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格局,在人口危机中悄然改变。中国的人口危机,突出表现为汉族的人口危机。汉族的人口危机将引起整个国家内部民族格局、民族结构的改变,会给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现行生育政策下,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口差距显著变化。人口专家易富贤在《大国空巢》中指出:中国少数民族总人口在1964年占全国人口的5.77%,1982年上升到6.6%,1990年上升到8.04%,2000年上升到8.41%,2005年上升到9.44%。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增加了23870万,其中汉族增加20063万,少数民族增加3807万。也就是说,1982年占全国人口6.6%的少数民族在这18年间增加的人口,相当于全国增加人口的16%。由于各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的大力扶植和种种优惠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民生极大改善,生育率和成活率直线上升,同汉民族的生育态势形成相反的趋向。
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不平衡,呈现持续加剧的趋势。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生育率仅为1.22,而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族生育率为3.20,维吾尔族生育率为3.16,远高于汉族。
1953~1982年少数民族人口年增长率为2.24%,1982~2000年升到2.52%,2000~2005年竟加速到2.99%,而此时汉族人口年增长率仅为0.40%,而且很快面临人口负增长。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1~2005年少数民族新生儿约占全国出生人口的25%。而依照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趋势和统计局数据推算,现在少数民族新生儿占全国比重已经突破30%。由于汉族新生儿性别比严重失衡,而且生育率持续处于超低水平,汉族新生儿占全国的比重很快会低于60%乃至50%以下甚至更低,届时主体民族将沦为少数民族,这将改变中国民族和谐的人口格局。民族平等,是国家内部平等的一个重要内容。宪法规定中国公民一律平等,但中国在生育政策上存在民族不平等、城乡不平等、区域不平等,这种情况有违宪法精神。
中国民族格局失衡,根本原因不是少数民族生育太多,而是汉族生育太少。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宽松,少数民族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也并没有远远高出时代更替水平。中国民族结构的改变,关键在于汉族青年结婚成家的数量减少,生育持续下降。只有保持汉族适度的生育率,保持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生育权利的平等和生育比例的平衡,才能解决民族人口格局失衡问题。
现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超过1.23亿,有些民族从中国来看是属于少数民族,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并不能算少数民族,尤其那些在全球有上千万甚至上亿人口的民族,不能作为少数民族看待。在美国,对于印第安人等少数民族,虽然有优惠政策,但是主要是集中在经济和教育上,而从来没有出台单独鼓励少数民族生育的特殊政策,而且这些优惠政策也不是为了突出和彰显他们不同的民族特征,而是为了有利于推进和实现民族的融合。华人、印度人在美国无疑是属于少数民族,但是从来享受不到少数民族的优惠,原因在于华人和印度人在世界范围内不属于少数民族。
欧盟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有启示。到2010年1月1日,欧盟总人口突破5亿,而移民增加在欧盟人口总数递增中占有重要位置。2009年,欧盟增加的人口中,超过60%来自于移民。2008年,欧盟统计局预计,2015年欧盟国家死亡人数将超过出生人数,移民将成为人口增长的唯一动力。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称,西欧的40年,人口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西欧人口一直在迅速老龄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欧洲的生育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出生率的下降削减了从事劳动的人的比例,并且阻滞了经济增长,也迟滞了技术革新的步伐。
移民问题是欧盟最头痛的问题。《瑞典日报》报道称,2009年瑞典育龄妇女人均生育孩子超过1.9,是欧盟出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瑞典对欧洲人口增加“贡献”不小。但问题在于,新增移民数量不仅多于人口自然增加数量,而且外来移民的出生率是瑞典原国民的两倍还多。最近,欧盟多国都加强对外来移民的限制,英国宣布,对技术移民发放的签证将减25%,将对非欧盟工作者进行数量限制。
人口是文明的载体。保持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主体民族地位,保持中华民族内部和谐的民族构成,对于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未来中国——需要多少亚非移民?
人口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力量之源。支撑一个国家实力增长的,是其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能力。中国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再生产能力做支撑,复兴和崛起就无从谈起。
美国解决人口问题,是靠“移民”政策,把全世界的精英分子吸引到美国。而中国不可能依靠移民政策解决中国的人口和人力资源问题。中国一些大城市早已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如果说中国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是“城市人口负增长,农村人口进城来保障”,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中国人口危机制约中国崛起,一个突出问题是劳动力危机。从2004年开始,中国出现了“用工荒”。2010年,珠三角、长三角缺工数激增至数百万,不仅技术工人短缺,而且普工也开始招不到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有73岁,即便人口政策不调整,劳动人口总量变化也比较缓慢,但是年轻人数量的变化却很大。以2010年为基点,15~64岁人口到2020年将只减少3.4%,但20~30岁劳动人口却要下降27%,19~22岁人口更是下降45%。劳动力市场对19~22岁人口数量的变化最为敏感,这部分最具有活力的新增劳动力严重不足,意味着各地将掀起抢夺劳动力的风潮;意味着大量外资企业可能将撤离中国;意味着高校生源不足,将掀起生源争夺战;意味着兵源数量下降,男孩中服兵役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0%提高到今后的19%。
2010年2月25日,东莞市凤岗镇举办春节后首次招聘会,60多家企业提供3000个普工岗位,只有500多人次进场。同一天,东莞市茶山、长安两个镇远赴广西巴马与当地政府合作招工,l万多个岗位,仅招到246人。还是这一天,东莞市劳动就业服务部门组织30家企业赴云浮招聘,7900个岗位,签约不到300人。近几年,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劳动力供应增速明显降低,2007年新增200多万,2008年为180万,2009年不到110万。
当用工荒席卷全国,很多实力较弱的私营企业无奈倒闭或停产之时,海量的亚非黑劳工蜂拥而来,成为缓解以广东为首的各大省份劳工荒的中坚力量。有专家预测,中国未来20年劳动力缺口将达1个亿,为解决这1个亿的劳动力缺口,中国将可能不得不容忍亚非国家向中国大量移民,从而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中国将成为除美国之外容纳全球性移民最多的国家。届时,一个庞大的“黑人兄弟群体”,将成为中国又一个新的少数民族。
四、中国人口蒙受了太多不白之冤
这些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潜意识”,在全世界也造成了一个“潜印象”,就是:“中国人很能生孩子”, “中国人口太多了”,“中国的问题追根溯源都与人口有关联”。于是,就形成了“中国人口爆炸论”、“中国人口包袱论”、“中国人口恐怖论”、“中国人口罪孽论”等一系列的论调,似乎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中国人口惹的祸。结果使中国人口长期处于被羞辱、被批判、被讨伐的囚犯处境,蒙受了太多的不白之冤。
在中国人口问题上,有几个战略关系,是必须要辨识清楚的。
中国革命与中国人口——不能把革命的原因归咎于人口多
1949年8月,随着蒋介石政权的即将垮台和新中国的即将建立,为了辩解美国对华政策的彻底失败,美国政府发表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艾奇逊在信中指出:“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届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国民政府之所以又出现今天的窘况,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没有使中国有足够的东西吃。”白皮书认为,中国人口有4.75亿,是一个无法承担的压力,国民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共产党同样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中国革命也好,不革命也好,总之是毫无出路的。这两个文件表明:美国政治家把中国革命的原因归咎于中国人口过多,是中国人口过多引起了中国革命。
艾奇逊关于中国人口过多导致中国革命的理论,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判。毛泽东连续发表5篇评论文章,特别是在最后一篇文章《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科学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对土地造成不堪负担的压力”,而是三座大山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他们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
“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在人口与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为中国人口问题洗刷冤情。但是建国以后不断出现和长期存在的人口观念说明,把中国的各种问题都与中国人口问题挂钩,都让中国人口承担责任,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式。
中国贫穷与中国人口——不能靠少生孩子快速致富
中国为什么贫穷落后?有人将其归咎于“中国人口太多”,说什么“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中国人口减少一半,那么人均国民收入就会增加一倍”。
人口越少就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吗?事实上,许多人口密度高的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很高,而很多穷国却人烟稀少。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却又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非洲面积302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的三倍多,人口仅有7.5亿,其人口密度远低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自然资源又极为丰富,然而非洲却是世界上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各国人均GDP排名,排在前面的既有地广人稀的国家,也有地狭人稠的国家。
“人口众多,导致中国贫穷”的论调,使人们产生了“要提高人均GDP,就要降低人口生育率”、“要想快富,就要少生”的流行观念。其实,现在是一个孩子分一对父母的GDP,未来则是两个父母分一个孩子的GDP,最终结果是:少生孩子只能降低人均GDP。所谓少生快富提高人均GDP,只不过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生育,是人力资本投资,而不是瓜分GDP的坏分母!低生育率的日本已经证明,“少生”的结果不是”快富”,而是“速衰”。2007年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退回到了1988年的水平。而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日本2024年的家庭财富将降至1997年的水平。现在日本人均收入与美国相比,差距越拉越大,日本少生孩子并没有更富,而是更穷;美国多生孩子并没有更穷,而是更富。日本的教训说明,经济“大发展”,不能建立在人口“大减少”的基础上。生育孩子,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一个国家怎么会因投资人力资本而致贫呢?
把中国曾经的经济落后归咎于人口太多,认为“人少是福、人多成灾”,要从减少生育上找出路,会陷于“病急乱投医”的困境。在中国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猪”的口号。宁为今日多养猪,不为明日多养人,实属荒谬。把中国最近30年“大发展”,说成是人口“大减少”的成果,甚至提出“要想富,继续独(独生子女)”,是一种重度认识误区。
中国失业与中国人口——不能靠减少人口保证就业
“现在失业的人很多,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了。”
失业多,是由于人口多吗?日本的人口比澳大利亚多几倍,而澳大利亚的面积是日本的20倍,可是日本的失业率反而比澳大利亚还要低。
在中国,一些大学毕业生一边埋怨“人口太多就业难”,一边千方百计留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为什么不去人口较少的小城镇呢?因为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准,大城市人多,意味着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多。
一个国家的就业率或失业率,与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没有必然联系。一般说来,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低,经济萧条时失业率高。一方面,人口多了,一个工作岗位会有很多人来竞争;另一方面,人口多了,就会产生更多的工作岗位。阿根廷的人口密度很小,每平方千米只有12个人,但是阿根廷的失业率远远高于很多人口密度大的国家,例如日本。
中国生态与中国人口——不能靠减少人口保护生态
人们往往把“生态环境差”,怪罪于“中国人口多”。中国人口密度137人/平方千米,日本是350人/平方千米,韩国490人/平方千米,新加坡人6376/平方千米。如果人口多造成环境差,那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环境岂不是比中国更差?然而,人口最密的新加坡反而最美。由此可见,把生态环境问题归罪于人口数量,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