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中,有许多一定要避免的错误。这些错误,有些可能会发生于演讲之前,有些可能会发生于演讲中。一个好的演讲者,除了要对演讲的内容有比较好的把握之外,还要明白如何“输出”这些内容。演讲者面对的对象毕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一定要学会站在“听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而这也是多数演讲者所欠缺的能力。演讲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演讲者向听众传达的不仅是一些思想、观念或者知识,也应该包含一些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有一些演讲者试图通过演讲来向大家传递一些负面的信息,抑或使人们忧心忡忡,这都不是好的演讲。好的演讲者,即便是要告知大家沉重的消息,也要带给大家希望和勇气。
第83界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就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乔治六世国王本来说话有些口吃,可是在罗格医生的帮助下,他战胜了自己的这一顽疾,并成功通过广播向全英国人民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乔治六世国王呼吁英国民众:“我们被迫卷入冲突,我们必须保护自己保护国家,如果你愿意,请拿出你的力量,我们必须坚强起来,抵抗敌人。此时英国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我们中大多数人将面临第二次战争,我们已多次寻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但一切都是徒劳。”最后国王说道:“我们还会面临一段艰难的日子,战争也不只局限于前线,只有心怀正义才能正确行事,我们在此虔诚向上帝祈祷,只要每个人坚定信念,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必将胜利。”这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极大地鼓励了民众的信心,当面对纳粹德国的强大压力时,国王并没有挟持民众,并没有营造恐怖的氛围,而是告知大家,要有信心,因为大不列颠国是属于“正义”的一方,而“正义”必将获胜。
一、无聊的开场白
一个好的演讲,要有一个震撼的开场白。一种无聊却又被经常采用的开场方式,是对引言人大肆感谢,比如说:“非常感谢××给我这个机会,能够站在这里分享我的一些经验。”这可能一开始就会让听众陷入无聊的情绪,心中默念“又来了,无聊的官僚主义”。
来看看比雅克·英格斯[1]在《飞速讲述三个建筑故事》的演讲中如何开场的吧:“关于建筑的公开讨论,经常是停留在对最终结果的揣摩上,也就是建筑物本身。伦敦最新的塔是像小黄瓜或香肠,还是性用具?所以最近我们问自己,我们是否可以发明一种模式,能够实际上讲述项目背后的故事。也许结合影像、图画还有文字,可以讲述关于建筑的故事。”这种带入虽然简短,却包含了数层意义:首先,他描述了一种现象,人们确实有时候只看到最终呈现的建筑物,而很少去思考它是如何建成的。其次,他幽默地讽刺了最近热门的话题,关于伦敦新塔外形的讨论,这种讨论在中国也屡见不鲜,最为典型的就是全国人民对于央视新大楼的“热爱”。最后,他点出了自己演讲的主要目的。这几句话,层次精巧,毫无赘述,却起到了最好的效果——成功地吸引了听众。怪不得这位年轻的建筑师,在美国、日本和中国都掀起了一阵旋风。相信在世博馆众多的场馆中,丹麦馆一定给人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比如通过在礁石上设计了一个LED屏幕,实时转播世博会丹麦馆前的画面;把美人鱼雕像置于馆中。这些都显示了这位出色的建筑师也是位杰出的公关顾问,他懂得如何推销自己的理念。
[1]比雅克·英格斯:1974年出生,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的设计者,一位非常有活力和有魅力的设计师。
二、模仿其他人
市场上教大家如何演讲的书汗牛充栋,有一些是演讲名人的心得,有一些是介绍演讲方法。但无论如何,完全拷贝他人的成功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有一位朋友,十分喜欢从别人身上吸取经验,她喜欢模仿别人的穿着,喜欢模仿别人的讲话模式,但所有这些模仿都会让她显得不伦不类。每一位女性的气质不同,每个人的身材也不同,简单地模仿只会让人觉得有些“东施效颦”罢了,最典型的一点,就是很多东方的女明星,身着国外大品牌的服装走红地毯的时候,总是让人觉得怪怪的,因为东方女性较为不丰满,那些依据西方式身材剪裁的礼服很不适合她,完全掩盖了她的身材优势。照搬照用别人的演讲模式,也会产生同样的道理,就好像穿了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完全不合身的西装一样。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有些人不苟言笑,所以他释放出的一些冷幽默会让人十分受用;有些人在体态上有些独特之处,所以他在演讲中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达到特殊的效果。比如,2009年,在北大讲堂颂“体坛风云人物”奖项的时候,刚上任不久的北大校长周其凤,找来了“小巨人”姚明当自己的颁奖搭档。身高不足1米6的周先生,显然不介意跟2米2的巨人同台,这种剧烈的反差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众所周知,戈尔先生输掉了总统选举,却赢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他总能用这个事情开自己的玩笑,当然他为缓解全球暖化做的努力也值得敬佩。我们身上有哪些特殊之处,这个问题其实平时就应该好好思考。这些特殊之处即便没有惊天动地的效果,但也会让我们凭添几分真实的色彩,听众希望听到的不是没血没肉的赘述,每位听者心中都会对演讲者作出评断,这个评断可能从他看到你的第一眼就已经开始了。
三、没有合理利用会场空间
好的演讲者一定不要将自己禁锢在讲台中央。适当走动,会增加演讲的感染力,只有无聊的老学究才会纹丝不动地站在或者坐在讲台上。没有人希望去听这样的演讲。扩大活动的空间,就意味着增加了与听众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会提升演讲的感染性,也能使听众更集中注意力。
兰迪·波许是一位得了绝症的大学教授,在他的最后一次告别演讲中,为了让大家暂时忘掉笼罩在他身上的死亡疑云,他甚至做起了俯卧撑。这就是善用场地空间的一个绝好例子。开明的演讲者,甚至可以在听众中走动。当然这种走动不是像初中的英语教师一样,这种走动不是刻意的,也不是机械的,而是随着情绪而来的。在走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问,可以面对面地与提问题者交流,这将会使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更近,而拉近的不仅是空间的距离,还有心理距离。一个好的演讲者,不会因为跟听众走地更近而丧失权威感,这么做只会让听众觉得这个人更立体,更接近普通人,愿意去与人交流,当他们明白了你所释放的这些信息,他们才愿意配合,他们也才愿意对演讲作出反馈。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演讲的氛围将会非常热烈和激动人心。
四、演讲前没有利用放松技巧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将会传授一些有用的放松技巧,在这里就不重复赘述了。这里要说的事情是:Take it easy(放松点),没什么大不了的。2012年奥运会时,孙扬的表现让很多人激动,我们看到他入场之前总是戴着大耳机,听着音乐,其实这是他的放松技巧。如此优秀和实力超群的运动员,都需要在比赛之前放松自己的心情,普通人当然也需要。当然如果你不喜欢听音乐,也可以选择其他别的放松方式,如深呼吸、抖动几次肩膀。一些即将登台献唱的歌手会大喊大叫,这种方式是不适合一位演讲者的。
无论做了多少次的演讲,当众讲话还是会带来许多压力。没有一次演讲是可以完全复制的,尽管有些演讲内容都已经驾轻就熟,但现场的氛围、观众的特点这一切都是未知的。好的演讲者,并不会因为自己对于演讲十分熟练而高枕无忧。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的一种线性关系,同样焦虑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也是这样,心理学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也就是说,保持中等程度的紧张和焦虑水平,工作效率是最高的。演讲者在接到演讲任务时,一定不要轻视,同时也不要过度重视,将自己的焦虑水平维持到中等程度最佳。但这一切最好都在去会场之前就早已解决,即将要踏上演讲台之前,还是抛开一切,放松心情吧。
五、照本宣科
千万不要把“脱稿演讲”和“无稿演讲”搞混了,“脱稿演讲”之前一定要精心准备自己的演讲稿。当然,若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稿件一字不差地呈现给听众,这反而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方式。
一些知名的有魅力的演讲者,很少会头不抬眼不睁地盯着稿件,他们往往已经对演讲内容了熟于心,稿件其实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试想一下,如果马丁·路德·金在激昂的演讲《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时,一直低头念稿子,可能冲击力就不会这么强了。如果听众想要听的是这种演讲,可能还不如把稿子印一下发给大家看比较好。这就跟听现场演唱会和去网上下载音乐的区别一样,听众希望看到的绝对不是一场严丝合缝的演讲,而是希望感受现场的氛围和魅力。照本宣科地演讲,完全剥夺了听众这样的权利,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对于大部分听众来说,能够脱稿演讲,证明了一个演讲者的能力很强,这也会增加演讲者的权威感,这样的权威感一旦建立,演讲将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六、过多赘述他人的故事
举例子是演讲中经常被用到的方式。一条一条地罗列观点,绝对是不讨喜的。可是对于例子的选择也要十分慎重。一般情况下,鼓励大家多举一些跟自己相关的例子。
首先,关乎自己的例子,会降低演讲准备的难度。亲自经历的事件,一般不难描述,而且这种描述可能愈发生动,这个故事我们可能已经给许多人讲过了,所以在陈述上会更符合听众的口味。每次讲述这个故事,我们可能都会得到一些反馈,这些反馈促进演讲者逐渐修正陈述的逻辑,所以在演讲中应用这样的例子,效果一定非常好。
其次,听众希望听到关于演讲者自己的故事。既然来听演讲,肯定是对演讲者充满好奇,如果是想来听其他人的事情,还不如自己买书来看一下。梁文道、蔡康永这样的文化名人到各大学演讲的时候,肯定是要以自身出发的。龙应台在香港大学的演讲,也完全是从自身感受出发进行的。这些演讲老手深知,听众会为什么埋单,听众反感什么。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举一些别人的例子,宋美龄在访美演讲中,就讲述了一个禅宗的故事,这样的小故事虽然与她本身没有大关系,但对于美国的听众来说,十分新鲜,这种新鲜感也是非常奏效的。
七、语气乏味
没有什么比去听一场让人昏昏欲睡的演讲更折磨人了,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如坐针毡,甚至都有点儿替演讲者感到害臊。这种时候也没办法,只能把自己的思绪往别的方向导引,祈求上帝赶紧把我们从这种窘境中解脱出来。演讲者可以不是文采飞扬的人,确实演讲稿也不用多华丽,就像说书人一样,不一定多有才华,但要把事情讲明白。
没有一位演讲者不想让听众喜欢自己的演讲。那么就行动起来,形成自己的说话风格吧。其实,典型的例子就是赵本山的小品,里面的很多台词如果别人说起来可能并没有幽默的效果,但他语言中的感染力和他特别的口音,都会加强戏剧效果。黄西(Joe Wong)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博士,在美国却闯出了另外一片天地,他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脱口秀演员。这其实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他特殊的语言风味——浓重的中式英文口音,他的外表和打扮并无新意,属于那种在中国大学内一抓一大把的长相。在中国,像他这种口音的人比比皆是,但这种口音,在美国人听来一点儿都不无聊,加上他融合了许多文化差异的笑话,让人听来别有风味。后来黄西来到国内演出,据说效果很一般,可能在中国人听来,这种东西并没有特别的新鲜感,失去了这种优势,黄西的脱口秀便逊色很多。
八、缺乏自信
有些人总是需要有充足的准备,才会开始做事情,否则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不过事情没有可能真的做到有完美无瑕。这样的人本质上是缺乏自信的,总觉得可以以没有准备好为借口。如果无法说服自己,当然就没法说服别人,有时候自恋一点儿也不是什么坏事情。自信一般由内而外地散发,装腔作势不是真正的有自信。我们生活中常见到一种人,他们总是夸耀自己的各种成就,言必称自己跟谁是朋友,一副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其实这反而会让听众反感。所以,自信度要把握好,否则便是自大了。没有几个人喜欢自大的人,也没有几个人喜欢感觉自己渺小,所以成熟的演讲者尽量不要让听众产生这些不良的情绪。
其实,做自己并接纳自己,才能表现出最完美的自信。乔布斯永远只是穿那种黑色的高领毛衣,这丝毫不会降低他的魅力,反而成为了他的标志,成为了一种风尚。这就是有自信的表现:不用华服装饰,简简单单地做乔布斯就可以了。这并不是让大家都穿上高领毛衣去作演讲。前面我们还说过,不要模仿别人,演讲者可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黑色高领毛衣”,建立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