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孙权二十七岁,圣人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以孔圣人的标准来看,孙权尚未而立,还处在心智不成熟、需在社会实践的大风大浪中多多历练的年纪。
然而,本朝礼俗:男子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十五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孙权二十七岁,已经成年。更重要的是:二十七岁的孔子还在为自己的前途奔波,而二十七岁的孙权已经成为江东六郡之主,无需等待三十岁的到来,孙权已经事业有成,尽管这事业并不完全是他的努力所得,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他有一个好父亲加上一个好哥哥。
孙权的运气实在很好,曹操有一个好父亲曹嵩,在曹操最初的仕途经历中,若非父亲的庇护,曹操其实很难从险恶的官场脱身,譬如说他曾经处死皇帝最宠爱的宦官蹇硕的叔父,又冒失地上书为企图诛杀宦官而被杀的前太傅陈蕃等喊冤,如果不是老爹多方掩护,曹操说不定早就死在了帝都洛阳的牢狱中。
三分天下的枭雄之中,刘备几乎是一无所有,他的父亲据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可是在大汉帝国的边城涿郡,连个一官半职都混不上。刘备甚至都记不清楚他长得什么样子,因为他很早便去世了。而孙权不但有一个好父亲孙坚,还有一个好哥哥孙策,为他打下江东六郡的大好河山,然后拱手送到他的怀里。这样的好事摊到谁的头上,都足以令人羡慕到极致。
然而好事一古脑儿都砸到你的头上,有时也会成为一桩莫大的烦恼。父兄高大的身影遮蔽之下,孙权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这绝非孙权在自寻烦恼,乱世之中,唯强者马首是瞻。依靠父兄力量得到江东的孙权,难免遭到群雄的怀疑与小觑,这种怀疑与小觑,甚至潜伏在江东的内部,或许就在孙权的身边。
曹操的书信便是一个证明,他在信中说道:“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曹操带兵打仗在行,写文章也是把好手。这书信写得甚妙,刘琮是刘表的儿子,也是个凭借老父亲的家底上位的公子哥,在曹操看来,刘琮与孙权是一类人,如今他率领大军南下,刘琮已经束手投降,孙权也该如此!所以曹操把这一仗比作打猎,从容随意、不费吹灰之力。
孙权把书信给张昭和其他部属们翻看,张昭们都说该降。孙权不语,他知道张昭们嘴上不说,心里却在想什么。
“若是破虏将军(孙坚)或是讨逆将军(孙策)在,江东或许可以与曹操一决胜负,但是眼下这一位,还是投降比较切合实际!”
孙权不想责怪张昭,人们似乎都这么认为,甚至孙权自己有时也会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这块料。毕竟他只有二十七岁,接管江东也不过只有八个年头而已!回想起往事,孙仲谋不觉有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
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