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章永流传
北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登场亮相,自然是以1898年百日维新中光绪帝下旨开办京师大学堂为起始。但若说到北大在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则必然的非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那一激动人心的时期莫属。想当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华民国虽然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丧钟声中艰难地矗立起来了,京师大学堂也随之改称为“北京大学”了,可在随后的若干年里,巨大的黑暗仍然笼罩在广大的国土上,因袭的创伤与重负,现实中无比憋闷无比污浊的空气,使世纪初年的中国仍然举步维艰。
所幸的是,在沉闷的空气中,一批可称之为启蒙思想家的人物登高而呼了!这一群人,就是围绕在北大校长蔡元培身边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傅斯年、罗家伦、邓中夏等,以及王国维、辜鸿铭、杨昌济、蒋梦麟、马寅初、梁漱溟、张竞生、郁达夫、朱自清、徐志摩、俞平伯、顾颉刚、茅盾,等等,他们意气风发、叱咤风云,他们畅快淋漓地鞭挞着旧秩序、旧堡垒、旧文化,他们奋力把古旧的中国推向新生的彼岸,他们把火把与光亮引进了他们所置身的时代,他们把绿树和希望植满了荒凉的视野,他们是国家进步、民众解放的功臣,他们的思想光辉、革新精神包括他们的学术思考、人生理念无不照亮了20世纪初期沉寂与昏睡的中国,他们写下的大量的或理性、沉静的,或激越、战斗的文字业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许多年后,当我们在新世纪的今天重又展读起他们的文章,这个范围其实并不局限于北大人,从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从孙中山、严复、马相伯到邹容、陈天华、秋瑾、黄兴,从毛泽东、瞿秋白、恽代英到闻一多、郭沫若、沈从文、巴金等众多思想者的文字,哪怕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诸北大先贤们的激扬文字,我们的心情也不能不激动,甚至我们的心海里还会掀起巨大的波澜。我们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他们的文字这样刚健有力?这样振聋发聩?这样沉雄勇猛?这样爱憎鲜明?这样沉静温情?这样驳杂丰富?这样的文字为什么在今天难以产生也难以读到?显然,这是有原因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字,这些产生于国衰民弱年代的文字自然与国家的命运有关,与国家承负的苦难有关。
自鸦片战争始,整个19世纪后半期,直至20世纪上半叶,在长逾百年的历程中,我们的国家可谓饱经忧患,遍体创伤,唉,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东方古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割地赔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之败,八国联军,抗日战争……一块块国土被割让了,无数的财富被劫掠了,一次次灾难俯罩在这片土地上,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蛮横地烙进了这伟大古国的肌体里。近代之中国,何其颓丧!何其窝囊!近代之国人,又当何其沉痛!何其郁怒!基于此,我们甚至可以说,生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实在是很不幸的。所幸的是,一批生于那个年代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有为之士是清醒、觉悟而勇毅的,他们在历史的烟尘中前仆后继地向晚生的我们走来,向着我们多姿多彩的瞳孔中走来,他们是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们,他们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们,他们是孙中山、黄兴、蔡锷们,他们是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们,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们……正是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志士,为挺起国家的脊梁,为打破历史的铁幕,为冲决衰败的王朝,为呼唤黎明的曙光,或浴血战斗乃至为国捐躯,或奔走疾呼掀起维新的风云,或数十年努力不懈革命不止……
比较而言,安身于今日、立命于当世的中国人则幸运得多了,不是吗?
经济蓬勃发展,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要你在人堆里混得也还马马虎虎,就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只是不知今日之中国人,究竟有多少是有意识地在珍惜着今日的生活的,或者他们只顾营建着自己的安乐,并没有去想这么多,也无暇去想那么多。我们所能感知的乃是,如果先辈们有知,则他们是一定要羡慕今日的幸福生活的。想当年,我们的先辈承受了多少残酷的阵痛又沐浴了多少血雨腥风啊!这一切,当是我们今日之中国人所不能忘记的,即便从小沐浴着阳光雨露,即使我们神州大地花红柳绿四季如春,我们的心中也当警钟长鸣,也当如国歌里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那样一刻也不能懈怠。何况,今日之中国虽早已是扬眉吐气、昂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大国,但在变幻莫测的国际舞台上,却仍然免不了会在一些时候感到困扰和艰难,并且我们的国家还有着这样那样的许多问题有待大家去努力解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醒于我们的乃是,不论是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忧患意识都同样重要,和平安泰的生活当然是人类的追求,和谐、幸福的好日子也当然是我们所要拥抱的,但贪图享乐、耽于安逸在任何时候却也是我们每一个国民都要有所警惕的。
今天的我们是不该也无法忘记已经远去了的那些记载于历史书上的苦难的,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一百年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和我们可不一样,他们离苦难显然比较的近,甚至很近,乃至就置身在现实的苦难之中。情形若此,倘先辈们还不奋起,不抗争,不呐喊,不革命,则国必将不国,则我中华民族必难有今日之兴,则今日的民众必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正是因为在苦难深重、风急雨暴的时代有无数英雄人物为我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争,才有今日无数平民百姓的惬意人生。因此,当我们在春风里、暖阳下享受着社会发展带给我们的舒适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可以轻易地忘记那过去了的风起云涌、烟尘滚滚的革命年代?还有那英勇无畏的无数战士?以及那集大智慧与超人胆识于一身的先辈英才们?
所谓北大文章,自然是北大人所写的文章,并且是其中当之无愧的那一部分;就本书的选编来说,自然是有着较鲜明的倾向的,这在根本上是取决于诸位北大先贤所置身的时代以及他们自身的风骨的。就本书内容而言,我以为所谓的北大文章应当是大气的、有高度的、兼容并包的,是有关注民族国家乃至全社会、全人类的大襟怀的,是对应于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以来一脉相承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北大文章应当是有锐气、有风骨,有人文关怀的,是勇于向腐朽落后的东西发起凌厉的进攻的,是勇于挺身而出捍卫真理、科学与正义且不怕牺牲的;北大文章应当是扎实而深邃的,是无畏、机智而思想的,是沉潜到广大民众的底部以及文化的内部进行了全方位的体验并为之说话的,是深入到社会结构的各个环节和细部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并指出其问题的;如果再结合一下北大自身的传统和当今时代的形势,则我以为还可以说,北大文章应当是充满激情而又智慧、严谨、理性的,北大文章是敢为天下先的,是与时俱进的,是能够代表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方向的,是能够激扬起民众的热情且使之辽阔地奔腾的。
这样的文章,是北大人理想、智慧、情感、心血与才华的结晶,是北大乃至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北大与北大人对社会做出的永载史册的一大贡献。在北大自建校至今逾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涌现了多少杰出乃至伟大的北大人啊,而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又曾奋笔写下多少振奋人心的“北大文章”啊!可以说,这些文章,是北大人永远的光荣与骄傲,永远的勋章与灯塔。
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我经常性地去图书馆查找、阅读这些“北大文章”,本书所收的文字显然并没有囊括所有的北大先贤,也不一定是按作者的重要性来决定收与不收、收多收少,因为篇幅所限,收入的也仅仅是海量的“北大文章”中的很小一部分,还因为部分作者的版权问题无从解决包括像胡适、马寅初、梁漱溟、蒋梦麟、张竞生、俞平伯、梁实秋、林语堂、罗家伦、沈从文、顾颉刚、冯友兰、陈寅恪、汤用彤、金岳霖、朱光潜、王力、费孝通、张岱年、张中行、季羡林、邓广铭、侯仁之等一大批大师级学者的文章也都没有收入,但我想这并不影响本书的分量,我希望本书所收入的,乃是可以代表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北大文章”当中最主体、最精彩的一部分,乃至与我预设的目标无限接近。这些最有血性的文字,或激越,或郁怒,或沉静,或温情,其间凝聚着深沉宽厚的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对人民的爱,这是现代中国最有风骨的思想家、革命家、作家、学者中的一批代表所写下的经典篇章。今天,当我们读到它们——这些酣畅淋漓、阳刚大气、振聋发聩的文字,这些涨满了爱国精神、抗争勇气和无所畏惧的文字,这些传承文明、光照神州、温暖人间的文字,应该说,我们是为这些文字的存在而倍感欣幸的。我们从内心里对这些文字以及他们的作者充满了感谢和敬意,因为我们从中获得了激情和力量,乃至可以在纷繁而浮躁的现实中更为沉潜、奋然地前行。
收入本书的文章,乃是诸多北大先贤所写文字的一部分,这些先辈英才自然是我们所要记住的,而他们的文字,也是要永远地流传下去的,只愿我所编的这一册书能为今天的读者架起一座通往诸位先贤思想深处、心灵深处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