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谦逊、诚实、踏实比任何语言都能打动人的心,人见人爱;虚伪、狂妄、狡诈,一肚坏水的人,人见人恨。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生活在群体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本身就是亮相,就是自我形象的曝光。哗众取宠绝不会给人留下好感;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受人尊敬。因为往往了解一个人,总是从听其言、观其行中一分为二地对其了解认识的。不必为让别人了解自己而“表演”,更不必担忧别人不识才而苦恼。想树立、提高自己的威信,怎么办?
《辞海》有威信条曰:“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威信有威望和信誉之意。
我们对古今中外许多英雄人物具有的那种号召力和大众对他们的信赖、服从感叹不已,也对身边有一些老师或同学在一定范围内所具有的类似效应羡慕不已。有人自叹弗如,但同样是两只眼睛、一张嘴,别人能做到的,为什么我不能呢?我们说,只要我们“知其所以然”,并有意识地向这个“所以然”努力,威信是会从无到有建立并不断提高的。
一、建立自信心态,既不自卑也不自傲自我怀疑、信心不足和自以为是、自信过头都有害于树立和提高你的威信,前者连你自己都不能依赖自己,何况他人?后者使他人生厌、敬而远之,易成“孤家寡人”。因此要避免以上两种情况,代之以适度的自信并在日常言谈举止中适度地表现出自信,证明其自信,这对逐步树立你的威信是必要的前提。
二、认真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并坚持不懈获得一定成功具有某种威信的人自然是在某方面的强者、成功者,一无所长的人如何能有威信?因此要致力于锻炼,提高自己某方面的才能、实绩,能成为“多面手”最好,但能力有限,在某一专项上下工夫成为这一项的“专门家”也是完全可以的;须持久努力以期有成,不能浅尝辄止、虎头蛇尾,以致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行。这可以说是能否产生威信的内在基础。
三、态度明确,处事明智,力戒优柔寡断或冲动简单不管是对人对事对突遇的问题,都不可拖泥带水、迟疑不决或模棱两可,当“骑墙派”或草率决定、仓促行动,这些状况都将严重损害你的威信,因此处事的决断能力很重要,需要我们青少年从识见、实践两方面努力提高。
四、考虑周密,计划周详,处置周到这三“周”可以看成对上述两“明”的必要补充和必然要求,它要求我们认真分析、权衡,全面客观地认识和提出合理可行的意见,尽可能设想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并能及时根据新情况不断修正,获得最佳效果,那么威信就自在其中了。
五、讲究公平、公正,善于换位思考能够从原则出发而不凭一时好恶,能够虚己让人而不是突出自己。做到这些,便可形成提高你威信的情感效应,其作用不可低估,我们青少年同学应在形成自身人格修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这些,这样,就会与众不同并令人折服。
六、注意各种“语言”手段的合理运用平常的讲话中要力戒假话、大话、空话、废话、闲话等,应力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并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去体现。此外,体姿语言的运用也很重要,如目光的热忱有力、手势的疾徐舒缓、步态的稳健快捷等,都对周围人们对你的看法具有直观的效应,不可忽视。
总之,威信的建立和提高是一个内外两方面都应努力的较长期的“工程”, 但事在人为, 同学们可以尝试一番。不善于同别人争论问题,怎么办?
人与人之间就某些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争论,是生活中的常事。争论也是人们互相交流、切磋的方式。就争论的内容而言,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无所不适;就争论的对象而言,可以是长辈、老师、家长,也可以是同辈、同学、同伴,甚至是陌生人。
就争论本身而言,这是一件好事。巴甫洛夫说:“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在争论中可以锻炼人的思维和语言能力,也可以针对某些事情得出最终的结论,便于达成一致。而小学生从小学会争论,可以增进知识,开发智力,萌发聪颖。
那么,当你与人争论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争论的内容要有意思、有价值要知道什么问题值得争论,什么不值得争论。一般说,带有知识性的问题有必要一争,这种争论是知识学习的延伸,于人有益。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肝火就索然无味了,这也只能证明自己的心胸狭隘、斤斤计较。
二、争论要紧扣主题
争论什么问题就紧扣这个问题,不要推而广之、旁敲侧击。在争论问题时,要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应用知识和思想去说服对方,不要用与争论无关的伤害对方人格的语言,把争论引向歧途。这是争论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因为不扣主题的争论会让别人觉得你是在胡搅蛮缠、不可理喻。
三、争论要善于吸收有益的东西争论中可以看出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要学会从对方的话语中,吸收自己还不了解的东西,以增加自己的见识和争论的能力。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都应该毫无保留地“拿来”,并有礼貌地致谢。
四、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
当发现自己错了时,应该主动承认。不要自尊心特别强,明明错了却还逞能,不好意思认错,这是没有必要的。认错是美德,能在争论中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更是一种品德。争论中错的一方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失败,而是说明我们在某一个问题上有了正确的认识,从而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五、争论要看对象
如面对的是长辈,尽可能用谦逊和温和的语言,要注意分寸和口吻;对同龄人,语言可随便、明朗些。不论同什么人争论,要有礼有理有节,不要因为一时的激动而让自己变得“野蛮”、“无礼”。
六、争论不一定要急于求得结论有时候双方争执不下,不必非要水落石出,可以缓一缓,对方不好意思当面认输,就不要非让他认个错不可。在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就不要再争论下去了,这样只能弄得不欢而散。我们可以去请教那些在这个问题上有权威的人来评判和解释,来获得结论。还有一些问题一时不能见分晓,时间长了,自己会显示“庐山真面目”了。说话过于直爽有时伤人,怎么办?
某些同学性格耿直,说话爽快,不管什么场合,他心里有什么说什么,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由于说话过于爽快,无意中伤了一些人。这些同学感到直爽吃亏了,做人不能太直。
其实,直爽本身并没有错。青少年朋友心地坦白,说话直来直去,这本应是个优点。问题是不考虑时间、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接受能力,说话过于直爽甚至生硬,往往会产生不好的效果。因此,直爽和过于直爽并不是一回事。直爽是指一个人性格耿直,说话没有顾虑;而过于直爽指的是一个人说话办事不讲究方式方法,好心不得好报。可见,过于直爽并不是优点,它应该属于被克服之列。什么东西应有个度的规定性,逾越了就容易走向反面。说话直爽是优点,但若不考虑时间、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接受能力,过于直爽或者生硬,犹如医生给病人乱开补方一般,不对症,病人适得其反,“无意伤人”,好心不得好报。
话说回来,如果话说得直爽而伤及朋友的时候,事后务必采用与对方谈心的方式,向对方表示歉意,表明自己的意愿,以沟通思想、消除隔阂。如果持着“我的话没有错,你怎么理解是你的事”这样的态度,置朋友受伤害而不顾,则是对朋友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过于直爽的毛病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社会的复杂性,不能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因此,我们说话办事不能太简单化,认为我有话说在当面就无所顾忌。敢于坚持原则,勇于发表见解,无疑是对的。它比那种不说好不说坏的“好人主义”要强得多。但是因此而忽视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只满足于敢说,不追求效果,同样是不可取的。
其次我们要考虑说话的时间、场合和对象,讲究方式方法。自尊之心,人人有之。我们要时刻注意,说话办事不要伤害对方,更不能伤害第三者。要善于动脑筋,观察和掌握周围人的心理活动,区别对待,对症下药。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有些人就是不愿吃苦药,听不得不顺耳的话。我们要学习医生把苦药制成糖丸,尽量使忠言不逆耳,让人易于接受。这些对于一个青少年人来说是不是要求太高了?高标准才能出高质量。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名学生,如果期望将来有所作为,就应该用这样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最后,性格修养也很重要。如果说过于直爽使人吃亏,那么就要吃一堑长一智,注意把自己的性格磨炼得稳重一些。磨炼性格,是一个艰苦的自我改造过程,需要坚强的毅力和持久的精神。只要我们勇于进取,肯于学习,就一定会成为直爽而不过分,含蓄而不虚伪,幽默而不狡诈的人。总与别人发生无谓争吵,怎么办?
人们总是把激烈的语言交锋称为唇枪舌剑,有时候两片嘴唇一个舌头,比真枪实弹的威力还要大。然而,针锋相对的反击虽然精彩,却无法赢得对方内心的好感。就人际关系而言,它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与他人争吵。
人际关系专家告诉我们:绝大部分的争吵,结果都会使对方比以前更加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管你是否在争吵中占了上风,本质上你都是输了。即使你在争吵中把别人驳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又能怎么样?你是可能会暂时高兴,但对方因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会对你产生怨恨的心理。
林肯曾经这样批评一位和同事吵架的青年军官:“任何想有作为的人,绝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私人争执上。你承担不起争执的后果,如发火、失去自制等。在拥有相等权利的事物上,要多让对方一些;即使在明显是你对的事情上,你也要让一下。与其和狗抢路,被它咬伤,还不如让它过去;否则就算是你把狗杀了,你还是已经被它咬了。”
那么,该如何避免与他人做无谓的争吵呢?
其实,一个人避免发生重大错误的大好时机,往往是在他听到不同意见的时候。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一个人考虑问题往往不够周全,倾听一下别人的不同意见,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有不同意见,往往说明了问题也许存在着你想不到的方面。许多人在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出于保护自己的想法和自尊心的需要,第一反应往往是反感、反驳。其实,这样只会给人留下狂妄自大、气量狭小、听不进不同的意见、没有自我批评精神的印象。
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闹情绪、发脾气根本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只能激怒对方,加剧矛盾的升级。你应先仔细倾听,让别人发表意见,把话说完,切不可立即作出回应,更不要拒绝或争论。否则,没有沟通的基础和依据,只会增加彼此沟通的障碍。只有先多听听,听了以后才有可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听完后,仔细考虑对方的意见,用心找出彼此的共同点,因为一旦拥有共同语言,双方就容易沟通了。分歧缩小了,才能达成共识,化干戈为玉帛。如果事实证明是你错了,那你可就难堪了。一旦你发现确实是你自己错了,你应该诚实而虚心地承认和道歉,不要试图掩饰。这样不仅有利于树立自己的形象,还可以减少对方的不满和自卫心理。
当然,如果是别人错了,你也不必嘲笑指责,这样会伤害其自尊心,只能导致人际关系更为紧张。待事情过后,一般来说他也会感觉到自己的错误。
其实,无论结果谁对谁错,都应对对方真诚地感谢。因为关心,所以才会产生意见。这也说明互相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着共同的追求。这样的话,与其与对方持对立的立场,倒不如把对方看做是能给自己带来帮助的人。或许在磨合的过程中互相还会成为朋友。
其次,无论说话做事,我们都应从容以对。如果时间允许,为什么不给对方多一些时间呢?不要急于行动,适当地停下来,将事情再多想想,更仔细地考虑一下,有时争吵的气氛特别紧张时,不妨找个借口让大家轻松一下,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给双方多一些时间思考。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做法是“把一种面临争辩的事情暂且搁下”。你不要小看这拖延的措施,它可以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功效,那就是让双方都有机会去反省自己的错误。绝大多数人在问题未能解决前,都会自己花点时间来想一想的。如果错误确属自己,那么下一次就要有所纠正;如果错误在于对方,对方自然也会作出适当的改正或让步。
掌握了以上这些技巧,我们一般就不会随便地与别人发生无谓的争吵了,自然,便也不会放任自己白白地流失别人的好感和善意了。总是莫名地对别人发火,怎么办?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当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常常对素不相干的人无端发火。有的人在家里吵了架,到外边也整天没好气,闹得周围的人不敢跟他接近。
动不动就对别人莫名地发火,这是一种很坏的习惯。它无缘无故伤害别人的感情,也使自己给人留下极其不好的印象。有人认为,心中有气发泄出来,可以痛快痛快。这其实只见其一,不见其二。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使你感到一时痛快,但它并不是消气、解愁的好办法。因为你这个火发得不是地方,往往会造成旧气未消又添新愁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