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童年,让我想曾经很流行一首歌曲,歌曲名字就是《童年》,这首校园歌谣让我们很多人陶醉于其中。歌词里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仿佛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从那以后,每次听到这首歌,就让自己很放松,闭上眼回忆起童年那段美好的时光,带着弟弟去捕捉知了,给弟弟摘枣吃,和弟弟为了挣零钱抢着摘棉花,等等。而如今已上大学的呱呱说起自己的童年时却很是自豪,因为他在小时候是我们家的“小王子”。
呱呱具有很强的记忆力,这一点我和先生都很惊奇。后来才知道,几乎每个孩子在幼儿期、童年期都是如此,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他就会牢牢记住。呱呱小时候很喜欢听童话故事,我下班回来再晚,他睡觉前都要听。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呱呱都四岁了,总是喜欢听《白雪公主》里王子骑着白马带着白雪公主一起走的那一节。好几天,呱呱都是要听王子来救白雪公主的这一节,还问我王子骑的什么样的马,并悄悄对我说:“妈妈,等我骑着这个(匹)马后也带着你去救白雪公主。”
我听了后笑着问:“我们的呱呱要做个英俊的王子呢。”
呱呱听后,挺起胸膛,很是骄傲地说:“妈妈,我就是那个王子。”就这样,呱呱自封为“王子”。
为了圆呱呱的“王子梦”,在过“六一”儿童节前一天我就专门到儿童玩具店给他挑选与王子相关的玩具。我看到一辆小马车很不错,白色的小马顺着已经设计好的路线一直走,搭配的是很有西方元素的车篷和卡通人。我决定给呱呱买下。而呱呱则有自己的设计。他拿出爸爸给他用木棍削好的木剑,让爸爸给他做好佩饰,然后风风光光地在客厅里走。
当我把买好的玩具给他时,他高兴地说:“这是王子的马车。妈妈这是哪里来的?”我说:“今天是儿童节,爸爸妈妈送个王子的礼物啊。”呱呱很高兴地拿起马车,然后放下木剑,摆弄起马车来。
呱呱看到马车上卡通人穿着和自己不一样,自己就在屋子里到处找。卡通人戴着黑色的小礼帽,他问:“妈妈,哪里有王子的帽子?”我说:“今年的儿童节只有这个礼物了,王子的帽子需要等到你生日的时候或者明年的儿童节才会出现。如果你看看家里有什么东西可以制作一个帽子的话,那妈妈就帮你。”
呱呱眨着眼睛,好像在想什么。他说:“妈妈不能给王子变一个吗?”
呱呱说的“变”,就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变。我说:“妈妈不是孙悟空啊。”
呱呱接着问:“那孙悟空在哪里呢,他不是神通广大吗?他看不到我吗?”听了呱呱的话,我笑了,孩子总是把故事和现实混淆,而他想象的事情是美好的,我现在解释这些现实,他又不能理解。那就让孩子生活在这个美好的童话里吧。
我对呱呱说:“呱呱觉得孙悟空能看到王子吗?”呱呱说:“孙悟空当然能看到了,说不定他这会就在花果山里准备出发呢。”
我笑着问:“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他怎么会听王子的呢?”
呱呱听了后,停了一下,很快,似乎很有把握地说:“我把我的马车借给唐僧用,这样他去取经就不会累了,孙悟空就会给我变个好看的帽子了。”
呱呱似乎很为他想的方法高兴,兴奋地说:“妈妈,孙悟空来了后,我要给王子变好多好多的东西。”
我看到呱呱这样开心,我说:“孙悟空现在帮师傅取经呢,估计明年才能来呢。那这个时候,王子该怎么办呢。”
呱呱听了后,高兴劲似乎一下子少了一半,他拿着木剑,低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妈妈,我想要个帽子。”
这个时候,我知道呱呱想让我再去买一个和卡通人一样的帽子。我知道,如果这会买了帽子,过一会他又会想到什么又想要。我说:“我们呱呱想要个帽子,是觉得有个帽子戴上更帅气吗?还是觉得要和卡通人一样呢?”
呱呱拿着木剑无精打采地甩着。看到呱呱这时候不言语,我就在想,呱呱这个时候在想什么呢。他也许在思考,他该怎么想办法让妈妈给他买一个帽子吗,还是在想自己到底为什么要那顶帽子?
今天本来是个高兴的日子,我不想让呱呱因为没有一顶帽子而不高兴。
我对呱呱说:“我们的呱呱不是说自己是王子吗,王子总会有办法拥有一顶帽子的,对不对呢?”
呱呱听我这样一说,眼睛一亮,似乎想到了什么。他说:“妈妈,我知道帽子在哪里了。”说着,跑到书房里拿出一个宣传册,就要上手撕开。原来呱呱想起来曾经去过的公园里发的宣传册上有个戴礼帽的迎宾人的画像。
呱呱边说边着急地说:“妈妈,帽子在这里呢。”只听“哧”一声,宣传册上被呱呱撕成了两半,可是帽子却不能戴。呱呱看到自己的“杰作”,不好意思地转过来看着我,转而说:“妈妈,王子的帽子坏了。”
看到呱呱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我也不加深惩罚,只是惋惜地说:
“我们的王子今天没有帽子戴了。”说着我就假装折叠起宣传册,再拿来几页整齐的宣传纸,铺在桌子上,一边折,一边说:“王子再想想办法吧,如果没有孙悟空,你自己也会有个帽子的,而且这个帽子会更特别呢。”
呱呱听到这话,很兴奋地跑到我面前,踩着椅子,看着我在叠。呱呱好像知道了我要做什么,就高兴地说:“妈妈,王子有帽子了。”看我叠了一半,呱呱急不可待地说:“妈妈,让我来。”我看着呱呱着急的样子,就交给他来做。有的地方做不来,呱呱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我趁机对呱呱说:“我们的王子今天给自己送了个节日礼物,对不对?”
呱呱开心地笑了。等到帽子最终折叠好后,呱呱觉得哪里不对,又急忙跑到自己屋里,拿出彩画笔,在上面涂颜色。我对呱呱说:“为什么非要和卡通人的一模一样呢,你自己喜欢什么颜色就涂个颜色吧。”
呱呱也不直接说话,只见一会涂几道绿色,一会涂上黄色。十几分钟后,一顶五颜六色的帽子呈现了。呱呱高兴地举起帽子对我和爸爸说:“我是王子,我是王子。”
虽然我们搬了很多次家,但我都会将呱呱小时候自己做的东西一一保留下来,因为这些都是呱呱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快乐是每个人的权利,是为人父母最希望给予孩子的一种精神状态,而在孩子眼里,快乐很简单,爸爸的一个微笑,妈妈的手工帽子都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而这些最简单的快乐,你给了孩子多少呢?
小王子要活到一百岁
就这样,呱呱渐渐长大。等到呱呱上小学了,还不忘记自己是个“王子”。每年春节,我们就带着呱呱回农村老家过节。呱呱九岁那年一到爷爷奶奶家里,呱呱就会笑着说:“爷爷奶奶,你们的王子回来啦。”奶奶说:“这都多大了,还天天自封王子呢,你这王子要做到多大啊。”
呱呱笑呵呵地说:“奶奶,我是个长命百岁的王子,我要活到一百岁呢。”
我站在旁边说:“这个王子啊,每到周末或者过节就很逍遥呢,嚷嚷着要到处巡游一番,说是要到处走走。”呱呱急忙解释道:“奶奶,我到处巡游,是为了能记住更多的街道,这样方便你们过去玩的时候,好给你们做导游。”
听呱呱这样解释,爷爷奶奶都笑了。接着,呱呱拿出他和爸爸给爷爷买的一副老花镜,而且还试着自己带给爷爷看。爷爷被呱呱的表情逗乐了。
爷爷笑着说,这个呱呱什么时候才能不顽皮呢。
呱呱戴着花镜,模仿着一位长者的样子,说道:“爷爷,王子我要活到一百岁,爷爷要活到二百岁。”接着,呱呱开始为爷爷奶奶表演看到的小品,一个人模仿两个角色,一会说着说着就串词了,还乐在其中。
爷爷奶奶说,呱呱脑子聪明,你们也不说让他周末去学习,总是带着出去玩,瞎转悠,这样就赶不上其他孩子了。我说,咱们家的王子出去巡游也是在学习呢。
我能理解老人的想法,这也是很多家长的观点。我所在的社区里,很多爸爸妈妈都迫不及待地让孩子在两岁就开始学英语,专门送到市区里最好的英语培训班,要让孩子从小与国际接轨。
有一个年轻的妈妈,专门把工作辞掉,为的是天天陪孩子上钢琴班、少儿数学班、少儿绘画班,她每次见到我,都会很骄傲地说,她的孩子今天又会弹某首音乐家的曲子。每次这个时候,我看着她旁边的孩子都为之可怜。孩子看上去身体很瘦弱,低着头不愿意看我,任凭妈妈在和别人说话。
这完全不像童年时期的孩子。不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有没有快乐?这位妈妈可能感觉自己是很快乐的,因为她的孩子会弹名曲,会说英语,这让她感到了自豪,可是孩子不快乐。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曾这样感叹:“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童年是属于孩子的,而我们的家长却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不断地为孩子充塞着大量的东西。
童年是谁的?
很多家长总是认为,想让孩子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一出生就开始在这张白纸上画,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一会把孩子设想成钢琴家,一会设想成科学家,一会又设想成商界名人。就这样,孩子成了父母的试验品。孩子从开始会叫爸爸妈妈时,孩子已经不属于他自己了,他的所有一切都交给为他将来负责的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们经常在“爱的名义”下,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我在这里引用一份国内的报告。
2007年国家针对儿童群体做了一个调查,报告中显示,城市儿童的总体快乐水平是71.41分,快乐水平表现一般,学者们认为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而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年龄特点,在快乐状况上均有明显的差异。
儿童随家庭收入增高其快乐水平有明显上升趋势,但家庭月收入达到万元以上之后儿童快乐水平却出现下滑。这说明,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可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从而可以明显提升快乐水平。
但对于收入很高的家庭来讲,家长的工作时间和应酬的时间会急剧增加,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会减少,对孩子的关注会减弱,会减弱孩子的快乐水平。
这其中还有一个数据值得爸爸妈妈们注意,即10岁以上儿童的快乐水平下降明显,14~16岁儿童的快乐水平最低,不到70分。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基本都是初中阶段,已经有上好学校和中考的压力,学习压力比小学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这个阶段正好是青春期,身体发育和思想意识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快乐水平。在调查中,学者发现,孩子们快乐的理由是学习上有了进步,而他们不快乐的原因是因为成绩的下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这样写道:“教师在往孩子头脑里填塞现成说法、结论和论断时,常常甚至不给儿童机会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不对,这是不应该的。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不能让孩子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
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我想把这话也说给家长们听,如果在孩子的童年给孩子充塞太多太多的机械记忆,只能让孩子越来越不快乐。
我不希望呱呱还没有长大就不快乐,更不希望他越来越“枯萎”,我和很多家长一样,也希望我的孩子长大后能快乐、有所成就,但是在孩子幼儿、童年时期,我没有让孩子感受到痛苦与压力的存在,也不随意在他纯洁的内心里泛滥地绘图。呱呱在三岁的时候看到爸爸在练习书法,他也嚷嚷要练习,结果弄得满身都是墨汁,我和先生看到后,不仅没有责备呱呱,而且让呱呱知道了该怎样握笔,怎样开始书写笔画。先生看到呱呱满脸墨汁的样子,很有童趣,就给呱呱拍了张照片。呱呱在十岁的时候,在这张照片旁边附上自己用毛笔字小楷写的“乐”字。
除此之外,呱呱的暑假、周末,我没有给他报过任何的培训班,要么在家玩,要么就是随着我和先生去城市的各个地方转,有时候是公园,有时候是小街道。我们带着呱呱闲逛城市的时候,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让呱呱用双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心来认识这个世界。我想孩子在学校里集中上课已经是一种系统培训了,而再报其他任何班级,再好的老师也比不上学校群体教师的智慧。所以,我让孩子在他的童年时期要拥有自己的快乐,因为这份快乐是属于孩子的。我想让孩子在长大后每次回忆起童年时,脑海中不只是空白。
3.对孩子的爱要表达到位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却有很多父母在口头上斥责孩子,不论孩子做出什么成绩,在父母的眼里总是毫无价值。
爱孩子却口是心非
经常看西方的电影电视时,大家就会发现,西方的父母在孩子上学或者回来时都会对孩子说:“宝贝,爸爸妈妈爱你。”而这种爱的表达很显然在我们国家并不盛行。我们的爸爸妈妈总是习惯用相反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可是有时候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