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类节目的现实需求
1.心态永远大于方法(技巧)
太多太多的书,太多太多的人,太多太多的文章和讲座,都在教人方法。教人方法的人并不真正懂得方法,很多事情不需要什么理论,理论只是一种吓人的打扮,揭开头巾一看,“丑媳妇”不过如此。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方法的方法。“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给钥匙与教人配钥匙,显然都是后者更重要。
我们总认为方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了一半,对于庸人、匠人、平常人来说,方法是很重要,但并非对所有人都如此。同样是绘画、作曲、写文章,大师与工匠有很大的区别,就是一个用方法做事,一个用心做事。企业家也是这样,在大企业家身上你看得到大气,看不到精明,而小企业家精明得不得了。
我们为什么说把“人”放大,把“主持”缩小?功夫在练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十年都是在练功吗?不是,更多的是在做人、练人。主持人要先做好“人”;企业家要先对“家”负责;“医生”自己先“生活好”,再去医别人。生活困难了,医生就会去行骗;生活太好了就会草菅人命。“法官”先“管好自己”再执“法”。只有“教师”的“师”字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它告诉我们只有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别人。这些说的都是心态。有了心态,自然就有了方法。
企业家总是反映社会的脉动,因为他们总有嗅觉。以前是吃、喝、桑拿、卡拉OK、休闲,现在是上学堂、搞培训,缺什么补什么。一张社会论坛的票价足够听八场谭咏麟的演唱会。企业家现在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态度决定一切。
思维态度行为习惯性格命运一切。
企业家最怕什么?项目对,经营不好,没有赢利,损失还不算大;项目不对,经营不好,也没有赢利,损失也不大;项目对,经营有方,最好;最惨的是项目不对,经营有方,走偏了(比如假冒伪劣,好卖但风险太高),最惨。经营是方法,项目就是选择的方向,是人生的目标,是心态的反映,心态出现偏差则全盘皆输。用方法做事的人是用小脑,用态度做事的人是用大脑。越大的道理,越简单,但越难做。李嘉诚说:“先做人,再做事。”20年前的企业家靠胆,10年前的靠脑,现在的靠心。所以广告也是“沟通,从心开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那访谈类主持人应具备什么样良好的心态呢?
(1)平和的心态。这只不过是一场节目,不要赋予它太多的意义,人生不过是一场感召与被感召的游戏,无论“王侯将相”,达官权贵,人人平等,重要的是他有没有感染力。不要赋予它太高的意义,否则很容易说教。《锵锵三人行》无说教,“苦大仇深”的文革时代与“泪眼蒙眬”的倪萍时代已经过去(倪萍在网络评此中不入十甲),现在人们更加理性、自然,反对权贵以势压人,而要以理服人,反对表演、粉饰、装腔作势。这不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伟人没有平民意识,他就不是伟人,只是暂时得志之人。不要居高临下,也不要自惭形秽。
(2)自信的心态。与巨人在一起,不可能和他一样高,但是可以站在他的肩膀上。当然,要靠平时的储备(经验的储备、知识的储备、心态的储备),厚积薄发。
(3)诚实的心态。为什么呼唤诚信?社会关系之所以平衡,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些基本的诚信原则,不需要提前约定,但都能自觉遵守,这样才能真正双赢,否则就会双输。经济上同样如此,在市场失信时,这支“看不见的手”也会失灵。
(4)智慧的心态。主持人什么都和常人一样,但在做节目的时候要有一个和大家不一样的高速运转的“CPU”。嘉宾很厉害,他是奔3的,你就得是奔4的,他奔4你就得奔5,当然要有大的硬盘(储备)的支持和内存的支持(反应敏捷)。否则一句非常好的话语,你在节目结束时才想起来,你就等于死机了。主持人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判断力、反应力、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以前提倡“杂家型主持人”,后来发现不对,提倡“专家型主持人”,也不像,现在要提出“思考型主持人”这个概念,因为思考是真正把人放大,你不仅要在节目中思考,还要在节目外、生活中思考、总结,有思考才有心态,这不是“杂家”、“专家”可以涵盖的。说话要说的好,一定要享受到说话的快乐,就像一个音乐家知道旋律的快乐,画家知道画笔的快乐一样。
2.内容永远大于形式(回答永远大于提问)
谈话节目永远不等于提问节目,虽然谈话要提问,但提问永远是因为要进行到底。精彩的回答永远比精彩的提问更重要。
白岩松的提问太强、太硬、太居高临下,让回答的人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回答不出新来。大道自然成,太学究就不是学究了。还不如每天换一个嘉宾来提问,白岩松每天都负责为不同的嘉宾提出精彩的问题,他只适合采访精英,如果面对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大哥,那是小崔的强项,一定掏心窝。
提问有三种:
(1)深挖式(一挖到底,挖10米,刨根问底,打到水了)
(2)拐弯式(挖5米,拐5米,废弃,不见水)
(3)重复式(挖十口井,每井一米,不见水,更累)
嘉宾已经走了很远,但主持人还在原地踏步。只会背稿,比如婚内强奸,人家已经说到了是可以算犯法的,但与一般的强奸有所区别,还接原来准备的讲,问“合不合法”,问配偶权的问题。
沃纳·海森堡曾说:“大自然从不轻易泄露自己的秘密,她只会对我们的提问作出回答。”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在谈话类节目主持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嘉宾有更多的发挥空间,通常比较提倡使用开放性问题。所谓开放性问题,就是不限制嘉宾回答问题的答案,而完全让嘉宾根据自己的喜好,围绕谈话主题自由发挥。进行开放性提问既可以令嘉宾感到自然而畅所欲言,又有助于主持人根据嘉宾谈话了解更有效的信息。而且,嘉宾在感到不受约束时,他们通常会感到放松和愉快,这显然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沟通与合作。
典型的提问方法主要有:
(1)……怎(么)样或者如何……
例如:您通常都是怎样(如何)应付这些问题的?
您觉得形势会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下去?
(2)为什么……
例如:为什么您会面临如此严重的问题?
您那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3)什么……
例如:您遇上了什么麻烦?
采用了这种制度后,您的工作发生了什么变化?
(4)哪些……
例如:哪些问题令您经常感到头疼?
您觉得这种产品的哪些优势最吸引自己?此外,对于嘉宾的某些回答,主持人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达到节目传播的目的,一些质疑也是非常必要的。
每一期《面对面》中都可以看到王志的质疑,质疑无疑已经成为王志采访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风格。下面,就拿《面对面》开播后的第二期节目《牛群:领导问号》为例。这期节目中王志的质疑可以说针针见血,环环相扣,但又都是对事而不对人。王志始终理智地在用细节和事实提问,谨慎而不保守地控制着采访的节奏。画面中的牛群有些激动,但是采访并未造成受访人情绪失控而吵乱架的局面。用牛群的话说,当时就差撸袖子打起来了,而房间里其他的人是“如坐针毡”。整体上看,这期节目无论是现场感、真实性还是在人物表现上的生动性以及交锋的激烈程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可以说是一期非常成功的新闻人物采访。这期节目中,共问出60个问题,其中质疑性提问就有38个,占整个采访的63.3%,我们来看其中一个段落:王志质疑牛群牛县长“裸捐”。
王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不理解呢?
牛群:这个特别正常,它只能让我更加纯地,更加净地去做这件事情。每个人的不理解和他的经历有关,和他的阅历有关,和他的审美有关,和他的知识结构有关,和他的世界观有关,和他的审美标准有关。所以说,他得出的结论自然而然是不一样的。我不企盼着我不奢望着让大家都理解。
王志:可不可以少用一点排比?
牛群:不行,你问我这问题就得排比。
王志:讲一点事实。
牛群:我这个人就不注重事实。
王志:那你注重什么?
牛群:我注重理想,我始终生活在理想王国。
王志:你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牛群:自己就干自己想干的事,享受干的事。为什么要说这期节目呢?在《面对面》所有的节目当中,这期节目不一定是最好的,也肯定不是反响最大的。这期节目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王志的尖锐提问触犯了牛群的隐私,太不厚道。应该考虑到牛群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应该给这个著名的相声演员一些体谅和同情。
这种同情显然用错了地方,牛群是一个公众人物,他的做法是在用公权谋私利。当一个公众人物假借造福百姓之名为自己谋利益的时候,对他客气的结果只会对新闻职业造成伤害。这种同情如果放在对吕厚山的采访中则是对的,因为吕厚山只是一个普通的医院院长。当SARS汹汹而来的时候,大家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慌乱,追根究底,应该说症结在于人类和传染病毒有点“久违”了,形成了松懈心理,还有国家在医疗体系上的一些问题。责任不应该让吕厚山一个人来承担。对他的“拷问”让人感到了一丝冷酷。观众会想,这个院长换了是你,又会怎样呢?访问牛群的时候,王志的立场完全站在了蒙城百姓和普通观众这一边,他没有考虑我是不是会得罪面前坐的这个名人,我以后是不是还要和你牛群打交道,这就是王志身上的“硬气”。
这期节目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人物采访,它称得上是新闻人物、公众人物采访的一个标本,为电视新闻人物采访树立了一个参照物。从采访水准而言,这期节目也不低于西方国家任何大牌电视明星的采访。这期节目的开创性意义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电视的发展,这样的采访将会成为电视新闻人物采访的主流类型之一。
访谈类主持人的语用策略
1.语用的原则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的访谈类节目发展很快,在谈话过程中,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物,气氛总是比较随意和轻松的。每一次访谈都是一次言语时间,从语用的角度看,是有一定规律和原则的。
(1)语境原则
任何一档访谈类节目都离不开它的背景,人的背景或者事件的背景。不脱离现实语境,谈与现实语境相关的话题,不随意“跑题”是对节目主持人最起码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嘉宾都会对节目主旨有个预知,对现实的原则进行反驳的情况也并不多见,但也会出现谈到兴致很高,忘却主题的可能。主持人的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头脑一定要格外清醒,须通过语言交流,及时将谈话拉回主旨,引导嘉宾依照原先计划进行访谈。
(2)和谐原则
传播学家施拉姆说,人际传播是“对话式”的人际交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由于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而聚在一起进行的交流。因此,谈话的内核就是思想、情感的交流和观点情绪的碰撞。一个成功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不仅是一个阐述观点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说服和接受观点的过程,而这种冲突和悬念恰恰是受众感兴趣的。谈话交流这种利用外界刺激引导、激发甚至改变心理状态的过程更符合传播受众的审美和娱乐需要。主持人和嘉宾应该真诚协作,为对方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修辞立其诚”就是合作原则的体现。主持人从最良好的愿望出发,组织自己的语言,将心比心,贴近受众、服务受众,体现了古代东方文化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扬交相利、兼相爱的精神,以达成人际间双向互动的和谐关系。
(3)礼貌原则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重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礼节。《论语·学而》中有:“敬而无实,恭而有礼。”《礼记·礼器》中又有:“礼也者,合乎天时,设于地财,顺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也。”这些都强调言之有理、合情合理,集中表现的是尊人和自谦。
英国的语言学家利奇和布郎从语体学的角度,将语用的礼貌原则分为6类。一是得体原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尽量使别人得益;二是慷慨原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尽量少使自己得益;三是赞誉原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多赞誉别人;四是谦逊原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多贬低自己;五是一致原则:减少自己与别人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加一致性;六是同情原则:减少自己与他人感情上的对立,增加双方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