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主持思维的直接现实
当认识到一类事物的本质特性而形成概念时,用什么来确定和表示呢?用词语来表示。而用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则是“思维的细胞”。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并表示一定的意思,就成了句子,句子再进一步组成句群、段落和文章。人们就是依靠语言文字将获取的各类知识保存下来。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经验也要依靠语言,并且经常借助它进行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使智力活动成为可能。语言直接影响到知识的贮存、流传和继承,关系到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进行。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曾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在一次语文教学研究会上讲过这样的话:“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这位著名数学家讲的话很有道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运用语言搭建与受众沟通的桥梁的主持传播工作,语言更是思维的直接体现。
1.主持人语言思维锻炼路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脑接受、加工、存储和输出信息以指导人的行为的过程。播音员、主持人个人经历和个人素养不同,思维能力千差万别。主持传播者应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克服思维的惰性及紧张、缺乏自信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勤奋吸取书本的、社会的知识的同时,使自己能够经常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锻炼快速反应的能力;其次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加强思维的系统性;还要敢于分析事物的矛盾关系,从而发现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思维的辩证性。
思维活动的丰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靠一个人丰富的知识储备作支撑的。主持人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进而有效解决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持人应该是博学多才的有识之士,这样才能面对观众侃侃而谈。渊博的知识来自工作中的积累,也来自平时勤奋的学习采集。主持人的工作常常要面对观众访问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有关人士,要对时事作评述。他们的采访活动能力,提出问题的深度,对问题的分析见解力,都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渊博的知识和文化修养,使主持人能在镜头前神态自若地采访、播讲,作深刻有见地的分析,从而令人佩服。主持人虽各有不同的形象、性格和气质,但在博学多才的素质上应该是相同的。知识浅薄的人是不能胜任主持人工作的。有时候主持人所充当的角色就像一名引导人们在生活的百花园中观光的“导游”,这就要求主持人一定要充分认识自身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要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决不能满足于所学知识。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分分秒秒不断变化的世界,电视又是一种涉及面广而多的信息传递方式。身处这不断变化的时空,作为一名主持人,要不断更新所学,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切莫书到用时方恨少,腹中空空,无言以出。那时你将不仅会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羞愧,会面对观众的失望,更会让自己被竞争时代的潮流所淹没。反之,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主题、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比如,中央电视台原节目主持人杨澜,在主持人公开考试中夺魁,主持《正大综艺》节目几百期,1994年2月,她赴美国进修电视制作专业,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现已学成回国。
有人会感叹,播音员、主持人常年生活无规律,休息无定时,哪有时间坐下来从容不迫地读书呢?其实正如前人所说的,“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知识的储备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正因为我们的时间被工作和生活切割得支离破碎,才更要挤时间学习。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求播音员主持人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不过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使自己达到王国维所说的为学的第一重境界“望尽天涯路”,也就是说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个全面的把握。
2.主持语言的思维维度
从内部语言到有声语言,不是想说什么就能够说什么的,这之间的转化是一门艺术。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苏东坡叹,“能了然于心,不能了然于口”,这都说明,语言和思想是有距离的。要想将思想顺利地外化成语言,除综合修养——包括专业修养、文化知识修养、品德修养等必不可少之外,一定的语法知识和逻辑知识也是必需的,这要求我们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摸索,必要时,还要阅读一些有关的理论书籍。在这里有几点小建议供大家参考:为了纯净工作中的语言,在平时就要珍惜语言,养成说话简练的习惯,“金口玉言”对锻炼思维的敏捷和表达的精确是很有帮助的;其次要多动笔,写作能锻炼人的观察力、感受力、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对语言的词汇、语法、句式、修辞等的驾驭能力也能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还有,要有意识地经常将自己置于某种特定的语境中,锻炼自己的即兴口语能力。
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央视主持人陈晓薇,由于知识结构丰富,在思维方式上确有独到和过人之处。陈晓薇的第一期“周日话题”,正值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星期五领导对她说:从这星期开始,你每个星期天要上一个访谈节目。她当天下午开始找会说英语的嘉宾,最后确定了北京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和一位政治专业的研究生,请他们谈经济和政治改革,星期六录像,星期天白天编辑,晚上播出。
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在谈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陈晓薇忽然插问了一个问题:你现在是共产党员吗?
不是。
那么你想不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呢?
我想。
为什么?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仍然是全中国精英所聚之地,我是学政治的,所以如果想为国家作出贡献,就必须加入中国共产党,帮助党来建设这个国家。事后陈小薇说,“我认为这个答案正是国外的人对中国年青一代感兴趣的焦点:中国的年轻人还信不信共产主义?问这样的问题,比谈什么都可以更直接反映现代中国年轻人的政治面貌。但它的回答不是我事先设计好的。”
在对语言表达技能的把握上,尤其要注意两点:即语言表达的分寸和节奏。
首先,语言表达的分寸是要求主持人通过语言表达,和观众像朋友一样平等交流。既不能将自己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拉得太远,去居高临下地说教;也不能让自己和观众的心理距离太近,这样主持人就无法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作为主持人,正确的分寸把握应该是:亲切自然、随和真诚。分寸把握得体,就会出现主持人与观众相互情绪的激发、感染、交流与共鸣,就能沟通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反之,分寸若把握不得体,就会出现情感沟通的阻隔与断裂。所以,主持人要将自己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使自己能够较好地掌握语言表达的分寸。当然,在此基础上,还应兼顾语言表达的节奏。
其次,主持人应当在短时间内把握住对方的特点,进行深层次沟通,以表达更多的意思,传递给观众更多的信息。所以,不仅讲话的内容,还包括表述的层次和结构,都要事先准备,甚至连讲话的节奏也要事先考虑。应当让观众把主持人传递过去的信息都吸收了,然后期待你讲下面的内容,这时便可继续下去。所以当语言表达的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则只是把编辑、导演所撰写的台词机械地复述出来或是一股脑地倒出来,摆给观众的却是干涩而毫无生机的语言和主持人慌乱而稚嫩的临场发挥。如《鲁豫有约》中采访崔健。
鲁豫:你应不应该算那种音乐儿童,从很小就接受特别正规的音乐教育跟音乐训练?(围绕话题的新提问)
崔健:没有过,不像现在的孩子。我14岁时我爸爸说你要想吹号,你可以开始吹号了,你岁数大了,够了。
鲁豫:为什么吹号呢?(追问)多闹,一般小孩家长可能会说你学弹钢琴吧,或者小提琴吧。
崔健:对,我父母从来没有给我压力,他说你要想学的话你可以学了,非常轻松地告诉我。我一开始也试过别的乐器,试了半天都觉得不合适。
鲁豫:你试过什么?(追问)
崔健:我试过双簧管、手风琴什么的,后来……
鲁豫:你那时候喜欢音乐吗?(围绕话题的新提问)
崔健:我觉得那时候喜欢……②由此可见,抓点能达到深层次的沟通,可以使主持人问得实在而又精彩,具体而又形象,问得典型而有特点,准确而有分量,真正产生沟通的力量,使提问与答问具有对话性。
再次,必须善于进行归纳。一个主持人如果不能用简明扼要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见解,一说就是一大套不得要领的话,在主持中就失去了主导位置;同样地,一个主持人如果不能用简明扼要的话来迅速地归纳对方的见解或者节目制作的意义,就会在主持中随波逐流,甚至迷失方向。
总之,主持人的思维维度是一种个性化的共性,主持人整合的是信息,打造的却是自己。现代传播是一个流程概念,而非守恒定律,今日新潮的东西,明日即成昨夜星辰。传播追逐的永远是新的位置,超越信息的求索,才能抓住时代的精义。从国际传播节目来看,主持人基本处于节目的中心位置,统领着节目,传递着情感。主持人不仅是一种传媒的分工,而且是一个台阶、一种身份、一种咨询的象征,代表着主流传播,他(她)理应以现代人的观念与文化水准去设计、构建、统筹节目,以现代化的思考方法去影响社会,感动受众,从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