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侗家民间的传统习惯举行隆重放炮仪式。仪式完毕开始点火放炮。
一位身体健壮青年点燃引线,砰的一声火炮冲力将铁环冲向天空,参加抢花炮的健儿一齐向铁环坠落地方争夺铁环,这叫做“抢花炮”。跑得最快的人刚刚捡到铁环,后面的人就立即向他扑去。一时间人们聚成一团,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争夺铁环,最后只有一个人把铁环送到指挥台。优胜者将铁环带回家中。按照侗家的传统习惯,第二年再制作一个新的花炮,在节日的当天送到现场。参加抢花炮的运动员按规定分为甲乙两队,每队十至三十人。他们都是从附近侗家村寨中挑选出来的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抢夺铁环时按规定可以相互挤抢但不许踢打。
侗家花炮节的花炮分为一、二、三炮。抢完头炮再放二炮和三炮。过去各炮都有特定的含义,象征人财两旺幸福安康。现在侗家已经把一、二、三炮分别赋予团结、胜利、幸福的含义。抢完花炮又有唱侗戏、演彩调、赛芦笙、打球、斗鸟等活动。接着青年男女在广场上围圈跳“多耶”。手拉手,手搭肩,甩手为拍,边走边唱。节日期间侗寨群众还端出香喷喷的油茶招待客人。来客若是侗妹子,便有小伙子前来作陪。如果是小伙子,侗妹便邀数人前来对歌。
关于花炮节的来历各地都有自己的民间传说。桂北侗族地区的说法是,很久以前一位姑娘在河边看到一条水蛇追捕一条小花鱼,姑娘打死水蛇,小花鱼得救。第二年三月三日姑娘再到河边洗衣,突然看见一位美貌的少女站在水面向天空撒花。忽然河上少女亲切地对民间洗衣女说,自己是龙王的女儿,去年的今天被姐姐搭救,今天特来人间谢恩。后来龙王知道女儿的事就她关起来,不准她与人间往来。后来,世间人们怀念龙女,不约而同地来到江边撒花地方集会,用散花活动怀念,以后逐渐演变为花炮节。
赫哲族渔景
从前,黑龙江地区属于清朝的吉林将军管辖,那时候这一区域统称为“边外”。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的所谓“三江”交汇地段之上。有着历史上称“鱼皮部”的中国少数民族赫哲族。这里的赫哲民族家家户户都有苞米楼子形状的“鱼楼子”,户户院院都在自家檐下搭着晾鱼架子。样子就跟东北人家冬天贮藏大白菜一样。生活当中。赫哲族家有许多叉鱼能手,他们身体灵巧,能够投掷飞叉,猎取几十斤的大鱼。民间传说,一个女人埋怨丈夫叉来鱼的皮上有“叉眼”,用来缝制衣服不美观。
叉鱼手说:“好,往后我叉的鱼,皮上准没窟窿。”从此以后,那位叉鱼手就专门找鱼的鳃鳍下手,所以皮上就再也不见鱼叉眼了。
更为奇险的故事,是赫哲族捕鳇鱼。鳇鱼是鱼中之王。大的鳇鱼体重一两千斤,鳇鱼在水里一怒,恐怕连小火轮也要给掀翻。赫哲族民间捕鱼手能够只身驾着小船,在排天巨浪间单打独斗,力捕干斤鳇鱼。鳇鱼一见网就捣海翻江滚打不休。可是渔网越缠越紧,鱼不服输,常常一口气游数十里,直到鳇鱼精疲力尽,渔手才用斧头叩其顶门擒住鳇鱼。有的时候捕鳇渔手要潜入水底,在鳇鱼尾部摆动的水浪空隙中间藏身,穷追不舍直到获胜。
赫哲族民间捕鱼与食鱼有不少当地风俗和禁忌。民间称鱼为“小神爷”,渔民平常皆敬而远之。吃鱼时候须先吃鱼头。贵客来后鱼首敬之,这是最高礼遇。这时客人纵使不吃,也用筷子将鱼头豁开,以示对主人的敬重。
鄂伦春“赞达仁”
“赞达仁”在黑龙江鄂伦春语言当中是放声歌唱的意思。“赞达仁”多指山歌,也包括民间小调歌曲。在鄂伦春语中小调唱法又叫做“尤古仁”。鄂伦春民间摇篮曲又叫做“博布仁”。这里所说的“赞达仁”包括了各类小调歌曲的民歌总称。鄂伦春族在漫长的狩猎历史中形成的“赞达仁”,旋律高亢刚健,悠扬跌宕。歌声如同在苍茫林海纵情放歌,直泄胸臆。作为山歌的“赞达仁”节奏自由,字少腔长即兴填词。作为小调体的“赞达仁”节奏规整,字腔统一,大多有固定的词曲。它包括各种生活歌曲,具有浓郁乡土风味。长篇叙事歌一般采用一两种赞达仁曲调。或者一唱到底,或者夹叙夹唱。歌的内容有传说故事、讲述身世、民族历史等。各类赞达仁的虚词大多使用“那耶希那耶”。吕日格仁(歌舞)中也有类似情况。衬词衬句的使用,不但增强歌词本身和曲调的表现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方风格和民族色彩。
蒙古族祝颂赞辞
祝颂赞辞是蒙古族特有一种的文艺形式,格调高扬,独具一派。每当牲畜繁殖、毡包落成、新婚嫁娶、婴儿诞生,善于辞令的祝颂者就来了,为草原上的人们祝福,献上吉祥的诗章。在喜气洋洋的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首先朗诵热情洋的祝酒辞,与客人一起干杯。这类富有草原气息、以朗诵诗形式出现的祝辞和赞辞,祝辞和赞辞最初产生于劳动,是猎户、牧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古老的祝辞赞辞大多是对天地山川、自然万物的赞颂,对渔猎畜牧生产的祈求祝福。
后来,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独立的农业经济部门的出现,自然力被逐步认识,民间祝辞和赞辞也就逐渐消除了古老祝赞辞那种原始宗教的色彩,而代之以对劳动生产的直接描述和对劳动成果的赞美。但是祝辞赞辞当中最为精彩而数量最多的,还是赞美日常生活的民间作品。从节日“那达慕”大会到民族婚礼仪式,从故乡山河到五种牲畜以及日常用具和装饰品,都有相应的作品给以热烈的祝颂和赞美。祝辞和赞辞多在庄重肃穆的场合或节日喜庆的仪式上吟唱,情真辞切,感情奔放,语意激昂。它在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上不同于一般民歌。民歌常常四行一节,重叠复沓。而祝辞赞辞一气呵成,长短不拘。民歌和诗歌要求押韵,句式整齐。祝赞辞不一定讲究严格的韵律,主要追求口语的自然旋律、琅琅上口,舒展流畅,是一种有一定套式和吟诵曲调的民间自由诗。
土家族草锣鼓
这种民间活动又叫做“挖土锣鼓”,是一种结合劳动生产,助兴鼓劲的民间娱乐活动。许多土家族人住在深山陡岭。山上岭上,坡坡坎坎,不能牛耕犁种,都必须用锄挖铲薅。常几天几夜锄挖不完半亩地一道岭,所以每年挖土锄草时,邀约亲戚朋友邻居,相互帮工换工,俗称“打白工”。人多锄众,山宽岭阔,干起活来,需要调节劳动节奏,鼓劲助兴,提高工效。于是由歌师们组成娱兴队,一人击鼓一人敲锣,这种在工地唱歌的“艺术”民间俗称“打薅草锣鼓”或“挖土锣鼓”。其程式是,打一阵锣鼓唱几句歌。歌词内容相当广泛,唱腔随词,内容变化。有时高亢激昂,有时低沉婉转,有时轻松舒畅。土家人清晨开工,必须唱一曲“请土地”,俗称“引子”歌,早饭后上工唱“扬歌”,收工前唱“送土地”,唱“请土地”时先唱序歌。
清晨起来雾沉沉,层层雾云不见人;
东边一朵红云起。西边一朵紫云腾:
红云起,紫云腾,红旗冉冉下天庭;
红旗插在土坎上。来了你我唱歌人。
接着吟唱请神土地,对五方土地提出祈求。对山神土地的要求是:
你在山林为土地,保护五谷得丰登;
一天田边走三道。三天田边走九巡:
莫让青虫吃叶子,莫让螟虫钻苗心:
包谷树上打得多,高梁好像南竹林:
绿豆叶子包得盐,小米秆子撑得船;
三杯水酒敬奉你,外加猪头有三斤。
午“扬歌”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唱历史故事《三国演义》、《封神榜》、《水浒》等等,又可以唱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等。还可以唱情歌或者劳动中好人好事。最后收工时大家要唱“送土地”:
来看太阳下山岭,敲起锣鼓送神灵:
有的神灵跨鹤去,有的神灵骑狮行:
朵朵祥云平地起,护送诸神上天庭:
只有土地无处去,岩板底下来安身。
哈尼族栽秧号
从每年春耕撒秧的那一天起,一直到栽完秧为止,这一段时间哈尼族各寨每天都要吹奏自己的栽秧号。吹号的意思是叫醒‘‘卡依阿玛’,(是一种小鸟),告诉它人们已经撒下秧种,不久就要栽秧了,叫它快来看守庄稼。开始栽秧(就是开秧门)的那一天,栽秧号吹奏得最为热闹。这时家家屋里飘散着米酒、糯米饭的芳香,人人穿着新衣,带上最好的酒菜和黄花染成的糯米饭来到田间相聚欢庆。号手吹奏一阵栽秧号后,由寨中老人或有名望的人先拔下第一把秧苗,预祝丰收,然后人们兴高采烈地下田拔秧栽秧。栽秧时青年男女互桐比赛对唱山歌,有时候还用泥巴为戏涂抹,老人小孩则在田边喝彩助兴。这时候如有外村男人过路,正在栽秧的姑娘们会一拥而上,向过路男人身上糊去稀泥。这对于年长的男子是一种尊敬。
尊声主东听我言。
今年运气从此转。
封你堆金满南山……
壮族金鸡舞
金鸡舞是壮族民间舞蹈寿诞的一种习俗。当地百姓给老人祝寿的日子。主家会派人在门前迎宾。宾客来到时候,迎宾者与宾客代表各一人,在门外对跳金鸡舞。男子祝寿由男子跳,而且头戴花边圆帽。女子祝寿由女子跳,头戴花头巾。主客二人在长笛和唢呐声中翩翩对舞,双手伸出如雄鸡振翅。单脚起跳比如金鸡独立。在门口跳过三轮后,迎宾者引导宾客进入厅堂,宾主舞蹈者同舞进厅,其他宾客抬贺礼进厅,男右女左两边坐下。主家给宾客敬茶后再给老人拜寿。长笛、唢呐高奏,金鸡再次起舞,宾客给寿星老人献寿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