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兵能带出优秀集体的一大原因是自强不息、以身作则:
1985年,丁晓兵进入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部队政工系学习。毕业后,领导为了照顾他让他留校任教或者去机关工作,丁晓兵谢绝了。尽管独臂,但身为男人,尤其是作为一名军人,他的自尊不允许他坦然去享受别人的同情,哪怕是善意的照顾。丁晓兵来到无锡凤凰山脚下的一个连队,任指导员,他的目标是到带兵一线攻克“兵难带”这个课题。丁晓兵刚到连队的第二天,连队组织紧急集合,全连都集合齐了,他的背包还没打好。当他最后一个跑出来,站在全连官兵面前时,面对的是一片怜惜和怀疑的目光。生性好强的丁晓兵面如火烧,内心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憾。不甘服输的他,为了打好背包,经常是一个人躲在自己小房间反复练习,手脚嘴并用,用手拉,用牙咬,用脚踩,手指磨掉了皮,嘴角流出了血流,背包带上常常是血迹斑斑。他硬是靠着这种拼搏精神,练成了全连打背包速度最快的一个。练投弹,他将训练弹绑在绳子上,将绳子的另一头绑在树上,反复练习投弹动作,胳膊都拉肿了,半年时间他拉断了6根绳子,成绩也由原来的25米提高到了45米……
丁晓兵能带出优秀集体的另一大原因是心中有爱,善于做官兵的思想工作:
丁晓兵当指导员时,有一次了解到战士王显权的情况:驻地有对老夫妇看中了小王,想把唯一的女儿许配给他。面对动了心的小王,丁晓兵批评道:“你是战士,战士不准在驻地谈恋爱,这是纪律!”一句话让小王伤心落泪。?第二天丁晓兵跟着老师学画时,老师说道:“画一张画首先要把主基调定下来,是冷色还是暖色?是暗色还是亮色?主基调不定好,这幅画没法画。”老师的“画义”,使丁晓兵想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基调应当是暖色的,亮色的,应当以帮助人、服务人、成就人、成全人为主基调。王显权马上就要退伍了,退伍以后他就是不受军纪约束的共和国公民,就有自由恋爱、结婚的权利。难道我就这么泼一瓢冷水挥一记冷棒,将他的幸福生活“打断”? 没过几天,组织上让王显权退役,丁晓兵亲自做了他的媒人。
直属营有名副连长任现职时间比较长,感到组织没有使用他,是有些领导对他有偏见。副参谋长龙雄几次找他做工作,结果都是不欢而散。而丁晓兵与副连长两人只围着操场转了一圈谈了一会儿,这名副连长从此竟像换了个人似的。副参谋长找机会问这名副连长,那天政委到底对你说了什么,怎么几句话就能把你给转变过来。副连长说,丁政委那天什么大道理也没说,上来就问凭资历和能力,感觉自己在干部队伍里能排在什么位置。副连长赌气说,前50名吧。丁政委又告诉他,本来认真干还有希望,但现在这样“破罐子破摔”,谁都帮不了你。丁政委的语气一下子变得很严厉,没有你干工作,你以为输掉的是上级领导、是党组织吗?你是把你自己毁了,你30岁不到就这么混下去,转业到地方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丁晓兵就这几句话把他给点透了,副连长很认真地对副参谋长说,他从小除了爸妈很少相信别人,但是那天听得出政委字字句句那么真诚实在,绝不是在糊弄他。 这名副连长的话让副参谋长思考了很多,自己之所以没做通他的思想工作,还不是不敢掏心窝子说亮话,其实,最能打动人的还是真实真情,他第一次领略了真实的力量。
三, 王顺友的故事:
(当选“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1985年,王顺友成为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的马班邮路邮递员。木里的山太高太大,有时几天都难看见一个人影。白天他唱山歌,跟马儿说话;晚上,偌大的山里只有他一个人,周围什么也看不到,只有风声、水声和野兽的叫声。就这样,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在马铃孤寂的叮当声中,王顺友以超乎常人的坚韧,每年330天走在邮路上,孤独跋涉了20年,行程26万多公里,相当于走了21个二万五千里长征,相当于围绕地球转了6圈!他把党的声音、外界的信息、亲友的音讯传送给了大山里的千家万户,赢得了各族群众的欢迎和赞誉。在木里县邮政局的记录中,20年来,王顺友从来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丢失过一份邮件,他平均每年投递各类邮件近万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坚持做好本职工作:
1995年冬天,王顺友向往常一样通过九十九道拐,一只山鸡突然惊飞,惊了骡马,骡子一个劲乱踢乱跳,后蹄突然蹬在他肚子上,老王痛倒在地上,汗水大颗大颗往下淌。但是想到邮件还没送完,乡亲们还在盼着他,他站起来,忍着剧痛没睡觉,边走边歇,边歇边走,一直坚持了9天,才把这班邮件送完。9天后,邻居用拖拉机把几近昏迷的王顺友送到了木里县林业职工医院,医生们大为惊叹:从没见过一个人在肠子破裂的情况下还赶了9天路,这个人的毅力的确不一般!
1998年8月,木里县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山体滑坡,毁断了从县城至白碉乡的道路。但邮件中有一封四川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收信人是白碉村的海旭燕。开学时间迫在眉睫了,为了不耽误海旭燕的前程,王顺友昼夜兼程,他冲过泥石流地段,淌过湍急的山洪水,躲过山上的飞石,终于将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海旭燕家中,海旭燕捧着通知书,看着泥人似的王顺友,感动得泪水直流。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山区群众都亲切地称王顺友为“福音天使”。
白碉乡乡长曾对王顺友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工作虽然不是惊天动地,但白碉乡离不开你。因为你是我们乡唯一对外的联络员,是党和政府的代表。藏民们有一个月看不见你来,他们就会说:‘党和政府不管我们了。’你来了,他们就觉得党和政府一直在关心着他们!”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王顺友用心做好邮递员这个平凡的工作,就可以说他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就可以说他体现了一个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王顺友自编的歌:“翻一坡来又一坡,眼泪汪汪肚里流。不是人民需要我,哪个喜欢天天走……今年老王四十岁,牵着马儿翻山坡。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
工作之外热心服务群众:
白碉乡的水稻亩产原来只有250多公斤,王顺友自掏腰包,从城里带回了良种,一撒下去,立竿见影,亩产竟涨到350多公斤,乡民们个个笑开了花。倮波乡的磨子沟只能种土豆、包谷、荞子,他给村民买来青菜、莲花白、萝卜等菜种后,现在冬天这里都能吃上新鲜蔬菜。“别打肿脸充胖子!”好心人劝他。“这点钱,算不得啥子!”在王顺友眼里,乡民们的事都是大事。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王顺友人如其名,朋友遍邮路。03年冬,送邮途中,王顺友病倒在路旁小店,但仍要坚持送邮。店主不放心,把店交给家人,陪着病秧秧的他跋涉6天,直至邮件送完。马班邮路沿途的老乡们,都把王顺友当成亲人。果子成熟时,他的口袋里总有偷偷塞进的水果;路边小店里,总备着他爱抽的“索玛”烟…… “我没想到,自己只是为乡亲们做了点职责要求做的事,大家就待我如亲人。”王顺友十分感动地说。
四,人与自然类素材
环境保护类素材:
“治沙女杰”牛玉琴的事迹
1.靠自己治沙:20多年来,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凭着战胜沙害的坚强信念,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茫茫沙海里植树近2000万株,将7300多公顷荒沙变成了绿洲,将风沙逼退10多公里,被誉为“治沙女杰”。牛玉琴一边要拼命地在沙窝里种树,一边还要拼命种玉米、种菜、养羊,用作养家糊口和种树治沙的经济来源。她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卖掉了牲畜,还向亲戚朋友借钱、向银行贷款200多万元。她说:“我是老农民,不怕苦,不怕累,活到老,种到老,能种多少种多少。”
2.教育下一代治沙:1999年,她发动两所乡村小学商量,联合承包乡里还未治理的沙地,让两千多名学生在春、秋两季各种一天树。一是教育学生保护生态,二是培养学生吃苦精神。沙漠地一个学生一天能种上250棵树,到2003年就种完了全部67500亩沙地。
3.办公司治沙:她还是陕西绿源治沙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她解释道:“一个人单打独斗治沙十几年,现在算是悟出些道道:治沙光凭美好的愿望和卖苦力还不行,要有走市场化的路子。”为了壮大公司力量,她举债40多万元在240亩荒沙地上建起水、电、路配套的移民村,吸引了南部山区沙区24户贫困户到此落户,加入她的公司有偿协助她治理荒沙。有了众多帮手的牛玉琴,治沙事业开始兴旺。经过多年投入的4万亩绿洲,开始有了经济回报。
科学、创造类素材:
两次成为“伟大的化学家”
俄国化学家布特列洛夫少年时就因仁爱化学而立志成为一个化学家。有一次他躲在宿舍做实验的过程中不慎引发了爆炸事故。他因此被学监关进了禁闭室,胸前被挂上了一块写着“伟大的化学家”的牌子。
布特列洛夫没有因讥讽与惩罚而动摇研究化学的决心。他依然像从前那样潜心钻研,历经大量实验,最终提出了关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问题的创见。人们尊称他为“伟大的化学家”。布特列洛夫幽默地说:“这个称号在20年前是对我的惩罚,没想到,现在却真的实现了。”
达尔文用嘴含甲虫
有一次,达尔文在原始森林中剥开一片老树皮,发现了两只罕见的甲虫。这可是大收获,他急忙一手捉住一只。这时,达尔文又发现了一只更为奇特的甲虫,但手里的两只甲虫他也实在舍不得丢弃。他迅速做出决定,把右手里的甲虫塞进了自己嘴里,然后用空出来的右手捉住第三只甲虫。但被塞进嘴里的那只甲虫奋起反抗,排出辛辣的液体来刺痛他的舌头,但达尔文还是轻轻地含着,把三只甲虫全都带了回去。
吹肥皂泡的疯老头
牛顿搬进一幢新楼后,开始研究光线在薄面上是怎样反射的。他每天都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这个问题。
有一天早晨他突然想到:“太阳光是最好的光源,肥皂泡是最理想的薄面,太阳光照到上面,它为什么会变得五颜六色呢?”
这显然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牛顿的的大脑开始急速运转。他提着一桶肥皂水走到院子里,吹起了肥皂泡,一边吹一边观察,肥皂泡破掉一个他就再吹一个,就这样一直吹了几个小时。
那天早晨起床时牛顿还没穿戴完毕,有了灵感他就顾不上这些,马上开始工作。有小孩子在楼上冲他喊:“疯老头!你一只脚没穿袜子!”也有老太太摇头叹息:“这人老了倒成了小孩子!”
留心意外之事
19世纪30年代,曾经发现铬和铍两种元素的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从墨西哥运来的褐色铅矿时,发现矿石中有一些呈红色的金属化合物,他想当然地以为那是铬。与他同时代的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也发现了这种现象,他的选择是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一种新元素“钒”最终得以发现。
由于一念之差,维勒错过了发现钒的机会。他懊恼地说:“我真是糊涂透顶,睁眼看到褐色铅矿石里的新元素却让它跑了”。
后来两位化学家的故事在圈内传开了。瑞典化学家柏齐利阿斯把“钒”被发现的经过编成了一则寓言:一位女神正舒适地坐在椅子上,听见有人敲门,女神心想,让他多敲一会儿吧。女神过了一会儿去开门时却发现敲门的人走了。过了不久,又有敲门声传来,这个人坚持不懈地敲,一直敲到女神开了门。于是女神爱上了他,为他生了个名叫“钒”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