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34900000008

第8章 一寻根溯本求自我(5)

1.物由道形人由道行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首,宋代儒学的创始人。他认为,《易传》中所说的“道”指天的变化规则,即天道。天按照这个规则推移变化,产生出了万物和人,万物和人又以天的这一规则为楷模,从而和谐顺应地生存变化。他说: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日:“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这里的“诚”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然界的本然状态,表示自然界实实在在、原原本本,未有任何伪造和修饰;二是指人的精神修养境界,表示人的精神处在本然状态,没有任何主观情欲和矫揉造作。

这里的“乾元”是《易传》的专用概念,指自然界的“天”。

周敦颐认为,圣人之诚来源于自然之诚,自然之诚来源于天。天按照自身的法则不断变化,产生了万物,因而才有了实实在在的自然界,也才有了圣人的无情无欲的精神境界,所以说“乾元”是“诚之源也”。

在周敦颐看来,天的变化是遵循一阴一阳错综交替的法则进行的,没有这一法则起作用,天便不会产生万物,自然界也就不会存在,所以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

周敦颐将天的运变法则,即一阴一阳的错综交替视为道,所以在说明“‘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之后,转引了《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为天道变化的补充说明。

周敦颐还说: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盛德修而万物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

其意是说,天以一阴一阳推移变化生成了万物。生万物表现了“仁”,成万物表现了“义”。圣人效法天道,以仁义哺育万物,教化万民;天行人效,天下人物便得以和顺驯化。

由此可见,在周敦颐看来,人的仁义是从天那里来的,圣人的作为也是从天那里来的。

当然,“天”在周敦颐的学说中,不是最后的本根,不过,用天道来解说人道,这种从老子那里传下来的思维方式还是显而易见的。

下面再看北宋五子中的邵雍和张载。

邵雍创立了一种“先天之学”。

“先天之学”是什么?顾名思义,这是一种推崇天地之前那种存在之物的学说。

在邵雍看来,天地之前存在着一种阴阳未分的东西,他借用《易传》的概念,称其为“太极”,同时又接受了老子的思想,称其为“道”。

在邵雍的学说中,这是道的一种含义,指天地万物之本始。

除此之外,他又遵照《易传》的思想,认为太极按照一分为二的变易法则,分为阴阳,然后阴阳相交以滋生万物。而阴阳相交是天生万物的缘由,亦是万物衍生的缘由,所以也称为“道”。i这是道的另一种含义,指天的运变法则。

他认为,《易传》中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第二种含义的道,即天之道。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说:

道无形无声,不可得而见者也,故假道路之道而为名。人之有行,必由于道;一阴一阳,天地之道也,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也。

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则异也,其于道一也。夫道也者,道也。道无形,行之则见于事矣。如道路之道,坦然使千亿万年行之,人知其归者也。

在这两段中,前一段的“道”是指天之道,即天的运变法则,而后一段的“道”则指先天之道,即产生天地的那个东西。

这两段的共同之点在于说明,说到根本上,天地人物都是道的子孙,都遵从大道而行。

以先天之物、人类之祖来说明人类,儒家祖师孔子连想都没有想到过。在孔子那里,最多也只是说到“天”,而他说的“天”,在涉及与人的关系时,一般说来,并不是指自然界中的天,而是指一种无形的意志。在他的头脑中,模模糊糊地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意志在支配着人的行为,他将这种无形的意志称为天。比如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何?”意思是,既然上天赋予了我安定天下的职责,桓魃想要害我又能将我怎么样呢?又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说,如果我做的不对,老天也会惩罚我的。如果要问“天”究竟是什么,则孔子便不回答了。不是他有意不回答,而是他的思想深度还没有意识到世界上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至于说天的母体是什么,对孔子来说,那更是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了。

由此可见,作为一代硕儒的邵雍,在看待人世、观察人生的时候,使用的思维方法却不是儒家的家传,而是从道家那里,从老子那里借用的。

我们再看张载。

就具体观点而言,张载与邵雍有很大的不同。张载不赞成邵雍的“先天之学”,认为天之前再没有什么东西存在了。天是一团气,气是永恒的存在。气凝聚起来就变成了物或人,物化人消就又变成了气。所以,气是宇宙的本原。

因为气是一团虚空,所以张载又称其为“太虚”。“太虚”,即虚空至极之意。

在张载看来,气中原本存在两种相反的性能,这就是阴与阳。阴与阳虽然性能相反,但是谁也离不开谁,它们缠绕在一起,你来我往,你上我下,相互摩擦,相互激荡,推动气不断运行,使之时聚时散,造成了物种和人类的生死大循环。在他看来,阴阳的推行、气的往来就是《易传》所说的道。

张载认为,气生出了万物和人类,所以也就将自己的道,将自己阴阳相推的性能遗传给了万物和人类。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类皆须循道而行。在这一点上,圣人便是榜样。

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他说: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故圣人悟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已。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则圣人尽道其间兼体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

“参伍之神”,指太虚之气错综变化的潜能。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与天道的变化是一样的,它们都包括在了太虚之气的变化之中。懂得了太虚之气的聚散变化,也就懂得了天道的变化;懂得了天道的变化,也就瞳得了人的本性。

应该指出的是,张载是指名道姓地批评老庄的儒家学者,而在他的学说中,却不自觉地运用着老子以天道观人性的思维方法。由此可见,在张载所在的时代,老子从宇宙论的高度观察人生的思想方法已经深入人心了,深入到了自然用之、不思其源的程度。

2.天有是理圣人循之

下面再看北宋五子中的程颢和程颐。

程颢、程颐是同胞兄弟,人称二程。他们用天道解释人性,用天道解释人世,更是直截了当。

程颢与张载一样,也以天为宇宙之源,不过他所说的天不是气,而是理,即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一个抽象的大法,所以又称为“天理”,也称为“道”或“天道”。自此之后,以“理”或“天理”为道,成了二程和朱熹的共同观点。

程颢认为,人性就其本质来说,是天道的体现,因此,只要遵循自身本性,放任行去,也就是道。他说:

盖“上天之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

其意是说:所谓“天”,就其本身而言,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可以称其为“易”;“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的“易”正出于此。就其变化规则和变化趋势而言,是万物遵循的轨道,所以可以称其为“道”;就其功用而言,是变化莫测的神奇力量,所以可以称其为“神”。就其变化趋势在人身上的表现而言,是人的本性,所以可以称其为“性”;人遵循自己的本性而行,也就是道。

在程颢看来,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则“道”,是体现在任何事物之中的,在人身上的体现便是性,所以说循己之性行事便是道。从这个意义上说,道也就是性,性也就是道。所以他说:

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

程颐比他的兄长程颢说得更明确。在他看来,天理、天道与人事是完全一致的。天理是本,是体,是人事的根由和源泉;人事是末,是用,是天理的功用和表现。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天理、天道是无形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微者;具体的人事是有形的,可视可见,是显者。不过,既然道理是大法,那么它在天在人也就没有什么差别。程颐将天理与人事相统一的关系概括成了一句话,这就是“事理一致,显微一源”。他说:

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显微一源。

有鉴于此,所以他认为,圣人是遵照着天理而行的;圣人遵照着天理行事,那就是道。他说:

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

3.三纲五常理之流行

南宋时期最著名的儒者有两个,一个是朱熹,一个是陆九渊。他们的具体学问各有不同,但是就思维方法而言,谁都没有离开北宋五子从老子那里继承下来的路子。

比如朱熹。

朱熹认为人类和万物是由天产生的。天是宇宙的原本,在天之前没有什么东西再存在了。而天具有双重属性:一者是有形体的,是构造物类的质料,这就是气;一者是无形体的,是使物类之所以能成为物类的道理,这就是“道”和“理”。

因为道理是天地万物之所以产生和所以存在的终极缘由,所以又称为“太极”,它的具体内容则是事事物物都是成双成对的道理。宇宙之中只有一个太极,但是它却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每个事物之中都有一个完整的太极,就像月亮只有一个,但是它映照万川,每条河流之中都有一个完整的月亮一样。由此,人以太极为本,按照太极的道理行事;天理在人世上的体现就是人礼,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人性。人世中的三纲五常都是天理流行的变现。

有鉴于此,所以他说:

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

这“道”,这“理”,这“道理”,这“太极”,说来说去,也就是一个东西,亦即宇宙的根本,天地万物、禽兽人类的根基。不但人性来源于它,而且人世的三纲五常都来源于它。因此,要知晓人,首先要知晓这个道,要知晓这个理。只有以这宇宙的根本道理推及人事,才能对人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这就是朱熹的基本思路。

再看陆九渊。

陆九渊在接受“道”、“理”是宇宙根本大法的前提下,更强调人心。他认为人心是“道”、“理”的体现。

在陆九渊看来,道与理本是一个东西,只是在谈不同问题时,说话的角度不同,所说事物的意义不同,所以使用了不同的。

字眼。“道”与“理”二字在含义上虽然不同,“道”是遵其而行之意,“理”是顺序、条理之意,然而二者所指,都是宇宙间普遍的根本的法则。所以他说:

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岂容以字义拘之乎。

在陆九渊看来,道、理为宇宙的根本大法、普遍大法,不仅天地不能逃避,不能违背,人类也不能逃避,不能违背。谁要想逃避道、理,就会遭受灾祸。他说:

此理塞宇宙,谁能逃之?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其蒙蔽则为昏愚,道彻则为明知。昏愚者不见是理,故多逆以致凶。明智者见是理,故能顺以致吉。

正因为道、理是宇宙的根本大法,所以,人的本心,人的仁义之心便是道、理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道、理就是心,心也就是道、理,知晓了心也知晓了道、理,而要想知晓心,也就要知晓道、理。所以他说: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故夫子日“吾道一以贯之”;孟子日“夫道一而已矣”;又日“道二,仁不仁而已矣”。如是则为仁,反是则为不仁。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求则得之,得此理也;先知者,知此理也;先觉者,觉此理也;爱其亲者,此理也;敬其兄者,此理也;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者,此理也;可羞之事则羞之,可恶之事则恶之,此理也;是知其为是,非知其为非,此理也;宜辞而辞,宜逊而逊者,此理也;敬此理也,义亦此理也;内此理也,外亦此理也。故日:“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孟子》日: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故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所谓安宅、正路者,此也;所谓广居、正位。大道者,此也。

在这段论说中,陆九渊引了许多孔孟有关人心、人性及人间世事的话。这些话,在孔孟那里都有各自的含义,而陆九渊则作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人心、人性、人间世事都出于一个本根,这就是宇宙大道,这就是宇宙之理;要知晓它们,说到根本上,也就是要知道、知理。

4.为仁为义则谓之理

下面,我们还需要考察—位大儒,这就是明清之际的王船山。

王船山是宋代以来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将理与道区别开来,认为理是一切事物的普遍法则,道是各类事物的类法则。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思维水平发展的龙头代表,明确指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客观地位。这是建立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根基,也是掌握辩证方法的控制原点。
  • 二重论:关于真理与境界的逻辑新思维

    二重论:关于真理与境界的逻辑新思维

    本书分为两大卷共五个部分。第一卷共两部分,是对二重论的逻辑学研究;第二卷共三个部分,是对二重论的哲学研究,并包括几个初步的应用研究。
  • 读懂庄子

    读懂庄子

    《读懂庄子》一书,主要是以寓言为艺术形式反映庄子思想的。全书收录他的寓言故事一百多个。通过这些寓意极深而又易懂的寓言为根据,阐述了他的世界观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与探索。本书通过庄子的寓言故事及其散文的注释,体现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是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外交事业。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 中华家训(第六卷)

    中华家训(第六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热门推荐
  • 念君不爱君

    念君不爱君

    校园里有一潭湖水,周围没有多余的装饰,铁锈的栏杆上不知趴了多少情侣。记录了多少甜蜜的情话。而有一段情话,却是充满罪恶与诱惑的。
  • 命途河

    命途河

    人生就如同河水一样,不可能是一路向东.终是曲折。不论人、妖、神、灵,都是这样。
  • 泛红

    泛红

    他这个男人,帅气,多金,但是没谈过恋爱。我这个女人,平凡,没钱,也是没谈过恋爱。喂,苏先生,你不表白吗?嗯,李姑娘,爱我吧!
  • 晦涩生湘

    晦涩生湘

    暗恋,是一个人最傻逼的自嗨~她之于他,媚色香骨,百般顺从;他之于她,淡漠疏离,趋近趋远;他之于他,聚之魑魅,挥若魍魉。生于如此尘世,她幽柔自如,穿行于各形各色人群之中,转化在似真亦幻的角色扮演。但她始终,逃不过那双清凉冷薄的眸,他一言,她生,他一语,她殁。颠沛,流离,情难自已。纵使她生命里,有他,亦有他,结果她还是逃不过,一个他。
  • 食物与食物相宜

    食物与食物相宜

    《食物与食物相宜》精选了近百种“最佳搭档”的食物,科学详尽地介绍了它们相互融洽、和谐共处的原因和结果,令你能在短时间内全方位地掌握相关知识,以便在下厨或饮食时不至于“混搭错配”。
  • 末世重生之冷血

    末世重生之冷血

    在残骸遍地的世界里,丧尸横行,在末世中纵横七年的冷炎重生到了高中时代!且看他能否在这末世中带领这些学生登顶巅峰?请大家拭目以待!!!
  • 回首一望,思故缘

    回首一望,思故缘

    柳若汐是当代柳氏集团千金,她不像其他小姐傲娇任性,而是乖巧懂事,可不幸的事却发生了,柳若汐与闺蜜去野外游玩时,失足落下悬崖,可掉下悬崖再次苏醒时,一切都变了……平行时空,尊贵皇帝,傲娇皇子,暖心王爷,高冷青梅竹马……而柳若汐又会与他们怎样启缘呢?
  • 腹黑老公,请离婚!

    腹黑老公,请离婚!

    传说,盛市季家二公子季北勋,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渣。谁也不知道,深藏不透的他,智谋无双,宠妻成狂。★六年前,二十一岁的米娅,遭遇了一连串惊变,成了疯子,他没嫌弃宠她若宝。六年后,二十七岁的米娅,正在经历另一场风暴,他步步为营,迷她无可救药。她说:她不再相信爱情。她说:她的男人得成为她的陪衬。为了保住爷爷留下的公司,她面临艰难选择:要么选择嫁给自己不喜欢的男人,要么去坐牢。作出选择的那一天,他一脸淡静的出现在民政局,甩出结婚证:“季太太,重婚犯法,你不知道吗?”“……”从那起,她稀里糊涂冠上了“季太太”这样一重身份。没有婚礼,所有人都在期待季先生一脚踹开季太太的大新闻。结果,秀恩爱,成了季先生的一大人生乐趣。后来,皎皎月色中,她看到他将另一个女人拥入怀。她说:“你的爱,也不过如此……我们离婚吧!”“你舍得?”他沉浸在青烟里,问的高深莫测。“你知道的,我从来不爱你!”她说,却发现心在痛绞。★后来的后来,季先生因洗钱入狱,揭发他的正是枕边人米娅。所有人都认为季北勋会被判刑,从此坐穿牢底。谁知人家神来一笔,反把米大律师送进了大牢。再后来,她已不是她,准备另嫁,他闻讯抢婚,闹得惊天动地。那一天,他对她说:“米娅,我们约好的,这辈子,不求功名富贵,只求岁月静好,难道你忘了吗?”★婚恋悬疑暖文。★推荐完结系列文:《完美隐婚,律师老婆不太坏》《完美再遇,二婚老公有点酷》推荐现代架空文:《冒牌老婆很神秘》
  • 巫师,起源

    巫师,起源

    在这里,有一个巫师的国度。这里一共存在五种大的生物类别:精灵,兽人,人类,矮人,地精,虽然过去爆发过很多战争,但他们和平相处。这里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是国家整体欣欣向荣,他们站在资本主义的大门前,只差临门一脚。主角将会在这个世界中不断地旅行,为您慢慢的呈现一个世界。升级淡化,打斗很少,想看这些的点叉吧。。。
  • 亿万彩王混都市

    亿万彩王混都市

    钟火麟获中千万大奖,翻身驰骋职场,打土豪,炼真情,匡扶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