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已是个老太婆,像亨利一样,正在眼无情的岁月打必败的仗,幸而一路上仍有时间享受人生。
知足常乐
佚名/文
要计算一棵树的年龄,可以数一数它的年轮,年轮的阔窄,代表树每年的长幅。风调雨顺的年头,年轮阔宽;干旱的年头,年轮很窄,有时候窄得几乎看不出来。
我知道人没有这种以往境遇的表识,可是我认为人的生命却和树木的并无不同。遇到好年月,我们不断滋长;坎坷的年月,我们仅能自保。但不管年月好与坏,我们都像树一样,依然故我,像一个少年般日益茁壮,我相信这是传统和教养的结果。像树一样,我们也许要掩饰受伤后遗留的疤痕——这些疤痕虽然肉眼看不到,却永不磨灭。
我喜欢将自己的一生和境遇都藏在心头的感受。我是住在埃及的一个五岁小女孩。我是纽约一所管教极严的私立女子学校的学生。整个夏天,我在伊利湖滨赤足徜徉。冬天,我在瓦萨校园附近的郊野探幽览胜,比读书下的工夫还要深。在纽约,我赴歌剧院,参观艺术展览,攀登加州山峰。后来又放行远东和地中海一带。乐趣无穷(而最不舒适的旅程、最危险的时刻,往往记忆得最清楚)。
我和母亲住在兴汉市一幢俯瞰波士顿港的十八世纪旧屋(我深爱那幢房子!)里。这时旅游已激励我从事写作,这桩工作几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与饮食或睡觉无异。三十多岁时,我和俊朗敏悟的亨利结婚,有了两个小女孩,在缅因州买了一个农场。农场下面绿草如茵,还有一个湖。
生命源源不息。两女长大成人结了婚,各有四个孩子。丈夫比我年长五岁,开始跟老年长期奋斗,多年来我跟他并肩打这场必败的仗。他去世后,我过着孀居的黯淡岁月,一个女儿远在阿拉斯加,另一个在加州。
现在我已是个老太婆,像亨利一样,正在跟无情的岁月打必败的仗,幸而一路上仍有时间享受人生。我自然会想到死,我不要死,因为即使活动的圈子缩小了,许多人和事物仍能令我欢乐。我想我不怕死,只是往往不喜欢它日渐迫近。前几天我才领悟到一句老生常谈的真义:“你对死无法克服,但对死的畏惧也许能克服。”
我一生的境遇和千百种别的东西,好年头、坏年头,也就是或宽或窄的年轮,都成为我的一部分。以往的一切是抛弃不掉的,只能兼收并蓄。我写儿童故事的时候,自己就成了孩子,也许具有成年人的批判力(最低限度希望如此)。跟年纪比我轻的中年人午餐时,觉得彼此差别不大。我走去探访邻居时,步步都要小心,唯恐绊倒(我已永远丧失了平衡感!)外表看来我已八十多岁,但心却不受年龄限制,具备每个阶段的感情和经历。最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年纪,我都保存自我。大半生中,我一直极欲做别人要我做的那样一个人。现在我不再勉强自己,我就是我。
我按照提示后退了两步,却发现:刚才看到的那些乱码和马赛克已经变成了清晰的“抱歉”两个字。
后退两步的人生
白天上班的时候,和同事为了一件工作上的事情而争论,我们谁也不让谁,最后两人闹得很不愉快。回到家里,我还生着她的气。
吃过晚饭,我照例打开电脑。打开邮件时,我看到同事发过来的一封信。
心想,我白天才和她闹翻,她晚上就给我发邮件干什么?况且有什么事情,不能在办公室里说呢?但我还是忍不住打开了邮件。
我轻轻地点击了一下附件,只听见“砰”的一声响,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堆什么也看不清的乱码和马赛克,乱码上面还有一些大红的色彩。除了这些,别的什么也没有了。
看到电脑上的这幅画面,我是又惊又气。惊的是同事给我发来了一封邮件;气的是她是电脑高手,这封邮件要真有病毒,我的电脑不就彻底毁坏了吗?
就在我准备拨同事电话的时候,我看见电脑屏幕上刚才还什么文字都没有,这时在电脑右下角,突然跳出一行字来:请后退两步,再看这封邮件。
我心里一愣,不知道同事到底要做什么。我按照提示后退了两步,却发现:刚才看到的那些乱码和马赛克已经变成了清晰的“抱歉”两个字;刚才看到的那些大红的色彩,现在变成了一个心形图形。我终于明白了同事这封邮件的含义:她是在用心向我道歉!看到这里,我不由为自己刚才的莽撞和一时的冲动而对她误解感到惭愧。其实白天的那件事情,也并不完全都是她的不对呀。我原谅了同事,并决定,当即给她写一封回信,向她表示我的歉意。
从阅读同事的这封邮件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许多时候,当我们被一些事情蒙蔽,感到生气、焦躁或是不安的时候,不要急着往前冲,先后退两步,也许效果不同。
几天后,田边的青蛙去探望路边的青蛙,却发现它已被车子轧死了。
原来这么简单
佚名/文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
“因为妈妈今天一天都没有生气。”原来要拥有漂亮这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个牧场主人要他的孩子每天在牧场上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孩子。”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住在田边的青蛙对住在路边的青蛙说:“这里太危险,搬来跟我住吧!”
路边的青蛙说:“我已经习惯了。”几天后,田边的青蛙去探望路边的青蛙,却发现它已被车子轧死了。原来掌握命运的方法很简单,远离懒隋就可以了。
早上,光彩在脸上,充满笑容地迎接未来。中午,光彩在腰上,挺直腰杆地活在当下。晚上,光彩在脚下,脚踏实地做好自己。
又过了一年,这位哲人把一楼让给一位家里有偏瘫老人的朋友,自己搬到楼房的最高层,而这位哲人仍是快快乐乐的。
重要的是心境
佚名/文
一位哲人单身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看他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有什么可高兴的?”
哲人说:“朋友们住在一起,随时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这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内只剩下他一个人,但他每天仍非常快乐。又有人问他:“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他说:“我有很多书哇。每一本书都是一位老师,和这些老师在一起,随时请教怎不令人高兴?”
几年后,住一楼,仍是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有人便问:“你住这样的房子还能快乐吗?”哲人说:“一楼有多好啊!进门就是家,搬东西很方便,朋友来访很方便……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花、种草。这些乐趣真好呀!”
又过了一年,这位哲人把一楼让给一位家里有偏瘫老人的朋友,自己搬到楼房的最高层,而这位哲人仍是快快乐乐的。朋友问他:“先生,住顶楼有:哪些好处?”他说:“好处多着呢!每天上下楼几次,有利于身体健康;看书、写文章光线好;没有人在头顶上干扰,白天黑夜都安。”
当一种仇恨在心中被无限放大,便变得根深蒂固起来。你想,心中被仇恨占满了,快乐放在哪里呢?
原谅别人等于解脱自己
周海亮/文
我的一个朋友,这么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愤怒、沮丧、仇恨和痛苦之中。
其实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朋友和他的同学一起大学毕业,一起去一个公司试用。他们是无话不谈的哥们儿,这之前,亲如兄弟。
他们一起拜访了一位大客户,几乎谈成一单大生意。已经有了初步的意向,只等第二天签合同。朋友和他的同学非常兴奋,在宿舍里喝酒庆祝。结果朋友酩酊大醉,一直睡到第二天清晨。醒来后,发现他的同学不见了。等去了公司才知道,他的同学竞趁他烂醉如泥的时候,提前签成那单生意。当然,所有的功劳都成了同学一个人的。
朋友找他算账。对方辩解说,喝完酒,心里不踏实,所以打算连夜将那个合同搞掂。想和他一起去,可直叫了他半个小时,也没能把他叫醒。朋友当然不信,可是有什么用呢?因为那单大生意,朋友的同学升了职,并一直做到部门经理;而我的朋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公司的一个小业务员。
朋友接受了事实,继续埋头苦干,一年后也升了职。可他就是不能原谅那个同学。他和同学彻底绝交,拒绝去一切有他那个同学的场合。他告诉我,只要看到那张脸,他就愤怒到几乎无法自控,恨不得将那张脸砸扁。
他说,他什么都可以宽容,但就是不能够宽容卑鄙;他谁都可以原谅,就是不能够原谅这个同学。
后来,朋友的同学多次找到他,跟他道歉。可是我的朋友,对同学的道歉总是置之不理。
其实我的朋友也并不快乐,尽管他也升到了部门经理。可是同在一个公司,哪怕再小心翼翼,也难免会不期而遇。每到这时,朋友就会把头扭向一边,脸色铁青。哪怕,一秒钟前他还在捧腹大笑。
朋友说他很难受。本来,犯错的是他的同学,要受到心灵惩罚的,也应该是那位同学。怎么到最后,竞成了他自己?并且,一直持续了好几年?
我告诉他,因为你有了太多的恨。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了仇恨,那么,你就会不快乐。
那我怎么办?朋友说,要我原谅他?
为什么不能呢?事实上,这几年来,你一直在放大一种仇恨,而当一种仇恨在心中被无限放大,便变得根深蒂固起来。你想,心中被仇恨占满了,快乐放在哪里呢?你原谅他曾经的过错,其实对于你,也是一种解脱。
虽然朋友对我的话,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但他还是在第二天,试着跟他的那个同学交流了一下。结果,多年的积怨一扫而光,他们再次成了朋友。因为不必刻意回避一个同事,所以朋友的业务做得一帆风顺,并再次升了职。
朋友说,也许我的话是正确的。因为他的那个同学,好像并不像他一直想的那样卑鄙。几年前,也许的确是因为他喝多了,也许的确是因为他的同学年少无知,但不管怎样,他决定原谅他。他说,他的目的并不高尚。——原谅了他,就等于解脱了自己。为什么不呢?
是的。原谅了别人,就等于解脱了自己。为什么不呢?
只有认清和克服了这种经验性、假设性的“妨碍心理”,我们才有可能专注高效地工作、轻松愉快地生活。
最佳心态奖
纪广洋/文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短跑比赛:在本来很平坦的操场地面上,每隔1~2米扯上一根长长的绳索,整个赛区就像一页横格纸,参赛者将被蒙上双眼从上面跑过去,而又不能踩到绳索(若踩到了绳索就自动放弃比赛)。
正式比赛之前,所有的参赛者都被召集到操场上。让他(她)们参观、熟悉一下“地形”,也可以预习式地在上面跑一跑,找找感觉,以便记住绳索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所有的参赛者就被领进一间屋里,全部蒙上双眼。
发令枪响过,正式比赛开始。
绝大多数的参赛者都是小心翼翼地跑动着,唯恐踩着绳索被淘汰。只有一位小伙子,不顾一切地飞快地跑向终点。结果,他成了第一名,夺得了冠军。原来,在所有的参赛者被领进屋、蒙上双眼后,那些绳索就已经被全部撤除,路面上没有一处障碍。
其他的参赛者尽管都未被淘汰,可一一成了短跑比赛的“创纪录”者,所用时间之长无法想像。
当培训师问那个小伙子,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小伙子爽快地回答:“情愿犯规、被淘汰,甚至摔倒、栽跟头,也得跑出自己的速度……”结果,他又获得了最佳心态奖。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最大妨碍,往往不是所处的环境和外在的条件,而是自身过多的“经验”和“常识”,并由此而产生的种种顾虑、猜忌。于是过分谨小慎微地行动,把自己的内心完全牵绊住,从而造成了一种怯弱、畏惧和猜疑的习性。
只有认清和克服了这种经验性、假设性的“妨碍心理”,我们才有可能专注高效地工作、轻松愉快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