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学层面上,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人(wholly man)。
网络游戏创造了一种实现自我超越的语言环境,它使体验美学走向了数字化空间。“游戏不是‘此在’的随便什么活动,而是对‘此在’的断片的超越,作为这种超越它是真正的人的活动;真正的人不是随随便便可以附体于人的,而只有在游戏的时候,即只有在体验的时候。只有当人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体验;只有当人体验的时候,他才是完整人。体验正是完整人、真正人的瞬间生成之所。它是一块空地,人一旦进入便立即升入澄明之境,被分裂的断片突然间凝聚为完整体。反过来说也一样,当人是完整人时,他才拥有这块空地,才会进入这块空地。”“席勒高扬游戏,其意义同柏拉图是相近的——以体验为人的瞬间生成的绝对中介。但与柏拉图突出体验的神赐、迷狂意味不同,席勒强调它的人性、自由、完整性。柏拉图最终要以理性和天国否定感性和此在,席勒则力图为感性争取合法的地盘,平等地对待感性与理性。”
网络游戏把“真实的我”、“快乐的我”从“社会中的我”、“压力中的我”、“痛苦中的我”剥离出来,它使人在虚拟的世界里享受理性的趣味化,它让人的真情感与游戏的天真完美地统一起来。从审美角度上,游戏是一个绝对中介,凭借它,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生命与形象可以于瞬间融合为活的形象,也即美。因而游戏的意义在于感性与理性的审美生成,完整人的审美生成。康德把“游戏”又常称为“诸感觉的自由游戏”,“观念的游戏”,“诸感觉的美的游戏”,“单纯的美的游戏”等。游戏与那种有实用目的的、雇佣性质的手工艺劳动不同,游戏是无利害的、无目的的,这也就意味着自由、美。
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一般百姓,不管是企业老板,还是一般职员,或者大学生、社会青年等等,他在依附网络游戏的时候,他已经还原成了一个具有童趣的人,这时候他才拥有完整真实的人格,他的喜怒哀乐完全被游戏的序列所牵引,他已经完全脱掉社会身份的外衣,成为一个“游戏”的人、审美的人、艺术的人、智慧的人、体验的人和真实的人。“现代化是否就只意味着无限扩展人的理性(形式)本能去追逐高技术、高度物质享受?那么,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生命、人的情感需要往哪里摆呢?真正想返回希腊诸神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要紧的是在现代高度的技术漩涡中寻找一块自由的空地,人们可以时时抽身来此作为一个自由人而游戏,从而抵御现代技术对人的本性的侵犯。这块空地不就是游戏、不就是体验么?要在现代世界保持现代人的风貌,就得常常游戏——把人生体验化、审美化、艺术化。这也许就是席勒美学给予我们的启迪吧?”
艺术的网络游戏不仅创造了审美的、愉悦的人格,创造了“物我皆忘”的沉醉境界,它也在推动感性、理性和智性的完美融合。如果游戏使人产生创造艺术的动机,那么被艺术化、丰富化和智能化的网络游戏却让人回到游戏中来。游戏、技术和艺术互为因果。
网络游戏中的人很容易进入尼采所描述的“强力意志”状态。网络游戏使主体进入了创作与审美的沉醉状态:“在沉醉中‘连痛苦也起着兴奋剂(stimulans)的作用’,‘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成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这种奇异的快乐恰如生命的一首‘沉醉之歌’(the drunken song)。”
网络游戏把人置身于一种沉醉状态,使他达到了乐而忘返的境界,进入了尼采的“永恒”世界:“那种人们称之为醉的快乐状态,不折不扣是一种高度的力量感……时间感和空间感改变了:天涯海角一览无遗,简直像头一次得以尽收眼底;眼光伸展,投向更纷繁更辽远的事物;器官变而精微,可以明察秋毫,明察瞬息;未卜先知,领悟力直达于蛛丝马迹,一种智力的敏感;强健,犹如肌肉中的一种支配感,犹如运动的敏捷和快乐,犹如舞蹈,犹如轻松和快板;强健,犹如强健的一证明之际的快乐,犹如绝技、冒险、无畏、置生死于度外……”
网络游戏是一种“巨大欲望、一切强烈情绪所造成的沉醉”,还是“竞赛、绝技、凯旋和一切激烈运动的沉醉,酷虐的沉醉”,还是像“麻醉剂(narcotics)的作用而造成的沉醉”、“意志的沉醉(the frenzy of will),一种积聚的、高涨的意志的沉醉”,网络游戏中的人有一种“力的提高和充溢之感”。
网络游戏已经不再简单地停留在“玩”的层次上,它把文化、志趣、智力和审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浇铸了富有生命力的游戏文化产业,由此也诞生了陈银桥(上海盛大网络游戏公司的创始人)这样的网络游戏的光大者。网络游戏作为一个产业,它在成就人生;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它在造就人生,也在解放人生,完美人生。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健康而又向上的基础之上的。
(四)网络写真——晾晒真实的心灵世界
1.汤加丽人体写真:本土文化解放的冲动
写真展现的不是美丽的人体,也不是人的隐私,而是人的内心世界。
网络赋予本土文化以全球化的视角、开放性的空间、现代化的文化观念,而全球化的视角、开放性的空间和现代化的文化理念使网络成为一种冶炼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熔炉。网络向世界打开了交流之门,也打开了一扇扇封闭已久的心灵窗户。
一个舞蹈艺人出版写真集,表面看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化活动和社会现象而已,但是它折射出的却是一种深刻思索:本土文化全球视角下的一种解放意识和突破禁锢的社会“骚动”。就像汤加丽所说的,这场本土文化骚动迟早都要发生,只不过从她这里开始而已。对这件事情所引起的社会轰动,她多次面对媒体用全球化的视角来解释这个本土性的问题:如果我是《泰晤士时报》的一个编辑,看到大洋彼岸古老的中国出了这样一个事情,第一个可能觉得很可笑,在这样的时间还发生这样的事情。第二个感觉可能会很欣慰,在这样的时间里,终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它是一个文化性的、社会性的事件,她觉得中国迟早要走到这一关的。五千年也好,八千年也好,注定有一个人干这件事情,不管是幸运还是悲哀都被我撞上了而已。
著名艺术家陈醉在《汤加丽人体艺术写真序》里说:“我们无意鼓励这种活动,但也不必为此担心。何况,这种观念的变化,毕竟最终还是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们的社会进步、环境宽松、生活富裕、人民自信。”
从拍人体写真到出画册,对于汤加丽个人而言,也许只是一小步,对于整个中国文化来说,却迈出了一大步。对人体本身的正确认识和欣赏,是一个民族文化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重要一幕。
《汤加丽人体艺术写真》带来的“本土文化的骚动”正是在网络的语境下创造的“个性解放”典范。网络传媒成就了汤加丽的美丽,也成就了汤加丽美丽心灵的大众注解:“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女人,每个女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美、挖掘美,学会了解自己的身体、欣赏自己的身体、热爱自己的身体。爱生活从爱自己的身体开始!其实,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信念:热爱生活就要热爱自己,热爱自己就要珍爱自己的身体。”“我的个人气质跟性感完全不搭界。如果抱着健康的态度,看完这些图片人不应该产生邪念。很多人在看之前会有这种想象,但看完之后就没有了。”(这是汤加丽面对不同媒体重复最多的一些话)
网络不但没有抹杀人性最灿烂的一面,而且它把人性中最懦弱、最胆怯的一面给抵制了。“胆小才是我的性格。其实我个性非常传统、保守,最喜欢的是安定的感觉。从小我就循规蹈矩,并不是很有创新精神。其实拍人体写真集最重要的是克服心理障碍。迈过那道坎,就能在镜头前自然地表现了。”
汤加丽现象其实就是个性解放的一种冲动,网络的开放、透明、即时和互动等传播特点把这种“冲动”放在了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之中,给扩大了、延伸了、丰富了,创造了一个全球化视角下本土观念的开阔论坛。
2.木子美现象:本土作家的“后现代主义”改造
如果“汤加丽写真现象”是本土文化开放冲动的爆发的话,那么“木子美现象”则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一个中国作家身心的彻底征服,而且网络完全扮演了一个“偷窥者”的角色。
“要采访我,必须先和我上床;在床上能用多长时间,我就给你多长时间的采访”,这是木子美不久前给一名男记者的答复。男记者被吓退了。是玩笑,也是挑衅。这个看似荒唐的噱头广为流传。2003年末,一个以“木子美”为笔名和网名发表性爱日记的女性网络写手成为当今网上炙手可热的人物,专家把这一网络现象评为“2003年度十大新闻”之一。从2003年8月开始,“木子美”在网上发表她的性爱日记——《遗情书》,木子美这个名字与此书一起走红,成为中国点击率最高的私人网页之一。于是“木子美”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成为一种“网络现象”。
“我觉得自己是完全属于社会的,当我忙中偷闲做爱时,想的还是工作,需要好的题材,需要奇形怪状的经历,然后毫无良知地‘出卖’……我很感谢跟我做过爱的男人,尤其是成为我的专栏个案的男人,我也深感歉疚和痛苦,因为我本应该像恋爱一样跟他们在一起。我很佩服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个朋友说:看你的专栏时,总担心你某一天会自杀。听她这样说时,我想哭。某种生活某种角色,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就像你进了黑社会,你永远是黑社会的人,死了也是黑社会的鬼。经常地感到处境的孤寂。任何一个认识我的男人,都不会爱上我。如果我需要爱,我要比常人付出上百倍上千倍的努力。而我不能爱,至少现在不能。我得像杀手一样孤僻地生活。一种没有同感的生活,一种自己是自己全部支撑的生活。”
这是木子美作品的一部分,也是木子美心灵的一部分,也应该是木子美心灵全部的缩影。因为这是木子美“掏心掏肺”的感慨:“任何一个认识我的男人,都不会爱上我。如果我需要爱,我要比常人付出上百倍上千倍的努力。而我不能爱,至少现在不能。我得像杀手一样孤僻地生活。一种没有同感的生活,一种自己是自己全部支撑的生活。”
我们在网上似乎到处可以听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破坏、恐怖、惨杀和无奈交织在一起的喧嚣声,这种声音通过网络的神经慢慢地爬向本土文化的叶脉,我们将要看到的是本土文化的春华秋实,还是斑斑点点的虫眼儿?作家的心灵已经死去,本土文化的灵魂却需要拯救!这也许是网络语境的经济全球化给文化本土带来的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