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经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重要作用。它们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尊礼,表现出民本思想,对历代君王和现代企业管理者有着深刻的启发。
《春秋》经传主要指《春秋》经和《左传》、《公羊传》、《糓梁传》三传。《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被儒家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到汉代时,有《左传》、《公羊传》、《糓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5种,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流传下来的只有《左传》、《公羊传》和《糓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所谓编年体,就是“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即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
东周时,各诸侯国设史官撰写本国编年史,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下来。孔子以史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维护尧舜之道,晚年将修《春秋》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最早提到孔子修订《春秋》的是孟子,《孟子·滕文公下》中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所谓“知我者”,就是那些理解他的苦心孤诣的人,理解他治国平天下之理想的人;所谓“罪我者”,是指那些指责他不该修订《春秋》的人。可见,孔子编订《春秋》是为匡救时弊,因此,他的思想和主张自然渗透到《春秋》的字里行间,即所谓“微言大义”。
《春秋》的“大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正名。孔子作《春秋》以正名为标准,秉笔直书,以别异同而正名字,辨上下而定名分,以寓褒贬而明是非,使乱臣贼子无所隐遁。第二是尊王攘夷。《论语》中记载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称赞管仲,是因为他“尊王攘夷”有功,保卫华夏抵抗异族的侵略是孔子生平的主张。第三是大一统。孔子主张一统,《春秋》中蕴涵着“王正月”的大一统思想。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它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也记载了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有祭祀、婚丧、城筑、宫室、土田等。
《春秋》以时间为顺序,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又是我国第一部私修史书,打破了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对史学的垄断和控制,因此在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孔子开创的私人著书的学术风气,成为后来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的“百家争鸣”的先声。
孔子的“春秋”笔法,敢于揭露统治者淫秽纳贿、仇杀助乱的黑暗面。如隐公元年,记载了周平王向鲁惠公的妾仲子赠送葬礼的东西。在孔子看来,这是为君者不守君道的表现。对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春秋》也记载自然状况。如它对公元前611年彗星的精辟记叙:“秋七月,有星孝入于北斗”,是世界上彗星运行的最早记录。又如,它记录了公元前687年“夜中星陨如雨”的陨石雨情况。孔子保留了这些记录,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孔子作《春秋》,通过谨慎的用字在其中寓涵有褒贬、善恶之意,所以记事十分简略。为了更好地解释《春秋》经文的内容大义,后世很多学者著文以补原书之不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5传,后来《邹氏传》、《夹氏传》亡佚,只有《左传》、《公羊传》、《糓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共30卷,作者相传为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丘明在口授《春秋》以教弟子时,怕弟子“各安其意,失其真”(《汉书·艺文志》),所以用事实来补订《春秋》,作《左传》。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在战国初期,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释《春秋》主要特色是“以史传经”,即以历史事实说明历史真相,表明作者的历史观。与《春秋》相比,传文内容与经文内容并非十分密切配合,或经文有而传文缺,或传文有而经文无。后人认为《左传》虽因《春秋》而作,但在编写体例上比《春秋》完备,在史料和文字价值上也远远超过《春秋》,完全可以独立称为史书,所以称其为《左氏春秋》。它不但记载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采用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使其成为研究春秋史的宝贵参考资料。
《左传》的注本主要有西晋杜预著《春秋经传集解》,唐代孔颖达著《春秋左传正义》、陆德明著《经典释文》,均采用杜预的注解。197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春秋左传集解》,为目前最好的注本。
《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一起将《春秋公羊传》“著于竹帛”。《公羊传》的注释之作主要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等。
《糓梁传》又称《春秋糓梁传》、《糓梁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战国时鲁人糓梁赤。起初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其注本主要有晋人范宁撰《春秋糓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糓梁传疏》、清朝钟文烝撰《糓梁补注》等。
《公羊传》与《糓梁传》都重视阐释《春秋》之“大义”,不重历史事实的传注。《公羊传》主要宣扬儒家思想中拨乱反正、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要无情镇压的一面,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和大一统服务。《糓梁传》着重宣扬儒家思想重礼义教化和宗法情义的一面,为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稳定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服务,受到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两者都是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春秋》及三传作为儒家经典,备受历代统治者的推崇,长期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和科举取士的考试内容。《左传》在唐宋两代被定为“大经”;《糓梁传》和《公羊传》在唐代被定为“小经”,在宋代被定为“中经”。“三传”与《春秋》合刊,均被列入十三经。
《春秋》与“三传”文字洗练,记事简洁明了,遣词井然有序,对后世文学家、史学家影响颇大。尤其是《左传》,刘知几在《史通》中称赞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语言之精要已成为后代楷模。《左传》文字优美生动,在文学性方面较之《春秋》有很大增强,从“大事记”式的记录发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展示,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堪称文史并茂的历史、文学名著。司马迁发扬《左传》的精神,为世人留下亦史亦文的巨著《史记》。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裁、手法均深受《左传》影响。
《春秋》及其“三传”不仅是“传孔子教”,而且保存了早期儒家的许多思想,对现代管理有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尊礼文化,第二是民本思想。尤其是《左传》,以大量史实告诉人们,礼是必须遵守的社会秩序,违背礼,就会在社会上无以容身,就会招致杀身之祸。其中的民本思想也为国君大臣执政为民尤其重视。
《春秋》经传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春秋》经传是儒家经典,尤其是《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重要作用。而且由于《春秋》经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尊礼,同时也表现出浓重的民本思想,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第一,尊礼文化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春秋》可以看作礼书,《左传》也可以看作礼书。《左传》全书中“礼”字总共出现过453次,又言“礼制”者10条,它对事件的评论完全依据古礼,从而寓君臣父子之义于历史记述之中,彰显三代的道德规范。
《左传》讲述了个人如何进行道德修养,在处境艰难困苦时,如何修德待时,等待机会,如何在乱世学会生存的智慧;也讲了许多治国的经验和策略,以及为君为臣之道、治国安邦之道和用兵打仗之道。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说:“礼,政之舆也”,突出了礼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左传》不但以其丰富的史料解释了《春秋》所记载的200多年的历史事实,而且寓礼制思想于历史叙述之中,强调对礼制的尊崇,浸透了礼的精神。后汉贾逵在条奏中就极敏锐地向章帝进言:“《左氏》皆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其相殊绝,固以甚远”,“今《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劝善戒恶,至明至切,至直至顺。”
《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左传》以叙述史事为主,中间常常夹杂“君子曰”的评语,评判的标准是“礼也”还是“非礼也”,言行是否站在“礼”上。比如鲁隐公五年春,鲁隐公忽发奇想,打算到一个非常遥远的、叫做“棠”的地方去看人家捕鱼。臧僖伯劝阻说:“根据自古相传的礼制,国君是为民众树立法度的人,应该专心去做国家的大事。执行乱政,那是要亡国的。”鲁隐公坚持要去,臧僖伯“称疾不从”。由于隐公的做法“非礼也”,不符合礼,所以史官将它写进了鲁国的史书,以警示后人。所以,古代的礼包含了一套以道德为核心的制度。
钱穆先生讲,礼是以对方的存在并且心存敬意作为前提的。礼的原则是与人为善,处处为对方着想,以此求得社会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尊礼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管理者用企业文化来统率公司,用个人魅力统率下属,这样可以得到员工的齐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