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她没有因为女儿的 排斥而退缩,相反,她主动通过 行动向女儿证明,离婚并不是 可耻的事情,父母再恋爱也并 不丢脸,促使女儿能够正视事 实,这是调整心态的第一步。第 二,她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让 女儿明白宽容和体谅对他人、 对自己都是有好处的。心理学 上讲,母亲是孩子与外界沟通的一个桥梁,母亲对待社会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社会的态度。这位母亲并没有将离婚的责任归咎于父亲,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勇敢地面对新生活,并且也祝福前夫的新婚姻。
这让女儿摒弃了心底对父亲、对社会的仇恨,也开始重拾幸福生活。第三,深爱的人幸福,自己才会幸福,任何单亲父母都要明白这个道理。很多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心思沉重”、“郁郁寡欢”,往往是因为父母传输给他们一个这样的思想,“我是为了你,才没有再婚的”。其实,这只会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只有父母勇敢地寻找新的幸福,孩子才会真的开心,而父母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让他们获得应对困境的勇气。
所以说,并不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是对单亲家庭的错误认识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社会应该纠正这种观念,身为单亲父母的家长更应该纠正这种观念,不要因为害怕离婚对孩子造成伤害,就谨小慎微、肆意放纵,那样只会促成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只有爱和尊重,才是治愈孩子心灵创伤的最好良药。
生活在关系之外的人
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它跳脱了以往治疗时只针对个人问题的解决方式,而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也就是说,家庭治疗学派在面对前来求助的病人时,并不认为案主是个“有问题的人”,而是个“背负问题的人”。
他所背负的问题,不单出于自己本身,有些部分是出自社会、家庭(也就是“系统”)的影响。人在系统中,必然受到系统的制约,并与整个系统互动。系统出了问题时,个人也会出现问题,于是他就变成背负问题的人。所以家庭治疗就从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人所背负的问题。
在人际关系及治疗关系中,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最早提出“人人平等,人皆有价值”想法的人。她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也被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她所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由于她的治疗法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大相径庭,故被称为“萨提亚模式”。
萨提亚模式不强调病态,而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带着一些生命的课题。当它或早或晚,或痛苦或愉悦地呈现在面前时,我们是否有能力承接这来自心底的疑问与质询?
当林白带着自己的困惑来到萨提亚团队时,连她自己都不清楚她生命中的那个课题到底是什么。她面容清冷,仿佛置身于这个世界之外。即便在她以前的生活经历中,曾有着不愿回忆的往事与伤痛,但在她脸上却连一丝受害者的愁苦都看不到。她如此冷静地讲述着自己的身世,以至于让人觉得那是一个不相干的人的故事:
我是一个早产儿。出生的时候,医生曾经预言我活不下来。而母亲那时又得了肺结核,刚一出院就把我送给外婆抚养,直到两岁多才把我接回到自己的家里。此后不久,外婆就过世了。
在我回到家的同一年,我的大妹妹出生了,于是父母又把我过继给了姑姑。
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一直跟姑姑在一起生活。
林白低着头,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讲完了她人生里几十年间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作为治疗师,Banmen一直温和而耐心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个女人。因为他明白,每一个婴儿在降生的时候,内心都期待着与母亲建立起一份值得一生维系的关系,而林白的母亲恰恰没有给她这样的机会。当她辗转于外婆、父母以及姑姑几个人之间的时候,她困惑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当父母以这样的方式抛弃她的同时,她也把自己抛弃了——同时那个分离的创伤顽固地留在了她的心里。她之所以如此平静,其实是因为不敢用真实的感受去触碰这段经历。为了让自己不在内心的痛苦中纠缠下去,她从小就学会要用冷漠来保护自己。“与人保持距离”,是她这一生学习的第一门功课。
她内心的大门在很小的时候就封闭了,情绪对她来说是危险的。要想让她深入到自己的内在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Banmen转而询问起她现在的生活。
我承认,我的心理不是很健康。在我来这里的前一天,我的母亲给我朋友打过一次电话。她在电话里哭诉,说中秋节我没有打电话问候她。这件事是以往好多事积累后的一次爆发。虽然母亲很悲伤,但我却并不为所动。我的朋友劝我:
父母至少给了我生命,我应该心怀感激。但我对他们的感情一点也没有。我可能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
我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也有问题。我从来没有主动地去交过朋友。我的朋友,都是他们先认可我这个人,后来主动和我亲近,这样慢慢交往起来的。而即便是在和朋友相处的时候,我也觉得我还是很冷漠,像是在完成工作似的。在交往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展现过我自己。我觉得,我的确需要改变一下自己人际交往的方式了。
进入到内在的过程非常缓慢,直到Banmen问了林白一个启发性的问题:“改善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没有我你也能够做到,那你需要我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母亲期待着你的改变,但是被你拒绝了;另一方面,你又告诉我说,你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那么,你想要怎么改变你自己呢?”Banmen问道,“我知道,你现在有一个男朋友,以后也许你们会结婚。你希望如何与他相处?”
林白试图用自己的想象来回应Banmen的问题。但是当她要进一步描画未来生活时,却明显举步维艰了——在她从小到大的记忆里,关于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完全是空白。虽然林白一直强调她对自己的家庭已经无能为力,也并不求改善,但是正因为缺少了这样一份必要的关系,导致了她不可能与人走得太近。这是她从小到大生存的需要,也是她的心结。
Banmen的问话似乎让林白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她像一个害怕受伤而闭起双眼的小孩,在Banmen的引导下,正勇敢地一点点睁开眼睛。她愿意邀请她的“家庭”一起参与萨提亚的治疗过程。
在团队中,林白邀请了几名学员分别扮演自己原生家庭中的不同成员,这也就是“萨提亚治疗模式”中非常有特色的雕塑治疗。
在林白成长过程中,外婆、姑姑以及自己的亲生父母,就像是在她心里拧成的三个结。她的心也因此凝结在过去的伤痛里。当面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雕塑的时候,她要做的就是把这三个结一一解开。扮演者分别扮演林白、外婆、姑姑以及她的父母。他们将林白小时候的经历一一呈现在课堂上。当林白看到随着大妹妹的出生,自己不得不被送到姑姑那里时,她的冷漠开始融化了。
第一个结:关于回报——致外婆
林白:这是我这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对你说的话——虽然两岁之前的记忆已经淡忘,但是,对于刚一来到这个世界的我,最初见到的就是你的笑容。是你给了我又一次生命,把我迎接到这个世界上来。谢谢你把我像宝贝一样宠爱着。而被爱着的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冷漠。在我还没有长大懂事,甚至还没有来得及记清你长相的时候,你就离开了我。你对我的恩情,我没有办法回报。
外婆:不需要你的回报。我现在很好,你可以放心。但当我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的时候,却不免为你担心。不过我要告诉你的是,无论你是冷漠还是热情,我都永远爱你。我相信妈妈也是爱你的。那时候发生了很多事情,她也没有办法。我们希望你能过得好!
第二个结:关于妈妈——致姑姑
林白:这是我一直都想对你说的——“妈妈”这两个字我感觉很陌生。但是我要谢谢你对我的养育之恩,谢谢你那么无私地爱着我。小时候我不懂事,也不听你的话,谢谢你都那么包容我。在我心里其实一直是爱着你的。
姑姑:可以允许姑姑做你的妈妈吗?从此以后,你就有了“姑姑妈妈”,在这个世界上,你再也不是孤独的一个人。因为在你的心里,姑姑早就已经取代了妈妈的位置。你和我之间是一份亲人的联结。你可以回报我对你的爱,像对真正的母亲那样回报。
第三个结:关于分离——致妈妈
林白:我心里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从今天起,我要把我的姑姑当作自己的妈妈,从此我和这个家庭再也没有什么关系。我会允许我自己去爱我的姑姑,也允许自己和这个家庭做一个告别。我不会再纠缠在里面。希望你们能过上只有你们自己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林白是永远也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的。朝向母亲的心门早已关闭,和母亲之间的通道也早被堵上。她对母亲的冷漠不是出于报复,只是从小丧失了这种交流的能力。对于母亲朝她伸出的双手(母亲交流的渴望),她总是无情地拒绝——因为在情感上她无法接受这份邀请。尽管在理智和道德上她仍然会用“没有人性”来谴责自己。
在她内心,一边是给她生命的母亲,一边是抚养她长大的姑姑。从小到大都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她: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妈妈?在她得不到答案的时候,她就学会了用冷漠去对待亲人,甚至这个世界。
引导林白讲出心里的秘密并不是要她做一个没有良心的人。这个过程真正的目的是要缓解她内心的冲突。远在课堂之外的母亲是没有机会听到孩子的心声——“把姑姑当作自己的妈妈”的,其实只是让林白说给自己听。童年时候没能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弥补起来。同时,这也能缓解林白关于两个妈妈的焦虑。
就像一个仪式,林白终于完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课。离开时,她显得很轻松。
心理分析
我们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关系里,尤其是在一岁到三岁之间。婴儿对母亲(抚养人)的依赖正是这种关系的体现。因为它是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系统的基础。终其一生,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这个人格系统,构建与他人的关系,并在其中生存发展。
对于林白来说,她一直是一个生活在关系之外的人。
林白在一出生就被送到了外婆那里,这对于她来说并非一件坏事。虽然离开了最熟悉的母体,但是她对这个世界的记忆是连贯的。外婆的爱填补了她对母亲的渴望,自然她也把外婆当作生命中最亲近的人,这层关系足以滋润她的心灵。
但是在两岁后她被送回父母身边,这割断了她已经建立好的关系,与外婆的分离让她感受到生命里的第一次抛弃。此时出现在她面前的父母,是完全陌生的两个人,在孩子的头脑里,她无力整合出事件的全貌。她只会感觉到自己是没价值的,没有人会爱她。这个印象深入骨髓,有可能伴随她的一生。
同样地,当林白在原生家庭待了不到一年之后,最终又被过继给姑姑。被抛弃的感觉就会更加强烈。生命里曾经出现的几次亲密联结都被硬生生切断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于自己的身世会越来越困惑——为什么被送走的那个人是我?
带着这样的疑问长大,她不再对家人有任何的期待。在内心里,她强迫自己认为:姑姑只能提供她安身立命之所。她已经丧失了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萨提亚治疗方式运用现场雕塑的手段,让案主接触童年时未圆的渴望,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曾经的关系,然后放开伤痛。
林白在找到“姑姑妈妈”的那一刻起,才真的找回了自己的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