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并强调发挥其作用。强调加强同第三世界也就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关系我国长远战略利益的根本大计,要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中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第三世界国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前景是很好的。
——提出了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指出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贫国愈贫、富国愈富,贫国和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是发展中国家解放和进步的最大障碍。应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解决南北问题,还应该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作为今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准则。
——指出了科学技术进步突飞猛进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强调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不能安于落后。
——提出了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认为世界上的许多争端可以用类似这样的办法去解决。提出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提出了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办法来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领海争端问题。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设想,是根据客观实际提出来的。我们有个钓鱼岛问题,还有个南沙群岛问题。
——强调要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处理党际关系。指出任何大党、中党、小党,都要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和经验,对别的党、别的国家的事情不应该指手画脚。对执政党是这样,对没有执政的党也应该是这样。各国党的国内方针、路线是对还是错,应该由本国党和本国人民去判断。
——坚信社会主义必胜,前途依然一片光明。指出尽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了教训,有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强调在外交工作中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怕压力,敢于斗争;在策略问题上,要权衡利弊,不失灵活。注意把握好斗争的时机和分寸。在进行必要的斗争时,要注意阶段性,做到有理、有利、有节。遇到国际风云变幻时,要沉着冷静,处变不惊,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孤立、不怕制裁、不受挑动。对外表态,要深思熟虑,分寸恰当,信守承诺,说话算数。在整个对外交往中,要坚持平等相待,以理服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体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范,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我国的外交实践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英明的、正确的,是符合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的。
三、邓小平外交战略指导思想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紧密联系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邓小平外交战略指导思想集中体现了这一时代特色。
(一)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邓小平外交战略指导上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
邓小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倡导者,他曾明确地表示:“我是实事求是派。”并深有体会地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泽东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可以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自然也是邓小平外交战略的思想基础。所以,邓小平在面对乱云飞渡、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诸多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时,始终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从国际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研究新对策,寻找新办法。“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从本质上讲,就是实事求是,这是合乎马克思主义原则的。”
以实事求是作为外交谋略的总的指导思想,首先表现在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就是全面分析成败得失,科学总结经验教训,为制定正确的外交方略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比如,中国共产党和欧洲一些国家工人阶级政党之间曾经建立了友好关系,但是后来却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政治观念的差异以及复杂的国际斗争环境而疏远了。对此,邓小平很客观地分析了这一段历史,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自己有相当的责任,我们确实也犯过对别的党指手画脚、强加于人的错误,我们也做过以“左”的思想评价别人和要求别人的蠢事,从而,影响了我党同其他党派的关系,也影响了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合作。我们应该吸取这样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尊重兄弟党的意愿、尊重别人的选择,不干涉兄弟党的内政。
其次是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就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的政治、经济、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现实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这正如他所说的: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构想是在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况下提出来的。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实践证明,只有按“一国两制”的方针收回香港、澳门,才能既实现祖国的统一,又保持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繁荣、稳定,从而振兴整个中华民族。再比如,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也是根据当今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实事求是,提出来的。这一著名论断,改变了过去我们一贯坚持的“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思想,而是把握时代主题,确定了广泛发展国际关系,努力促进和平,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的战略思想,并把争取世界和平作为我们对外政策的总目标。
1987年3月,在同美国客人谈话时,邓小平称自己为“实事求是派”。他说:国外有些人过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别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要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我既不是改革派,也不是保守派,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同年7月,他又具体地说:“比较实际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这个评价是很客观的。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重申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可见,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之中的一根主线,是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总的指导思想。
(二)总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邓小平外交战略的中心内容就是一切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无论是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以及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还是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等等,其总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可以认为,邓小平所有的外交谋略思想和外交政策策略,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提出来的,也是为了实现这个中心而展开的。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1975年,在他主持党政日常工作期间,就提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全党的大局,大刀阔斧地进行各方面的调整,为发展生产服务,为实现现代化服务。刚进入80年代,邓小平就严肃地指出:“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总任务,我们是定下来了,决不允许再分散精力。”
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总任务,邓小平提出了许多战略思想和一系列战略措施。尤其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他针对一些模糊认识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他要求我们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排除一切“左”的和右的干扰,大胆改革开放。他还针对一些思想障碍进一步提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告诫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同时也是密切联系世界发展的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解决了世界上近五分之一人口生活改善的大问题,这自然是对世界发展的最大贡献,是对人类历史的最大推动。同时,中国发展强大了,由于其坚定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永远不称霸,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最大贡献。不仅如此,中国强大了,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就增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也就增强了,也就更有资格主持正义、坚持真理,更有能力反对强权政治,为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正常运行而贡献力量。中国的发展,不仅是稳定亚太地区和平的重要力量,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就是我们对人类的最大贡献。邓小平的一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不仅仅是国内的一般方针政策,而是具有深刻理论意义和深远现实意义的外交战略。
(三)总的战略原则是独立自主
坚持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点。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对独立自主思想有了更多的论述,并在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上进一步发展了独立自主的思想。1982年9月1日,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首先,搞国内建设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过去我们照搬他国的经验,也有过一些成绩,但总的来说是不成功的。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就是坚持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革命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开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实践。经验证明,强调“中国特色”,理论上是正确的,实践中是成功的。为什么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如何形成的呢?关键就在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排除国际社会对我们建设事业的不利影响和干扰,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一往无前地勇敢前进。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的实践并获得成功,就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结果。
但是,邓小平又辩证地强调指出,我们所坚持的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们要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尽早实现现代化,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及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还要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