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泰因(Stein,1996)在其论文《非理性世界的理性资本安排》中首次提出市场择时假说(market timing hypothesis),即在股票市场非理性导致公司股价被过分高估时,理性的管理者可能发行更多的股票以利用投资者的过度热情;反之,当股票价格被过分低估时,管理者可能回购股票。贝克和沃格勒(Baker Wurgler,2002)在其开创性的论文《市场择时与资本结构》中首次明确提出市场择时理论.市场择时理论提出市场价值高时(由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衡量)融资的公司杠杆低,而市场价值低时融资的公司杠杆高。过去市场价值对于资本结构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无论是以账面价值还是以市场价值来衡量杠杆还是否包括其他的控制变量,这一关系都是明显和持久的。市场择时理论的核心在于市场择时通过净股票融资长期影响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历史股票市场择时的累积结果。瑞特(Ritter,2002)以MM理论为基础,将自1958年以来的资本结构理论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1958-1985年:如果有税收和破产成本,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如何?研究假设公司经营决策是外生的,理论主要是权衡理论; 第二,1976-2002年:如果公司经营决策是内生的,公司资本结构决策如何?理论应该包括代理成本、各种基于信息差异的理论和财务契约理论;第三,1991-至今:如果市场低效率,公司资本结构决策如何?理论主要指资本结构市场时机理论。
§§§第一节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从时间上来看,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始于1950年以后,较早的可以追溯到1952年。早期资本结构理论是指1958年之前学者对资本结构研究的理论,以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德( David Durand )为代表,其研究成果是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正式开端之一。1952年,大卫,杜兰德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召开的“公司理财研究学术会议”上提交了论文《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 Cost of Debt and EquityFunds for Business : Trend and Problems of Measurement),系统、全面地总结和提出了三种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即,净收益理论(net income approach)、净营业收益理论(net operating income approach)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衷理论 (traditional theory)。研究的基本前提是站在企业投资者的角度,如何评估企业负债及权益价值的多种不同假设甚至是根据经验判断推衍出来,在理论上缺乏实证支持和行为意义。因此,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研究。
一、净收益理论(Net Income Theory)
净收益假说首先假定单项债务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固定不变,然后增加债务与权益资本比例,将使加权平均成本降低。因为营业收益不变,所以加权平均成本降低,企业价值增加。净收益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负债能增加企业的价值,认为企业利用负债融资提高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可以降低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按照这一理论,在利息不超过营业收益的条件下,采用负债筹资总是有用的,因为它可以提高股本净收益。按照净收益假说,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成本固定不变,加权平均成本随着负债比率增加而降低,因为负债比率增加,负债的权数也增加;相反,权益资本的权数减少。所以在没有负债时,加权平均成本最高,等于权益资本成本。负债比率如果增加,加权平均成本开始下降。当企业资本完全来自负债时,加权平均成本等于负债成本,即当资产负债率等于100%时,企业价值最大,资本结构最优。因此,企业进行债务融资总是有利的,企业应该尽可能多的负债,而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看到财务杠杆的正效应的同时忽视了财务杠杆的负效应;第二,由于过分强调通过综合资本成本的降低来提高公司的价值,因此,忽视了对财务风险的管理。
二、净营业收益理论(Net Operating Income Theory)
净营业收益理论认为,负债筹资会使得财务杠杆作用扩大,即便债务资本成本不变,但是会增加企业权益资本的风险,从而使得权益成本上升,因此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木不会因为负债比率的提高而降低,而是维持不变。所以,净营业收益理论的观点是:不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综合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因而企业的总价值也是固定不变的。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无关,决策公司价值的真正因素应该是公司的营业收益,所以筹资决策也就无关紧要,而这显然与企业的理财实践不相符。可见,净收益理论和净营业收益理论是完全相反的两种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无论企业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因而企业的总价值也是固定不变的。显然,净营业收益理论过分强调了财务杠杆的作用而忽视了企业资本成本与不同的筹资方式之间的关系。
三、传统资本结构理论(Traditional Theory)
净收益理论和净营业收益理论都是极端的资本结构理论,传统资本结构理论是对上述两种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其主要观点是:负债成本、权益成本、加权平均成本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会因资本结构的改变而改变。权益资本成本由于负债增加引起财务风险加大而不断上升;负债成本在负债比例一定条件下相对平稳,但如果负债比例增大到超过一定比例,企业利息费用增加,负债成本便开始上升;加权平均成本取决于权益成本和负债成本,当企业用负债来减少发行在外的股票时,权益资本成本上升缓慢,负债成本平稳不变,而且比权益资本成本低,所以加权平均成本逐渐下降。当负债比例加大,权益资本上升逐渐加速,虽然负债在全部资本结构中比例增加,但不能抵消权益资本成本快速上升的影响,结果使加权平均成本下降到最低点后开始上升。其核心观点认为债务成本率、权益资本成本率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会随着资本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该理论认为股权资本与债务资本的资本成本的高低与企业所利用的财务杠杆比率有关,而企业价值又决定于所利用资本成本的大小,因此,企业存在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
四、对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的评述
以上三种理论都是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为零的条件下提出的,同时考虑了资本结构对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的双重影响,三种理论都是建立在经验判断基础上提出的而缺乏理论意义,故没有得到理论界的认可和进一步的发展研究,但这些理论为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尤其是传统折衷理论提出了最优资本结构的存在和决定,为后来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之,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有着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为零的条件下提出的,同时考虑了融资结构对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的双重影响。但是这三种理论都只是从直观角度提出,既没有建立理论逻辑模型进行严格论证,也没有运用数学方法进行严密推导,同时也缺乏充分的经验基础和统计分析依据做支持。因此,严格地说,它们还不能称为理论,只是经验和假设。但是其基本思路对后来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在杜兰特之后,资本结构理论研究集中于对资产负债比率的研究,主要探讨通过调整资产负债比率提高企业价值的问题,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第二节 旧企业资本结构理论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阶段在时间上从1958年开始,直至1970年以后。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始于MM 定理,标志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形成的是,1958年6月现代理财学之父默顿·米勒教授(Merton Miller)和其合作伙伴佛兰柯·莫迪利亚尼教授(Franco Modigliani )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共同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理财和投资理论(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的研究成果。在该篇文章中提出了著名的MM资本结构无关理论。此后,资本结构理论迅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米勒和莫迪利亚尼本人在内的诸多学者逐步放松假设条件对MM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体系。
按照是否引入不对称信息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可以分为旧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和新企业资本结构理论。旧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包括MM定理、考虑企业所得税的MM模型、税差学派、破产成本学派和权衡理论等。而在这一体系中又主要包括两个分支:税差学派和破产成本学派。最后权衡理论将这两大学派统一到了一个体系中。税差学派从税收角度,主要探讨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最后形成了著名的米勒模型。税差学派主要以法勒、赛因、布伦南和斯塔普莱顿(Farrar, Selwyn, Brennan and Stapleton)为代表;破产成本学派则从破产成本出发研究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再以后延伸到财务困境成本等。破产成本学派则以巴克斯特、奥尔特曼和沃纳等为主要代表。权衡理论以罗比切克、梅耶斯、考斯、鲁宾斯坦和斯科特等为代表。新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四大流派,即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资本结构产业组织理论等。以下部分主要阐述以MM定理为重要起点的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及其之后的发展。
一、MM定理
MM理论在资本结构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第一次使资本结构的研究成为一种严格的、科学的理论,也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创立。该理论力图通过企业资本结构的表面现象,探寻企业资本结构的规律,从而找出公司价值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莫迪利亚尼和米勒两位教授也由于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分别于199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MM 定理研究的假设条件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在其经典性论文《资本成本、公司理财和投资理论》中指出,在完美市场假设下,企业价值只与企业所有资产的预期收益额和企业所对应的资本化率有关,而与资本结构无关。简单地说,就是蛋糕的大小与蛋糕如何进行分割无关。MM 定理不但包括此文中的三个核心命题,还包括他们在此后的几年中发表的相关补充和修正。
这里所谓的完美市场是指:
第一,无费用的资本市场:没有市场交易成本,没有政府的限制可自由地交易,且资本资产可无限分割。
第二,中性的个人所得税:无个人所得税或对股利、股息和资本所得课税是平等的。
第三,完全竞争的市场:不管投资者和企业的行为如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可按不变的价格转换证券;另外企业不能影响市场利率结构。
第四,借贷相等:投资者和企业同时可借入、借出资金和发行证券。
第五,相同的期望: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期望。
第六,没有信息成本:企业和个人的可利用信息是相同的,而且获得这些信息是没有费用的。无财务危机成本:企业和个人若发生财务危机或破产,不会发生财务危机成本(如清算费用、企业重组费用等)。
MM定理奠定了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的基础,从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和行为及投资者的目标和行为的角度出发,探索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这种目标和行为的相互冲突与一致,是资本结构理论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然而,MM定理的完善市场假设与企业实际经营环境差异较大,限制了它的实用价值,经济学家们不断放松假设条件,使其更贴近现实,从而推动了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二)无公司税负的MM理论
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基于上述假设,MM理论提出了三个命题。
命题1:公司价值命题。公司的价值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而是完全取决于企业预期的息税前利润按照适用于该公司风险等级的折现率,进行资本化的现值。即只要投资者预期的息税前利润相等,那么,处于同一风险等级的公司,负债公司的价值与无负债公司的价值相等。命题1的证明是利用套利原理进行的。根据假设,当两个企业预期的息税前利润相同时,如果仅因为有无负债而导致企业总价值存在差异,那么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卖出被高估企业的股票而买进被低估企业的股票,从而获利。由于存在这种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会使两公司的价值趋向一致。当两企业的市场价值相同时,投资者的套利行为才会消失,市场达到均衡状态。该命题表明:公司的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负债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于同一风险等级中无负债公司的股本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