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纳闷,是什么原因能导致论坛随意就这么关闭了。自8月29日再次开放以来,各位版主在积极地调动人气,管理员已把觉得不恰当的帖子删了,还想怎样?我一直以为这个论坛比较干净,刚有起色,这一关闭如同泼来一盆冷水,人气再聚需要时日。以前的努力白费了。因为全国的网站不可计数,咱家不开门别人家开,每个网站都有吸引人的地方,只要略微开发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这些无家可归在外流浪的“孩子”,一旦“一往情深”地扎进去,再想把他拉回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个论坛关闭了,在这个信息港,除了看到诸如:霹雷把谁家击个坑、××整黄豆被判刑……这些“小鼻子”“小眼睛”不痛不痒的报道之外,甚至像德国总理施罗德关注东北经济振兴这样的重要消息,在这里一点官方的报道都没有。这个信息港还有什么可看的?说实在的,如果没有这个论坛,伊春信息港一年我也不会来一次。
我纳闷,信息港是政府的门户,是让外界认识伊春,了解伊春的“小窗户”,是与人民群众沟通信息的一个渠道。论坛有5,000多名会员,单是“故乡情怀”和“林苑杂谈”两个栏目就有800多个主题帖子。等于好大的两本书。有一批关心家乡经济建设的游子发一些议论,都是以一种比较积极的心态盼着家乡能跟上全国的发展形势。自己在家乡也活了30多年,到今天咋就没整明白家乡到底咋回事儿。如此做法使一个现代化的网络,其功能还不如60年代的有线广播了。随意关闭的行为,是对论坛的作践,是对会员的极端不负责任。
其实,这个社会有许多事情可以关注:台海局势、乌克兰大选、南极科考、车票涨价、矿难事故、印度洋海啸等等。但毕竟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在外游子更关心的仍然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小兴安岭的经济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不知道原因就难免瞎猜。说了许多还是猜不出子午卯酉。莫非郁闷永远与会员相伴。“阳光下漫步”说:“都是本分人家的孩子,过平常日子吧!郁闷它是不舍得离开我们的。”想不到竟然被她神奇地在五个月之前言中了。实在是高人! 函授毕业之后,尽管毕业成绩非常优秀,在家乡五年没有找到用武之地。于12年前“弃甲曳兵而走”。这期间与家乡除了亲情之外本来已经没有什么联系了。2004年7月发现这个论坛,让我又多了一分牵挂。费这么多口舌,归根到底是因为热爱。好啦,不瞎猜了。下面抄录前次《郁闷》一文发表后,热心会员的部分回帖。让那些决定关闭论坛的有关人士了解一下诸多会员的心情,尽量不要再发生关闭这种情形吧!
本主题由 岳先生 编辑于 2005-1-9
标题:小兴安岭论坛关闭的日子——纳闷![回帖]
Re:非暴力不合作……可怎么办呢……
我就想什么时候网通大发慈悲把这域名注销了,我好买下来,不就是100块钱嘛!省半个月饭伙就出来了! [none]
Re:等的花都要干巴拉~~~!!!论坛终于开了~?心无比激动~~~!!![可乐泡饭]
Re:我现在就担心岳先生写第三篇:论坛关闭的日子——憋闷。[蓝湖有梦]
Re:大可不必担心?我看岳先生即使在论坛开开关关后?也不会再继续这第三部了。原因:
一、一次郁闷两次纳闷可以理解,三次四次没有理由的关闭,如果不是看在家乡的论坛早就走人了,就是因为一个游子对家乡的一切有着一份眷恋!
二、在论坛每次关闭后的声讨高呼中,每一次我们都热切地期盼论坛的开放,已经麻木,已全然不似旧心情了,更没有精力和必要再写这热血沸腾的第三帖了!
本回复由 龙情 编辑于 2005-1-9
Re:岳先生的每一帖中都在关注家乡经济民生,有一个游子赤诚的激动。在写作闲聊中显示了一个男儿的风范,每每看后,都产生一种敬佩。不敢恭维,如果说岳先生是[none]的真神,那么岳先生就是我的偶像![龙情]
Re:纳闷的事多着啊!还是接受吧!很久不来这里了——纳闷吗?顺其自然吧——轻松快乐![阳光下漫步]
伊春山珍“嫁”大连海味了吗?
大连是个节日比较多的城市,五月的赏槐会,八月的啤酒节,九月的服装节,正月里的烟花爆竹节,都是人气旺盛,能调动全体市民参加狂欢,在全国很有影响的节日。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有朋友从家乡打电话来说:林业局正在组织下属各个林产品的生产企业,去参加大连的啤酒节。他自己有一个小木器厂,生产小凳、衣挂之类的产品。问我行不行?是去还是不去?我听了之后,心里为之一振。
回想起自己在林业局上班的时候,多次说过“解决开不出工资的办法是:发动有能力的工人走出去,将林业局生产的深加工产品卖到外面去,把外面的钱拿回来”。但那时候咱是个无名小卒人微言轻,说了也是白说。无奈只好自己“折腾”出来了。走出来之后,遇到几拨伊春人,当初都是单打独斗闯出来的,在“闯”的过程中,有的碰到了机遇,有的选择到了新的行业,现在日子过得都不错。这么说吧:我还没看见从伊春出来的人,混得不像样的。伊春人一点都不差,生存的能力也是非常了得。这也证实了我以前的说法没错。
现在,林业局的领导,能组织大家统一出来参加啤酒节这样的盛会,带头找市场、搞促销,这是何等的好事呀!想到这些,我告诉朋友:一定要来。卖产品只是一个方面,不要看重眼前利益得失。重要的是,长见识、开眼界、换脑筋,谋求长远发展。
大连星海广场是亚洲最大的广场。依山傍海、景色宜人。华表、绿地、鲜花,很大气的建筑风格和到处飘荡着美女如云的城市风景。啤酒节在这里如期开幕。云集了全国20多个啤酒集团和30多个啤酒厂家,促销方法更是各有高招。从天空自由飞翔的动力伞;到陆地上的真人模特秀;各种各地风味名吃;各种巨幅广告,真是热闹非凡。
在伊春市“小兴安岭大森林”特色产品一条街,我看到了家乡的榛蘑、冷丁香茶、五味子酒及各式木制品。我惊诧,离开家乡也就12年,在林产品开发方面竟然有这么大的进步。真是今非昔比呀!可能是宣传不到位的原因,前两天“一条街”生意不是很好。大多数是黑龙江老乡到这里来找“回家”感觉的。
大连毕竟是东北最开放的城市,包容各路英雄。紧接着大连的《半岛晨报》以《海边人不认山里货》为题,对伊春的特色产品进行了报道,称这些产品是“极为纯粹的绿色山珍”提醒习惯吃海味的大连人,这里是个好去处。
经过几日的磨合,大连市民纷纷到“一条街”大包小包地抢着选购。伊春来参会的厂家从中看到了潜力和商机,赶快下手,有的忙着找代理商、有的忙着设办事处。该报又以《伊春山珍“嫁”大连海味》为题,进行了后续报道,还配发了新闻照片。想必各个厂家沾了不少报纸新闻的光。
倏忽间又是一年,啤酒节组委会于2004年7月8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2004中国国际啤酒节将于7月29日―8月9日在大连星海广场举办。”到时候,想必又是盛况空前,一番热闹景象。
家乡的亲人,伊春山珍“嫁”大连海味了吗?
本主题由 岳先生 编辑于 2004-7-11
你也可以写主题帖子
进入论坛以来,看得比较多的有两个栏目“故乡情怀”和“林苑杂谈”。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观察,给我的感觉是这个论坛干净。从会员的注册名称到帖子标题都能让人接受。再就是不俗,每个帖子从选择的主题到写的内容都很有格调,也比较丰富,几乎涉及林区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帖子写得相当有水平。有一批关心论坛,关心家乡经济建设的会员活跃其中,热心于此。难得!难得!
但是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有许多会员,跟帖时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写得都相当不错,思想性也比较突出。但是主题帖子写得却很少。究其原因,我分析除了有的会员是没有时间外,可能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没有信心,怕自己写不好,怕帖子发出去之后不被认可;二是没有耐心,写了几句自己看着不顺眼,就烦躁了,导致怠于写主题帖子。
我在此建议有写作能力的会员,不妨沉下心,哈下腰,耐心地试着写一写主题帖子。写作技能的重要性自然不用我说。你想一想,哪有这样能锻炼人的好地方。当你写出来一帧帖子,不用向谁请示汇报,不用领导审查,自己轻轻一点鼠标,就把你的作品呈现在网友面前,还有热心的会员对你的观点、见解发表看法,把你顶上好几层楼高。楼主不但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还从中得到许多乐趣。会员与会员之间,虽然未曾谋面,也不知道具体是谁。但是,人的本性是友善的,这种交流和沟通,会为你的生活增加许多绚丽的色彩。
那么,主题帖子写什么?这是写作初期比较愁人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就捡你身边熟悉的事情写。包括自己的心情;对家乡经济建设的一点想法;在异乡看到的风景;对看不惯的事情的批评意见;针砭陋习时弊的评论等等。只要对社会有积极进步意义,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本着一颗正直、善良的平常心,管什么都可以写。如同你的对面坐着一位老朋友,与他说话一样。耐心写出来就是帖子,发出去你就成功了。或许你会感到语言贫乏,或找不到合适的素材。这要靠日积月累,除了学习写作的基本功之外,平时要多听、多看、多观察,做个有心人。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生命的留言》作者陆幼青,他用生命的最后时间写出这本书,他自己说:从有写这本书的想法到封笔,没有查资料,没有翻字典,全是家底。可见其功力之深厚。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边有个修表师傅,当他准备为革命以身赴死的时候,平静而又深情地对他的徒弟说:“要好好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呀!”
我觉得,这话可以用来比喻写帖子。当你在BBS溜达两年,发过几十个主题帖子之后,你会发现,你已经不再为写工作总结和应用文书而为难;当你看到身边有趣的事情,可以很快写出来与广大会员共享快乐;当别人求你写点什么,你不再因此尴尬,你会觉得这门“手艺”真的是:一辈子都用得着呀!
本主题由 岳先生 编辑于 2004-10-31
关于“整柴火”与“奔小康”
人,总有许多刻在脑海里很深,忘不了的东西,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东西。包括自己的生活、经历,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儿,却挥之不去。
成人之后二十三四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十分害怕结婚。不是怕别的,怕结婚成家以后没有柴火烧,日子过不起来。
1977年进工厂之后,工资加津贴,每月有46.13元的收入,林区是人人都吃商品粮,领粮不成问题。穿的衣服有工厂发的工作服,单的有劳动布制服,棉的有皮大衣、棉帽子、大头鞋,完全可以混得过去,并且在那个时候已经属于很体面的了。最愁人的就是这烧柴问题。
小兴安岭冬季的寒冷自不必多说,冬季取暖是最大的问题,更何况开门七件事第一件就是“柴”。记忆中,林业局从来就没有一条供应烧柴的正常渠道。居家过日子烧柴问题完全靠“整”。这个“整”不能按汉语词典的注释来理解,而是有林区特色含义。在解决烧柴的问题上,“整”依我看基本包括三层意思:
其一、是找领导整——批条。这要具备两个条件:要么你工作积极,早来晚走表现好、家里孩子多、老婆又有病,生活十分困难,经车间职工讨论,厂工会组织通过,确属应当照顾之列而又遇到一位好领导了,啪!批给你3立方米烧柴(每米18元);要么你这人会“来事”,和某领导私交不错,经过“活动”,趁广大职工不注意,或在本单位的机动指标内,或在其他关系单位,啪!批给你一车烧柴。问题就解决了。这是普通人家“整”的高层次。这种整法的优点是体面露脸,但不是人人都能整上。只有很少的职工能摊上。且是数量固定,整一回勉强够烧一年的,不过瘾。
其二、如果你不具备以上条件,就得自己想法子“整”了。即是凭着身体好,有力气、肯吃苦、胆子大,贪黑起早趁人看不见去贮木场里、森铁的原条车上拣那能搬动的木头往家扛。这种整法,只能是“整”公家的。不能“整”邻居、私人的。整公家的即便有人看见,也没有事儿,甚至还能帮你掫一把,“整”私人的就不行了,一旦被人看见,那就是“偷”啦。这种“整”法,应当算中乘整法,也是最实惠、最谗人的。不知不觉间,眼看着有本事邻居家的大柴火垛,个把月的工夫,忽忽悠悠就起来了,让人羡慕。
其三、如果以上两个条件你都不具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自己的梦自己圆了。秋天时候,忙里偷闲到贮木场去搂锯末子、拣树皮,或者冬季遇上开山年份,带着家里的劳动力,去山里头落(lao.4涝)站干、拣枝丫什么的。胆子大、劳力多的,可以乘月黑风高“整”几推车子鲜树。只要不被营林员发现,能混过了开春儿,也就没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