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34900000008

第8章 一寻根溯本求自我(5)

1.物由道形人由道行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首,宋代儒学的创始人。他认为,《易传》中所说的“道”指天的变化规则,即天道。天按照这个规则推移变化,产生出了万物和人,万物和人又以天的这一规则为楷模,从而和谐顺应地生存变化。他说: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日:“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这里的“诚”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然界的本然状态,表示自然界实实在在、原原本本,未有任何伪造和修饰;二是指人的精神修养境界,表示人的精神处在本然状态,没有任何主观情欲和矫揉造作。

这里的“乾元”是《易传》的专用概念,指自然界的“天”。

周敦颐认为,圣人之诚来源于自然之诚,自然之诚来源于天。天按照自身的法则不断变化,产生了万物,因而才有了实实在在的自然界,也才有了圣人的无情无欲的精神境界,所以说“乾元”是“诚之源也”。

在周敦颐看来,天的变化是遵循一阴一阳错综交替的法则进行的,没有这一法则起作用,天便不会产生万物,自然界也就不会存在,所以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

周敦颐将天的运变法则,即一阴一阳的错综交替视为道,所以在说明“‘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之后,转引了《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为天道变化的补充说明。

周敦颐还说: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盛德修而万物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

其意是说,天以一阴一阳推移变化生成了万物。生万物表现了“仁”,成万物表现了“义”。圣人效法天道,以仁义哺育万物,教化万民;天行人效,天下人物便得以和顺驯化。

由此可见,在周敦颐看来,人的仁义是从天那里来的,圣人的作为也是从天那里来的。

当然,“天”在周敦颐的学说中,不是最后的本根,不过,用天道来解说人道,这种从老子那里传下来的思维方式还是显而易见的。

下面再看北宋五子中的邵雍和张载。

邵雍创立了一种“先天之学”。

“先天之学”是什么?顾名思义,这是一种推崇天地之前那种存在之物的学说。

在邵雍看来,天地之前存在着一种阴阳未分的东西,他借用《易传》的概念,称其为“太极”,同时又接受了老子的思想,称其为“道”。

在邵雍的学说中,这是道的一种含义,指天地万物之本始。

除此之外,他又遵照《易传》的思想,认为太极按照一分为二的变易法则,分为阴阳,然后阴阳相交以滋生万物。而阴阳相交是天生万物的缘由,亦是万物衍生的缘由,所以也称为“道”。i这是道的另一种含义,指天的运变法则。

他认为,《易传》中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第二种含义的道,即天之道。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说:

道无形无声,不可得而见者也,故假道路之道而为名。人之有行,必由于道;一阴一阳,天地之道也,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也。

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则异也,其于道一也。夫道也者,道也。道无形,行之则见于事矣。如道路之道,坦然使千亿万年行之,人知其归者也。

在这两段中,前一段的“道”是指天之道,即天的运变法则,而后一段的“道”则指先天之道,即产生天地的那个东西。

这两段的共同之点在于说明,说到根本上,天地人物都是道的子孙,都遵从大道而行。

以先天之物、人类之祖来说明人类,儒家祖师孔子连想都没有想到过。在孔子那里,最多也只是说到“天”,而他说的“天”,在涉及与人的关系时,一般说来,并不是指自然界中的天,而是指一种无形的意志。在他的头脑中,模模糊糊地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意志在支配着人的行为,他将这种无形的意志称为天。比如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何?”意思是,既然上天赋予了我安定天下的职责,桓魃想要害我又能将我怎么样呢?又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说,如果我做的不对,老天也会惩罚我的。如果要问“天”究竟是什么,则孔子便不回答了。不是他有意不回答,而是他的思想深度还没有意识到世界上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至于说天的母体是什么,对孔子来说,那更是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了。

由此可见,作为一代硕儒的邵雍,在看待人世、观察人生的时候,使用的思维方法却不是儒家的家传,而是从道家那里,从老子那里借用的。

我们再看张载。

就具体观点而言,张载与邵雍有很大的不同。张载不赞成邵雍的“先天之学”,认为天之前再没有什么东西存在了。天是一团气,气是永恒的存在。气凝聚起来就变成了物或人,物化人消就又变成了气。所以,气是宇宙的本原。

因为气是一团虚空,所以张载又称其为“太虚”。“太虚”,即虚空至极之意。

在张载看来,气中原本存在两种相反的性能,这就是阴与阳。阴与阳虽然性能相反,但是谁也离不开谁,它们缠绕在一起,你来我往,你上我下,相互摩擦,相互激荡,推动气不断运行,使之时聚时散,造成了物种和人类的生死大循环。在他看来,阴阳的推行、气的往来就是《易传》所说的道。

张载认为,气生出了万物和人类,所以也就将自己的道,将自己阴阳相推的性能遗传给了万物和人类。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类皆须循道而行。在这一点上,圣人便是榜样。

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他说: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故圣人悟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已。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则圣人尽道其间兼体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

“参伍之神”,指太虚之气错综变化的潜能。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与天道的变化是一样的,它们都包括在了太虚之气的变化之中。懂得了太虚之气的聚散变化,也就懂得了天道的变化;懂得了天道的变化,也就瞳得了人的本性。

应该指出的是,张载是指名道姓地批评老庄的儒家学者,而在他的学说中,却不自觉地运用着老子以天道观人性的思维方法。由此可见,在张载所在的时代,老子从宇宙论的高度观察人生的思想方法已经深入人心了,深入到了自然用之、不思其源的程度。

2.天有是理圣人循之

下面再看北宋五子中的程颢和程颐。

程颢、程颐是同胞兄弟,人称二程。他们用天道解释人性,用天道解释人世,更是直截了当。

程颢与张载一样,也以天为宇宙之源,不过他所说的天不是气,而是理,即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一个抽象的大法,所以又称为“天理”,也称为“道”或“天道”。自此之后,以“理”或“天理”为道,成了二程和朱熹的共同观点。

程颢认为,人性就其本质来说,是天道的体现,因此,只要遵循自身本性,放任行去,也就是道。他说:

盖“上天之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

其意是说:所谓“天”,就其本身而言,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可以称其为“易”;“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的“易”正出于此。就其变化规则和变化趋势而言,是万物遵循的轨道,所以可以称其为“道”;就其功用而言,是变化莫测的神奇力量,所以可以称其为“神”。就其变化趋势在人身上的表现而言,是人的本性,所以可以称其为“性”;人遵循自己的本性而行,也就是道。

在程颢看来,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则“道”,是体现在任何事物之中的,在人身上的体现便是性,所以说循己之性行事便是道。从这个意义上说,道也就是性,性也就是道。所以他说:

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

程颐比他的兄长程颢说得更明确。在他看来,天理、天道与人事是完全一致的。天理是本,是体,是人事的根由和源泉;人事是末,是用,是天理的功用和表现。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天理、天道是无形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微者;具体的人事是有形的,可视可见,是显者。不过,既然道理是大法,那么它在天在人也就没有什么差别。程颐将天理与人事相统一的关系概括成了一句话,这就是“事理一致,显微一源”。他说:

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显微一源。

有鉴于此,所以他认为,圣人是遵照着天理而行的;圣人遵照着天理行事,那就是道。他说:

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

3.三纲五常理之流行

南宋时期最著名的儒者有两个,一个是朱熹,一个是陆九渊。他们的具体学问各有不同,但是就思维方法而言,谁都没有离开北宋五子从老子那里继承下来的路子。

比如朱熹。

朱熹认为人类和万物是由天产生的。天是宇宙的原本,在天之前没有什么东西再存在了。而天具有双重属性:一者是有形体的,是构造物类的质料,这就是气;一者是无形体的,是使物类之所以能成为物类的道理,这就是“道”和“理”。

因为道理是天地万物之所以产生和所以存在的终极缘由,所以又称为“太极”,它的具体内容则是事事物物都是成双成对的道理。宇宙之中只有一个太极,但是它却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每个事物之中都有一个完整的太极,就像月亮只有一个,但是它映照万川,每条河流之中都有一个完整的月亮一样。由此,人以太极为本,按照太极的道理行事;天理在人世上的体现就是人礼,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人性。人世中的三纲五常都是天理流行的变现。

有鉴于此,所以他说:

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

这“道”,这“理”,这“道理”,这“太极”,说来说去,也就是一个东西,亦即宇宙的根本,天地万物、禽兽人类的根基。不但人性来源于它,而且人世的三纲五常都来源于它。因此,要知晓人,首先要知晓这个道,要知晓这个理。只有以这宇宙的根本道理推及人事,才能对人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这就是朱熹的基本思路。

再看陆九渊。

陆九渊在接受“道”、“理”是宇宙根本大法的前提下,更强调人心。他认为人心是“道”、“理”的体现。

在陆九渊看来,道与理本是一个东西,只是在谈不同问题时,说话的角度不同,所说事物的意义不同,所以使用了不同的。

字眼。“道”与“理”二字在含义上虽然不同,“道”是遵其而行之意,“理”是顺序、条理之意,然而二者所指,都是宇宙间普遍的根本的法则。所以他说:

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岂容以字义拘之乎。

在陆九渊看来,道、理为宇宙的根本大法、普遍大法,不仅天地不能逃避,不能违背,人类也不能逃避,不能违背。谁要想逃避道、理,就会遭受灾祸。他说:

此理塞宇宙,谁能逃之?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其蒙蔽则为昏愚,道彻则为明知。昏愚者不见是理,故多逆以致凶。明智者见是理,故能顺以致吉。

正因为道、理是宇宙的根本大法,所以,人的本心,人的仁义之心便是道、理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道、理就是心,心也就是道、理,知晓了心也知晓了道、理,而要想知晓心,也就要知晓道、理。所以他说: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故夫子日“吾道一以贯之”;孟子日“夫道一而已矣”;又日“道二,仁不仁而已矣”。如是则为仁,反是则为不仁。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求则得之,得此理也;先知者,知此理也;先觉者,觉此理也;爱其亲者,此理也;敬其兄者,此理也;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者,此理也;可羞之事则羞之,可恶之事则恶之,此理也;是知其为是,非知其为非,此理也;宜辞而辞,宜逊而逊者,此理也;敬此理也,义亦此理也;内此理也,外亦此理也。故日:“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孟子》日: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故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所谓安宅、正路者,此也;所谓广居、正位。大道者,此也。

在这段论说中,陆九渊引了许多孔孟有关人心、人性及人间世事的话。这些话,在孔孟那里都有各自的含义,而陆九渊则作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人心、人性、人间世事都出于一个本根,这就是宇宙大道,这就是宇宙之理;要知晓它们,说到根本上,也就是要知道、知理。

4.为仁为义则谓之理

下面,我们还需要考察—位大儒,这就是明清之际的王船山。

王船山是宋代以来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将理与道区别开来,认为理是一切事物的普遍法则,道是各类事物的类法则。

同类推荐
  • 梁启超其人其书

    梁启超其人其书

    作者系中国近代史、中国经学史研究名家,长期收集、整理近代思想家文献,对于戊戌变法研究尤为深入,此书系作者近三十年研究梁启超的心得,对梁氏生平与论著的重要侧面进行探索,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 中华家训(第九卷)

    中华家训(第九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西方思想史

    西方思想史

    全书始自希腊的古典时代,而膈追循西方思想发展的主脉展开叙述,最后归结到当代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及其前景的思想理论问题的深层根源。在横向展开上,一方面注意精英思想家和社会思潮并重,另一方面以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思想为主,适当顾及其他思想,并在必要的地方指明思想发展的动力。可以相信,此书的出版有助于人们拓宽视野,推动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
  • 管窥《道德经》

    管窥《道德经》

    本书旨在向朋友们推荐《道德经》这部非常经典的著作。希望读者们读了它之后能够有所解,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发现和顿悟生活中的“道”,进而循“道”而行,成为“修善”,“有德”的人。
  • 老子的提醒

    老子的提醒

    本书收录了道德经的原文,给出译文,并结合实例总结了老子对人的生存本原、根据、价值、意义、修养、方式等提出的见解。
热门推荐
  • 辰阳神决

    辰阳神决

    踏遍轮回非我愿,御剑飞行任逍遥。仙魔佛,集三种修炼神功于一身,领悟天道,重定乾坤,辰阳神决称霸修真世界,一把盘龙神弓横扫天下,一段情缘改变一生……一本神书《包罗万象》知尽天下奇门怪道,精确预言未来过去,通晓天地万物,踏破命运的轮回,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 穿越蜜宠傲娇男神俏皮妃

    穿越蜜宠傲娇男神俏皮妃

    朱婉胭,一个21世纪的爱财如命的横飘小群演。人生三大爱好,吃、睡、看帅哥和看帅哥!最大的梦想:数钱数到手抽筋、看帅哥看到眼瞎、一觉睡到世界末日。偶然穿越,花痴癌晚期再犯。什么情况……逗逼、腹黑、高冷王爷全让她朱婉胭遇上了。阿西吧,这么多帅哥哦哆克(怎么办)!可是,她不知道的是,帅哥欧巴们接近她,只是为了先皇离世前的那句:得她者得天下。
  • 过去的道别

    过去的道别

    忘了过去,找回明天。不想写太多原谅我没有多少空闲时间我只想安静做我的散文小写手喜欢我的朋友求支持不过没有多少内容我只是个高中生。。。。。。。。。。。。。。。。。。。。。。。。。。。。。。。。。。。。。。。。。。。。。。。。。。。。。。。。。。。。。。。。。。。。。。。。。。。。。。。。。。。。。。。。。。。。。。。。。。。。。。。。。。。。。。。。。。。。。。。。。。。。。。。。。。。。。。。。。。。。。。。。。。。。。。。。。。。。。。。。。。。。。。。。。。。。。。。。。。。。。。。。。。。。。。。。。。。。。。。。。。。。。。。。。。。。。。。。。。。。。。。。。。。。。。。。
  • 尸棺渡口

    尸棺渡口

    一艘古老的船只载着一口棺静静地漂荡在水面上……当警察赶到时,那条船早已不见了踪影。五年前发生在A市理工大学的恶性凶杀案,四名大学生离奇死在寝室,另一名室友不知去向,警方怀疑这失踪的人很有可能是凶手,记者安言一路跟踪,查找事情真相……在这诡异的死亡事件中,安言觉得一股充满阴谋的迷雾已经深深笼罩着他们……
  • 冰林城夏

    冰林城夏

    林夏,一个仅仅18岁的少年,在网吧连续72个小时游戏,疲惫的他缓缓闭上双眼,当他睁开眼睛,眼前的世界再也不是他所熟悉的世界了...他热血勇敢,一步又一步的成长为世界第一的英雄...他热情似火,一个又一个的美女为他爱恨交织...
  • 综漫之回家的路

    综漫之回家的路

    没有装逼也被雷劈,劈完发现(我这是在哪啊!为什么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啊!),系统坑爹,语言不通(怎么可能←_←)看主角是如何在坑爹的情况下找到回家路的。(一个月一更,一个月一更啦!绝对公正,童叟无欺一次3~5万字,保证质量,保证品质。)
  • 冬(小故事 大道理)

    冬(小故事 大道理)

    本书是一本寓言神话故事集,通过几百个经典的古今中外寓言神话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
  • 彩云飞扬

    彩云飞扬

    大道行天难忘心,东国远命患无晴。驰骋万里人生梦,何见彩云樱落时。——杨浩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充满着魔法,机械,自然的世界。整个世界包容着各种相互冲突的事物,但又十分融洽的相处在一起,让人无不赞叹。我们的故事就要从这个神奇的名为彩云的大陆开始。整个故事里包含着西方奇幻和东方玄幻,两两碰撞究竟会如何呢,请读者们拭目以待,现在就开更。
  • 血瞳武尊

    血瞳武尊

    灵灵大陆,灵力为尊。天穹之下,上三天,中三天,下三天,势力如云。青阳镇少年,从母亲遗物之中无疑获得血轮眼之力。神秘的血轮眼,精彩的武魂界。看少年如何以一颗血轮眼,透视,寻宝,发动幻术,开启武魂空间,一步步,跨上天穹,成为天穹主宰、绝对的爽文,绝对的热血,尽在《血瞳武尊》
  • 正夫:我的备胎之一而已

    正夫:我的备胎之一而已

    本人为不小心从马桶穿越到农家小女儿身上,芳龄十六,正是叛逆期。却不料穿入一个童养媳身上,做为一个现代人,不管是对爱情还是自由有高尚追求的人。老公,我找找,找不到合适的再回来和你勉强过日子吧。你让老娘在家学妇道,老娘给你在外彩旗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