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等待建构。从新浪网站推出的“2006年百部网络DV影片排座次”活动来看,网络视频艺术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崇高的人文精神。网络视频艺术固然有大胆的批判精神,但是,目前网络视频艺术作品的题材相对狭窄。因为,网络视频创作者大多都是校园里大学生或者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他们的阅历基本局限在校园、家庭或者比较熟悉的娱乐圈里那些琐碎事儿。尽管他们试图把触角伸向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粗浅的人文意识使他们很难驾驭厚重的社会价值。尤其是恶搞视频艺术表现得更加明显,它们的矛头大多聚焦在一些名导演、明星大腕儿或者与他们相关联的一些娱乐现象的细枝末节上,还需要在社会的广度、深度上进一步开掘。因此,网络视频艺术作品的人文精神还不够大气磅礴,还不具备传统影视艺术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因此,网络视频艺术的创作仅仅处于萌芽时期。
作品独创性等待建构。在新浪展示的100部作品当中,在艺术风格、音乐创作和演员造型上,在独创性上还相当缺乏,甚至一些作品在模式上还有照搬照抄的痕迹。表现比较明显的是恶搞视频艺术,大多都是抄袭或照搬其他影视艺术的片断来二次加工,这是对著作权法的公然挑衅。所以,大多网络视频艺术不得不用“自娱自乐”来躲避法律的纠缠。
(二)网络文学——媚俗中渴望精致
1.网络小说——市场经济躁动不安的漂浮物
我们还是先看看一些网友对网络小说原汁原味的评价:
一位网友说:“我看网络小说大概有4年了吧,小说真是让我深深地着迷……可惜现在越来越失望。”
(1)一男多妻,基本是公式(如《猛龙过江》);
(2)开头过程都不错结尾都草草结束(如《灵动》);
(3)写黑道的那些战术都互抄,有的在电视上都能看见;
(4)基本都带H~;
(5)半更新半不更新(如《异体》);
(6)言情的形容帅哥、美女的形容词都差不多,故事都老套(在韩国网络小说作家可爱淘出了《那小子真帅》风靡一时,便纷纷效仿写那种类型的……没有一点文学价值);
(7)变身小说都挺好玩的(如《人妖不是我的错》),不过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结局……
(8)写得越来越差(如《小兵传奇》、《衰神网游行》)。
更多的网友认为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上都无法比拟。看网络小说仅仅是娱乐而已。一位网友如是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的让我大笑,笑完后却很沉重,他的文字就像一把锋利的刀。”
一位网友的看法更加辩证:“我看网络小说也将近有两年了,我所感叹的是网络小说发展迅猛啊,亦可谓泛滥成灾啊!”
最后要说的一点,就是很多写手很注重自我情感文笔的宣泄,而不是以旁观者清的姿态,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写作。以为立意平淡没关系,只要文字动人,笔法怪异,情节‘蒙太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就算成功了。其实不然,这也不算是小说,你把散文日记情感那一套用在小说上,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小说不需要直觉,也不需要作者花那些动人的笔墨,小说只要用最浅白、最平淡、最普通的文字让读者读懂人生就行,让读者在阅读中自己找到智识、趣味,从而了解到社会生活各层次的事件、人物,这,才叫做小说。
这些网友的评价很有说服力,因为他们是网络小说的阅读者,所以也是网络小说最有权威的批判者。总之,网络小说的题材基本上局限在城市浮躁喧哗众生相,思想内容粗俗肤浅,基本脱不掉渲染色情和露骨的性描写的俗套,一股不健康的自然主义风气侵袭着网络小说,使它成为市场经济大潮表面躁动不安的漂浮物。
我们认为,网络小说的确给我们的时代增添了充满着信息化色彩的文学财富,但是,网络平台的开放性、自由性、互动性和电子化等特征为网络小说“低成本印刷出版”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有人高喊“人人成为小说家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口号有点儿冒进,但是,人人都可以实现公开发表小说的愿望已经不算太难。在这种背景下,稍有一些舞文弄墨的功力就很容易跨进网络小说的门槛,这使网络小说省略了传统小说那样严格的出版流程。传统小说的发表或出版不仅需要知名作家的全力推荐,还需要鉴赏水平很高的编辑委员会成员来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和艺术评判,还要认真负责的编辑字斟句酌地推敲,打出大样的时候还不放心,还需要审校成员的精心校对,绝不能让读者挑出一个错别字以至于扣发奖金……而网络小说能够做到这些吗?几乎很少网站可以对一篇小说负起如此沉重的责任。网络小说基本上是作者自己简单校对以后就可以上传到网络,快速地汇入网络小说的滔滔洪流,它省掉了传统小说出版的繁琐的程序,也等于失去了传统小说的千锤百炼的光泽……难怪网络小说的质量和品位每况愈下。网络小说大家何时出现?我们期待着!
2.网络诗歌——脱掉诗意外衣的文字游戏
我们还是先欣赏一下叫《谁动了我的花内裤》这首网络诗歌:“晚上想洗澡/发现/花内裤/找不到了/难道真的会/有人/收藏/我的/没来得及/洗/的/花内裤?”
这是诗吗?我想每一位读者心中都会产生同样的问号。难怪网络诗人赵丽华不承认这出自她的手笔:“我仔细看了看网络上流传的这些署我的名字的诗歌,我发现被歪曲得太严重了,最起码不是我完整的诗歌,一些人不怀好意,从我一篇完整的诗歌里面抽出一两句,然后再加一些别的句子,就说是我写的,真是无稽之谈。尤其是《谁动了我的花内裤》,根本不是我的作品!”
“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这可是地地道道的赵丽华的诗歌。没想到,在2006年,作为国家一级女诗人赵丽华,她的类似“先锋诗歌”引发了新浪杂谈网友热评。有人认为她玷污了诗歌的美好形象,更将赵丽华本人称为“诗坛芙蓉”;有的人则坚定认为,她的诗是好诗,是内心真挚情感的表达;还有些人更热衷于恶搞她的诗歌。80年代后出生的著名作家韩寒坚持认为现在中国没有诗,但诗人们却在国庆长假里用集体裸体诵诗的方式来捍卫诗坛。
当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赵丽华的话语,似乎她的神经不至于错乱到她的诗歌那样的程度。她在《我要说的话》中这样为自己辩解:
第一,有关恶搞:“我认为恶搞这个事情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当今时代的一种正常现象,而网络又给这种恶搞提供了自由的平台和迅速传播的可能。不论电影《无极》被恶搞,还是《夜宴》被恶搞,以及油画被恶搞,再到我的诗歌也被恶搞,都属于正常现象,它说明任何的艺术都不是只有一种形成方式和途径。你搞严肃版,我就搞调侃版;你搞崇高版,我就搞恶俗版;你搞沉重版,我就搞轻松版……这些都无可厚非,因为我们已经迅速进入到了一个解构的时代。承蒙这次恶搞的始作俑者如此煞费苦心,专门做以我名字命名的网站,成立什么梨花教派,连篇累牍多方造势,再加上一些以抓热点和制造热点为业的媒体的推波助澜,使我这样的无名之辈得以为人所知。”
第二,有关自己的诗歌:“网上被恶搞的诗歌都是我2002年刚刚触网时期的即兴之作。当时的想法是卸掉诗歌众多的承载、担负、所指、教益,让她变成完全凭直感的、有弹性的、随意的、轻盈的东西。王家卫有一句话:‘一成不变会不会很闷?’要我回答我会说:‘会的。’当时是想变个方式玩玩,当然,我也可以把它称为尝试。我记得我有一次看蒙德里安的一幅画海的画,不明白他为什么仅用疏密有致的‘加减号’表现水面的波光潋滟,我当时想,绘画可以这么玩吗?但后来看了莫奈和雷诺阿他们长期租船画塞纳河水景的介绍,尤其看了莫奈的《青蛙塘》,它们那样逼真地展示了水纹在光和风中稍纵即逝的闪烁,也就理解了在他们之后的蒙德里安,我们还要他怎么样呢?既然他想走新路,既然他既不想因循别人,又不肯重复自己!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任何一种艺术的进步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实践。而且这样的摸索和实践都难免要走弯路。但我的性格是宁可走偏或者走到岔路上去也决不再重复陈腐和八股的旧路。但我明白我这组实验性的东西既不成熟,也很草率。所以当时只在网上随意贴了下就收起来了,知道它们不成熟不完满也就没有把它们拿给纸刊发表。承蒙某些网站目光犀利专门挑出了这几首出来做文章,而且有些诗还刻意给丢掉几行,显得更不完整。所以这样的诗歌遭受批评,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我不后悔这些尝试,它们对我个人的创作而言是必要的。我必须经过这样的尝试。它们放松了我的写作姿态,使我不拿劲儿,不拘泥,可以更好地进入到一种自在自如的创作状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