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与学术方法的总结。
作为思想体系,国学承载于诸多典籍之中,如《周易》、《老子》、《论语》、《黄帝内经》、《坛经》等,我们通过阅读这些典籍,耳濡目染,渐入佳境,进而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
作为学术方法,国学是研究文献典籍、理解思想体系、修习文化教养的基本手段,作为一般的读者,稍有了解即可。
作为文化观念,国学是贯穿在文献典籍之中的精神气质、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相对于思想体系和学术方法,它更多留存在民间,作为文化传统绵延不绝,有的甚至深入到我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中。
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承认不承认,我们自幼受传统文化的浸润,活在深厚而广博的文化传统之中,中国文化的基因已经浸入到我们的骨髓里,使得我们无法割裂来自文化母体上的观念、教养、认知,即便我们在生活上、科技上可以西化,但我们还常常感受到不自觉中有一种传统的、习惯的力量在左右着我们。
这就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原因。
文化的独特性,是划分民族或族群重要的依据之一,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不在于我们有着黑头发、黄皮肤,而是基于我们有着5000年的文明血脉,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有着绵延不绝的文化积累。
我们被称为龙的传人,我们的居所被称为华夏神州,我们的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那么作为中国人,我们现在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野蛮还是文明?物质还是精神?科技还是人文?历史还是未来?
中国人内敛而平和,我们选择了文明而不是扩张;中国人文质彬彬,我们敬重“富而好礼”,也推崇安贫乐道;中国人渴望日新月异,更强调进步要以人为本;中国人尊重传统,更在意革故鼎新。
我们了解国学的目的,不是为了钻故纸堆,而是为了寻找到滋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养分,总结出活在我们灵魂深处的那些思想和观念。大而言之,让中国在科技进步中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以致无所适从;中而言之,让社会在经济发展中不要失去价值认同,以致一盘散沙;小而言之,让我们不会因为现代文明而失去文化基因,以致自我迷茫。
那就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是中国人,除了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之外,一个优秀的中国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的培养和塑造为核心内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典籍都把人如何发展、如何完善、如何提高以及如何超越作为立意,意在培养可以担当家国责任的君子,通过修养自己、完善自己、锤炼自己,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通过培养良好的德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和能力,最后使全社会的人,都能达到一种完善至美的境地。这是儒学的旨趣,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旨归。
汤用彤先生曾经说:“大凡欲了解中国一派之学说,必先知其立身行己之旨趣。”诸子学说的不同在于对世界看法不同,因而培养的方法也不一样。“立身行己”是讲“知行合一”,即要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提高自己的修养。在学校读书阶段,我们常常过分地强调知识的获得,而忽略了行为的修养。有的人从大学本科一直到研究生毕业,知识在不断增加,但人文修养却极为欠缺,导致参加工作以后变得有知识而无文化、有思想却无修养。精英缺失修养,社会便会整体迷茫;官员不讲人文,政府就缺乏温情。
不仅是学生,现在很多官员平时做事好像专业知识充足,修养却非常低,常常因为修养不够而毁掉自己的前途,很多腐败现象就是由于人的修为不高而导致的。我们讲国学,最重要的即是人的修养问题。
《大学》里讲了一个人该如何修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国”在当时是指诸侯国,大者数千里,小者数十里。儒家认为,要想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需要治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想治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须先管好自己老婆孩子热炕头。如果一个人不能给老婆孩子以及家人做榜样,又怎么能够去做更大的事业呢?而要管好家人,首要把自己的修养做好。
如何修身呢?要先“正心”,即端正自己的内心,心正则身正,心邪则行秽。而正心必须先“诚意”,“诚”就是真诚,既对别人真诚,也对自己真诚。对别人真诚,就是不撒谎不吹牛;对自己真诚,就是不自欺欺人,不好高骛远。我们很多人到诚意这一环节就开始出问题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性的美丑由此分判。能认识到诚意对于心性的重要,一在于有学识,二在于有见识,这就是致知。致知的基础是人情洞明、物理通达,即“格物”。
这八个条目,是儒家学说中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循序渐进,由小及大,由近及远,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一个睿智干练的社会精英,在知识技能的锤炼之外,心性的修养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这就是国学培养人的模式,既熏陶了一个人的心性,也成就了一个人的一生;培育了一个人梦想,就启动了一个人的发展;锤炼了一个人的习惯,便塑造了一个人的未来。
这本书,正是按照古代对士大夫的培养,来审视古代中国精英的培养之路,一方面,我们是在学国学,用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去滋养自己;另一方面,对照古代名人贤士的心得来反思,思考应该怎么去做才能够养成君子之风,修养成一位卓尔不群、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