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机在沪、宁一带狂轰滥炸,她不得不陪着她的老母和侄女开始流亡,饱受战乱之苦,辗转颠沛于后方西南城乡。当李漪从昆明折往重庆之时,适逢颜福庆教授由上海到达重庆。李漪与颜先生交情介于师友之间,颜先生曾任过协和医学院的副院长,又是上海医学院的创办人,是一位著名医学家和教育家,且是一位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为奔赴国难,从海外归来。1939 年他自香港抵达上海,汪伪政府企图诱迫他出任医务卫生方面的要职, 日本侵略者也诱迫他为所谓“东亚共荣”充当吹鼓手,出席“东亚医务卫生会议”。颜先生不惧敌伪胁迫,摆脱纠缠逃离上海。李漪与颜先生既有旧交,又有新知,因此更加敬佩。颜先生建议李漪到贵阳医学院,因贵阳医学院办得很不错,就是缺乏教学临床人才,尤其病理学方面人才难得。李漪很尊敬颜先生,同时在川滇境内流亡,深深感到处于西南大后方的川滇贵等省应办好几所大医院,救死扶伤,培养医学人才,亦属救国救民之举。于是接受颜先生举荐,不顾西南公路晓行夜宿,颠簸行旅之苦,又登程赴贵。一到贵阳医学院,就挑重担,一身担任病理、细菌、寄生虫三科主任。每天从早到晚工作事务多、学生多,病人还包围着她, 能够安安静静吃上一顿饭,睡上六七小时觉都很不容易。战争失利,敌军迫近西南,贵阳遭到敌机轰炸。轰炸机隆隆地低空盘旋,机枪叭叭地扫射,作为医生,她不能扔下病人、放下手术刀去躲警报 她说:“我才不怕炸弹在我身边开花,我担心的是手术中停电 。”轰隆的敌机声、炸弹爆炸声,吓坏了手术台上的病人。有一次敌机来了,炸弹响了,病人都转移了,医护人员也进了防空洞, 李漪最后撤离病室。平日缺乏这种“跑警报”锻炼,她下楼梯时摔伤,造成左腿骨折。大家为她担心,而她仅仅请同事为她在办公桌底下铺设了一个床位,每天就龟缩在桌子底下,还说:“蛮好,蛮好!”又养伤,又躲警报,就近过问科里、病房里之事。不误工作。不久,贵阳医学院与上海医学院奉令合并,建院重庆。李漪因腿脚仍不便于行,只接受教授聘书,暂时摆脱其他行政和医务工作。专心致力于病理学。
1941年。侵华日军已成强弩之末,四川医学院在拟挑选一名医生去美国进修。这是很多人向往之机,尤其经过了漫长的战时艰苦岁月,而李漪却似乎天生与众不同,对于出国升迁一类名利攸关之事从不关心,更不追逐。可是这个机会却落到了她身上。由于众多医学界前辈名家推荐,特别是原协和美籍教授、著名医学家威斯?霍普的推荐,美方也希望李漪前往。于是,国民政府教育部做出派遣李漪赴美的决定,于1945年夏初发出了正式通知。李漪把她母亲和侄女托付给亲友后,便整装只身前往美国。
三、身居异国心怀故土
李漪启程赴美时,战争还没有正式结束,只能乘飞机到印度,而后改乘海船。这是当时由大西南去美国唯一途径,也是极艰苦的旅程 她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生活,才到达大洋彼岸。20年“游方郎中”的艰苦生活,特别是战争年代,艰苦倍增,她又很少注意自身健康,常常废寝忘食地工作,加之这一趟漂洋过海, 饱经风波之苦,抵达加拿大,她就病倒了。严重的维生素缺乏症, 使她浑身无力,不要说行走,就是站立都很困难,不得不住院治疗了几个月,才得以康复。
李漪这次出国,虽系国民政府派遣,但也是美国邀请的访问学者,一切费用都由美方担负,提供的条件也是比较优越的。机不可失,时不可待,尽管她身体还有些虚弱,却以坚韧的毅力坚持着,从加拿大开始参观、访问。在蒙特利尔市大学医学院,内分泌研究室主任亲自陪她参观。详细地向她介绍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的情况,这对于她后来回国创办动物实验研究室有一定的影响和启发。到了多伦多,她又会见了原来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的医学家焦森?尼登,这真是“他乡遇故知”,俩人都高兴极了。经焦森 ?尼登教授的介绍和推荐,李漪到了扬特大学板亭物质代谢研究所。这里的生物研究所正在着手细胞体外培养的科学研究。当时这还是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李漪参加了这方面的科研活动,亲手做了小鼠乳腺细胞培养,并且取得成功。外方很器重这位来自东方的医学界女学者,研究所拥有各种各类肿瘤的实物标本,都提供给李漪使用。她得以观察了各种各类的肿瘤实物,也促使她对研究肿瘤、癌症病理学专业的兴趣更加浓厚。
1948 年李漪从加拿大到美国哥伦比亚医学院(内、外科医学院)继续进行病理学研究。侧重于肿瘤病理学的研究。学院不仅名家荟萃,而且有丰富的肿瘤实物资料和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在一个既可称为展览大厅。又可称为研究室大厅里,陈列许许多多肿瘤切片标本,每份标本都记载了患者的国籍、姓名、职业,乃至简要病历,一些世界名人患肿瘤手术后的切片,也保存在这里。大厅里还陈设了一台又一台先进显微镜,供科研人员使用。当时这家学院在肿瘤专科方面已属第一流水平,纽约各家 医院的肿瘤 X 光片大都送到这里来鉴定。李横在这家著名的、设备完善的医学院,接触了很多癌瘤病例,做了许多临床工作,特别是癌症的诊断、治疗。在科研方面做了体外癌细胞培养、 性肿瘤的接种、化学物质诱发癌的研究等等,这在当时都属于难度很大的实验,也受到了这方面专家学者的指点和教益。随后,她又到柯乃尔医学院病理科和动物体外细胞培养室从事科研。她在美国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肛门淋巴病》由哥伦比亚大学的 《外科学》杂志刊载,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成为她的“成名”之作。
中国女医学家李漪教授在美国医学界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经洛氏基金会两位名家推荐,她又得以到美国东海岸的缅因州海滨一所基因与生长研究所去工作。所长勒特教授原是密西 根大学的校长,在国际医学界中他是纯系动物培养的首创者,当时勒特教授正从事这项带有开创性的科研工作。他对李漪极表欢迎,热情欢迎她参加他的科研,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而且允许她到他个人的研究室去做试验。在欧美一些国家,一些著名的学者教授的个人专用实验室,不经允许是不能进入的“禁地”。勒特教授这样对待李漪,表明了他对这位中国女学者的器重、信赖。对此,李漪十分珍重,学习、工作倍加努力。
勒特教授开创培养纯系动物,是用同胎生的雌雄动物(小鼠、小兔)进行交配,连续若干代后,这些动物的基因一体化,互相之间可以植皮、移植细胞而不产生排异。能有这样的纯系动物做试验,其所得结果可达到准确、可靠,所以医学、生物学界称之 为“生物天平”。 勒特培养出这种纯系动物,被高级的生物医学科研和科研单位所采用,成为必备的实验动物 李漪在那里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勒特教授的亲传,并且在所培养的纯系小白鼠身上成功地进行了肾上细胞的某种实验。当时和李漪在一起跟随勒特敬授从事纯系动物培养工作的还有焦基?斯乃尔,焦基?斯乃尔于1980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李漪在勒特教授身边工作很有成就,但是意外的灾祸降临了。海滨森林大火,不仅把研究所烧毁了,李漪多年辛苦积累的科研资料、珍贵图书文献以及个人购置的科研仪器、打字机等工具也都付之一炬,她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火灾之后,勒特教授介绍李漪到美国国家癌瘤研究所工作。她开始用当时还很稀有的纯系小白鼠做肿瘤接种,探索癌的发生、转移的奥秘。四季寒暑,孜孜不倦地实验、钻研,她掌握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1950 年她到旧金山研究所的分所与保罗?奥尔特加和迈克尔?希姆金两位教授合作,完成了《肿瘤与肿瘤相互转移》的学术论文,发表在《西部医药与外科学年刊》上。 这篇论文在美国医学界首次提出了肿瘤可以转移的理论与事实,其重要性与热烈的反响是不言而喻的。美国医学界承认了中国学者李漪的成就和学术地位,给予她的待遇越来越优裕。可是 李漪梦魂萦系祖国,思乡之苦缠扰着她。尽管这时候她的兄弟李方桂夫妇及侄儿女们也都在美国,还有她的老朋友梅贻琦教授、老师徐诵明教授等亲朋也都在美国,时相往来,生活并不寂寞。可是她总想着贫穷落后、缺医少药、多灾多难的祖国。比起美国来,祖国更需要她。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回到中国去发挥一技之长。她把心思告诉执教于美国的徐诵明老师,老师除赞佩之外,并表示要支持她回国的行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但那时美国政府当局持反共政策,李漪回国的愿望化成泡影。耳听到的是歪曲、诬蔑性的宣传,可是这都没有动摇她归国的决心。她向美国移民局提出回国的申请,局方回答只能去台湾,因为他们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李漪据理力争,东奔西跑,想凭自己坚定不移的努力,冲破刁难和阻力,但是大失所望,因为有关当局阻止华侨、特别是专家、学者、知识分子返回中国。大约是1950年前后,美方移民局通知她:必须到驻美的“中国使馆”办理侨居美国延期手续。李漪知道这是找麻烦的端倪。果然不久移民局就找上门来,威胁她说:如果她办不好居留延期手续,便将沦为没有国籍的人。李漪顶撞说:我是中国人,大洋彼岸有一个那么大的中国,我怎么会没有国籍?来人被顶走了,又改换花招“请”她到移民局去,无中生有地质问她是不是想用武力推翻居留地的政府?李漪哭笑不得,她说:我是一名女医生,凭一把手术刀,推翻你们堂堂大国的政府?质问者也觉得理屈词穷,就威逼她在星条旗下举手宣誓,她狠狠一甩手说:我是中国人,对你们的政府不感兴趣!不久,有一个机构派员找李漪,许以高薪和各种优厚待遇请她去做病毒、细胞的培养。当她得知朝鲜战争已经爆发,这项工作可能与战争有关,便断然拒绝。坚持科学只能造福人类的信念。任何威逼利诱都不能迫使她去做与科学家人格不相容之事。此时她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工作上、生活上都出现了许多难题,迫使她不得不到医学院去代课,做临时性的辅助工作。
1954年中国总理周恩来在瑞士召开的一个国际会议上,谴责美国政府当局扣压、阻挡华侨、特别是科学家返回祖国的行为,并且号召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回来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海外游子听到这个消息,欣慰无比。朝朝暮暮盼望归来的李漪,欢欣鼓舞,加紧申请,积极准备,想方设法购买了一批纯系小白鼠,准备带回国来,在祖国开展纯系实验动物培养的科研工作 想要带小白鼠漂洋过海“落户”东土的计划,不免有些天真,但反映了她想为祖国医学事业做贡献的赤诚之心。小白鼠既不能上飞机。也不能坐航船,更何况她自己尚且未能得到最后的批准,后来她不得不将这批小白鼠赠送给青年会。
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李漪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又得到梅贻琦先生的鼎力相助,虽几经周折,她终于得到了离美船票,登上了归国航程。这一次和李漪一道回国的还有钱学森先生。他们都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经过不懈斗争,才实现回国愿望的。旅程虽然漫长,但他们欢呼雀跃,几乎忘却了一切艰辛,不知不觉就抵达九龙港,而后北飞首都北京。
四、中国“生物天平”的诞生
当北京紫禁城宫阙出现在眼中时,李漪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虽然别离故国只不过十几年,可是沧桑变幻,似有隔世之感! 首都机场上悬挂着五星红旗,李漪和钱学森等海外游子受到热烈欢迎,按捺不住满心的激动,泪花模糊了她的眼镜片。不久。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们一行周总理亲切、宏深的言谈,和所寄予的殷切希望,使李漪感奋不已,此情此景终生永未磨灭!随后,国家有关领导部门征求李漪对工作安排意见,李漪说:在祖国医学岗位上,尽绵薄之力乃毕生愿望!于是她被安排到中国医学科学院。
李漪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继续从事肿瘤病理学的研究。她研究胸腺肿瘤,利用物理手段刺激小鼠,诱发致癌。用了半年时间和心力,取得了预期成果。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术会议上,她做了报告,提出了这项开创性研究成果,引起了与会医学家极大关注。这对当时能见于文献的自发癌、食物脂肪与直肠癌之间的关系、吸烟与肺癌的因果关系,乃至肿瘤移植等,成功地、令人信服地提出了物理手段诱发致癌的实验分析,为探究癌病开创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