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言》的内容来看,他们的确对宗教本身没有任何的非议:“我们主张宗教宽容、尊重信仰自由,我们无意排斥‘耶教’。”他们忧虑的是在铺天盖地的西洋文化的笼罩下,会不会失去自我,忘却本土文化的记忆:“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经过百余年来国人对自家历史文化传统系统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颠覆之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已经呈建制性退场和整体性崩溃,导致中国缺少主干性的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进而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乱化……因为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中国缺乏或没有既自信又自主、既具有一贯性又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与信仰。我们不拟苛责国人在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但我们呼吁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意义世界。”这是对西洋文化大规模地覆盖本土文化的一种抵制。
签名的这十名博士所在的学校和学术机构基本上是中国最有代表性而且也是最有权威性的。他们试图以中国“文化精英”的名义,“挺立”在网络的舞台上,向西洋文化在中国的疯狂蔓延提出了带有浓厚本土文化色彩的抗议。这是我们看到的东西方文化在网络语境下的一次正面交锋。而且,这次交锋在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回应。
对于这个宣言,学者、网友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丹丹认为,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盛行发生于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渗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过洋节往往是个体身份建构的手段。因为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过洋节日可能被贴上有品位、时尚、时髦等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化霸权。
新浪网为此做了调查,截至2006年12月22日22日晚9时40分,共有17334人参与调查,认为中国人过洋节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的人占53.8%,赞同认为民众只是找机会轻松,并不是被西方文化洗脑的人占29.68%,无所谓的人占17.24%。
网上调查结果也同样显示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激烈程度。
第二节传统与现代对峙加强
在网络语境下,信息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活跃成分,在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会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变得更加复杂。因为网络为本土文化提供了一个全球化、数字化的语境,本土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冲击
传统经济和网络经济的不同步发展,使网络经济步伐超越了传统经济一些法则,使传统经济中的一些元素得到了整合。网络经济赋予传统经济以新的视野或新的解释方法,对传统经济学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第一,生产力要素的数字化渗透。
网络语境下,信息技术与劳动者的融合程度成为生产力要素的一大条件;信息网络对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产生了强大的聚合:信息网络成为重要的劳动工具,传统劳动工具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提高了劳动对象的充分利用,数据、信息、知识等成为新的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更加凸显,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技力量对社会、经济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增强;信息网络使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它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化教育、终身教育日趋重要;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作为生产力特殊软要素的信息与知识通过对生产力其他要素所起的重大影响和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有序化组织、总体性协调,发挥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的特殊作用。
第二,“边际递增”否定“边际递减”。
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中,由于物质、能量资源的有限性或稀缺性、技术进步的相对稳定性、市场容量的饱和性,当需求依靠供给来满足时,任一投入产出系统中,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产出(即边际效益)呈递减趋势,这是传统经济规律。而在网络经济阶段,这一经济规律已经不再完全适用。因为信息资源成了主要资源,该资源可再生和重复利用,对其生产者无竞争性而对其使用者无排他性,它的成本不与使用量的增加成正比。同时信息技术发展快、变化大、生命周期短,而且需求往往是由供给创造的,产品受市场容量饱和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增”现象,对“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提出挑战。
第三,经济效益的多维度空间。
在信息经济或网络经济中,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集成化、柔性化发展,数字化神经网络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当软件、多媒体、信息咨询服务、研究与开发、教育与培训、网络设备与产品等变动成本占总成本较高比例的信息产业、网络产业、知识产业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时,增加经济性效应的途径就越来越多样化。范围经济(通过产品品种或种类的增加来降低单位成本和增加利润)变得更加重要了,还有差异经济(通过产品或服务差异性的增加来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时效经济(通过抢先利用机遇扩大市场份额来赢得竞争优势)、成长经济(通过拓展企业内外部的成长空间来获取利润)等多种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更加多样,使规模经济不再是最重要的、唯一的经济效应。
第四,对菲利浦斯理论的挑战。
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浦斯提出的菲利浦斯曲线就是一条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产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出现了在经济高增长中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新经济现象。据美国商务部分析,1996年和1997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价格下降使国民经济的价格指数下降了1菲利浦斯个百分点,导致通胀率成为30年来最低点;同时,信息技术产业还在以往5年内提供了1500万个工作岗位,使失业率降到24年来最低点。这种现象已经无法用菲利浦斯曲线来衡量。
第五,经济周期波动不再如期而至。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trade cycle)亦译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在繁荣之后,可以有恐慌与暴跌。经济扩张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价格与利润跌落,工人失业。当最终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开始出现。复苏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高涨可以表现为长期持续的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生活标准。它也可以表现为短暂的价格膨胀和投机活动,紧接而至的是又一次灾难性的萧条。简单说来,这就是所谓‘经济周期’。”
正像工业化与工业熨平传统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波动一样,信息业与信息化正在熨平传统工业(汽车业、建筑业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不再如期而至。仍以美国经济为例,自1991年4月走出二战后第9次衰退期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十几年了。究其原因,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经济周期变形加剧,信息技术等高技术的产业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周期性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美国1995年和1996年汽车业与房地产业陷入萧条时,适逢信息技术产业异军突起,促进了经济高涨。网络经济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则更有利于延缓衰退期的到来,而使经济持续增长。当然,经济周期波动决不会因此而消失。在一定条件下,高技术及其产业也有衰退的可能。在经济波动与金融波动相互影响加剧、彼此依存更加紧密的环境下,发生经济波动是很难避免的。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网络对抗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现代化的世界普及,而且也是现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网络语境下,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在文化艺术领域,“现代化的颠覆”与“传统性的守望”之间矛盾加大。
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和实时性等特点赋予了现代文化强大的生存空间,成为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文化艺术抗争的广阔舞台。网络艺术介质与传统艺术介质的本质不同,使网络文化艺术的生产流程、审美特征、传播过程和消费方式迥异于传统文化艺术,传统文化艺术与网络文化艺术的对抗从此开始。我们试从摄影、文学和音乐等几种样式展开阐述。
摄影艺术——网络语境下摄影艺术的价值观念、创作原则等方面凸显出“现代与传统”的猛烈碰撞。
第一,从艺术观念上,网络语境下西方摄影的现代观念对本土摄影传统意识产生着极大的感染。
网络的确为摄影艺术的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它比任何媒体都更适合成为摄影作品的巨大展台。仅在新浪的搜索引擎上输入“摄影”关键词,0.031秒时间就找到关于摄影的网页约1040万个。诸如中国摄影网、大众摄影网、人民摄影网、国外摄影作品、国外摄影家yvan galvez作品、国外摄影大师经典人体艺术摄影、个性变态的国外摄影等,千姿百态的网站尽收眼底……国外和国内、东方和西方、南派和北派、现代和传统、艺术和写实、自然和人体等等,各种各样的摄影作品和理念荟萃网络,它们在相互比较、相互启发、相互吸纳、相互批判、相互借鉴中推动着世界摄影艺术的进程。尤其是在西方的现代摄影精神的笼罩下,我国本土的传统摄影观念也开始慢慢地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