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日本下级武士的食物常常仅是一碗米饭加一粒酸梅。一个叫小林爱雄的日本人,曾访问过南京。1908年除夕,他受到南京当地政府的招待,后来他在《中国印象记》中说,他永远难忘那席盛宴。至今,日本人的饮食仍然素朴,少见中国宴会餐桌上的那种奢华。日本人喝酒就是喝酒,下酒菜仅是点缀。要想吃饱,你得回家路上自己吃碗拉面,或到家之后吃妻子留下的剩饭。
在日本,“工作神圣”“学习神圣”不只是口号。很少有年轻人想要一夜暴富。学习正在全民化、终身化,大学开设很多成人讲座,面向工薪族或老人。很多人都不富裕,但是,他们都省吃俭用,将部分收入用于学习。全日本的人都把自己家的垃圾分类放置,把鲜肉包装泡沫盒清洗干净后再扔,这能造福天空与大地,但需要忍耐。
不论日本的蓝天还是清流,不论稳定的社会秩序还是稳定的保障制度,均是建立在全体国民小心维护与巨大忍耐之上的。
日本人对马拉松运动情有独钟,这与他们高度评价人的毅力品质有关。他们欣赏那种笑到最后的冠军,也欣赏那种咬牙拼命的精神。整个国家、整个日本民族都在忍耐。他们忍耐生活的单调平凡,忍耐技术开发中的孤独,这也奠定了日本世界科技大国的地位。
今后的中国,怎样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日本人的忍耐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借鉴。
6.伟大的榜样——圣雄甘地
在被称做世纪审判的“东京审判”过程中,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印度的大法官坚持所有战犯无罪,更反对使用绞刑!
这个法官的固执,令包括中国人在内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和人民不解,更令人愤怒!虽然最后大审判团投票让那些罪大恶极的战犯上了绞刑架,但那位印度法官仍然坚持他的主张。
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在印度文化中,忍与忍耐是主流。忍耐包括宽恕,是他们所受宗教色彩教育的几乎全部。
印度教是I盐界主要宗教之一。印度教拥有11亿信徒。印度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既是宗教,也是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和万物有灵,并宣扬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在印度教看来,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告终,而是无穷无尽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为而限制和决定的。一个人的善良行为能使他升天,邪恶行为则能令他堕为畜类。
因此,个人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才能认知梵,与梵合一。“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学理论的核心,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于是有苦修,有苦行僧,有瑜伽……
将忍与忍耐的智慧发挥到极致的当然是印度圣雄甘地。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一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张,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通过“非暴力”的公民不合作,甘地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统治。
这也激发了其他殖民地的人们起来为他们的独立而奋斗。最终大英帝国分崩离析,取而代之的是英联邦,或者更准确一点是联邦(因为“英”这个前缀于1946年没有了,变成了(omm on weahh of Na一ons)。甘地的主要信念是“satyagraha”,英语译成“truth force”,意为“精神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这鼓舞了其他的民主运动人士,如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他经常说他的价值观很简单,那就是(是从传统的印度教信仰演化来的):
真理(satya)、非暴力(ahjmsa)。
甘地奉行的苦行僧式的个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独身,默想,禁欲,一周有一天不说话,放弃西方式衣服而穿印度土布做的印度传统服装,用纺车纺纱,参与劳动等。
甘地的哲学和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印度教以及耆那教的影响。非暴力的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长久以来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对此都有重述。甘地在自传《我的对于真理的实践经历》中揭示了他的哲学和生活方式。
尽管去伦敦时,他尝试吃肉,但是他后来变成了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他在伦敦求学时对此写过几本书。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素食主义是根深蒂固的。他的家乡就有很多印度教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他尝试不同的饮食,最终相信素食足以满足人体的最小要求。
他也曾很长时间不进食,并以此作为政治武器。
在他36岁时,他禁欲,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禁欲主义者。禁欲是受印度教的影响。但是他没有离婚。据说他的这个决定没有同他的妻子讨论,而是直接向她宣布的。
甘地每周一天不说话。他相信沉默带给他内心的平静。这来自于印度教中的“沉默”和“平静”。他在沉默时,靠在纸上写字来交流。从他37岁开始的三年半里,拒绝读报纸。他认为尘世的喧嚣比他的内心不安更加不堪。
在成功从南非回到印度后,他放弃了代表富有和成功的西方衣服。他宣扬使用家庭纺织的土布。甘地和他的从者使用自己纺的布做衣服。这对英国的权力集团是一个威胁。如果印度人自己做衣服,英国的工业就空闲了。后来国大党的党旗中就有纺车图案。
我们简略回顾一下他的一系列政治活动。
19世纪90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并到全国旅行,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甘地再次参加独立运动是在1930年。国大党当时拜访他,希望他领导另一场大规模的公民不服从运动。他于是在1930年3月21日到4月6日领导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运动——为了抗议殖民政府的食盐公卖制,甘地从德里到Ahmedabad游行达400公里,被称之为德里游行(或称“盐队”)。数以千计的人们徒步到海边自己取盐而不是给政府交税。
他1915年回印度,并很快成为正在从事独立运动的国大党的领袖。通过联合抵制英货,甘地促进了印度农村工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宣传非暴力抵抗,来抑制恐怖活动的暴虐,虽然他不能阻止这些恐怖活动。
虽然他经常攻击英国政府,但是他一直声明他尊重英国人。因此大多数英国人也佩服他,虽然他们并不明白甘地做事的内因。
甘地开始在印度乡下四处演讲,鼓励使用手纺车摆脱印度对兰开夏纺织厂的依赖。
1933年5月8日,甘地开始了为期21天的绝食,抗议英国政府对印度的压迫。1934年夏天,同样是为了抗议英政府的殖民统治,甘地又进行了三次绝食活动。1939年3月3****又在孟买绝食抗议印度的独裁统治。虽然屡遭挫折,他还是坚持用绝食等手段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冲突时,甘地再次绝食,使秩序得以恢复。但此后不久,甘地却遇刺身亡。
正如甘地所说:国家都是由苦难中产生的。有信心,即不知道有失望。坚忍,使甘地内心充溢着无穷力量。
7.猛虎卧山丘,潜伏爪牙忍受
在中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浔阳楼宋江吟反诗”一章有宋江的题壁诗,给他惹来大祸的故事。诗日: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机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哪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这相当准确、深刻地反映了在长期的封建****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士大夫阶层的境遇与心态。
中国的儒者历来都有忍的功夫。
像李世民这样的君主,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都需要忍的智慧。
像韩信、张良,近代的曾国藩、李鸿章,直至今天,忍,以最大的痛苦去忍受各种挫折、磨难,都是必须具备的本领。
最著名的是汉朝韩信曾受“胯下之辱”的故事。这个故事有许多版本,我们权选其一。
韩信年少时,在家乡,有一天,一个少年屠户当众侮辱他,说:
“你虽然长得高大,好带刀剑,内心却是胆怯的。”韩信不语。
屠户少年又说:“你不怕死,就杀死我;你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仔仔细细地看了一下那少年,就俯伏在地,从他胯下钻过去了。街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胆怯。
后来,韩信经常带兵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被刘邦封为大将军。
事实说明,韩信不是胆怯之人,恰是有勇有谋的大丈夫。他有大忍之心,能够宽容待人,才能担当大任,成为国家的栋梁。更有趣的是,韩信封王归国后,曾召使自己遭受“胯下之辱”的少年为楚中尉,即掌巡城捕盗的官。
韩信还对手下的将领们说:“这是个壮士,当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他吗?杀他无名,故忍到如此程度。”这就是有大志之人的大忍之心。
还有成语“孺子可教”,就来源于“张良圯桥进履”的汉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