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服他人时,一定要能随机应变,抓住对方的弱点给予打击,这样就会达到气功中点穴的奇妙效果。有些弱点是事先已经被我方掌握的,而有些弱点则是在劝说过程之中对方暴露出来的,我方要随时发现把柄。两雄争辩,是双方理与气的较量,理是气的内核,气是理的锋芒,理直就气壮,理曲则气馁;但在一定条件下,气盛也能使理壮三分。出色的说服者常常着意寻找对手的有关弱点,一语中的,狠狠一击,譬如釜底抽薪,使对方的锐气顷刻消释,束手就范。所谓有关的弱点,是指对方论点上的错误、论据上的缺失、论证上的偏颇或其本身性格、行为、感情上的各种局限。
在唇枪舌剑的说服过程中,对手总有说漏嘴的时候,这正是穷追猛打的好机会。这种办法用以对付傲气十足的对手较易奏效,因为对方一丢丑便像斗败的公鸡一样,会垂头丧气,沮丧不已。因此傲者比谦虚的人更容易打败。
英国驻日公使巴克斯是个傲气十足的人,他在同日本外务大臣寺岛宗常和陆军大臣西乡南州打交道时,常常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态,还不时地嘲讽两人。但是每当他碰到棘手的事情时,总喜欢说“等我和法国公使谈了之后再回答吧!”寺岛宗常和西乡南州商量决定抓住这句话攻击一下巴克斯这种傲气十足的行为。一天,西乡南州故意向巴克斯:“我很冒昧地问你一件事,英国到底是不是法国的属国呢?”
巴克斯听后又挺起胸膛傲慢无礼地回答说:“你这种说法太荒唐了。如果你是日本陆军大臣的话,那么完全应该知道英国不是法国的属国,英国是世界最强大的立宪君主国,甚至德意志共和国也不能和英国相提并论!”
西乡南州冷静地说:“我以前也认为英国是个强大的独立国,现在我却不这样认为了。”
巴克斯愤怒地质问道:“为什么?”
西乡南州从容地微笑着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因为每当我们代表政府和你谈论到国际上的问题时,你总是说等你和法国公使讨论后再回答。如果英国是个独立国的话,那么为啥要看法国的脸色行事呢?这么看来,英国不是法国的附属国又是什么呢?”
傲气十足的巴克斯被问得哑口无言。从此后他们互相讨论问题时,巴克斯再也不敢傲气十足了。
西乡南州抓住巴克斯语言上的弱点展开攻势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毫无疑义,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难免有自己的弱点,而傲气者一旦被别人抓住弱点进行攻击,也就瓦解了其傲气的资本。
要想说服他人,就应该抓住其薄弱的地方,一语击中他的要害,达到让他无话可说的目的。
5.良药也得不苦口
好言相劝,受益的不仅是你要说服的对象,更是你自己,因为你不用太费劲就达到了你的说服目的。三国时期杜袭说服曹操不要用兵讨伐许攸的事就很有代表性。
当时,曹操准备镇抚关中以后,即回师洛阳,可是关中某地豪强许攸拒绝率部归降曹操,还说了许多谩骂曹操的话,曹操大怒,准备下令征讨许攸。
群臣纷纷劝曹操用招抚的办法使许攸归顺,以便集中力量对付吴蜀军队的侵扰。可是,曹操却丝毫听不进去,且横刀膝上,群臣吓得谁也不敢做声了。
留府长史杜袭却仍止前劝谏,曹操劈头喝道:“我主意已定,你不要再说了。”
杜袭问道:“主公,你看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过是个匹夫罢了。”曹操怒气冲冲地说道。
杜袭说:“对啊,只有贤人才了解贤人,圣人才能理解圣人。像许攸这样的人,怎么能了解您的为人呢?所以,您犯不着去跟他生气。现在大敌当前,豺狼当道,您却要先打狐狸,人们会议论您避强攻弱。这样的进军算不上勇敢,收兵也算不上仁义。我听说力张千钧的巨弩,不会对小老鼠扣动扳机;重逾千斤大石,不会因小草棍的敲打而发出声音。现在一个小小的许攸,哪值得您大驾呢?杀鸡岂能用牛刀?”
曹操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便爽快地接受了杜袭的劝告,改用以优厚的条件去招抚许攸,许攸果然被招抚了。
卡耐基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卡耐基的侄女约瑟芬·卡耐基,十九岁那年来到纽约,成为卡耐基的秘书。当时,她刚刚高中毕业,做事的经验几乎等于零。因此,在工作中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而卡耐基也会毫不客气地批评她,这样约瑟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一天,约瑟芬工作中又出错了。卡耐基刚想开始批评她,但马上又对自己说:“等一等,你的年纪比约瑟芬大了一倍,你的生活经验几乎是她的一万倍,你怎么可能希望她与你有一样的观点呢?你的判断力,你的冲劲——这些都是很平凡的,还有你十九岁时,又在干什么呢?还记得那些愚蠢的错误和举动吗?……”
经过仔细考虑后,卡耐基想出了一个好的办法对付约瑟芬的毛病。
从那以后,当约瑟芬再犯错误时,卡耐基不再像以前那样当面指出她的错误。
他总是微笑着对约瑟芬说:“亲爱的,你犯了一个错误,但上帝知道,我所犯的许多错误比你更糟糕。你当然不能天生就万事精通,成功只有从经验中才能获得,而且你比我年轻时强多了。我自己曾经做过那么多的傻事,所以,我根本不想批评你或任何人。但是你不认为,如果这样做的话,不是比较聪明一点吗?”
听到这样的话,约瑟芬感到不再有压力,而是充满了动力。现在,她已经成为西半球最出色的秘书了。
人人都渴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每个人都害怕别人的指责。当你为了说服对方要批评他时,他即使认为你是对的,自己确实错了,也会对你心怀不满,乃至引起愤恨。但是,如果你能换一种方式,先礼后兵,先表扬他一番,趁着他心神愉快时再指出他的缺点,相信他一定会虚心接受,同时还会对你心存感激。
同样的意思,不一样的表达法,效果是十分不同的,人的接受程度也十分不同。卡耐基就是通过改变劝说方式,才达到了让侄女改掉缺点的目的。
6.恩威并施见效快
人都是有情感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我们以诚相待、将心比心,多为他们考虑,就很容易说服他按照我们的意思办事,但当我们需要说服的对象无理取闹、顽固不化时,我们不妨施之以威。只有“恩威并施”,我们的说服效率才会更高。
明太祖朱元璋以其巩固边疆,扩大国土而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明朝初定之时,西南少数民族并不完全归服,一则天高皇帝远,中央势力鞭长莫及;二则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素有隔阂,因此,对此边远之地维持有效统治并非易事。可是,朱元璋在当时的形势下,就因为能够恩威并施,才解决了很多困难。
当时,朝廷驻贵州镇守的部督马烨趁水东、水西两邦改换首领之机,想“改土归流”,废掉水西、水东土司,改制群县。因此,他将水西的女土司奢香抓来,鞭挞凌辱,欲以此挑起云南水东、水西诸邦怒气,来制造出兵借口。
此事一出,水部四十八部彝民都纷纷欲反,这使明太祖认识到武力强行并不能解决问题,对待云南各部还要采取抚慰政策。
这样,一来可借机让土司交出部分权力,去除各部与内地交通之屏障;二来可成就仁君之美名,收买人心,得到百姓拥戴。
尽管马烨也一片忠心,但这回不得不成为明太祖政治手腕的牺牲品。
明太祖接待了水东土司刘淑贞,听其诉说马烨的劣迹和世代守土之功。马皇后也召见了刘淑贞,并传唤设宴进京入朝,予以抚慰。
这使刘淑贞和奢香很是感动。明太祖进一步问:“汝诚苦马都督,吾为汝除之,然何以报我?”明太祖已打算用马烨的性命换取二位土司的归顺。奢香说:“愿世世代代皆诸罗,令不敢为乱。”
明太祖斩马烨的同时,册封奢香为顺德夫人,刘淑珍为明德夫人。可谓极尽恩赐之能事。但明太祖心中有数,过于亲近厚待必定会使其得意忘形,不服管教,并以为朝廷懦弱。因此,朱元璋仍留了一手。
当奢香、刘淑贞历经回归时,明太祖命令沿途官府在两路中央陈设兵力,紧张武备设施,以震慑二女,让其明白朝廷并非软弱可欺,而是具备相当实力,若举兵反叛,下场将不会很好。
明太祖的做法效果极佳。对其册封厚待,使二位邦主领略了中央爱民之仁德;对其耀武陈兵,又使她们明白朝廷的威德。奢香等回去后,将朝廷兵力告知各部,于是众部心中顿生敬畏之情,归顺之心日强。
同样,在我们说服他人的过程中,也不能只知施恩拉拢而不知施威震慑。如果那样,后果一定不会好。不信,咱们再看下面的例子。
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孙乔在郑国执政数十年,能注意打击奴隶主贵族的顽固守旧势力,表彰“忠俭”,反对“奢侈”,改革田制和兵赋制度,公布刑法条文,限制特权整肃政纪,使小小的郑国国力大为增强,国威也颇有提高。子产所实行的就是一种“宽猛相济”的策略。
子产临终前安排后事,对子太叔说:“我死以后,你必然执政。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使老百姓服从。火性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懦弱,百姓轻慢而玩弄它,淹死的人就多,所以为政宽大不容易。”
子产死后,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力行宽大。结果,郑国盗贼越来越多,聚集在芦苇丛生的沼泽地里作乱。
子太叔很是后悔。“我要是早听子产的话,就不至于到今天这个地步。”于是,发兵围剿,把他们全都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
怎么样?一味地施恩效果也不见得好吧!子太叔就是因为不忍心严厉才使盗贼猖狂的,而围剿后,盗贼才有所收敛。所以,关键时刻还得恩威并施。
由上面的这些小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说服者,必须学会“恩威并施”这一招。关键时刻,千万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你别想说服对方,尤其是对那些欺软怕硬的对象,更不能一味地宽大。
7.语不惊人誓不休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当时赶走客卿的主张,已得到秦始皇同意。李斯反对赶走客卿,触犯秦王,所以称“批逆鳞”,却能“功成合计”,这跟“顺情入机,动言中务”有很大关系。李斯在《谏逐客书》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把“逐客”说成是“吏议”,使秦始皇容易听下去,这就是“顺情”。接下来历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是“入机”,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会怎样呢?作正反比较,逐客的错误就明显了。
转到秦始皇身上,另起波澜。从秦始皇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而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这样的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
要知道,秦始皇是何等人物,要改变他已经决定了的事情,是何其难也!在进行“逐客令”时,那场政治风暴正针对着吕不韦,而曾在吕不韦手下工作过的李斯毅然决定选择了拼搏,怀着至死一搏的勇气和气概,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这封万言书。面对着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李斯将治国之略、帝王之术、人才招揽无不渗透在他华美而汪洋恣睢的言语里,当即就把高高在上的秦始皇说得心悦诚服了。李斯的语言说服艺术可见一斑。
李斯这种用华丽的严词正反对比、逐层递进陈明利害得失的说话方式,在今天仍有着普遍的实用意义和广泛的使用价值。因为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潜意识里都会被华美而义理充沛的言辞打动,尤其是逻辑严密、论理充分的语言,更容易使人信服。
上面我们讲的“惊”,主要是就劝说的效果而言。当然,为了真正“惊”到对方,你不妨也口出狂言一番。尤其“人微”者,更应用此法,只有这样,才能因独特的惊世骇俗之言引人注目,令人洗耳恭听,最终使自己伴随妙语脱颖而出。
唐代宰相李绅位尊名盛,他出使淮南时,一律不接见下人。小小书生张祜偏要结识一下这个大人物,他先写了名帖,署名“钓鳌客”。李绅一见这名帖十分生气,于是破例召见了他。为了给对方一顿羞辱,李绅故意问:“秀才既懂得钓鳌,那么用什么东西作钓钩呢?”张祜脱口便道:“用长虹!”李绅再问:“用什么作钓钩?”张祜大气张扬:“用新月!”李绅再问:“用什么作钓钩呢?”张祜大笑:“用我作的钓饵,当然也就不难钓到大鳌啦!”听到这些话,李绅高兴地款待了这个口出狂言的书生,对饮聊天,不亦乐乎。
显然,张祜能折服李绅这个大人物,用的就是大言惊骇之法,以磅礴的气势给了对方强烈的刺激,其才华才最终得到大人物的认可。所以,在说服他人时,我们不妨也应用此法,试试效果。
8.先发制人,镇住你再说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出自《汉书·项籍传》,原指在战争中的双方,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可以制伏对方,后来泛指先下手采取主动。这一兵法战术,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也是屡试不爽的一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