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国家已经着手开展“碳披露计划”。尽管这项计划的进展并不令人满意,但还是反映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碳披露计划”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者,也是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的组织者,代表了385家金融机构投资人的利益,他们名下掌控了多达57万亿美元的资产。参与该计划的公司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行业,他们要求报告碳足迹和气候变化相关信息,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减排目标和气候变化策略,公布发现的问题以测量供应链的碳风险和责任。当然,该项计划的推进也存在重重阻力。一些企业拒绝向该组织报告碳排放数据,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向“碳披露计划”报告了企业排放的详细资料,但条件是这些资料不能向公众发布。
通过碳披露计划,政府、企业或者个人了解和掌握了一些企业排放情况。而企业通过向公众披露数据,一是督促自身加强掌握碳排放情况和碳减排潜力的能力,二是等于表明向公众承诺减排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
2.碳足迹评估标准
确定个人的碳足迹相对简单,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就比较复杂了。这是因为企业的碳足迹包含了十分广泛的排放源,从材料的运输过程到工厂的能源消耗无所不包。
为了帮助企业精确、系统地计算碳足迹,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和专业组织相继诞生。其中接受度最高的是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该议定书是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共同发起和完成的。
欧美发达国家对碳排放评估起步较早,想法更领先,在碳减排方面实践经验丰富。现有的碳评估理念和标准基本由西方国家制定。2008年10月,英国标准协会、英国碳信托有限公司(Carbon Trust)和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联合发布了碳足迹新标准PAS2050《商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借助这项新标准,企业可以对其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进行评估。该标准称之为PAS2050,是计算产品和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从原材料的获取,到生产、分销、使用和废弃后的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项标准。PAS2050标准的宗旨是帮助企业在管理自身生产过程中所形成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同时,寻找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供应等过程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机会,帮助企业降低产品或服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开发出更小碳足迹的新产品。
PAS2050标准是采用英国标准协会严格的会议程序而制定的,包括英国和其他国家在内的近1000位业内专家参与了该项工作。最终,该标准制定了一个比较健全完善的框架,企业和公共部门可以在该框架范围内按照一个统一标准来评估其产品和服务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英国碳信托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Tom Delay表示:“长久以来,这是企业首次拥有一项可以测定产品和服务碳足迹的完善统一的标准。”此前,英国碳信托有限公司已尝试在多家企业约75种产品中试行PAS2050标准,这些公司包括百事可乐、博姿、马绍尔、特易购等。
现在这个标准正在向全球扩大使用范围。2008年7月,英国碳信托有限公司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CECIC)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以期建立合资公司,共同发掘中国节能减碳的商机。同年9月,英国碳信托有限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正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CECIC)携手研究PAS 2050标准在中国市场的应用。
英国碳信托有限公司由英国政府成立,除了跨产品的碳足迹评估,还致力于行业碳足迹评估标准的开发研究。2009年8月,英国奶协宣布与英国碳信托有限公司合作,制定英国奶业碳足迹指南,促进奶业企业之间的碳足迹对比,从而改善各自的环境表现。并由此获得零售商和消费者的更大认同。奶业企业及相关领域的企业,如农业企业等,将给予该项目支持。
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提上各国政府议事日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作为减排主体的碳足迹测量评估都是国家推动减排决策的信息基础。未来企业要打造低碳战略领先,其低碳领导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将依此确定。目前,发展中国家在碳足迹评估和监管方面还十分欠缺,因此很有必要加强我国在碳足迹评估标准方面的研究和主导权。
四、我国企业的低碳战略先机
从目前来看,无论是碳足迹披露还是碳足迹标准和核定,英国等欧盟国家都走在了前列。在中国,“低碳战略”是一个新鲜词汇,“碳资产管理”则更像是一个另类概念。但是,前沿并不代表脱离实际,很可能代表着未来的方向。
前瞻性的中国企业,特别是有大量能源生产或者消费的企业,应该预先引入企业碳资产管理的概念,进行企业碳资产审计,建立自己的碳资产负债表。一家企业只要有碳排放,就会形成潜在的碳资产或者碳负债,管理得好是潜在的资产,管理得不好就可能是隐藏的负债,未来会对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相应的数据调研已经悄悄开始。2009年2月14日,以扶持、促进落后产能企业转产和推动排放权交易为宗旨的“企业转产中国行——落后产能企业排查行动”在北京正式启动。这次活动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国家落后产能转产推进委员会共同主办。同时天津成为该行动的第一个合作排查城市,率先为推动我国节能减排提供基础数据信息。
“企业转产中国行”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些活动,包括:分区域、分行业、以点带面对落后产能企业进行系统排查,了解并收集其资金、资产、人员状况;对已关停并转和即将关停并转的企业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包括煤耗量、煤含硫量,闲置资产、土地状况和下岗员工情况等;摸清核实“十一五”期间通过关停并转落后产能企业而产生的节能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数据。这样可以为推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基础数据。首批排查在全国选择10个市县进行,计划6~8个月完成。专家估算,“十一五”期间将淘汰2.5亿吨标煤落后产能。
国家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定量指标,如“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下降10%;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等目标”。事实上,近年来我们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减排成效。从政策层面发力,通过企业切实节能减排,已经产生了客观的环境权益资产。
摸清区域企业节能减排情况有助于下一步国家制定决策确定方向,以及在操作层面推动指标分解和完成初始排放权的分配。归根结底减排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企业实体。
在切实掌握自身碳排放信息的基础上,企业要对碳减排空间资源或者碳排放增长潜力做到心中有数,设立相应的碳资产管理机构或外包。目前,在中国已经形成了碳资产管理的服务链条,尽管还很不完善。比如,北京和上海有超过100个私营项目开发商、碳中介和碳咨询机构,他们竞争激烈,合作有限,主要致力于帮助企业确定和开发碳减排额。一个新的趋势是,那些潜在减排潜力巨大的企业,特别是一些高碳行业的央企,正在尝试下设自己的碳资产管理公司。2008年6月25日,中电投(北京)碳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由中电投集团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人民币。成立碳资产公司旨在积极推进集团公司和相关企业的清洁能源的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该碳资产公司的前身——CDM开发中心已经对近50个项目进行CDM项目和VER项目开发,项目遍布20个省市自治区,销售总量达1700万吨二氧化碳。此外,大唐、华能等电力公司都有自己的CDM中心。
无论是自己设立碳资产管理机构或外包,培育和实现减排量是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的前提。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和排放权分配可能对未来世界图谱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一,低碳战略会成企业未来竞争优势所在。未来随着欧美企业承担强制性的减排指标,企业碳资产状况必然成为企业主要的财务信息,超额减排企业形成碳资产,达不到要求则形成碳负债,就需要去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额度。上市公司势必被要求披露这一信息,中国大量公司在海外上市,很可能面临同一要求。
第二,绿色消费正在形成一股新浪潮,低碳企业必是人心所向。随着低碳经济的概念在国外消费者中普及,未来像绿色食品一样,在商品上标识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消耗情况的碳足迹将变得越来越普遍。详尽掌握企业碳资产状态,能够对产品进行碳标识更有利于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在国内钢铁企业中,重庆钢铁公司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了。
第三,企业在节能减排和技术升级的投入方面可以形成潜在的碳财富,理论上可以变成现实。但前提是企业必须摸清自己的碳资产情况,并按照成本收益的比较对碳资产的使用作统一安排,确立企业的碳资产管理策略。
大量企业的实践说明,大部分低碳技术和措施是可以产生额外经济效益的,能够有助于提高企业赢利水平和提升企业竞争力。莱钢通过实施低碳技术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升级步伐,自2001年来共获得了83亿元的经济收益,相当于其全面销售收入的10%左右,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赢利水平。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通过低碳发展所取得的经济收益已经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低碳发展正成为扩大市场规模外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一极,创造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低碳时代的先行者
一些高碳企业赢利受到冲击的同时,在碳定价机制下,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是前途黯淡。也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因此而受益,体现为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代表的直接受益群体,以及银行和碳交易所等碳金融机构组成的潜在受益群体。
直接受益群体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代表,包括以低碳为特征的新能源组合和新能源利用模式的协同崛起。
首先,通过低碳途径发电的企业,包括水电、风电、地热及太阳能发电。这些企业可能更具成本优势。还包括那些提供设备或服务以帮助其他企业产生低碳发电解决办法的企业。
具体来看,在光伏方面,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日前表示,国家将择机推出光伏上网标杆电价。一旦确定了光伏上网标杆电价,就意味着国家认为光伏产业已趋成熟,将放开项目管制。而现在,光伏还是以项目招标的形式发展。一些风险投资界人士认为,光伏设备产业的投资机遇在于找到少数拥有核心技术的设备商。另外,薄膜太阳能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在风能方面,国内风电整机制造商达70多家,湘电股份、金风科技、东方电气是其中的龙头。此外,还有100多家零部件制造商。虽然该行业相关产品国产化率达到70%,但是国内企业并未掌握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在风电市场方面,国家能源局确定今后每年保持约1000万千瓦的规模,加上中国在规划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因此,风电设备制造业未来几年的市场份额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其次,以铀为代表的核能开发使数家与核价值链相关的上市企业,包括开采、浓缩、泵、锅炉、管道、涡轮机、反应堆及工程企业也能从中获益。
核能方面,从在建及发改委批复的情况来看,2020年核电实现7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目标是比较有保证的,乐观估计最高可以达到1亿千瓦。而现在核电装机还不到1000万千瓦,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再次,节能减排领域也是重点之一。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度中国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获得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签发的核证减排量为742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当年全球签发总量的53.8%。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CDM项目获得签发的累计核证减排量为999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累计签发总量的41.6%。CDM核证量的增加反映了国内CDM项目的前期准备日趋成熟,低碳项目申请CDM的成功率显著提高,申请周期显著缩短,这有利于提高投资人的回报率,进一步激发民间资本投资低碳项目的热情。
全球碳减排框架下的潜在受益者,还包括各类型的碳金融机构。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8年碳市场规模近1300亿美元。假设未来全球碳交易机制旨在减排约20%,据粗略估计,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可达近9520亿美元。而据专家预计,到2020年,全球碳市场的整体规模将超过1万亿美元。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总量限制与交易机制和其他监管措施在各国陆续出台,更多的行业及企业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将为与碳排放相关的融资服务、交易机制、产品设计和咨询中介等开创巨大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