关系,自然就不介意这些了。所以,大家会注意到,在任何场合,讲话多的永远是女性。当然,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在谈论政治和体育话题时,男人比女人的话要多多了。
张轶妈妈先开口了,说:“这是我女儿张轶,”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女儿,“今年初三,不想考高中,我们家长说什么都不听。”
张轶听妈妈这样说自己,把头扭向了一边,不理妈妈。
张轶妈妈继续说:“这不,我们全家都来了,就是想知道怎么和女儿交流,看看是不是我们有问题。”
妈妈这样说,张轶就轻松了很多,扭过头来,把嘴向妈妈一撇,说:“哼!就是,看看是不是你们的问题,还老说我。”
张轶妈妈没理女儿,又指了指自己右边的男士,继续道:“这是我女儿的爸爸。”
张轶爸爸是一个温和的男人,四十多岁的样子,看起来很随和,安静地坐在妻子旁边,见介绍自己,身体往前探了探,算是和大家打招呼了,接着说:“嗨,这孩子让人挺头疼的,不听话。”
“听话”是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不管孩子多大,都希望他能够听家长的话,这其中透着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控制,透着对孩子独立个体生命权利的忽略,透着家长自己内心的需求与渴望,透着中国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昕怡接触过的许多小时候是“听话的好孩子”的个案,见证了他们艰难地适应社会的过程,以及如何调整自己,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声地为自己说话和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的不易。总之,想让孩子听话的家长,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忘记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张轶一家介绍完了,也许是陌生的缘故吧,大家又陷入了安静的状态。
“这是我儿子培智,”培智的爸爸见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便开口介绍了。
他用手指了指坐在旁边仰着头的培智说:“他也不喜欢上学,还不洗脸,我和他妈妈说什么他都不听,现在已经高二啦,我们烦恼得不行。”
说着他指了指身边的妻子和坐在培智另一边的自己的父母,算是替全家人做介绍了。培智的爷爷奶奶和妈妈向大家点了点头,培智依然仰着头,没有反应。
“您觉得培智的不洗脸在告诉我们什么?”昕怡问。
“不听话呗。”奶奶搭腔。
“不讲卫生,不知廉耻。”培智爸爸愤愤然。
培智妈妈看了丈夫一眼,又瞅了瞅另一边的老人,怯怯地说:“这么多人,你这样说儿子,他能高兴嘛!”
培智爸爸瞪了她一眼,说:“咱们今天来不就是解决问题的嘛,还怕说?”
一旁的爷爷奶奶点头,表示支持儿子。
“真的是你们说的这样吗?”昕怡继续问。
培智把头仰得更高了,并且身体转向了爷爷那边,用背对着爸爸。
昕怡及时提醒:“您觉得儿子此时的身体动作在告诉我们什么?”
培智爸爸看了一眼儿子,不屑地说:“不想听我们说吧。”
“还有吗?”昕怡继续提醒。
培智爸爸鄙视道:“还能有什么?这不孝之子。哼!”
“那,我们来听听培智自己怎么说,好吗?”昕怡说。
“好。”“好啊!”一家人点头。大家把目光投向培智。
昕怡温柔地说:“培智,我相信你不洗脸一定有你的道理,能和大家说说吗?”
“哼!”培智气道,“我懒得理他们,”培智的眼睛并没有看大家,“什么都得听他们的,他们什么时候听过我的了?”听起来有一肚子怨气。
“他们?”昕怡心里一惊。
“哦?他们是谁?”昕怡问道。
培智用不屑的目光看着家人,努努嘴,表示回答了昕怡的问题。
“你认为家人不听你说,所以你似乎在用某种方式向父母和爷爷奶奶发出警告。”昕怡解读培智。
“就是,”培智感觉有人能理解自己了,对着家人说道,“我说的你们既然不听,那你们让我做什么我就偏不做。”
昕怡把头转向培智一家:“大家听到培智在说什么?”
“这孩子,”爷爷说话了,“我们什么时候没听你说话了,还不是你要什么我们就给你什么嘛。你说说,我们怎么没听你了?”爷爷一脸无辜和不解。
培智道:“我说我不爱上学,可你们偏要我上学,你们谁理解我了,还说听我说了,你们就知道让我干这干那,什么都得按照你们要求的去做,我自己想干什么都不行。”
培智越说越来气,“我想玩会儿你们都不让,想和同学出去你们也不让,就知道让我学习,学习,整天都学习。烦不烦呀?!”
嗯,一个有个性的孩子!你不听我的,干吗让我听你的,这不公平。又是一个想让青春期孩子听话的家庭,看起来,在培智爷爷奶奶眼里,培智还是个儿童。
显然,这一家人彼此之间已经有很深的隔阂,孩子已经不愿意从心理上和家人亲近了,把家人当作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