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乐观地看问题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完美的公司、完美的老板,完美的上司,完美的同事,也没有完美的个人。关键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哪里,是去注意优点,还是注意缺点。我们的眼睛和照相机的镜头是一样的原理,你想看什么,你就能够看到什么。如果你把镜头对准垃圾,那么你会得到一堆有关垃圾的照片;如果你把镜头对准鲜花,那么你将得到无数鲜艳的花朵。我们的耳朵和收音机也是一样的,你想听到什么,你就能听到什么。如果你把耳朵调频到播放《苏武牧羊》的频道,你听到的都是低沉哀婉的音乐;如果你把耳朵调频到播放《百鸟朝凤》频道,你听到的则是清新快乐的音乐。
情绪也是如此,看问题的积极方面,可以产生乐观的情绪;看问题的消极方面,就会产生悲观的情绪。问题是相当多的人不由自主会选择悲观,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调控自己的情绪。
发明家爱迪生想从植物体中找出天然橡胶的新原料,做了无数次的实验。当他在第五万次实验失败后,他的助手垂头丧气地对他说:“先生,我们已经做了五万次的实验了,都毫无结果。”
“有结果!”爱迪生热切地叫出声来:“怎么会没有结果呢?我们有了不起的发现呀,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有五万种东西是不行的!”
你看,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出的结论就不同,心情也就自然不同。所以,我认为:美好是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如果我们自己心中有佛,我们看到的都是佛;如果我们心中有魔鬼,我们看到的都是魔鬼。你的心情是在天堂还是在地狱,完全由你自己决定,一点儿都怨不得别人。只看自己拥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
为什么很多人不快乐、不幸福?就是因为这些人只看自己没有的,不看自己拥有的。使自己快乐的最佳途径,就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而不要整天只看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实际上,忧愁和快乐只有一步之遥,就看你拿什么心态去面对。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就像一群猴子爬树一样,往上看,你看到的都是屁股;往下看,你看到的都是笑脸。关键看你怎么看,怎么比。向上比,人比人气死人;向下比,人比人乐死人!
曾经有一个犹太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他非常刻苦,一有空就练琴。可是就连他的父母都觉得他拉得实在太糟糕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
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个老琴师。老师说:“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帕格尼尼的一首曲子,结果错误百出。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
少年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
老琴师又问道:“你拉琴快乐吗?”
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
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拉琴非常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呢?虽说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但这也就足够了。”
少年恍然大悟。此后,他虽然仍常常演奏小提琴,却不再受困于成为帕格尼尼的梦想。这个少年就是名震天下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快乐是一种生活的态度,那些经常抱怨生活,活在叹息中的人,永远跨不进那扇快乐之门。
◆要有做平凡人的心态
《约翰·克里斯朵夫》中主人公和他舅舅之间有段精彩对话:“……如果你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当快乐。因为那表示你不能再进步,干吗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干吗为了你做不到的事悲伤呢?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而竭尽所能。”
不少人陷入了世俗成功的“精英”围城而不能自拔,总想让别人高看自己一眼,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地位、有身份、有权力、有金钱。越是在意别人的看法越是活得太累。
应该说,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但是,得到认可的愿望一旦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或者说要求别人或社会认可的心理需求过分强烈,则会造成精神的沉重负担和心灵的扭曲。除非我们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否则我们是默默无闻的,我们就是没有价值的,“我们的工作并不重要,那个承认才重要”,这种观念越长久精神就越痛苦,越努力就越找不到快乐和幸福。
西方有句谚语说:“20岁时,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想法;40岁时,我们不理会别人对我们的想法;60岁时,我们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在意我们。”不必处处要求别人的认可,如果认可来临,你就坦然地接受它;如果它没有来临,你也不要过多地去想它。你的满足应该是在你的工作和你的生活本身,你的快乐是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别人。
(三)过好简单生活中的每一天
快乐是一种心境,拥有一颗知足的心,快乐就在你身上。若想得到快乐,就别让自己过得无精打采,想要获得快乐,不是增加财富,而是降低欲望。林肯说:“人快乐的程度多半是自己决定的。”人生际遇对快乐程度的影响,其实远不及我们对事情的反应来得重要。
快乐实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东西。有时它被视为人生最大的挑战,需要投入全部的决心、毅力、自制力。成熟代表为自己的快乐负责,把注意力集中于已经拥有的一切,而不是放在没有得到的东西上。
一个人心里想些什么是别人无法控制的,因此,快乐与否的感觉操纵在你自己手中。别人不能把思想硬罐进你的脑子里,要寻求快乐,必须专心思考快乐的事,但我们是否经常反其道而行之?我们是否常常不把别人的赞美放在心上,却为一两句不中听的话生好几天的气?或许你容许不愉快的经验或恶言占据你的心灵,后果只能自己承担。记住,你是自己思想的主宰。大多数的人,对好话只记得几分钟,坏话却能数年不忘。他们就像收集垃圾的人,把20年前人家丢给他们的垃圾背着到处跑。
有时快乐需要努力去完成,就像维持家中整洁美观,你得把好东西都陈列出来,把垃圾丢掉。快乐就是搜寻生命中的好东西,有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有人看见玻璃窗脏了。看见什么,靠你自己用思想做选择。
有人说:快乐要学会“三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它能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幸福本无固定的标准,无止境的攀比和贪欲才是内心困乏的根源,知足,是一种智慧,心放宽了,快乐也就来了。快乐可以自己创造,它不仅使我们心情舒畅,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与信心。
而我更赞同这种说法:快乐是过好“三天”,即昨天,今天和明天。“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未可知”,聪明的人,决不太多地停留在昨天,因为昨天是作废的支票,也不太多地幻想明天,因为明天是一张期票。他们会紧紧地抓住今天,过好每一天,因为只有今天才是你拥有的可用现金,把握好今天,又无疑把握住了未来,把握住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平平凡凡即是真,过好每一天,你的人生就会充满意义和快乐。
四、人生永恒的谜题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少年问:“我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者笑着说:“孩子,在你这样的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的了。我送给你四句话吧。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
少年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样狂喜也变得平和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了一会儿,说:“这样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默默地思索着,回答说:“这句话是不是说,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
智者说:“第四句,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你留着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也好,不过这四句话我怎样才能把它们绕在一起来呢?”
智者答:“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其实,人性中许多的东西都是永恒的谜题,它需要你的一生去慢慢品味,寻求快乐也是如此,但就如我在本章开头所说的,快乐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却有解决的方法。许多人也许在花很多时间去寻找快乐,但却不得要领,终日郁郁。
一位富人和一位贵人来到一座据说香火很旺且十分灵验的寺庙。
富人一进大雄宝殿就扑地一声跪在佛祖前,十分虔诚地叩拜祈祷。贵人踱着方步在整个寺院里转了一圈后,也双手合十立在神殿背面的神像前。
主持问富人:“你已经富可敌国,虫草当饭,燕窝当茶,还有什么可求的?莫非是求平安?”
富人答到:“不仅仅是平安,主求快乐。虽然在常人看来我事业有成,名利双收,但我并不快乐。别人希望有更多的钱,而我却因为钱多而烦恼。”
主持转而问贵人:“那么你求什么?”
贵人答:“也求快乐。虽然我位高权重,但时时感到压力巨大,危机四伏,成日替别人做嫁衣裳,被旁人包围起来,孤立起来,捧到天上摔下来也疼,也不快乐。”
主持没有答话。手轻轻一指,带着二位来到另一偏殿。
只见殿中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在求快乐。大小孩说:“只要能够天天吃饱就是最大的快乐。”小小孩说:“只要阿爸不要天天逼我读四书五经就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