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成大事必备的做人心态
一个人有何资本成就大事?根据通常的回答,一般都能找到几种看得见和说得出的资本,而往往忽略看不见也似乎不容易说清楚的资本——心态。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基多夫说:“忽视心态对人生的影响,看似无关大局,实际上在你最需要克服人生心理障碍时,自我心态的调整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必要的时候,心态质量的好坏,就会让你趋向不同的选择。”基多夫还讲到:“在我接触的成功人士中,他们大多是心志非常健全的人——遭遇人生的坎坷,知道正面迎击;发生事业的大逆转时,能够在短时间内以变应变,重新开始起跑。持有这种积极心态就会给人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力量。”
姑妄言之,浮、骄、娇、贪是眼下一些人典型的不良心态。浮,就是飘浮、浮躁,干事情不安心、不专心,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这山望着那山高,常常心猿意马,见异思迁。骄,就是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好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稍有点成绩就飘飘然,不知自己姓甚名谁,稍受点批评便觉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娇,就是娇气,缺乏磨炼,比较脆弱,承受力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贪,就是总想谋取非分的东西,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抱着这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显然有百害而无一利。
好心态也是一种境界,要拥有它非得艰苦“修炼”不可。
那么,我们应该修炼怎样的心态,又如何修炼呢?
(1)守住一颗平常心
小镇上有个瓜摊,卖瓜的王老汉技艺出色:任何一只瓜,只要在他手里掂一掂,就能一口报出瓜的重量,并且丝毫不差。
一天,附近寺院的方丈带着小和尚前来买瓜。面对他们挑拣出的几只香瓜,王老汉眯着眼睛说:“一共二斤六两。”小和尚不信,用秤一称,果真一两不差。
接下来,方丈又挑了一只香瓜。他告诉王老汉,若是王老汉再能估准那只香瓜,他便将随身带着的一锭银子送给王老汉;那锭银子,足有二两重。
王老汉爽快地答应了。他小心翼翼地托起瓜,掂了掂后沉思不语。
过了一会儿,在旁人一再催促下,王老汉才咬着牙说是一斤三两。用秤一称,那只瓜分明是一斤五两。
一锭银子,彻底扰乱了王老汉的心神,从而使他难以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来。
类似的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作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作赌注,则大失水准。
“外重者内拙”,一个人越是看重身外之物,也就越容易迷失自己的内心。因此,守住一颗平常心,保持生活的平衡是最好的秘诀。
(2)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
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就是人要有进取之心。这似乎与“平常心”相悖,而实质是一体两面:平常心是戒贪;进取心是人生要有正确的奋斗目标。一个人只有设立明确目标,清楚自己想要的结果,才会使人生具有价值。
精神空虚、缺少精神钙质是现代人的一种通病。精神空虚所导致的“生命意义缺乏症”,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不容小觑。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精明能干,下海经商,开公司办企业,成了腰缠万贯的大款,人人羡慕。然而,他们在赚了钱成了名之后,有些人只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醉生梦死;有些人被“白色幽灵”所俘虏染上了毒瘾。
为什么有些人特别是已到不惑之年的人仍会迷失自我,患上生命意义缺乏症呢?
红尘中的芸芸众生,为追求美好的物质生活,而东奔西走去拼搏奋斗,以求过得快乐幸福,实现自我价值。但有不少人拥有常人无法比拟的物质享受,却不觉得有什么幸福,也感觉不到它有什么价值。于是便去寻找其他东西,想来弥补空虚的心灵,不少人去吸毒,让毒品来麻醉自己,过那种“飘飘欲仙”的虚幻生活,明知会毁了自己也不在乎。经历了人生坎坷,过了大半辈子的中老年人,之所以发生迷失自我的现象,也是功利主义价值观在作怪。他们面对人生的秋天,尤其是患有不同疾病的老人,容易产生悲秋的心理,精神上被空虚和死亡的恐惧所困扰,认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成也好败也罢,谁都难免去火葬场化为一缕青烟。
因此,对待心灵空虚、精神缺钙必须给予心理治疗。那就是要不断刷新奋斗目标,永远保持进取之心。将“功名利禄”放在心上,是一种权衡,是进取或堕落的选择,如何摆正位置,不断鞭策自己,警醒自己该抛弃什么,该追求什么。
人是地球上唯一追求生命价值的生物,追求人生的意义是人的本性。
丰子恺先生在《辞缘缘堂》一文中说:“只有希望中的幸福,才是最纯粹、最彻底、最完全的幸福。”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曾说过:“人们要想幸福,但人们想要值得的幸福。”可以说,任何不考虑人生意义的生活,都不是人的真正的生活,只有追求人生的意义,生命之光才会得到升华。
“功名利禄,逐世转移”,莫陷入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泥潭。“高风亮节,千载长存”,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认识到人生并不空虚,应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们还应看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生命的有限性是人类生命的实质特点,也是生命意义真正的组成要素,正因为人生是有限的,才使我们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去工作、去奋斗,珍惜光阴也就是珍惜生命。精彩的人生往往属于有目标、有理想、积极上进的人。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坦荡豁达地去生活,这才叫潇洒走一回。
(3)种快乐于我心
林肯曾说:“人只要心里决定快乐,大多数时候都能如愿以偿。”
有一位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
在此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弟子们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禅师回来了,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们,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
“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里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而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挂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看似平淡的偈语,蕴含了多少人生智慧。在生气之际,我们要多想想: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往的,我又何尝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
我又何尝是为了生气而生活的常言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况且事已如此,生气又何益?从此将那棵快乐的兰花栽种于心田,拥有了兰心蕙质,我们的心境一定会盈满幸福和快乐。
(4)保持生命的弹性
弹性即凡事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让内心有足够的进退空间。
商场有句行话:钱是挣不完的。艺人们也领悟到:戏是演不完的。
学界有一句经验之谈:搞学问不靠拼命靠长命。可总有人不信这个“邪”,要反其道而行之,才会不断有各界精英英年早逝。因而,不妨悠着点干,让生活有张有弛,从容不迫。生活是快乐地不断累积。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这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快乐地经历风雨,笑对人生,它是最好的心态。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座15世纪教堂的墙上写着这样一行字:
“事情是这样的,就不会那样!藏在痛苦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只会与快乐无缘!告别痛苦的手得由你自己来挥动,享受今天盛开的玫瑰只有一条捷径——坚决与过去分手!”
内心有足够的进退空间,生命就有了弹性。
(5)善待失意
人生中失意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求学时一次考场的败北,是失意;工作上,事业无成,是失意;求爱的当儿,遭拒绝,是失意一次失意是对人生的一次考验,历经一次考验,你便跨过人生的一个坡坎,你便超越一次自我。
失意不是人的必需,而是人的必经。失意的感觉是惆怅,是无奈,是伤感,是忧郁。失意时,低下头,则眩晕中失去生活的斗志,抬起头,看到的则是一片辽远的天空。失意是一种磨炼的过程,只有经历了风雨,才得以见彩虹。经历失败才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失意,是一贴清醒剂,而清醒剂则是一条鞭子,它使人知不足。
“吃一堑长一智”。正是在挫折中调整自己,善待失意,常常会产生一种无形的鞭策,催人奋斗。
失意,是人生一道风景线。是的,人生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得意与失意都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失意,不能失志。善待失意,也许才是完美的人生;善待失意,也许才是健康的人生;善待失意就能战胜失意。
(6)找一套使自己觉得愉快的方法
要想使自己处在愉快的心态中,就得知道如何使自己觉得愉快。
听音乐是不是一个能很快改变心态的好方法呢?是的。因为轻松愉快的旋律可使你精神处于放松状态;看书可能也是一个能让你觉得愉悦的方法,因为它能使你集中注意力,同时也可以教你一些有启发性的东西,很可能可以马上用在你的身上。循着这种思路来考虑,你会感到许多会使你觉得愉快的方法。
如出门旅游、进游泳池嬉水、参加一次舞会、看一部喜剧电影、找人下一盘棋、听听有教育意义的录音带、洗个澡、与家人共进晚餐和聊天、搂搂孩子和老婆温存一下、找朋友谈天说地一番、独自一个人想些新点子或新观念等等,这些都是你可以做的,当然你可能还有一些自己的方法,不妨来一个各取所好,只要它们能给你带来愉快的感觉便成。
二、心机
1.做人要有心计
做人单纯本:身不是错,关键是社会关系太复杂,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得“伪装”自己,以防被人欺诈被人骗。不懂做人“心计”的人不仅没有内涵,还没有成功的欲望,只能是明里吃亏,暗里受气,千疮百孔。因此,心计也是做人的一种资本。
我们先来看看清代心法大师和砷的表演。
和坤非常“善解高宗(乾隆)意”,且常出奇招,从这个角度说,和砷可谓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善解人意的心法大师!
和坤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腻的人,他的许多迎奉行为都具有深厚的同感基础。
乾隆皇帝喜欢吟诗作赋,和砷早年就下功夫收集乾隆的诗作,并对其用典、诗(词)风、喜用的词句了解得一清二楚,闲来还有所唱和,令皇帝对和砷另眼相待。而作为一个满人,和坤能在诗赋上有所建树,这着实不易!清朝大文学家袁枚就曾诗夸和坤日:“少小温诗礼,通侯及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另据朝鲜使臣记载:乾隆皇帝每问和坤一件事,和砷不仅回答得有条有理,还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令“上菅甚欢”。
乾隆的母后i去世时,和砷的表现最为出色。他不是像其他皇亲国戚、官宦臣下那样一味地劝皇上节哀,或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和砷只是默默地陪着乾隆跪泣落泪,不思寝食,几天下来人就搞得面无血色,形容枯槁。如此能与皇帝同感共情的人,朝中只有和坤一人!因此也深受乾隆皇帝宠信。据史书载,一次乾隆出游,途中忽命停轿却不言为何,别人都很着急。和坤听说后,立即找到一个瓦盆递进轿中,结果甚合上意,溺毕继续起驾。一路上,人们都佩服和砷脑子灵,取悦龙心有术。乾隆是一个非常诙谐的人,喜欢与臣下开玩笑。据此,和坤经常给乾隆讲一些市井的俚语笑话,令皇帝龙心大悦,这不是一般军机大臣所能做到的。
凡此种种,都是和坤的过人之处。他对乾隆皇帝的脾气、爱好、生活习惯、思考方法了如指掌,可以充分做到想乾隆之所想,为乾隆之所为,这与一般的曲意迎奉、阿谀献媚有所不同,和砷的许多迎奉行为都具有深厚的同感基础,都是将心比心的结果,因而没有那么的低俗和赤裸裸,而是相当的匠心独运,也可以说是颇具心机。
和砷长于揣摩,他有时能够完全钻到乾隆的大脑里去,准确猜出乾隆的想法。
清人笔记中有一则和坤猜中皇帝命题的故事:按照惯例,顺天(指北京)乡试《四书》考题,例由皇上钦命,由内阁先期呈进《四书》一部,命题完毕,书归内阁。一次皇帝命题后,内监捧着《四书》送还内阁。恰巧和坤当值,便问起皇上命题的情况,内监不敢多言,只说皇上手批娩语》第一本,将尽批完时,始欣然微笑,针笔直书。和坤沉思片刻,遂猜想皇上批字为“乙醯”一章。因为乙醯两字包含“乙酉”二字,而那年乡试就是在乾隆乙酉年举行。和坤以此通知他的弟子们,结果正如和砷所料,那年的乡试考题果然是“乙醯”一章。虽后人对此故事有争议,却足以看出和坤“以帝心为心”,功夫非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