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欧国家的动荡与改革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东欧国家无一例外都照搬苏联模式。可在实践中东欧各国逐渐发现了苏联传统模式存在严重弊端,认识到照搬他人模式束缚了自己的发展。为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东欧国家进行了长期探索,有成功有失败,经历了艰难与曲折。
(一)苏南分裂与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改革
南斯拉夫解放初期也是依照苏联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按照苏联模式安排的。1948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粗暴干涉南斯拉夫内政,号召推翻铁托的领导,将南斯拉夫清出“教门”,导致苏南关系严重恶化。南共坚决顶住苏联压力,抛弃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南共提出了“工人自治”的主张,以后又把这一创意全面系统化和完善化为“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南共联盟1958年七大通过新党纲,正式把“社会主义自治”确定下来,以“自治”、“民族团结”、“不结盟”作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的支柱。经济体制方面,改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社会所有制,即生产资料为整个社会全体参加劳动的人所有;实行企业自治,企业是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拥有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必需的一切权限;废除指令性计划,改变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和行政命令方法,实行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方面,议会为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由社会政治院、地方共和国院和联合劳动院三院组成。实行代表团制度,代表团由社会政治组织、地方共同体和劳动基层组织等选出,再由代表团推选出代表参加各级议会;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废除干部终身制。外交政策方面:奉行不结盟政策,反对集团政治,反对划分势力范围。南斯拉夫不依附任何大国,不屈服于任何大国压力,坚持独立自主的思想,这成了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的思想基础。铁托积极倡导和发起组织不结盟运动,由南斯拉夫点燃的不结盟的火炬,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团结反霸斗争,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以“自治”为主要特点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模式,理论上第一个打破苏联传统模式框框,闯出了一条新路,证明社会主义具有多样性。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南斯拉夫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一个具有中等发展水平的现代化工业农业国。它证明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可以与社会主义相容的。不过,南斯拉夫模式在管理体制上存在权力分散、宏观调节薄弱的缺陷。
(二)“波匈事件”与匈牙利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1956年2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和谴责斯大林生前犯有严重的个人迷信和肃反扩大化错误,否定斯大林。在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下,1956年在波兰和匈牙利发生了反对苏联控制和要求改革的思潮和运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还发生反政府和反苏联的暴动,苏联出兵镇压了匈牙利事件。“波匈事件”平息后,力主改革的哥穆尔卡和卡达尔分别登上了波兰和匈牙利的最高领导位置,领导两国进行改革。
自1956年事件之后,匈牙利不断探索改革之路,1968年开始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匈牙利模式。1957年开始对农业进行改革,扩大农业合作社自主权,扩大自留地经济。农业改革的成功,为全国经济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4年12月通过《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决议》;1966年5月制定《关于经济改革的指导原则》。经济改革遵循: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企业的生产与职工的物质利益相结合;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原则。1968年1月起,开始全面的经济改革,实施新的经济管理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促进国家生活民主化。主要做法是把建设党内民主放在首位,提倡在组织内“保持辩论和表明观点的自由气氛”;建立党政分工的领导体制,政府独立行使职权,对国民议会负责;提倡联盟政策,吸引各阶层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匈牙利进行的改革试验,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取得了的显著成就。与东欧苏联国家供应紧张的通病状况完全不同,匈牙利商品丰富,供应充足,价格便宜,市场繁荣,二战前被称为“三百万乞丐的国家”,一度被称誉为“购物天堂”。
(三)波兰工潮与改革
波兰一直是东欧政治动乱较多的国家。1956年爆发波兹南事件,1970年沿海地区工人大罢工。20世纪80年代初期,波兰经济困难加深。1980年,波兰政府宣布从7月1日起提高肉类销售价格40%~60%。此次涨价诱发了举世瞩目的“八月工潮”,罢工者组织了体制外工会——团结工会,形成反政府力量。面对罢工不断,社会动荡不定的局面,1981年10月,雅鲁泽尔斯基将军接任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12月13日,波兰当局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成立救国军事委员会,实行军事管制,并取缔了团结工会。
1982年1月1日,波兰政府开始实行经党的第九次特别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议会批准的改革方案。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实行企业自主、职工自治和企业自负盈亏的原则。企业职工通过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和职工委员会参加企业管理。取消中央指令性计划,实行中央指导性计划与企业计划相结合的计划体制。政府主要通过订货、税收、贷款、补贴等经济手段调节经济,下放定价权,实行国家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结合的混合价格制度。企业有确定工资基金、选择工资形式及制定奖金发放、利润提成标准的自主权。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由下而上选举产生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废除职务终身制,党委书记连选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每届任期五年。干部提拔采用竞选制。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定期公布自己的财产状况。确定党政分离的原则。党不干涉行政机关、企业经理权限内的一切事务。加强议会的作用和立法,约束国家行政权。加强与民主党派的联盟合作。肯定工会是独立于行政的工人社会利益的代表地位。
但是,波兰的改革设计在实践中未能真正贯彻。1983年7月22日,波兰宣布解除军事管制。然而由于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国内政治局势又尖锐起来。罢工时起时伏,社会动荡不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再度紧张和对立。1988年在再度出现的罢工浪潮中,被取缔的团结工会东山再起,全国80%的工人加入该组织。团结工会不断提出各种政治要求,一直发展到制订夺权计划。1987年9月团结工会召开一大,通过决议,提出彻底推翻现存制度,实现多党制,变人民共和国为自治共和国等主张。波兰党和政府在团结工会的强大压力下作出妥协,同意举行自由选举,结果波兰统一工人党在大选中失利。
四、东欧剧变
20世纪80年代下半叶开始,随着苏联戈尔巴乔夫政治“新思维”的推行,“公开性”、“多元化”主张的扩散,东欧国家也开始“改革”,但因方向路线错误,在内外敌对力量的夹击下,步步走向剧变的深渊。东欧剧变是一场极为激烈的震惊世界的大动荡。1989年短短的6个月内,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6国实行了40多年的社会主义制度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垮台。第二年后,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也陆续发生演变。东欧剧变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再一次重划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导致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一)东欧剧变的过程和特点
东欧剧变始自波兰。波兰演变属妥协退让型。由于反对派团结工会的力量不断壮大,国内局势日益恶化,执政的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妥协退让,企图用让出一部分权力的分权办法,将体制外的反对派力量纳入体制内,共负责任。但实际结果是自身执政地位被取代。1989年2月6日~4月5日,波兰举行了事后证明是改变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圆桌会议”。会上政府与反对派达成重大妥协,作出《有关工会多样化问题的立场》、《有关政治改革问题的立场》,《有关社会和经济政策及体制改革问题的立场》等三项改写历史的决议。决议的主要内容是:团结工会合法化,实行两院制议会、总统制、议会民主,提前举行大选。1989年6月,波兰举行大选,团结工会大获全胜。借选举获胜之势,团结工会组建了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第一个非共产党政府。7月,雅鲁泽尔斯基当选波兰总统。9月,波兰议会通过决议,将“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恢复旧国徽。12月,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宪法中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条款。不久,雅鲁泽尔斯基被迫辞职,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当选总统,波党失去了一切权利。
匈牙利演变属主动放权型。特点是自上而下发生演变。执政党在反对派并未成气候时,主动宣布实行多党制。1989年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在东欧国家中第一个宣布实行多党制并修改党纲党章,改名为社会党,由信奉马列主义改为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最终导致反对派掌权。1989年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中央全会,讨论对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重新评价问题,决定重新安葬当年被判处死刑的纳吉。25万人参加了6月举行的葬礼。党中央公报称纳吉是社会主义改革政策的代表人物。10月,匈社会主义工人党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建为匈牙利社会党,以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党的目标,主张混合所有制、社会市场经济和多党制议会民主。11月,匈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国会还通过了《政党法》,允许多党制。1990年春天的国会大选中,反对派“民主论坛”获胜,建立多党联合政府。匈党被排除在政府之外,沦为在野党。
东德演变属街头政治型。主要是反对派利用持续的大规模群众性示威游行推翻国家政权和制度。1989年5月,民主德国出现民众借道匈牙利大规模出逃事件,国内出现不稳。10月7日,民主德国举行国庆40周年的纪念活动,当晚在首都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等几个大中城市爆发了数十万人的大游行,示威者要求民主改革和自由出国。总书记昂纳克动用军警驱散了游行队伍,但游行仍持续不断。主张强硬的昂纳克17日被迫辞职,克伦茨接任。11月,克伦茨宣布开放柏林墙和边界,民德公民不经申请凭身份证即可自由出国。随后,大批民德公民涌入西柏林。11月7日,党中央18名政治局委员辞职。同日,部长会议宣布全体辞职。12月,人民议院通过决议,取消宪法中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款。德国统一社会党改名为德国民主社会党。1990年3月,反对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并组阁,民社党被排除在政府之外。新政府上台后,主张与联邦德国合并。1990年10月3日,东、西德宣布统一,东德实际上被并入西德。
保加利亚演变的特点是执政党逐步让权,属妥协退让型。在波、匈、东德、捷局势冲击下,保加利亚共产党也宣布放弃领导地位,改行多党议会民主制。1989年5月中旬起,保加利亚的土耳其少数民族开始举行游行示威,反对保的民族政策。军警同游行者发生冲突,造成个别伤亡。之后土族人开始大批出走,总人数达30万之多,造成保国内局势不稳。10月起保国内持不同政见者组织各种集会和示威游行,要求民主和改革。11月,保共举行中央全会,执政34年的保共领导人日夫科夫提出辞职。全会选举了新的中央总书记,国家最高领导职务也相应作了变更。12月,保共宣布取消宪法中保共起领导作用的条款。尽管赢得了实行多党制后的第一次大选,但在反对派的压力下,社会党总理卢卡诺夫1990年11月29日辞职,12月7日无党派人士波波夫当选总理。保加利亚开始全面转轨转制。
捷克斯洛伐克的演变号称“天鹅绒革命”,即用和平的游行示威在短时间内达到推翻政权的目的,属街头政治型。1989年1~11月,捷反对派“77宪章”等组织举行了一系列的反政府游行,提出重新评价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要求自由和人权。1989年11月17日,数万名大学生以纪念1939年捷大学生反对法西斯斗争50周年为名,在首都布拉格举行集会游行,要求取消一党制。此后,在十几个反对派组织结成的“公民论坛”组织领导下,全国各地集会游行连续不断,迫使以雅克什为首的捷共领导班子辞职。新的总书记乌尔班内克宣布放弃党的领导作用,承认反对派组织合法化,同意重新评价1968年事件。12月,捷共中央主席团宣布,1968年苏联等五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没有根据的,作出这一决定是错误的。随后,议会选举1968年“布拉格之春”时任党中央第一书记的杜布切克为议长,选举著名剧作家、反对派组织“公民论坛”的负责人之一哈韦尔为捷克总统。在次年6月的自由选举中,反对派获得了多数议席。捷共丢掉了国家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