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说:“人们赞誉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之后,才领会一些经营的要诀的。”
有这样一则轶闻:某先生看了李嘉诚收购和黄的文章,拍案叫绝,写下一副不算工整的对联: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
“超人”之称,先在民间不胫而走。不久,各大小报章竞相采用。超人盛名,誉满香江。
“某先生”是否确有其人其事,难于考证,但这至少代表一种舆论倾向。不少人在承认李嘉诚“高人之术,超人之智”的同时,莫不羡慕他的幸运。
李嘉诚的幸运,似乎不止收购和黄这一次。他与汇丰合伙重建华人行,1980年,他被委任为汇丰银行董事,成为继包氏之后的第二位华人董事;他得到地铁公司主席唐信的垂青,获得车站上盖的发展权;他将长江上市,适逢股市牛市大好时机;他经营塑胶花时,无人担保,就可获得大客户的全额订金。
鸿硕先生曾专门探讨过李嘉诚的“幸运”,颇令人折服。他在《巨富与世家》一书中提到:“1979年10月29日的《时代周刊》说李氏是‘天之骄子’,这含有说李氏有今天的成就多蒙幸运之神眷顾的意思。英国人也有句话:‘一安士(盎司)的幸运胜过一磅的智慧。’从李氏的体验,究竟幸运(或机会)与智慧(及眼光)对一个人的成就孰轻孰重呢?”
1981年,李嘉诚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力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3-4成了。”
1986年,李嘉诚继续阐述他的观点:“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奋及有计划地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靠勤奋工作,不断奋斗而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
鸿硕先生分析道:“李先生认为早期的勤奋,正是他储蓄资本的阶段,这也就是西方人士称为‘第一桶金’的观念。不过,在香港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万人,为什么他们勤奋地工作了数十年还没有出人头地呢?由此可见,李先生认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仍是自谦之词,幸运也只是一般人的错觉。从李先生成功的过程看,他有眼光判别机会,然后持之以恒,而他看到的机会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幸运’”。
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这段话,正是李嘉诚由勤力至成功的写照。
6.稳中求进,以快补慢
在人生旅途中,想少走弯路,就要看清形势,利用好天时、地利、人和,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止。
李嘉诚认为:“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学习,把握时机。”
李嘉诚一贯以稳健风格为重,在创业阶段,李嘉诚多一些闯劲,也敢冒一些风险。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更注重于守战,因此趋于保守。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港商投资内地,形成风起云涌之势。不少香港大财团参与内地的基本建设。1979年,霍英东参与投资广州当时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白天鹅宾馆建设;80年代末,包玉刚投资改建宁波北仑港;利氏家族兴建五星级的广州花园酒店;从1983年起,郭鹤年先后在内地兴建了北京香格里拉、杭州香格里拉、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等10幢大型物业;胡应湘在内地的事业也始于80年代初,他牵头兴建了广州中国大酒店、深圳电厂B厂、广深珠高速公路等数项大型工程。
在这方面,李嘉诚明显落伍了。他的长实集团虽然也参与了内地少量项目的投资,可与他控有的香港最大财团、与他投资海外的大手笔相比,显得非常不对称。他在内地人眼里,只是个慷慨大度的慈善家,而不是大刀阔斧的投资家。
其实,这是李嘉诚一贯的作风,他素来不喜欢抢饮“头啖汤”。“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是他经商的信条。李嘉诚稳健趋于保守,闯劲似乎不足。然而,李嘉诚闯劲不足后劲足,则是有口皆碑。比如,在战后崛起的华人财团中,李嘉诚不是率先跨国化的,但他在加拿大一地的投资,没有一个华人巨富可与他论伯仲。
李嘉诚在中国内地投资,亦是如此。闯劲不足使李嘉诚远远落后于另外一些大财团。但他铆足后劲,弥补了这个不足。能够后来者居上,亦值得世人称道。不过,如果李嘉诚能捷足先登,那么形势肯定更为壮阔。
1992年4月27-28日,中国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杨尚昆、李鹏等分别会晤李嘉诚。
李嘉诚旋风般地从北京飞赴汕头,又急转深圳,5月1日,宣布成立第一家在内地注册的联营公司。这就是李嘉诚代表长实集团与中方合组成立的“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雄厚,港方中方各占一半股权。中方的两家合作伙伴是:深圳市政府的深圳投资管理公司,国家计委属下的中国机电轻纺投资公司;港方股东有长实、和黄、怡东三家。
长和实业将拟定在内地投资的一系列计划,将成为长实系在内地的旗舰。短短的时间内,李嘉诚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令人惊叹其决断及办事的高效。高效赢得时间,时间就是金钱。1992年8月6日,李嘉诚发布本集团中期业绩报告,阐明投资重点转移到内地的条件及方针:
“中国未来之国民经济将有较大幅度之增长,前景令人鼓舞。”
“香港整个经济体系亦将由此而获益,为平稳过渡做好准备。”
“自年初邓小平南巡深圳后,中国开放改革的执著得到深化,本集团在中国内地的投资的确增大了。”
记者问长实系最终会投资多少,李嘉诚答道:“在现阶段很难估计,很多因素目前是很难预测的。若经济环境发展理想,最终在内地的资产值,可能会占本集团总资产值的25%。”
李嘉诚没有透露何时达到这个比例。《香港商报》分析,这是个相当大的比例。以1991年底长实系资产总值750亿计算,日后该系在内地的投资额将达190亿港元。
李嘉诚以其磅礴的气势,以近200亿的巨资投入后来者居上,委实是势如长江。但他并没有透露何时达到这个比例,显示李嘉诚凡事留一手的个性。李嘉诚一言九鼎,从不食言、从不爽约。若非有十成的把握,李嘉诚不会限定一个具体时间,那样,无疑给自己套上紧箍咒。
1992年10月5日,以和黄集团为核心的港方财团与中方在北京签署深圳盐田港发展合同。签约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邹家华及和黄主席李嘉诚出席仪式。
中方财团是深圳东鹏实业,占3成股权;港方财团有和黄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熊谷组公司等,共占7成股权。控股权在和黄集团。
按当时的价格算,合营公司总投资为50亿人民币,目标是建成与香港货柜码头互补的世界级盐田货柜码头。
工程分几期完成,第一期拥有2个柜泊位和4个杂货泊位,现已开始启用,较大地缓解了香港货柜码头的压力。然而,盐田港计划曾遭到马世民竭力反对。
马世民说:“我确实不赞成在内地搞货柜码头,因为1997年后,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我们在香港货柜码头坐大,深圳又搞一个,等于抢香港的生意,自己打自己。”
李嘉诚更具有远见卓识地说,深港间的大鹏湾是天然深水港,我们不抢先建盐田港,别的财团也会抢着去干,那将成了“我们与他人对打”。在珠海,和黄控得高栏深水港的发展权,这里将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面的出海通道。盐田港的签约仪式可谓是最高规格,风头一时无两,再次为李嘉诚壮了声威。
李嘉诚之所以如此大规模地投资内地市场,是基于他对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前景的强烈信心。李嘉诚评价道:“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司法系统在进一步完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会更加开放,商业法规将会进一步完善,司法系统也将变得简单明了。所有这些都将增添投资者的信心。”
迟人一步就可能输人一筹,丧失先机。换个角度看,迟人一步可以将形势看得更清,把握大局,少走弯路,鼓足干劲迎头赶上。
在人生旅途中,如果想走快路且少走弯路,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事物,延长自己的有效生命。看清形势,抓住机遇,利用好天时、地利、人和,心怀感恩,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止!
7.竞争就是斗智斗勇
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点,便可赢得多一点。好像奥运会一样,如果跑短赛,虽然是跑第一的那个赢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胜出少许,只要快一点,便是赢。
李嘉诚曾说:“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足,超越置地!”
1977年,李嘉诚参与了地铁遮打站、金钟站上盖兴建权的竞投。地铁工程,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个工程计划8年完成,需耗资约205亿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龙观塘,穿过海底隧道到达港岛中环,全长15.6公里,共15个站,耗资约56.5亿港元。
资金来源,主要是由香港政府提供担保获得银行的各类长期贷款;地铁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售股集资;地铁公司与地产公司联合发展车站上盖物业的利润分红。
中环站和金钟站是地铁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车站。中环站是地铁首段的终点,位于全港最繁华的银行区;金钟站是穿过海底隧道的首站,又是港岛东支线的中转站,附近有香港政府合署、最高法院、海军总部、警察总部、红十字总会、文物馆等著名建筑,与中环银行区近在咫尺。
有人说,中环、金钟两站,就像鸡的两支大腿,其上盖将可建成地铁全线盈利最丰厚的物业。地产商莫不“垂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