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在扬州一带可是做了好几任的盐政了,名声也还好。许多官员闻讯皆赶来吊唁。黛玉不过只与他们行礼道谢。外面的事情全是贾琏在管。
后来又报说:“南京的甄应嘉带着公子前来吊唁。”
管家忙说:“快请。”
一语未了,只见一个五十上下的中年男人,旁边跟着一个少年,一身素服。那甄应嘉一见到林如海的灵位便哭倒在地:“林世兄,偏偏你怎么就先我而去了。”
下人正在纳罕的时候,又听得甄应嘉对身旁的少年说道:“宝玉,还不快来与你林伯伯上一炷香。”
紫鹃听说宝玉二字,忙抬头一看。果见前面站着一个月白袍子的少年,身高与宝玉不相上下。紫鹃留神细看了,心里暗惊,连模样也是如此相似。紫鹃一时错愕,贾宝玉不是在京城么,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忽又想到,对了。书里原有个甄宝玉,据说和贾宝玉长得极其相似。
甄宝玉恭恭敬敬的上完了香,林黛玉便照例与来人行礼。甄应嘉笑道:“没想到林世兄的闺女都长这么大了,一两年不见,快成大姑娘了。”
林黛玉只当没有听见,偏在此时甄宝玉说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宝玉,你当然是见过的。那时候林姑娘在家的时候,你不是来过林府吗。只是过了这些年,你倒还记得。”甄应嘉说道。
黛玉听说宝玉二字,也是一惊。忙抬头看了一眼,果然和那个贾宝玉一模一样,黛玉正在惊讶的时候,突然身旁的樊姨娘推了推黛玉的身子:“你不认得他了么,他也叫宝玉,不过是叫甄宝玉的。”
黛玉似乎有那么一点的印象,不过既然不是贾宝玉,她也没放在心上。甄应嘉带了自己的儿子出去。甄宝玉似乎不肯离开这里:“林妹妹怎么不认得我呢。”
紫鹃想道,真是不仅长得像,连说话的口气也是一样。若是在别处遇见,紫鹃肯定会认错。紫鹃再看看身边的黛玉,上下一身白衣,还真衬托出她那清艳绝俗的气质来。
等甄家父子出去没多久,接着又有家丁报着:“江宁织造曹爷来祭。”
紫鹃正想姓曹的是谁,见两个年轻公子挨门而入。紫鹃立刻上去展了垫褥,兄弟两人便拜了几拜。接着丫鬟递了香来,兄弟俩又恭恭敬敬的鞠了几个躬。
黛玉照样与他们行礼道谢,年龄稍大的那一个叫做曹頫,对着黛玉道:“家父本说要亲来的,偏这两日他老人家身子又不好。”
黛玉道:“费心了。”
紫鹃留神看去,开口说话的那个穿着雪青的褂子,年龄可能在二十上下,倒也难猜。生得也是一般的俊朗,紫鹃再看看他旁边的那位,紧闭着嘴唇,浓眉微锁,鼻梁高挺,脸型稍长,肤色白皙,身量苗条,年龄恐在十七、八岁。通身上下自然透露出一股儒雅的气质来。紫鹃正在纳罕南方男子多是儒雅秀气之时,突然那人向紫鹃投来一道目光。紫鹃避之不及,那人眉毛挑了挑,他还是第一次遇见一个女孩目光是这么大胆的打量一个陌生男人。不禁有些好奇,忽又见紫鹃神色慌张目光躲闪又觉得好笑。只是在这灵堂这内,便拼命忍住了。
家丁见礼已行完,忙对曹頫兄弟道:“曹爷请外面用茶。”
曹頫便带了自己的弟弟出去,刚到门口,他弟弟又突然向紫鹃这边看来,在人群中,紫鹃突然接触道这么一道眼神,心下一慌。
紫鹃正在那里发呆,黛玉忙对紫鹃道:“你回房去将我的绢子拿来。”
紫鹃答应着,才出了门。就见刚才的那个男人站在树下,紫鹃突然对这个男人好奇。于躲在柱子后面偷偷的看了他几眼。正准备离开的时候,被那男人叫住:“这位姐姐请站站。”
“谁是你姐姐,难不成又是一个宝玉。”紫鹃只顾走自己的。
没想到那男人竟然追了上来,紫鹃道:“你要做什么?”
“呵,从来没见过你这么可爱的女人。”男子嘲笑道。
“我可爱吗?”紫鹃从来不这么认为。
“那么你说躲在后面悄悄看我做什么?”男子笑道。
紫鹃的脸倏的一下变得通红。
“你是谁,我可不认识你。“紫鹃急急的说道。
那男子又笑道:“我可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曹,名颉,字慕鸿,号东鲁孔梅溪。”
紫鹃道:“哪里一个人来这么多的名字。”
曹慕鸿笑道:“你可以叫我梅溪。”
紫鹃忍不住笑道:“什么梅西,我看你长这么白,应该是小白才对。”
“小白是谁?我不认识。”慕鸿正色道。
“小白是伊涅斯塔啊。”紫鹃笑道。
“什么伊什么塔的根本不知道。”曹慕鸿茫然。
“你当然不认识。好啦,我还得给我们姑娘找绢子。不要再跟来了,看你也是一个大家子弟,难道就不避嫌么。这内院也是胡乱能进来的。一会儿让别人看见看别人取笑不取笑。”紫鹃笑着说完就快步离开了。
慕鸿暗想,哪里来的这么奇怪又可爱的女孩。
紫鹃慌慌忙忙的回到房里,在床上寻到了黛玉要的绢子。突然想起刚才那个叫什么梅西来的怪人。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跑来的,感觉有些莫名其妙。
紫鹃拿着绢子又回到灵堂,彼时又来了好些人,灵堂里闹哄哄的。紫鹃见黛玉有些支撑不住了,忙在旁边扶住了:“姑娘,我看你脸色不好,要不要到后房去休息一下。”
黛玉也说什么,紫鹃搀着她来到后房,紫鹃正扶了她上床,雪雁就捧了一碗莲子羹来。黛玉并没什么胃口,转过脸去不想吃。
紫鹃从雪雁的手里端过碗,对黛玉说道:“好姑娘,你一天一夜没休息了,也没吃什么东西。再这样下去你的身子怎么受得住。再说逝者已逝,生者就得要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啊。姑娘若是这么着,林老爷地下有知也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