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第一线的人们更多更优的学术性资源,如何参与到文化产业学的建立与完善之中?应该说,经过全国同仁几年的努力,文化产业的理论框架已大致搭建起来,而要将其导向深入,则需要做更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案例研究,需要通过“比较”研究范式提升文化产业案例研究甚至整个文化产业研究的学理性、深入性,“比较文化产业学”的建立应当是文化产业学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将《文化产业比较案例》作为“比较文化产业学”的举旗之作推出显然具有独特的学科价值与实践意义。事实上,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文化产业案例研究的价值,案例选编、案例库建设的工作也在推进。而我感觉,单个的案例研究固然有价值,而比较案例研究当比孤立的单个案例分析更富揭示性与启发性,于实践也更富指导意义,特别是那些大致相似的思路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常常令人感到震撼,需要深入分析其中微妙而复杂的因果关系,这样得出的成果比那些大而化之的泛泛之论更能给人深刻的启迪。“立足于同,在差异面展开”的比较性研究或许是案例研究的一种更高阶段。笔者所在单位的“比较文学”学科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国家重点学科,多年的学术积淀对“比较文化产业学”的建设与《文化产业比较案例》的写作当能够起到强大的支持作用。
我将本书的创意和一些业界、学界朋友交流后,得到普遍赞同,更加增强了我的信心。我在参与多项实际项目的调研及运作的基础上,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初期酝酿了一百多对案例,后来精选了三十几对来深入研究。初稿写出后,根据出版需要,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确定为二十四对。其他案例,我们以后还将陆续出版。
为了使案例研究更加系统、科学,笔者在选择本书案例时充分注意所涉行业、地域的广泛性以及案例的典型性。行业上涵盖了文化产业各主要部类,如出版传媒、影视制作、文化旅游、文化地产、演艺业等等;地域上既有国外的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又有国内省市如江苏、山东、湖北、湖南、浙江、广西、云南、四川、香港、上海、甘肃、宁夏、深圳、杭州、成都、重庆等。本书所选案例多为近几年颇受关注的中外文化产业案例,有些案例甚至是广受争议的,但争议未必就是坏事,在争议的助推下,反而更利于洞开门户,启迪他人思考。
本书按照国际视域、区域比较、文化传媒、文化体验四大部分谋篇布局,以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庖丁解牛的方式深入细致解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出路。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本书开篇“国际视域”部分警示我们,必须加快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国际文化产业的基本格局是西强中弱,国内则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比较”部分的案例通过分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其原因,指出破解的关键在于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传媒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产业,当今时代,文化的“传媒化”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任何文化都要借助传媒这一中介进行传播,都会表现出深刻的传媒印记;另一方面,文化深刻影响传媒,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传媒。“文化传媒”部分揭示了:必须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如果说人们通过传媒可以实现对文化核心内容的间接消费的话,那么通过文化地产、文化旅游等行业则可以实现对文化核心内容的直接体验、直接消费。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量不断扩大,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严重不足,总体偏低。文化消费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意义,“文化体验”部分告诉我们,为扩大文化消费,要善于运用现代技巧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现文化品种、样式、载体、风格的极大丰富,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书稿先由我提出全书框架与篇目并口述核心内容,然后由一些青年学者分别执笔撰写初稿。初稿的作者为:蔡尚伟、刘锐、王命洪、李晖、王研、张爱萱、张玥、权里园、叶周、陈敏、李九泽、郭紫慧、秦珍子、梁箫箫、杨娜、龙春晖、黎钦、刘宇晓、蒋亚隆、崔梦洁。最后,全书由蔡尚伟、刘锐统稿,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
本书初稿与全国业界、学界同仁沟通交流后,得到了充分肯定,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王均先生以及四川西部创意产业发展中心协助本书出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赵丽华女士积极约稿、认真编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创意之时我们充满了激情,前期推进也很迅速,但由于文化产业界的理论需求很丰富,我们多次被迫中断该书的写作,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其他课题和项目中去,再加上部分执笔者未能贯彻到位,所以,本书的出版拖延了一些时间,从写作到出版历经两年多时间,本书的缺陷、遗憾也在所难免,甚至还有一些错误,我们会继续修订完善,也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撰写过程中适逢国际金融危机,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在全国率先就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文化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构想,研究成果先后得到文化部、中宣部等方面的多次肯定。经过有关领导和学界、业界的努力,国务院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使文化产业面临着革命性的发展机遇。但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和陷阱,本书的不少案例都表明了这一点。因此,但愿本书的出版多多少少能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提供些许警示。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也还会产生许多耐人寻味值得比较的典型案例,恳请同仁们及时给我们以指教,以提升、完善后续的比较案例研究,共同促进“比较文化产业学”的建设。在此也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蔡尚伟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