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戴蒙德、赫舒拉发和赛克(Diamond、Hirshleifer and Thakor,1989)声誉模型
戴蒙德、赫舒拉发和赛克分别提出了两个声誉模型,他们主要强调了声誉在调和经理与债权人利益冲突时的作用,利用声誉缓解企业与债权人的冲突。戴蒙德认为,虽然股东常偏好风险较大但收益较高的项目,由于关心自身信誉,经营者有动机寻求投资收益低、风险小的投资项目,使得企业有充足资金应对债务需要,另外企业的永续经营也使得企业和经营者会有良好的声誉,从而降低企业未来融资成本,经营者自身价值也会提高。因此历史悠久的企业为了避免信誉价值损失不会选择风险项目,而缺乏声誉的新企业则会选择风险项目。由于上述的声誉问题,举债能够化解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赫舒拉发和赛克认为,由于选择安全项目能够减少债务融资成本,因此即使选择风险项目更有利于股东,如果安全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经营者还是有动力选择安全项目。并且越可能被兼并的公司,其经营者对信誉的效用就越敏感,企业将拥有更多的债务。
此外,斯图尔兹(Stulz,1991) 认为,负债可以减少用于投资的现金流,因为经理总是将所有资金全部用于投资,但同时也可能因此而损失好的投资机会,假定企业经营者有过度投资倾向,从而可能产生资金不足的问题。最优资本结构取决于债务融资的收益(债务融资减少企业自由现金流限制)和成本(过多负债使得自由现金流枯竭,造成资金不足)之间的权衡。
(五)财务契约理论(Financial Contract Theory)
财务契约理论是代理成本理论的延续,是关于财务契约能解决代理成本(与债务有关的全部代理成本)的资本结构理论。该理论的最早代表人物有史密斯、克利弗、沃纳和杰罗尔德等人。但他们的研究范围狭窄而且研究方法缺乏力量分析的成分,因而影响不大。直到后来唐生、戴蒙德和赫尔维格等学者加人后,才为它注人了经济理论,提高了分析档次,最终发展成为新资本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他们认为,通过财务契约,一方面,股东解决了因自身资源限制而难以获取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的尴尬处境;另一方面,债权人规避了财务风险。因此,财务契约实现了双赢,由此减少了企业的代理成本,有助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有效财务契约下的资本结构也是最佳的财务结构。
该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财务契约的设计;二是最优财务契约的条件。就财务契约的设计来说,研究如何设计财务条款来解决代理成木。可转换条款、可赎回条款、优先条款等就是经常用来解决代理成本的契约条款,这些条款能够降低债权人的监督成本,并且有利于股东从事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
就最优财务契约的条件而言,由于财务契约能够部分解决债务的代理成本,因此,最优财务契约将能带给企业最大的利益。然而,最优契约的条件是标准的财务契约,即企业在具有偿债能力时,要求其支付固定款项的契约,否则,企业面临破产。因此,契约要求企业管理层向债权人或投资者充分披露企业的真实状况。
从理论上讲,财务契约与资本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或传导机制具有合理性,但是,资本结构的实践显示,财务契约与资本结构之间的传导机制存在缺陷,财务契约并不能解决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影响传导机制或传导机制受阻的根本原因在于,财务契约是债权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为规避信用风险而设立的一系列条款。事实上,企业股东或所有者比债权人更了解企业,因此,这些条款不可能达到最优。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务契约不能完全消除代理成本。
二、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在金融市场上,与外部投资者相比,企业的经营者更了解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未来风险和投资收益,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和投资者面临着比较典型的信息不对称信息环境。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公司市场价值被扭曲,进而会导致投资决策无效率。而不同的资本结构则向资本市场传递不同的公司价值信号,即信号传递理论认为,资本结构隐含了与公司前景相关的丰富信息。所以,外部投资者就可以根据经理人员的资本结构选择行为,通过分析其所传递的信息来评价公司市场价值。信号传递理论以美国经济学家罗斯(Ross,1977)模型和莱兰德和佩勒(Leland and Pyle,1977)提出的风险厌恶模型最为出名。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代理理论研究的是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而信号传递理论研究的则是事前的逆向选择问题。代理成本理论讨论的是减少道德风险的激励问题,信号传递理论则是讨论资本结构对投资者的信号作用。
信号理论探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怎样通过适当的方法向市场传递有关企业价值的信号,以此来影响投资者决策的理论。传递信号的方法通常分为两种,一是通过负债比例传递,二是通过内部人持股比例传递。
(一)罗斯(1977)的负债比例信号模型
罗斯(1977)等为代表的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信息非对称扭曲企业市场价值,因而导致投资决策无效率。不同的资本结构向市场传递不同的企业价值信号,净利或内部人通过选择适宜的资本结构向市场传递有关企业质量的信号,避免负面信息的传递。
罗斯假设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存在内部信息,投资者则没有这些信息。在此基础上,罗斯认为,给定投资水平,负债比率可以作为传递内部人私人信息的一种信号。在罗斯模型中,企业收益服从一阶随机显性分布,且经理人员了解其企业收益的真实分布状态,而投资者不了解。如果市场高估企业证券价值,经理人员将从中受益。反之,如果企业破产,经理人员将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投资者将高负债看做是企业高质量的一种信号。对任一负债水平而言,低质量企业的边际预期破产成本都较高,因此,其经理人员难以模仿高质量企业进行债务融资。这样,高质量企业通过发行更多的债务将自己与低质量企业区分开来。即发展前景越被看好的企业,其债务水平也就越高,反之则相反。由此,外部投资者就可以根据企业负债水平即资本结构来判断企业的质量,进而进行投资决策的制定。所以,罗斯模型的主要结论就是:企业价值或获利能力与负债水平正相关。
罗斯假设:
第一,时期1企业的预期收益在区间(0,t)上服从均匀分布;
第二,经理人员拥有关于t的私人信息;
第三,为了最大化在时期0处的加权平均市场价值及时期I的预期价值,并使其自身面临的破产惩罚最小化,经理人员将会选择票面价值为D的债务融资。
罗斯模型的分析很简洁,且方法新颖。但是,该模型的缺陷在于,没有建立一个企业管理者向外输出错误信号的机制。如果经理人向投资者传递的是错误的信号时该怎么办?该理论并没有研究。
事实上,企业的财务造假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错误信号传递。这种判断的理由有二:一是尽管罗斯设立了对破产企业经营者进行惩罚的机制,但是,在破产和经营不佳之间仍存在一个较大的最敏感的决策区域;二是罗斯对证券持有人的约束条件未作考虑。罗斯模型指出,由于企业内部经营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收益和投资风险具有内部信息,而投资者没有这些内部信息,因此投资者只能通过管理者输出的信息来评价企业市场价值。企业资产负债率就是一种把内部信息传递给市场的信号工具。他认为,由于破产概率与企业质量负相关,与企业负债率正相关,低质量企业无法用高负债的手段模仿高质量企业。因此资产负债率是一个积极信号,企业经营状况越好其资产负债率越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发行新股的消息将引起人们的猜测,还会导致股价的下跌。为避免股价下跌,管理者往往不用股本筹资的方式,而宁愿使用外部资金;其顺序如下:第一,留存受益;第二,新债;第三,最后迫不得已将出售新股。
(二)莱兰德和佩勒(1977)的内部人持股比率信号模型
莱兰德和佩勒(1977)提出了基于经营者风险厌恶的资本结构信息传递理论。他们认为,管理者是将一个可变的项目等同于一笔不确定的收益。管理者对收益的分布了解得比别人多。但由于他是风险的规避者,且财富有限。所以,他希望与外部投资者共同分担这个项目,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他还要使投资者相信项目的真实价值。为使投资顺利进行,就需要寻找可信的交流机制。同时,他们认为,在处于均衡状态时,管理者持有的股份能揭示其所了解的项目平均收益,因此只有当他们预期到未来现金流量和股票价格增长的情况下才会持有公司的股票,如果未来预期不佳,管理者就会发行新股,减少自己的持股比例。投资者也会认为项目质量是经营者拥有的股权份额的函数。因此,管理者的股份越高,传递的信息表明项目价值也越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也越大。因而,投资者可根据管理者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比例的大小来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和投资价值的大小。
莱兰德和佩勒认为,当信息不对称时,为了吸引外部投资者投资,企业家常常需要自己先投入资金,以此向潜在投资者发出信号表明这项投资是值得的。在均衡状态下,经营者持有的股权比例可以作为传递有关项目质量的信号,市场会认为项目质量是企业家自己所有权份额的一个函数。经营者的股份越高,传递的信息是项目价值越高,从而企业的市场价值也越大。
三、梅耶斯和梅吉拉夫(Myers and Majluf,1984)的顺序融资理论模型
在信号理论的基础上,1984年,梅耶斯在其《资本结构之谜》以及后来与梅吉拉夫合作的《企业知道投资者所不知道信息时的融资和投资决策》(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一文中,在进一步考察信息不对称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资本结构优序融资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在不对称信息下,管理者比外部人更为了解企业收益和投资的真实情况。外部人只能根据内部人所传递的信号来重新评价他们的投资决策。企业的资本结构、财务决策或是股利政策都是内部人传递信号的手段。假设企业为投资项目寻找新的融资方法,先考虑证券发行情况,由于管理者比潜在的投资者更为知道投资项目的实际价值。如果项目的净现值为正,说明项目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代表旧股东利益的管理者不愿意把投资收益转让给新股东,所以,管理者不愿意发行新股以免把包含有项目好消息的信号传递给投资者。投资者在知道管理者这种行为模式后,由此产生逆向选择,把公司发行新股当做一种坏信息,在有效资本市场的假设下,投资者会根据项目价值重新正确进行估价,从而影响到投资者对新股的出价,企业融资成本可能变成超过净现值。由此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对企业融资和投资决策的影响。因此,股权融资被认为是不好的信息。这时,如果企业选用一种没有被市场严重低估的证券来代替股票为新项目融资,将是较好的选择,从而可以避免投资不足,它所传递的负信号将大大减弱,筹资不足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但发行债券又受公司破产的制约,因此企业为新项月筹资时总是尽量先用内部筹资,其次是低风险债券筹资,最后不得已才采用股票筹资。由此,优序融资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偏好顺序来看,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外源权益融资这样一种先后顺序进行。
优序融资理论被阿斯奎思和穆林(Asquith and Mullins,1986)的实证研究所证明,他们的研究认为:一次新股发行会使企业市场价值下降3%, 马苏利斯(Masulis,1986)的研究也表明,当企业发行债券回购股份时,股票价格就上升,当发行股票来偿债时,股票就会下跌。因此,优序融资理论表明:企业市场价值和债务比率成正相关,债务融资是一个高质量的积极的市场信号,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遵从的融资顺序是先内部筹资,然后举债,最后才是发行新股。但布雷南、克劳斯、诺埃、康斯坦丁尼德斯和格伦迪(Brennan、Kraus,1987;Noe,1988;Constantinides and Grundy,1989)却对优序融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企业对直接债务融资的偏好未必就胜过股权融资,可以借助更为丰富的融资工具选择向市场传递信号,以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
美国1956-1982年期间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和该理沦基本相符,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和该理论并不完全相似:我国上市公司最偏爱的是内源融资,其次是发行股票,最后才是债务融资。优序融资理论只是揭示了企业在融资时对不同融资方式的偏好,但认为不存在明确的目标资产负债率,即没有某一特定的资本结构是最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