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严重的财政问题
财政问题是联合国的一个严重问题。《联合国宪章》第十七条规定,联合国组织的会费“应由各会员国依照大会分配限额担负之”。联合国的经费有两项:一是正常预算,用以支付主要机构和辅助机构的行政开支和活动费用等;二是维持和平行动经费。除此之外,联合国还有一些其他活动,其所需经费靠会员国捐款,即所谓预算外资金。它由捐助国决定用途,并直接交秘书长代管。作为一个依靠会费和捐助维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本身并不具备造血功能。这就为一些国家利用经费问题大做文章提供了机会。冷战后,国际社会对联合国维和的需求逐步扩大,并对此寄予厚望,维和行动从规模到任务都有了很大的扩展,但维和行动面临的挑战和危险也随之增大。据统计,在冷战后至今十年时间里,联合国维和行动高达50次之多,平均每年为5.6次,远远超过了冷战时期,这使联合国财政、人员负担不堪忍受。美国拖欠会费达10年之久,到2001年7月底,累计拖欠的会费有23亿多美元,致使联合国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9·11”事件后,美国连忙向联合国补交5.82亿美元的拖欠会费,才一定程度缓解了联合国多年来的财政困境。
在近年的联合国改革中,日本经常以自己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为由,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资格。美国国内也一直在叫嚷着利用会费问题提高美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
4.联合国改革势在必行
联合国作为最大的全球性、综合性国际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联合国毕竟是60多年前创立的,是当时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环境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改革联合国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联合国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联合国一直在努力推行改革计划,在提高联合国效率、协调各机构关系、减少开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增加安理会成员数目,特别是增加常任理事国数目的讨论已进行了多年。中国政府认为,联合国自成立以来,随着世界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联合国本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应顺应历史潮流,按照地域平衡原则,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改革,体现各会员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志。安理会是集体安全体制的核心,任何甩开安理会,采取单边主义行动的做法都是危险的,是违背全体会员国的意愿的参见2000年9月江泽民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讲话联合国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尽管迄今为止提出的改革方案多种多样,人们对联合国作用的评价及对联合国的期盼也不同,但世界各国政府大多赞成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希望联合国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更民主,也更有效。国际社会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正如江泽民主席在千年首脑会议讲话中所说:“联合国的积极作用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联合国的权威必须维护而不能损害。”
第三节区域性国际组织
区域性国际组织是指世界各地区组成的国家组织或集团。全球各地区的国际组织或集团不断发展,已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普遍现象。在当今世界地区经济集团化趋势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和集团遍布各大洲,其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区域性国际联盟产生有其必然性,共同的历史和文明渊源、地理疆界的紧密联系、经济的互补性、发展水平的相近,都为同一地区的国家结成集团提供了自然因素。二战后国际形势的集团化,尤其是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对峙,曾迫使各地区一些力量不及超级大国的国家联合起来图生存。区域性国际组织在解决地区冲突、维护地区和平、实现经济一体化方面能够发挥集体力量,行之有效。为促进共同发展,地区经济集团化趋势超越了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而日益发展。
一、欧洲区域性组织
欧洲曾长期处于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首先始于欧洲地区,欧洲成为东西方两大政治势力对抗的重点地区。因此,在欧洲地区率先建立起政治、经济与军事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集团。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组织具有发展最早、实力雄厚、组织严密、成效显著、对外影响较大等特点。除在前面章节中讲到的欧洲共同体/欧盟、经济互助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跨欧洲、北美地区)、华沙条约组织、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之外,还有西欧联盟、北欧理事会、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经济联盟、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等。
二、美洲区域性组织
(一)美洲国家组织
美洲也是战后区域性国际组织与集团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美洲国家组织是历史最长的区域性组织。它产生于1889年10月至1890年4月美国与17个拉美国家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一次美洲国家会议即泛美会议上,初期称为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1948年第9次美洲国家会议通过《美洲国家组织宪章》,将“美洲共和国联盟”改用现名“美洲国家组织”。根据《美洲国家组织宪章》规定,该组织的宗旨是:加强美洲大陆的和平与安全,安排对付侵略的共同行动;保障成员国之间和平解决争端;谋求解决成员国间的政治、经济、法律问题,消除贫困,促进各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之合作,加速拉美国家一体化的进程等。
美洲国家组织长期受美国控制和左右,一度成为美国反对国际共产主义、抵制信奉马列主义的工具。1954年,第10次美洲国家会议发表《维持美洲国家政治统一,不受国际共产主义干涉的团结宣言》。1962年第8次外长协商会议上,以“任何成员国信奉马列主义同泛美体系不相容”为由,通过决议,将古巴开除出该组织。1964年第9次外长协商会议,要求成员国断绝同古巴的外交、领事、贸易关系。20世纪60年代后期,因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拉美国家要求改变美国与拉美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和改革泛美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在美洲国家内部出现了拉美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协调行动,联合抗衡美国霸权主义的趋势,美国在这个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削弱。2009年,美洲国家组织废除了开除古巴的决议。
(二)南方共同市场
1991年3月26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4国总统在巴拉圭首都签署《亚松森条约》,宣布建立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该条约于当年11月29日正式生效。1995年1月1日南共市正式运行,关税联盟开始生效。智利和玻利维亚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成为南共市的“联系国”。其宗旨是通过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加强经济互补,促进成员国科技进步和实现经济现代化,进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并推动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期,拉美地区还建立了中美洲国家组织,60年代建立了中美洲共同市场,安第斯集团,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70年代末期组成了亚马逊合作条约组织等地区性的政治、经济组织。
三、非洲区域性组织
(一)非洲联盟
非洲地区性国际组织首推非洲联盟,其前身是非洲统一组织。非洲统一组织是非洲国家和人民长期进行反帝、反殖斗争的产物。20世纪初,黑人群众为了反对17世纪以来的西方殖民统治,进行民族独立斗争,产生了加强团结、共同战斗的“泛非主义”,即主张非洲人和美洲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联合奋斗,实现非洲大陆解放统一的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和埃及总统纳赛尔等积极提倡非洲大陆“统一”和成立“非洲合众国”。1963年5月,非洲30个独立国家克服了新、老殖民主义制造的分裂,求同存异,消除对立,宣告成立“非洲统一组织”。其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与团结,协调并加强非洲国家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捍卫非洲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促进国际合作;非洲各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不与大国集团结盟等。
面对全球化的严峻挑战,非洲国家进一步加强团结与合作,共同应对新形势的考验。2000年7月10日至12日,非统第36届首脑会议在多哥首都洛美召开。非洲53个成员国中,有33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应邀与会。多哥总统埃亚德马当选为本届非统执行主席。为尽快推动非洲国家在新世纪里加强团结与合作、共同寻求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实现非洲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会议通过了《非洲联盟章程》,并承诺待该草案得到非统三分之二成员国签署、批准生效后,非统将于2001年3月在利比亚锡尔特再次召开特别首脑会议,正式宣布成立非盟。非盟基本法草案的顺利通过,标志着非洲在联合自强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2001年3月1~2日,第5次非洲统一组织特别首脑会议在利比亚海港城市苏尔特召开,会议发表的闭幕声明宣告非洲联盟成立。2002年7月在南非举行的非洲各国首脑会议,使非盟作为一个统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事务的全洲性的政治实体而开始运作。
(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1975年5月28日,在尼日利亚和多哥两国元首的倡议下,西非15国(佛得角后来加入)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召开首脑会议,签署《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条约》,正式成立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简称西共体)。这是目前非洲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总面积5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的1/6;人口近2亿,约占非洲总人口的1/3。
四、其他区域性组织
(一)阿拉伯国家联盟
在区域性国际组织中,阿拉伯国家联盟建立得比较早。1945年3月22日,阿拉伯国家在开罗通过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宣布正式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为捍卫其独立和主权,协调各成员国的政策;全面考虑阿拉伯国家的事务和利益;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等。几十年来,阿盟为促进阿拉伯国家团结、推动阿以冲突等问题的解决做了不懈努力。
(二)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兴起颇为世界关注。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同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确定的宗旨和目标是:以平等与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问题的合作与相互支援;在教育、专业、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互相支援;在充分利用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促进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寻与其更紧密的合作的途径。
东盟现有成员国10个,总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5亿。观察员国:巴布亚新几内亚。1995年12月泰国曼谷第5次首脑会议发表《曼谷宣言》,签署《促进东盟一体化和形成东盟整体意识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东盟经济合作框架议定书》和《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通过了《东盟组织机制调整方案》,决定在两次正式首脑会议之间每年召开一次非正式首脑会议。与会各国首脑一致同意继续推动由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倡议的东亚经济论坛(EAEC)。1998年12月越南河内第6次东盟国家首脑会议,决定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的进程。
多年来,东盟积极开展多方位外交,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4年7月东盟倡导成立东盟地区论坛(ARF),成员包括东盟9国(当时柬埔寨还没加入)、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柬埔寨、印度、蒙古和欧盟,与会各方主要就共同关心的亚太地区政治和安全问题交换意见。东盟于1994年10月倡议召开亚欧会议(ASEM),先后于1996年3月在泰国曼谷,1998年3月在英国伦敦举行了两次领导人会议。来自亚洲的东盟9国;中、日、韩三国;欧盟15国以及欧盟委员会的领导人聚会一堂,就促进政治对话、加强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