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广学院的深切记忆情缘
段鹏 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
端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电脑,使用检索功能输入“南广”二字,不到30秒的时间,竟有将近200个文件呈现在屏幕上:规划草案,检查报告,建校申请,致领导信函,刘院长、苏书记(苏校长)、高副校长讲话,乃至招生宣传、学科建设规划、“十一五”规划等等,不一而足。“东南形胜,山环水抱,六朝古都,人文荟萃”;“方山脚下,平湖叠出,林木幽静,书声琅琅”;“来年江宁十月,桂花香闻百里,期望我亲率师生,洒扫庭除,再领教益”……这些描摹南广的字字句句又逐渐将我带回到六年前的日子……
一、“南广”校名与“闭门造车”的报告
记得是2003年2月的一个下午,我和丁俊杰老师、张树庭在院办修改一篇稿子,六点钟结束后,刘继南院长过来对我们说她要请吃饭。于是我们一起走到学校的国交餐厅,发现早有一位面色红润、笑容和蔼的老师在此等候——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南广学院的创办人之一——许学峰老师。
简单介绍之后,刘院长开始谈起学校从1993年开始历任校领导都在为拓展办学空间不断奔波的艰难历程,从京郊区县到河北的燕郊、廊坊;从东南沿海的深圳、珠海、东莞、南海、无锡,到西部的云南、四川,足迹几乎遍及半个中国,终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南京江宁这块人文荟萃、风景独好的办学宝地。如果能在此地顺利办学,对于基层广电系统和广大有志投身于广播电视事业的青年学子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当然,创办这样一所新型的独立学院,对于北京广播学院拓展知名度、提升美誉度也是大有裨益的。随后,刘院长话锋一转,看着丁老师、许老师、树庭和我问道:“新的学院得起个名字,要和本校相呼应,还得朗朗上口,你们几个考虑一下。”虽然我们早就熟知刘院长吃饭时肯定主要是谈工作,但她突然这么一问,几个人不免面面相觑,不知从何说起。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只有28岁,真是年轻气盛,当着这么多领导、师长大胆发言:“刘院长、各位老师,我看名字不妨可以考虑定为‘南广学院’。首先,我校的简称一向以来在内部称为‘广院’,校友、师生之间使用至为默契;而外界如各类媒体等皆简称我校为‘北广’,定名‘南广’可以视为‘北广’办学的天然延伸。更何况我们现在论证的学校更名最终可能确定为‘北广大学’(当时还没敢设想上级领导能同意带‘国’字头的‘中国传媒大学’校名)。其次,‘南广学院’符合我校在南京办独立学院的事实,又与‘浙广’等相关兄弟院校并列,使学界、业界乃至家长、学生都易区分,不致混淆。再者,‘南广’这个名字平仄和谐,易读易记,将来一定会成为信息传播高等教育事业的一块金字招牌。”没想到的是,刘院长和几位老师并没有责怪我的冒失,反而对这个校名的提议很感兴趣。刘院长微笑着点着头,用她那特有的湖北乡音说道:“段鹏,既然你给南广取了个好名字,那你就帮学峰把建设南广的可行性报告也拿出来吧。还要帮我起草一封给张宝庆副部长的信,争取他的支持。”我当时心里打鼓,自己根本没有去过南广,也不了解相关情况,怎么动笔呀。可是又不好推托,只能接受了这个光荣而重要的任务。
此后几天,学峰老师给我提供了大量充实的素材。原来他已经做了非常周到细致的调查工作和案头工作,我在深感钦佩之余,也常向他讨教。方山、湖泊、竹木乃至人文环境诸多情形,都是此番请益而来。然后,我就开始“闭门造车”,尽力想象着南广学院建成后“方山脚下,平湖叠出,林木幽静,书声琅琅”的情形,揣摩着在江宁大学城创建南广学院的各种便利条件,终于完成了初稿。后来刘院长和几位老师都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意见,几易其稿,最终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文件。
二、南广的教学基本功大赛
在呈交可行性报告和致张部长的信之后,我仍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机会亲赴南广。其间学峰老师曾多次找我,让我带他去看看当时新闻传播学院的实验室、参加南广专业建设的各种会议等,算是一直能够了解南广的筹建动态。2004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正式开学:冯克庄副校长、学峰老师、丁海宴老师、廖祥忠老师、金梦玉老师,还有李怀亮、李红岩、战琦、金北平……一百多名广院教职员工暂别家人亲友,到南京开拓全新的事业,筚路蓝缕,艰辛备尝,在南广的校史上书写了奇绝瑰丽的一笔。
2006年3月的一天,时任南广学院教务长的金梦玉老师打电话给我,请我到南广担任首届教学基本功大赛的评委,他说的时间我正好已经约了给国资委上课,但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金老师,因为终于有机会一赴南广,看看我们自己创办的、那么多师友为之倾力付出的南广到底是什么模样。
我记得那次到南广的时候,天已经黑了,金老师安排我住到了教师宿舍。借着路灯的光线,依稀可以看出有几排整齐的灰色楼房。走进去一看,墙壁雪白,楼梯干净,房间更是布置得整洁有序。南广院办主任赵雪波和新闻系主任刘自雄来找我聊天,彼此都是很熟的朋友,谈得自然十分投机。从他俩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许多南广建设的具体情况,收获颇丰。
第二天一早,金梦玉老师带我到学校转了一圈,这才是我第一次目睹南广的真容。在江宁早春温暖旭日的照射下,一幢雄伟的西式风格大楼映入眼帘。巨大的圆柱、罗马式回廊、古朴的红砖,在绿色草坪灯和一排排整齐小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一切的一切都与我理想中的学校大楼完全契合——图书馆、食堂、运动场,还有远处的方山,不止一次出现在我起草的报告中,现在看来,更觉亲切。亲眼目睹众多师友艰辛奋斗所取得的成就,我深深为之自豪并坚信:南广建设的奇迹一定可以在中国独立学院创办史上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教学基本功大赛开始后,我的感想只有两个字:震惊。从2000年留校任教开始,我就旁听胡正荣老师、丁俊杰老师、高晓虹老师等教学名家的课,学习他们控制课堂、把握节奏的技巧。2001年和2006年参加了学校两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2002年担任教研室主任后,也经常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应该说对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一定的了解。但南广学院青年教师准备充分、经验老到、重点突出、表达流畅,整体教学水平使人有惊艳之感。后来我想,能够使我形成这种印象的原因可能有三点:一则南广是年轻人的世界,青年教师居多,选拔的余地更大;二则在学校本部与他们同龄的青年教师还在做教秘和事务性工作的时候,南广的青年教师已经可以站上讲台、独当一面、讲授几门主干课程了;三则刘院长倡导的教学“传、帮、带”和集体备课的办法显然已经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效。听了整整一上午的教学基本功大赛,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给刘院长拨通了电话,向她汇报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记得我还说,有了这些可敬可爱的青年教师,南广未来跻身国内一流传媒高校大有希望……
三、女校长论坛与行李总管
2006年8月,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在北京开幕,这届论坛要在北京、南京两地举办,应邀前来的中外来宾人数众多,盛况空前。前两届论坛我分别负责车辆和文稿,这次刘院长指定校长助理吕学武老师、国际传播学院的刘利群院长、外事处的张艳秋老师、彭军老师和我陪外宾一起到南广去,我主要负责行李。记得北京会议结束的那天傍晚,我和学武老师、彭军老师三个人在国交门口紧张地装车(只有我们三个男老师陪同前往),外宾人数众多,行李也很多,刘院长还让我们请来了保安,帮着单独运一车行李去火车站。可是许多外宾不放心把行李单独运走,我们就仍然得把许多大件行李装在客车上。到了火车站就更热闹了,由于所有的保安都先到站台上装卸先行到达的行李,这些不肯单独运送行李的外宾根本无法拎着沉重的行李通过一段很长的甬道和七八十级台阶。我和学武老师、彭军老师急得忙上忙下,一趟趟地往返运送行李,好不容易才安排妥当。第二天一早,车到了南京站,冯克庄副校长带着几十个老师和学生来迎接外宾。他刚把外宾安排上了车,就又和我们几个人一起搬运行李,当时他已经是60岁的人了,累得满头大汗,但没有一点需要休息的意思。人多力量大,在冯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就把这些行李处理妥当。此后,在大家的帮助下,虽然经过十余次装卸,一百多位外宾的近三百件行李无一损坏遗失,我们圆满地完成了刘院长交代的任务。
这件事虽小,可我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这种凡事亲力亲为,不怕困难,敢打硬仗的精神是我在进入中国传媒大学校门后就受到的教育,也是母校赐予我的宝贵精神财富。15年前,我进入校学生会文艺部筹备“广院之春”歌手大赛,小礼堂巨大的JBL音箱(大概得有40公斤重),当时团委书记吕学武老师一个人扛起来就走,我也见样学样地扛起来;14年前我联系了北京交响乐团在小礼堂演出,80多把电镀椅是学武老师、海溪老师和我三个人一趟趟地从主楼三层搬到小礼堂的;七年前学校开寒假工作会议,六十多岁的李智明老师直接站在桌子上去挂横幅;五年前校庆筹备期间,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刘院长还在一处一处地转,在视听中心分会场她觉得盆花摆得不好,毕根辉老师和我亲手把一百多盆花重新摆放;两年前陪同苏校长视察学校工地,每一扇窗户他都亲自去推一下,试一下……我想,这就是中国传媒大学历届领导班子、全体师生员工和所有校友身上都具备而且一直在传承着的一种精神、一份力量,简单地概括来说,这就是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南广学院能够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建设成就,我并不感到十分意外。事实上,南广的众多创业者们正是秉持着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刘院长的带领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才描绘出今天南广学院的壮丽景色和灿烂未来。
今年九月,我深爱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和南广学院分别将迎来五十五周岁和五周岁的生日,学生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母校和年轻的南广学院,祝愿她们科学发展、不断向前!